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代两部《永昌县志》和主纂者南济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82
颗粒名称:
清代两部《永昌县志》和主纂者南济汉
分类号:
K825.8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两部《永昌县志》和主纂者南济汉传记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南济汉
主纂者
内容
南济汉,字江东,号斗岩,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享年86岁。南济汉原籍顺天香河(今河北香河县)人,七世祖南才,原任金吾右卫世袭指挥佥事,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调永昌卫指挥佥事,携家迁永昌卫,成为永昌籍人。 南济汉家族从南才到南济汉之子南棠共十一代,期间就有三代人编修过永昌县志。南济汉的六世祖南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继任世袭指挥佥事一职,后因屡立军功,升为行都司佥书。他在万历中,与卫指挥同知赵光远共同倡导,由赵光远主纂,与邑绅共同编纂了《永昌卫志》一册,后来南济汉在编纂的乾隆《永昌县志·循良传》中说:赵光远“暇与邑绅纂志一卷,今万历以前事历录然存者,皆其力也”。这是永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地方志书。于是,南魁捐银将此志书刻成版,藏于家中,没有印刷。后来,卫志刻版虽遗失,但南济汉在编纂乾隆五十年(1785年)县志时,把卫志的资料用在了县志上。南济汉在纂修清嘉庆《永昌县志》 时,子南棠参与编纂。 南济汉自幼聪颖好学,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初授礼部观政,在家待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被永昌县知县李登瀛聘请为县志主纂,和方毓伦、谢弼翰、郭兴尚共同纂成了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10卷。此后,历任湖南安福、衡山知县,他在这两县任职中,很有声望,“俸廉而外,一芥不取”,旋升丰州知州,循声益著。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久居仕宦,使子弟勿于奢华,非素志也。”嘉庆十二年(1807年)。南济汉辞官归里,路过西安,没有了盘缠,同年好友周勉斋知道了此事,设法为他筹集路资。周知道南济汉写得一手好字,就大力宣传他的书法,这样以来,持金求字者盈门,因此获白银千余两,才得以携眷归里。回到永昌,任云川书院主讲,诲人不倦,为永昌县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13年—1816年),他兴文社,又一次秉笔纂修成了《永昌县志》8卷,即嘉庆二十一年本,他一生两次纂修县志,留下了珍贵而系统的永昌地方历史文献,为后人敬仰。 南济汉主纂的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志》,在明卫志的基础上,花了近两年时间成书,共10卷,约8万字。30年后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全国又一次普遍修志热潮到来之时,乡君子复商及此,不禁戄然曰:“不可再误耶?”恳请他出来担当修志重任。这时的南济汉深感编修志书的艰难所在。他以为:“志关得失,寓讽劝,有人所欲言,非志之所得言;亦有志所得言,非余之所敢言。以地著之人,预掌故之务,直道为公,良不易平。”很多主持公道的乡贤士绅一再劝他勿理小人之言,振作精神,为民造福。他在乡亲们的热切期望下,出于热爱家乡的一片深情和盛世修志之需,不顾年迈,抖擞精神,与本邑同仁志士再度修志。自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15年——1816年)成书,这部《永昌县志》共8卷,约7万字,比乾隆五十年志书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将乾隆五十年本中附于地理志中的水利条,在嘉庆本中升格为水利志,突出了水利这个重点。又将风俗志和祠祀志裁剪,并入地理志和建置志,尤其将祠祀志中那些封建迷信的祭品祭文等删去,并删去杂志,将有用的“流寓”、“耆寿”条移入人物志,其他地方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体裁门类的安排上作了这样的调整和增删以后,后志比前志更趋紧凑,体例篇目更为科学合理,突出了重点,精炼了内容。他又一次把乾隆五十年以后的地方百科资料记载了下来。这部志书之所以在一年多时间内成书,正如作序言的吏部观政黄在中所言:“先生景仰前徽,网罗散失,自归田十年来,搜览残编断碣,偶得其人一二事,如宝拱壁。” (2004年和2006年载于《永昌史话》和《金昌史话》)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