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和河西地区婴儿的喜庆讲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76
颗粒名称:
永昌和河西地区婴儿的喜庆讲究
分类号:
K892.9
页数:
5
页码:
192-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河西地区婴儿喜庆的诸多讲究中来看这些民俗文化的演变和历史缘由:河西地区婴儿喜庆的讲究是很多的,据调查主要有怀孕、生产与踩生、洗三、坐月子、出满月、过百禄子(戴百家锁)、过生日(请干爹)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河西地区
婴儿
内容
一个地区的民间风俗有着与全国的共性,更具有这个地区的个性:自汉唐以来,河西地区就是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所以,这里的民俗文化早就融入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血液。通过几千年漫长的民族大融合和世代相承的生活传统习俗的淀积,呈现出了千姿百态和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特点。它既具有近现代文明的浓郁成份,更具有朴实而生动的原生本质,因此,它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源头。如果我们揭去现代生活的面纱,就能清楚地看到原始文化的底色,这里面蕴蓄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精华和发人深思的生活智慧: 这里我们仅从河西地区婴儿喜庆的诸多讲究中来看这些民俗文化的演变和历史缘由:河西地区婴儿喜庆的讲究是很多的,据调查主要有怀孕、生产与踩生、洗三、坐月子、出满月、过百禄子(戴百家锁)、过生日(请干爹): 怀孕:媳妇怀孕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喜事,与孩子出生后的各项讲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年青媳妇初婚后,由于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多有婆母和妯娌为其操心,如果一两个月不来月经、或有呕吐或偏食某些食物等异常情态,就证明怀孕了。这时,家里大人尽量满足孕妇喜酸或喜辣等要求。媳妇怀孕后,家人一般不主张孕妇天天闲着,提倡尽量参加适当劳动和操持家务,保持着原始而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又能保证生育时不会出现难产等情况:但是,对于体质较差或有怀胎不牢等毛病的孕妇,家长是很关心的,多要请医生开服保胎中药,或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保证孕妇健康,促使婴儿健康发育:孕妇忌参加婚事特别忌参加丧事,不戴“孝”布,避免惊吓悲伤和恐惧:忌参加“红、白”事的讲究,在科学不发达的民国及以前,被说成是避免“红煞”和“白煞”对孕妇和胎儿的伤害。这种认识,可能来源于旧时一种巫术的联想,没有科学道理:其实,婚事是一种喜庆场面,对孕妇并没有精神上的不良刺激;丧事全过程倒是悲痛的场面,会对孕妇的情绪、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胎儿产生惊恐影响,因此,提醒孕妇注意倒是有科学道理的:妇女怀孕后,对于男丁缺乏的人家,要给观音菩萨、王母娘娘上香许愿,祈求男丁;孕妇作梦时如梦见蛇之类的动物,说这是象征着身怀男孩的迹象,不希望梦见红花绿叶之类的东西,说这是身怀女孩的迹象:综合来看,这些习俗的缘由,都是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有一个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确保孕妇心情愉悦,饮食适宜,活动适当,促使胎儿正常发育,希望生育理想的后代。 生孩子与踩生:孕妇生孩子前,要及早约请“老娘婆”,也叫接生婆。临产时孕妇进入自己的住房,俗称月房,拆去炕上毡席,铺上久经日晒的细沙或炕洞里的草木灰,放一条旧被子,由老娘婆接生。孩子出生后,老娘婆要用烧红的铁铲断脐带,取孩子身上和口中的污腻,把婴儿脐带盘在肚脐上,用干净的棉花或洗干净的旧布或人家孩子穿过的旧衣服(说用旧的孩子安康)包裹好孩子,并将胎衣深埋在炕沿下或门背后,不能丢弃,寓意保守孩子初生秘密,保孩子一生平安。如果祈求生男孩的生准了(多指男孩),家长要去寺庙里上香还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提倡新法接生,培养新法接生员,提倡孕妇生产时铺上油布或草纸,改跪着生为躺着生,推广产房消毒、断脐用消毒医疗器械,保障了产妇和婴儿健康。约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政府宣传下,有极少数人到医院生孩子。到80年代左右,由于城乡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广大群众卫生医疗常识的提高,孕妇生孩子时,都到县乡医院住院生产,提高了产妇和婴儿的安全系数。 踩生:踩生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外人或串门、或走亲访友无意间来到新生儿出生的人家;二是极少数人家提早约请亲友中或邻居中男孩多、威望高的人作踩生人,待到孩子出生时,踩生人来到新生儿家里:孩子出生后,踩生人要说些祝福吉利的话,寓意给孩子带来好运,孩子长大后具有踩生人好的品德和行为,有出息。主人家对踩生人无论是无意或有意者,都要敬以吃喝和礼品,表示感谢。河西地区的踩生习俗,一般是特指孩子刚出生时而言,而如果过了这个时辰,就又“忌踩”,主人家就要在产房门上挂一块红布,禁生人进入产房:这样做的缘由:一是怕生人踩断了产妇奶水或带走了奶水,特别要防止怀孕妇女接近产房;二是说怕生人将邪祟鬼气带进产房,伤及产妇和婴儿。如果有人冒失进入产房,产妇马上要把熟睡的婴儿抱起来,点上几张纸给婴儿燎一燎,燎出门去。这种习俗究其根源,大概是来自于交感巫术:前者认为踩生者可以把自己的禀赋传输给婴儿,后者认为生人接触婴儿,会使没有抵抗能力的婴儿受到伤害。从本意上来看,这样的习俗不就是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期盼和对死亡的恐惧吗?
洗三:洗三是孩子生下的第三天,由接生人用艾蒿、花椒熬水擦洗孩子周身:洗前要在灶前(灶神)供上面蒸的桃儿或馍馍,上香化表,祈祷神灵保佑母子平安。洗完后,接生人要用艾柱轻灸婴儿的脐部和前囟(俗叫呼吸子),说能防止婴儿惊风。这种艾灸习俗在金昌市双湾乡和与双湾乡接壤的民勤县流行更具特点,这些地方不仅轻灸婴儿肚脐和前囟,还要灸灼婴儿两嘴角和上臂,要灸出水泡,待结痂退去后,嘴角和上臂会留下明显的烙印。今日,在三四十岁的人身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烙印。艾灸后接生人仍用干净的布块裹缚紧婴儿的肚腰,穿上其他婴儿穿过的洗干净的旧衣服,包上小棉褥,拍打拍打婴儿屁股说:“灶神管我全家事,大人孩子托于你,多送男子少送女。”等祝吉平安的话,洗三就算结束了。头胎洗三尤其生了男孩比较隆重,要请媳妇娘家的父母或哥嫂前来:这天,主人家要做长寿面和好吃的, 以示庆贺,还要给洗三的送谢礼:洗三习俗之举,富人家隆重些,贫穷人家从俭。 坐月子:孕妇分娩后,一个月里不出月房门叫“坐月子”:坐月子期间,亲朋邻居送饧面、锅盔或两把挂面以及红枣、红糖或孩子衣裤鞋帽等物叫“送奶”。送奶习俗的含义丰富,主要是指送奶水和送福气:河西地区坐月子习俗大体相仿,讲究也多,如月子里特别是十天半月之内,产妇不能多吃面食,而要坚持多喝小米米汤,以期清肠胃、防虚火;十天半月后,可增加鸡汤、鸡蛋之类的补养食物;月子里不许产妇哭泣,不许做针线。送奶的亲友一般也避免少进月房,怕“踩”着婴儿。远来的亲友若一定要看看婴儿,也必须在其他房间待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进去:坐月子期间,产妇的丈夫不能进月房,孩子出满月这天,月房打扫清洁后才能进入。之前,都由婆母或妯娌照料:当然,确无人照理的,丈夫也就无所忌讳了。 出满月: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叫满月。出满月的庆贺礼俗河西各地大同小异:这天,不仅要请产妇娘家父母或哥嫂前来,还要请几位亲朋好友,准备好菜好饭,共同庆贺。婴儿出满月的一项主要仪式是给婴儿剃头叫剃胎毛:剃胎毛的讲究也不尽一致,但是不剃光头:如在婴儿囟门处、或在囟门两侧、或在头顶、或在项颈后窝处留一小撮胎毛。留胎毛有几种说法:一说婴儿出生后囟门未合,经常波动,传说这里是小儿灵魂进出的地方,所以用娘胎里带来的胎毛盖起来能保护婴儿平安:一说是留胎毛能使子女繁多,如有“前拉拉,后扽扽,拉拉扯扯一阵阵”的说法,还有在头顶下方留一环状发圈,说这象铁箍一样能保护生命牢固。同时,特别讲究把剃下来的胎毛,搓成一个圆球,用红布包起来,缝在婴儿小棉袄或夹袄后心,经常带在身上,说是娘胎里带来的精气之本,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且能避邪。出满月这天,要由爷爷给孙子起乳名(即小名)。给孩子起乳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以定例,但是在实践中却反映出了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共有的信念,即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健康、多子多福、纳福迎财、光明向上、长大成才等愿望?总之。起乳名多是随着社会变化而为之。 过百禄子(戴百家锁):孩子出生后的一百零六天,孩子父母要抱着孩子去外爷家给孩子“过百禄子”。之前,由媳妇娘家母亲(或嫂子)预先走村串户,向百家化募各种彩线,然后辫成百家彩带。彩带中辫穿几枚铜钱。叫“百家锁”(不去娘家的,由婆母或妯娌化募)。这天,给孩子戴百家锁时,由外爷外奶或自家爷爷奶奶先在灶前上香化表,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在灶神前磕头,由外爷外奶或爷爷奶奶亲自把百家锁戴在孙子脖子上(过后要缝在孩子帽后),祈求神灵保佑。这天,娘家或婆家要准备喜庆的、寓意孩子长命百岁的长寿面和好饭菜招待客人。所来亲朋也向孩子祝福平安,给孩子揣点钱币或食品等物:据调查,“过百禄子”的习俗,其实是生日礼仪的初始,不过它更具有人们对生命延续的重视和对生活向往的祝吉。 过生日请干爹: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过生日,其礼仪大致相同于过百禄子。以后每年都要过生日,但不像一周岁重视,青壮年时就更淡漠。孩子周岁生日时,如孩子多病或之前有孩子夭折的人家,要请几位子女多的人和木匠、铁匠、石匠给孩子当“干爹”,由干爹给孩子戴“长命富贵”的银牌锁或铜、铁牌锁。干爹给孩子戴锁(也称拴娃娃),要举行一定仪式,要在灶神前上香化表,跪拜磕头,孩子由大人抱着给干爹磕头一一认干爹:干爹给孩子戴锁——认干儿子,并揣给干儿子福禄钱,祝福干儿子大富大贵、长命百岁。请干爹的习俗多指男孩,也不仅在周岁,其他幼儿年龄段如孩子多病或不顺等均可约请干爹。 前面已把河西地区婴儿喜庆诸多习俗的重要方面作了一些记述,也把这些习俗从何而来以及人们所希望和追求的心理活动作了简要释疑:为了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和社会现象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习俗事象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下面谈几点认识。 第一,河西地区在历史上是人口极其稀缺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河西不但是多民族栖息的场所,而且是民族纷争、搏斗的战场:这里曾发生过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多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而稀少的状况:除了战争之外,一些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在被另一个新的政权推翻之后逃亡的时候,会把这里的人口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掳走,而在平时的骚乱和争夺中,人口被劫掳的事件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历史上因战乱造成河西地区人口稀缺,恐怕是主要因素。所以,河西人从保护婴儿开始就重视生命、繁衍人口的思想观念显得那么强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边陲,在民国及以前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民众生活贫穷,特别是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所以人口死亡率高,发展缓慢:如一对夫妇一生生育四五个孩子,结果成活不到一半。多因天花、白喉、霍乱、肺炎等疾病而夭折,或因天灾饥荒而饿死。就民国时期而言,河西近20个县没有一所医院,只有武威、张掖、酒泉几个州署所在大县,才有私人诊疗所:广大乡村也只有很少的乡村中医和中药铺,所以老百姓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特别是婴儿出生后,在没有有效办法保护新生命平安的情况下,无奈沿袭古人遗留下来的一些祝吉习俗,禳灾解难或祈求神灵保佑是很自然的行为:这也充分说明这是出于人类求生本能的客观反映: 第三,为了传宗接代。传宗接代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本能,人类都是这样。而河西人不过是受历史上频繁的战乱摧残,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的心灵创伤更严重,而这种本能更强烈罢了。有人或许要说,婴儿喜庆是迷信,我认为这些习俗不同于迷信活动,它恰恰反映了人类(父母)要延续生命的要求:孩子顺利成长和后代兴旺的祝吉,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性伦味,是同于禽兽又超越于禽兽的创造生命的行为,是追求育儿育女的最原始的人性道德: 第四,为了养老送终。在旧社会里,河西地区是全国最落后、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腐朽的旧政权只知道横征暴敛、抓丁派差,哪管老百姓死活。至于老百姓老了怎么办?死后又怎么办?根本无人问津。所以,在老百姓的思想深处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理念,这就是“养儿防老”。认为:生儿育女是老有所靠的基本保障,有子才有人送终。事实上,在民国及以前的年代里,这是事实,我们这一层人就是见证人。所以,在那样的社会,人们重视生儿育女,重视婴儿的成活平安,也就显得十分的客观和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城乡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实施了对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补贴以及独生子女户、有女无儿户、两女户的奖励和照顾政策,促使城乡人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识到“生儿生女一个样”和“少生优育”的好处。 (此文原载于《永昌文史资料选辑》十辑,2009年出版,2010年载于《丝路民俗甘肃河西卷》中国国际出版社)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