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的正月十六游百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77
颗粒名称: 永昌的正月十六游百病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2
页码: 197-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历正月十六日,原本是永昌的城隍庙会,也就是城隍诞会。过去,在城隍诞会这一天,永昌县城和城郊的群众来到县城城隍庙上香、磕头、烧纸钱,祭祀城隍,祈求城隍爷保佑。据老人们说,城隍庙里的两廊有“十八层地狱”的壁画和泥塑,凡到这里来的人,都要看看这些东西,意味着也游了一趟十八层地狱,说这一游能消除罪孽,不得病。后来人们慢慢的把这种活动习俗叫做“正月十六游百病”。
关键词: 永昌县 风俗习惯 游百病

内容

农历正月十六日,原本是永昌的城隍庙会,也就是城隍诞会。过去,在城隍诞会这一天,永昌县城和城郊的群众来到县城城隍庙上香、磕头、烧纸钱,祭祀城隍,祈求城隍爷保佑。据老人们说,城隍庙里的两廊有“十八层地狱”的壁画和泥塑,凡到这里来的人,都要看看这些东西,意味着也游了一趟十八层地狱,说这一游能消除罪孽,不得病。后来人们慢慢的把这种活动习俗叫做“正月十六游百病”。民国时期,永昌清河地区也有同样的活动。这一天,“十堡”(包括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的“八堡”、“两寨”)和邻县武威的双城、民勤的蔡旗堡的群众,也到陈仓堡的关帝庙祭祀关圣人,祭城隍,看戏、看秧歌武术,气氛非常热烈。 那么,城隍庙会是怎么回事,据记载,古时候,道教传说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城隍诞就是城隍的诞辰日。旧时,都城和府、州、县都筑有土城或砖包城,统称为城池。一个城的四周筑有高大的城垣,为城;围绕城垣四周开挖的护城河,为池:又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古代和近代的中国,战争频繁,有了城池,就可以有效地抵御入侵者,所以,城池就成了保护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屏障:有了城池,也就有了城隍神,有了城隍庙神,就有了祭祀城隍神的习俗。据记载,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皇帝封城隍为王,宋以后,祀奉城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正式规定了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统统进行祭祀。永昌县从西汉起就有了如番和县城等诸多古城,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马仲英攻打永昌城、屠永昌城时,永昌县城还是完好的,民国后期,城垣大部分已颓废,失去了它的功能。其他古城遗址尚存。明朝初年,永昌全县乡村中增加了很多堡城、寨城,其规模比县城小一点,而他的防御功能与州、县城池一样,这些堡寨城,民国中期均已废了,但是,永昌老百姓对曾经保护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城池都看得非常重要,心目中遗留下来的对崇敬城隍隍神的这种习俗的留恋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直到现在,每遇这一天,县城和县城周围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到武当山、北海子和东水泉的寺庙里去游一趟,俗称“游百病”,人群鼎沸,熙熙攘攘,盛况空前。
  (2008年《金昌电视台》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我。后写成此文。此文原载于《永昌文史资料》十辑2009年出版)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