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改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83
颗粒名称: 千年古城改造记
其他题名: 贾笑天的永昌情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218-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古城的发展历史和市容改造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古城 贾笑天

内容

水昌古城,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古为丝绸之路重镇。据史志记载,这座古城“初筑宋元间,旧有土城”。九百多年来,这座古城,控扼甘、凉,雄踞河西,为永昌这块大地的安宁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随着历史的演进,屡屡的地震和兵事战乱的破坏,到民国末期,这座古城已是清冷残败,萎靡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市容有所改观。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后,一个残败的旧县城,两年内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 永昌古县,在北宋时属西夏国。李元昊于1036年占领整个河西后,将番禾县(今永昌县)改为永州。当时的番禾县城在今水磨关稍南。据旧志“初筑宋元间,旧有土城”的说法,估计就在番禾县改永州后不久,番禾县城从原址迁到了“金山之阳”的今永昌县城所在地,并筑了土城。元初在土城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立了永昌王宫殿。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永昌王宫所在地置永昌路,为路的治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永昌王署置永昌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张杰增修城廓,形成周七里二百三十步,高三丈六尺,东西南北四城门,有瓮城,筑城门楼、角楼、腰楼十多座,始具规模。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增筑南廓城,周二百八十丈,筑护城河,深一丈二尺、阔二丈二尺。东、西各设吊桥一座。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王廷政又加筑城垣;万历十四年(1586年),指挥佥事赵希云奠基,在城中心修建钟鼓楼一座。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吴宪青再次补修城池,使永昌县城“凝然完固。”城内卫所、县署、协署、都司署、察院、儒学、文庙、书院、仓场、会馆、驿站、商号、寺庙、作坊、民居星罗棋布。永昌古城,自清末同治年间遭受历时10年的毁灭性战乱后,开始萧条衰败下来;尤其是民国16年 (1928年)的大地震,使部分城墙塌落,城楼全毁,城内房屋震毁3400多间,再加连年灾荒和民国18年(1929年)农历二月初一马仲英的大屠杀,仅城内被杀2900多人,这座古城顿时变成“寡妇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城获得了新的生机。1959年,县政府提出整理街道。首先拆除了挤建在钟鼓楼周围的民房,使四街畅通,整平了高低不平的街道。1969年,县城供电,实现了电灯照明。1974年,动员机关职工修建四条大街,铺上了柏油。从1949年至1980年以前,县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改建、扩建了土木、砖木结构平房约16万平方米,全城除有东方红会堂一座,灯光篮球场一个之外,公用设施极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永昌大地,在加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县城建设也出现了新的起色,每年都有新楼和新建筑出现。20世纪80年代,拓建了环城砂砾马路,始建了自来水厂和输水管道工程,落架重修了钟鼓楼,成立了供热公司,安装了大型锅炉,解决了部分公用设施和机关的供热问题。新建了革命烈士陵园、体育场、影剧院、电视卫星地面接受站,维修了北海子公园部分亭楼桥榭,绿化了水云山(俗校场山)。县城共建起机关、学校、商场、金融机构等教学、办公营业楼和职工住宅楼50多栋,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这些成果,都是历届党政领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县城建设作出的贡献。但是,就整个县城而言,四街八巷还有约80%的房屋都是解放前破烂不堪的土屋和解放后修建的土木平房。所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就是硬道理,县城的彻底改造势在必行。当时县委书记贾笑天命人在县委大门口竖起一块大木牌,上书“发展是硬道理”“不搞改革就请下台”两句话。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议。
  1992年1月,中共永昌县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贾笑天同志提出了17项富县扭补工作,其中把“渠道建设,城镇建设,劳动就业”作为振兴永昌经济的突破口来抓。3月,省委书记顾金池来永昌视察,听取了县上关于三项工程的汇报,认定三项工作思路明确,魄力很大,抓得扎实,给予了肯定。紧接着,按照县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今明两年内需要改造修建的33个部门和单位,分别成立改造修建领导小组,由本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为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拆迁、选择建设方案和施工队伍,筹建资金、招标、议标以及督促进度和质量检查。8月6日,县委和县政府办公室发出成立“永昌县城市建设开发统一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县委书记贾笑天任组长,副县长陈永镜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和有关局、办、行、公司和城关镇以及今明两年开发建设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城建局长赵发祥兼任办公室主任。为了保证县城建设统一、高效的领导,县上决定实行领导小组成员中县级干部分工包街道或包具体项目的办法,每个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宣传员、监督员,负责解决进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进度和质量。在县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1992年9月开始拆迁之前,县城建设和建筑设计室,与省、市有关设计单位协作配合,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县城规划和53项改造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为县城改造作好了准备。
  1993年三月,几百辆手扶拖拉机开始拆迁搬运,30多家施工企业,3000多名建筑大军开进工地,县城62项工程的修建开始了。人声鼎沸,机声隆隆,大吊高耸,红旗飘扬。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到年底,62项工程有57项全部竣工,5项工程的内装修留下年完成。全部工程中,共完成临四街建筑面积111368平方米,投入资金6113万元;完成小街小巷住宅工程10余项,建筑面积11713平方米,投入资金468万元。同时,还为1992和1993年两年间拆迁户新建住房3100间,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投入资金1260万元。拓展了四条大街,四大街两侧各拓宽人行道11.5米,铺设了水泥花砖30871平方米,街道总宽达25米。开挖了四街花坛11862平方米,填充耕作熟土,栽种了各种树木。同时,拓展了鼓楼四周面积1185平方米。拓展了南关、北关及花坛面积,南关新建了骊靬人石雕像,北关新建了喷泉和民间传说的杨满堂塑像。县城全部改造工程中54项为楼房,8项为平房。这些建筑物,用于商贸、金融和服务行业及企业的占72.6%;机关办公设施占16.1%;住宅占11.3%。临街建筑大多集商贸经营和公用设施于一体。与此同时,还在县城东关建造牌坊一座。改造后的永昌县城,高楼林立,景物新颖,四街建筑风格协调,柔和优美,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气息。 县城改造中,与城建配套的供排水、供热、供电与通讯、集贸市场等也同时建设。新建供热锅炉2座,安装4吨供水锅炉5台,扩大供热面积7万多平方米,改造原有供热管道1194米,新建供热主管道2836米,单位入户管道1257米,县城总供热面积达到138587平方米。铺设自来水各种管道6000米,排水管道2364米以及其他设施,全年供水57万吨,排水21万吨。通讯设施也进行了扩建扩容。新建厂商、集贸市场2处,总面积14643平方米,建筑而积7000平方米。扩建东、西街集贸市场各一处,建筑面积4288平方米。 同年10月,县上决定将县城东区约2平方公里的砂砾滩地开发为工业小区,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划拨土地,统一供水、供电,项目自选,资金自筹,谁建谁经营,自负盈亏。方案确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批准的47项建设项目中,已建成和在建厂房、住宅、服务设施27项,建筑面积25897平方米,总投资2375万元。后来经逐步建设,永昌东区已成为集冶炼、化工、建材、煤炭、麦芽、面粉等农副产品加工、储备以及经贸服务多种功能齐备的工业示范小区,成为将县城向东延伸了5公里的工业新区。 在县城起步改造的1993年3月,县上同时成立了由杨发夫为组长的“北海子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城建局负责规划和设计施工,总规划面积为56506平方米。主要开发项目包括古建筑群亭塔寺榭、曲径长廊的维修和新建;人工湖的开挖和游览娱乐区的建设;游乐场区和观赏区的建设;武当山古建筑的复修等。在早巳酝酿准备好的基础上,3月下旬相继开工建没。 北海子公园,古称北湖。这里有金川河环绕,武当山相抱,百泉淙淙,草甸湿地广阔,山峻林翠,风景秀丽,永昌八大景之一“柳池漾月”就在这里。这里自盛唐敕建金川前大寺以后,历代续修续建,是一处山清水秀、寺观楼塔相互辉映的游览胜地。但它的命运与县城的兴衰息息相关,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古建筑荡然无存,然而自然山水依然美丽动人,一古联这样说:“金山如屏,丽水似带;柳荫蔽道,潭影清心。”民国后期,新修和改建了五佛寺(前身水云观)、湖心亭(前身观音坛)、观海楼(前身太清官)等,但质量较差。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北湖大量植树造林,“共青林”就是突出的一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绿化水云山,现已林木蔽日;新建了革命烈士陵园、马踏泉亭、绿漪亭、骊靬亭、显美亭和电视差转台等;1991年整修了通往公园的道路,铺设了柏油;1992年修建了“北海子公园”牌坊和“溢香园”及野生动物驯化场。 北海子公园虽有以上复修建筑,但仍显单调零星。为了使公园古建筑和景点形成自然和谐的布局,在开发建设中,利用自然地形,统一构图,分别组景。首先对水云山西面的山体彻底进行了改造护砌,包括维修唐代古建筑“混元洞”。依山形修建了曲径长廊,,建造了水泥台阶,新建长廊犹如巨龙爬山,将山下的绿漪亭、观海亭(三联亭)和山上的所有建筑连成一体。山上新建了“一宇观”,建成歇山脊回廊大殿七间,东西配殿各五间,正南山门三间和东西配房各三间。山门前,依高下错落的山势,筑成了钢筋混凝土三道三层台级,两边修成白色大理石仿古雕栏。立于“一宇观”前向南俯瞰,县城雄姿、北湖枣林草地尽收眼底。在海子以北,利用低洼地势,开挖了一座面积7270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央筑小岛,上建仿古“永昌亭”一座,以水泥曲拱桥相通。湖北、湖南建有水榭茶室。人工湖西南面修建了标准成人游泳池和儿童游泳池。公园中心,修建了一座通高13.95米的“腾飞塔”,三足鼎立,一只精雕大鹏立于塔顶,象征着永昌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像大鹏一样展翅腾飞。在腾飞塔西,原金川大寺的旧址上,修建了旱冰场、打靶场、游乐场、跑马场和仿古戏台等建筑。1991年加固修筑了混凝土台基的金川大寺明塔,屹立于金川河南岸,登上台基眺望金川河畔,麦田、鱼池、草地湖泽、绿树村舍、小桥流水,到处一派生机。 海子南侧,原为农田一块,公园开发中,将其开辟为花木繁育观赏区。定植了云杉、果树,引种了多种花卉,与县城以北原有的大片沙枣林连成一片,起名“溢香园”。沙枣林里,养殖了祁连山白唇鹿群,办起了野生驯化场。 武当山古建群的复修,为北海子公园的整体开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当山,原有古建筑二十多座,1936年毁于战火。此次复修,首先从山脚到山顶分段修筑了混凝土或砖砌台级,取代了原有的羊肠险道,在原先古建筑废墟地修复了仿古式寺观、亭台、庙宇长廊8处,景象雄伟壮观。与此同时,山上架设了提灌设施,并动员机关单位在山上植树造林。经过数年的努力,武当山已林木茂盛,一片葱绿。 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在公园内修建了公园管理所和商业服务网点。公园四周建起了800米长的砖混围墙和数千米的金属围栏;架设了用电、通讯等设施。至此,总投资500多万的公园建设旋告竣工。
  1993年,是永昌县最不平凡的一年、是其超常发展的一年。在上级关怀和八方支援下,永昌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拼搏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改造了一个旧县城,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它是永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改革开发的产物,是伟大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愿这种精神,像祁连山、龙首山一样,永不褪色;像金川河一样,川流不息,奉献不止,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原载《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原史话上的标题为“千年古城换新颜”)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