金昌市民间艺术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84
颗粒名称: 金昌市民间艺术概况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7
页码: 223-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民间艺术概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社火秧歌、元宵灯会、曲艺、皮影戏和木偶戏、民歌、绘画、书法、 摄影、刺绣、剪纸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概况

内容

戏剧
  金昌市的永昌县在清代、民国时,就有民间戏剧的演出。以陕西传来的秦腔和眉户为主要剧种。解放后,永昌县成立了秦腔剧团,主要演传统历史剧。农村中,朱王堡、水源、双湾、宁远等乡村,每逢节日自发排演秦腔、小歌剧、眉户剧,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1958年,大部分公社成立了业余剧团。1970年前后,公社、大队、机关、学校大多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样板戏”、歌舞剧、民间曲艺、大合唱、表演唱等。“文革”后,县上成立文化工作队,主要排演歌剧、舞蹈、曲艺等。1980年成立县剧团,主要排演秦腔历史剧和现代戏。农村乡、镇在秋后农闲时间召开物资交流会时,常请县剧团演出。1990年,县剧团撤销后,移交金昌市,市上成立了艺术团,排演近现代戏剧、歌舞、曲艺等。农村乡镇在秋收结束后,多请金昌市艺术团演出传统戏剧。在城市,每逢重大活动和“五一”、“六一”、“十一”等节日,由学校、机关排演一些歌曲、舞蹈、大合唱、曲艺、器乐演奏等节目,公开演出,很少有戏剧演出。由于电视的普及,农村乡镇和村社,现在基本停止了自己排练演出戏剧的活动。
  音乐舞蹈
  金昌民间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音乐一般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如戏剧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歌曲、歌舞等不同形式。戏剧音乐有秦腔、眉户、歌舞剧等,器乐有弦乐、管乐和打击乐。曲艺音乐有贤孝、说唱、山歌、道情、牌子曲、数来宝、念卷、快板等。器乐有二胡、撞铃、竹板等。宗教音乐是僧道诵经的曲调,伴有木鱼、鼓、饶钹、磬等。除此之外,民间音乐还包括民歌小调、民俗歌曲及各种演唱。常用的乐器有笛、箫、唢呐、笙、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三弦、琵琶、扬琴等。打击乐器种类较多,有腰鼓、盘鼓、钹、锣、磬、梆、木鱼、牙子、撞铃以及社火中的霸王鞭等。 金昌市域内民间流行的舞蹈形式较多,简单粗犷。如社火中的狮子舞,由2人或3人化装为狮子,一人引逗。狮子跑跳跌扑,翻滚抖毛,直立腾转,上山下山等动作,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又如社火中的龙灯舞,纸扎龙头,鳞纹布套木芯作龙身,龙体内置灯,一人持绣球引前,十余人或数十人各持龙身一节举耍,盘旋曲屈,做出“龙袍九蛋”等多种动作,栩栩如生。还有如社火中的鼓子队(清河地区)、太平鼓队、腰鼓队,以集体形式,一边打着多种鼓谱,一边做出各种各样的舞蹈表演动作,红火热闹。气势磅礴。还有姑娘们的扇子舞,十几人或几十人一边唱着各种曲子,一边舞动着彩扇彩绸,做出多种舞蹈动作,轻盈细腻,潇洒优美。现代以来,市内的学校、机关、部队、工厂、社区,凡遇盛大活动都要排练文艺节目,其中要排练很多现代舞蹈, 形式多种多样。
   社火秧歌
  社火秧歌在金昌市流传已很久远,地方特色浓厚,种类繁多,是民间文娱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社火一般由乡村、街道和民间自发组织活动,多以村为单位。每逢新春佳节,群众自发组织社火队,从腊月就开始排练,正月初二或初三:开始闹社火,扭秧歌,正月十五才能完全结束。这一阶段,城乡各地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社火队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观者如潮。十分热闹。表演形式融戏剧、曲艺、舞蹈、音乐、杂技、演唱为一体,表演的内容主要有扭秧歌、跑场子、打腰鼓、踩高跷、坐旱船、舞龙灯、耍狮子、骑竹马、打鼓子、耍节子等。民歌小戏、武术都可插入。全市各地区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社火中装扮的人物形象因历史阶段的不同略有变化,如解放初期以扮工农商学兵和《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戏剧人物为主,1966年至1980年以扮《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革命样板戏剧人物为主,1980年以来,又把《西游记》《八仙过海》《水浒传》等历史戏剧人物引入社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些年来,一些乡、社又引进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和老年秧歌等内容,使金昌区域内的社火更加雄宏,更受人们的喜爱。
  元宵灯会
  金昌的元宵灯会由来已久,清未和民国时,每逢丰收年景,正月十三日永昌县城要举办元宵花灯会。各乡村也有各式灯会,其中以毛卜拉的“卍”字灯会最有名、据说“王”字灯会谱是由毛卜拉李发仁祖先于明朝时从北京绘来。其实这种灯会谱在河西各县都很流行,解放初,毛卜拉灯会年年举办,后停止。1987年和1990年举办过两次。闹灯时选一宽阔场地,按灯谱横竖栽杆各19排,每排19杆,共361杆,成方形,灯场中竖一高7米~8米的粗杆,高挂大型花灯一盏,其余杆上共挂360盏小花灯,各杆按图谱有绳子联结,构成通路回转盘旋的迷宫。彩门对面竖彩灯6盏为屏障,前方置由365盏灯组成的螯山,排出几句祝福吉祥字样,如“天下太平”、“物阜民康”等。夜晚点燃花灯,社火秧歌和观灯群众顺道盘舞、观灯,异常热闹。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昌县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在城内或北海子公园,举办元宵灯会十天左右,数百个形状各异的花灯挂遍公园。县城内的钟鼓楼各层楼体和各单位办公楼休以及四大街道的树木上都挂满了彩灯和霓虹灯,火树银花,一片灿烂辉煌,城乡群众观灯者人山人海。金昌市成立后,市区内也多次举办元宵花灯会,1985年举办的全市首届“元宵节”大型灯展,展出各式彩灯1000多盏。近年来,金川区和厂矿单位,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元宵灯会和灯展。同民间艺术相结合,把传统美和现代美相结合,将元宵花灯这一民间奇艺推向繁荣,越来越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曲艺
  金昌市的曲艺有说书、唱贤孝、念卷、讲故事、猜迷浯等。
  说书 金昌乡村中的说书人,大多是业余的。说书一般是在农闲季节进行,或坐在树荫下,或围于热炕上,一人说,大家听。说书人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或戏剧以故事形式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听。一般多以历史题材的内容为多,如《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说岳全传》 《封神演义》《樊梨花征西》等等。
   唱贤孝 也叫唱曲儿,是金昌城乡群众爱听的一种连唱带说的传统曲艺,也叫盲人说唱。早在清代和民国时,就已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之一。唱贤孝的盲人,也称“瞎仙”,他们演唱的形式,一般一个人自拉自唱自白,有的偕小丫,有的也有二三人按其扮唱的角色,对唱对白,问奏中由伴奏者帮腔,有唱有白,不做表演,伴奏乐器一般只有三弦或二胡、四胡、竹瓦、磐碗子。他们走乡串户或在城镇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民俗调,如《银纽丝》《哭五更》《割韭菜》《八谱儿》《满天星》《莲花落》等等。演唱的内容多以劝人为善、孝敬公婆、尊老和睦、为国立功等小故事为主,如《十里亭》《绣荷包》《小放牛》《小姑贤》《卖布》《观灯》《害相思》等几十种。有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填充的不同内容的唱词。
  念宝卷 念卷也称“宣卷”,是流行在甘肃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文学。金昌主要流行于永昌县西河地区。张掖保存的河西宝卷颇多,有一百多个,据记载,念卷的源头是“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佛经故事的变文”,俗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河西佛教宝卷。念卷多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和说书的形式一样。不论听众多少,不拘地方大小,都可以进行。念卷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开头,既有基本程式,又不拘一格。念卷时,从头到尾,有说有念有唱,生动活泼。说的念的部分是散文,唱的部分是韵文。
  韵文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有《哭五更》《莲花落》等,永昌县流行的卷文本子很多,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宝卷,内容有劝世经文,也有佛教故事,如《目莲僧宝卷》等,另一种是非佛教宝卷,内容有神道故事、民间故事,如《白蛇宝卷》《孟姜女宝卷》等。“文革”中,宝卷被列为反动文艺、迷信读物,大多被收查焚毁,遗流下来的不多,曲调更少,一般有“阿弥陀佛”、“淋淋落”等。为不使永昌宝卷流失,2003年,永昌何登焕搜集民间流散的宝卷32篇,整理出版。
  说快板 金昌城乡流行说快板。快板台词有的从书刊上抄来熟记,有的是自编自说。村庄地头打着竹板,随时可说。也可在集体演出时表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永昌县焦家庄乡农民赵斌虎自编说快板,很有名气。
  讲故事 金昌市域内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宗教特色。多少年来,它以民俗口头文学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金昌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它所辖的永昌县自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境内有新石器时期的诸多遗址,有汉明长城遗址,有诸多古寺庙、古塔、古城遗址和石窟遗址,有雄伟秀丽的山川,还有历代众多的文臣武将、社会名人、中外商贾、高僧尼姑等。在这些历史百象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生动优美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从不同角度歌颂了劳动人民,鞭笞了腐朽阶层,是宝贵的社会文化遗产。金昌传说故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佛教探秘、风土人情、传闻趣事,人间百象无所不涉。除一些流传于全国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女娲补天》等等外,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如反映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故事有《西王母胭脂山设宴》《大禹导弱水治理东、西大河》《龙口山传奇》等,反映名人轶事的有《霍去病焉支山下大败匈奴》《隋炀帝西巡躬往番禾瑞像寺》《唐玄奘感通寺讲经》《林则徐谪新路经永昌轶事》《胡执礼故事》《毛忠故事》《米喇印、丁国栋血战永昌水泉堡》等,反映佛教探秘的有《刘萨河倡建云石窟寺的传说》《萨河佛降临番禾的故事》《御容山瑞像佛传奇》 《蕃人盗珠》《北周皇帝灭佛法刘师佛显圣救众僧的故事》等,反映风物民情的有《北山伏狮与传说》《美丽的北湖有个美妙的传说》《美传话东岗》《高昌王墓的传说》《九径八涝池传说》《花大门传奇》《乌牛坝与乌牛传奇》《十堡卫边传说》等。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县政府的重视下,祝巍山编著的《永昌史话》及主编的《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祝巍山与吴自升主编的《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何登焕编辑的《金昌民间故事》,何登焕与谢翔云搜集整理的《永昌故事》等,广泛、系统地把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故事整理编辑,形成了民俗文学成果汇集。但这仅是少数, 而更多的仍贮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记忆之中。
  猜谜语 又叫猜窍话。城乡居民在劳动、闲暇时,坐在一块你说他猜,随时都能进行,在冬季农闲时节,青老年围火取暖,一起猜谜语、讲故事,启迪智慧,开心逗乐。小学生的课本上也常有自然科学等谜语。市内流传的谜语非常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想象力。解放以来,有的年份,市、县、区和一些乡镇文化站,不定期地举办灯谜晚会,让群众去猜,猜中一定数量的谜语,还会发给奖品。
  皮影戏和木偶戏
  金昌市永昌县的皮影是清乾隆年间由长安传人,首先流行于清河地区永宁堡一带。较有名的有刘家影子和樊家影子和吕家影子。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集绘画、雕刻、灯光、美术、音乐、歌唱、表演、造型为一体。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布景、道具等均由加工好的半透明生牛皮、生羊皮镂刻而成。人物身高约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共13部分组成。按戏剧的生、净、丑、旦和各样布景等各种形象刻制。演出多在夜间或黑厅进行。演出时,影台前横置一纱幕,幕后点燃一大油灯,根据剪影和灯光投影的透视原理,影子匠随着锣鼓、音乐节奏,按剧情放置布景,然后牵动竹杆,操纵人物上场,灯光将人物形象映于纱幕上,出现“影子”,供观众欣赏。同时,影子匠按剧本台词该唱则唱,该白则白,随着音乐伴奏,说、唱、笑、哭、动、打,声形俱全。皮影戏在白天利用日光演出的叫“日影子”。皮影戏班演出时用人不多,一般6至8人。但人人都是行家能手,一专多能,会唱、会拉、会打击乐,又能操作。 木偶,俗称“肘猴子”。其人物为木偶人。木偶头比人拳头稍大,刻制并镶眼珠下颔。按戏剧生、净、丑、旦的脸谱彩画,并按各类人物,制作出衣着官戴。演出时,艺人一手执支杆,一手牵绳,按剧情作出整冠、甩袖、跪拜、舞枪弄棒、瞪眼、张口等各种动作,或唱或白,出出进进如同唱大戏。金昌历史上的木偶戏多以影子班兼唱,晚上唱影子,白天唱木偶戏,单独演出者极少。
  到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皮影、木偶完全停止了活动。
  民歌
  金昌市流行的民歌比较丰富,内容广泛,曲调豁犷悠扬,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歌曲调比较固定,有的曲子带有青海、陕北民歌的特色,有的是流传下来的,如《十里亭》《五哥放羊》《送情郎》等。有的经过融合,形成了金昌地区的独有特点。由于民歌的曲调固定,人民群众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所抒发的主题随时填唱新词。民歌的题材很广泛,有歌甜蜜爱情的,有歌劳动生活的,有歌历史人物的,有歌祝福祝愿的,有歌风土人情的,还有歌传说故事以及讥喻褒扬的等等,观点明确,爱憎分明,感情朴实,思想性强。民歌的演唱形式,有一人唱的,有互相对唱的。金昌市的永昌县沿祁连山地区的乡、社、还流行山歌、少年(群众称“花儿”少年)等,内容也广,但多以歌唱爱情为主,如《牡丹花开在河沿上》《牵连走不开》等,歌词如“哥哥是天上一条龙,妹妹是地上花一盆,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等。改革开放以来,歌词更趋夸张和热烈。
  绘画 书法 摄影 金昌历史上的绘画和书法名家,代不乏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美术创作,成效显著,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中青年作者,开拓创新,不仅继承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而且开拓摄影、雕刻、雕塑等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二十多年来,城乡学校、厂矿、机关的学生、教师、工人、干部和农民艺术爱好者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参加县、市、省和国内外展出。较有成就者,绘画如梁加骧、李玉辉、王有震,书法如刘开汉、王国槐、沙峰、孙开仁等,摄影如左竹林、陈有祯、王继光等。
  刺绣 剪纸
  金昌的民间刺绣由来已久,遍及城镇及广大农村。过去,女孩子长到十岁左右,就要学针线,学刺绣。刺绣一般有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衣裙、鞋垫、被单、床单、门帘、肚兜、桌布等。刺绣的内容很广,有花鸟龟虫、飞禽走兽、山水胜景、人物肖像、仕女以及各种传说中的神仙和吉祥文字等等,应有尽有。近三四十年以来,女孩子都要上学念书,学针线的少了,衣帽穿戴多以购买现成的商品为主。但在农村中,刺绣艺术仍后继有人。 剪纸是金昌民间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艺术。多少年来,世代相传,代代不衰。剪纸内容与刺绣内容大致相同,而剪纸内容题材又比刺绣更丰富、更广泛,展示的空间更大。由于剪纸的成本低,张贴方便,所以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过春节时,一些地方的妇女要剪窗花张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昌市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丰富,市上不定期地举行一些艺术展览,各乡镇文化站也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了保存民间艺术,金昌市文化部门自1983年以来,对全市流行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民间器乐曲、民间故事、歌谣等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成各种集子加以保存。 (原载于2004年《永昌史话》,2006年《金昌史话》。)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