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古城和北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75
颗粒名称:
南古城和北古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189-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南古城和北古城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南古城
北古城
内容
今永昌县城西直距16公里的焦家庄乡杏树压村和河滩村?各有一座汉代古城,群众叫南古城和北古城。两城坐落在一条又宽又深的古河道南北两岸,相距约2公里。南古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东西380米,南北320米,墙基宽6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有护城河。1972年文物普查时,只剩墙基和北端残高4米的一段土墙。余被农民挖土积肥。普查发观城的北侧:有汉代墓群,城内城外有大量的汉代灰陶。北古城呈南北向为长方形,东西346米,南北250米,向南置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墙基厚5米。城周有护城河,宽4米;197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下,存有50厘米厚的文化层。文化层中,夹有灰陶片和尸骨以及“五铢”钱和“开元”铜币。站在南北古城遗址,南至祁连山北麓,北至龙首山南麓。地物、地貌一览无余,可谓古代镇守有资的理想要塞之地。 约公元前205至前161年,漠北崛起的匈奴曾三次大规模进攻长期统治河西地区的月氏族,迫使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一小部分进入祁连山)。整个河西地区被匈奴占据。匈奴占据河西后,按照匈奴管辖区域的规定,河西属于右贤王统治的地区。由浑邪王与休屠王直接驻守。(浑邪王驻河西西部,休屠王驻河西东部)。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凋敝和统治还不够稳固,在高祖刘邦被“白登之围”以后,便被迫与匈奴和亲。然而,由于匈奴势强,在不断侵扰汉边的同时,臣服诸羌,把势力扩大至西域,中国西北部大部分地域被匈奴控制。 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库充殷,国内统治日趋稳固,为汉王朝准备打击匈奴势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经过充分准备,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进攻。于是,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发动了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发动了河西战役;元狩四年,发动了漠北战役。尤其是河西战役,彻底摧垮了匈奴在河西的统治。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河西走廊正式归入汉朝版图。
汉武帝为了与匈奴争夺西域,首先,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边防管理与建设。于是,于元狩二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史称的“河西四郡”。在四郡以下,共设置了35个县,从行政区域治理方面加强了统治。其次,从令居以西直到盐泽(今罗布泊)筑起了长城和烽燧。在长城沿线,还筑起了许多小城堡,都驻有军队;在重要关口要塞,筑有较大军营,驻有数千兵马,从军事和设防方面保证了边境安宁。再次,是从经济上大力开发河西,变游牧区为农耕区。要达此目的,就必须从内地向地旷人稀的河西大量移民(据有些史学家估计,当时浑邪、休屠统治时,其部属总共有五万多人)。于是,武帝实施了徙民实边的策略,他不仅移民10万于河套地区实行民屯,而且还创立了军屯,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命令60万出击匈奴的将士屯垦于河西走廊一带。为加快河西发展,太初三年,又从内地征发戍田卒18万到河西等地屯垦。与此同时,朝廷还将各种“罪犯”以及内地的“反叛”民族人口迁往河西,组织屯垦:当时的屯垦业,不论是军屯或民屯,都是白手起家,由国家统一供给食粮、籽种,耕畜和农具等,直到能自给为止。 为了加强对屯垦事业的领导与管理,汉王朝在番禾县设置了中央派出机构张掖郡农都尉,专事屯田殖谷。(《汉书》记载:全国设农都尉两个,另一个是北地郡的上河农都尉)。经过西汉王朝二百多年不断地向河西徙民发展,河西地区地旷人稀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变,到汉平帝时(公元5年),武威郡有户1758户,76419人;张掖郡有户24352户,88731人:酒泉郡有户18137户,76726人;敦煌郡有户11200户,38335人,四郡共71270户,280211人。 我们再说番禾县南古城和北古城。据传说,就在河西大量实行屯田的时候,朝廷在番禾县设置了农都尉,这个农都尉,不仅管理整个河西的屯田工作,还负责发放朝廷核拨给河西各郡、县屯垦军民的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并监督检察各郡、县对这些物资的发放情况以及对违犯屯垦法律案件的处理。那时候,河西各郡、县均设置屯田机构和田官,郡、县的田官称“农令”。县以下设“部农长”,“部农长”以下设“农亭”。“农亭”是屯田的基本单位。而这一系列机构和官员,都属农都尉管理,层层对上级负责,都有朝廷按职务高低,发给俸禄。所以,番禾农都尉任务繁重,事务繁忙。 为了有效地指挥河西屯垦事业的发展和保证朝廷进军西域的粮秣之需要,农都尉报奏朝廷决定,把番禾农都尉领导管理屯垦与殖谷屯粮两种职能分开实施,成立了番禾农都尉“殖谷屯粮养马部”。在番禾县城西约4公里的战守有资的古水南北两岸修筑了两座土城作屯粮用。把番禾城东南西北有水可灌的十万亩垦田,一律收归国家所有,归农都尉统一管理使用。然后,任命了几十位“农令”分别负责各垦区的垦殖事业。拨给“殖谷屯粮养马部”戍卒一万五千名,专事军粮生产。又拨给戍卒五千名,在焉支山养殖军马。“殖谷养马部”所生产的粮食和军马。一律上缴农都尉,屯军所需粮饷全部由朝廷拨发。所以,这座南古城就承担了贮备军用粮秣中心仓库的任务,并派一千名边防军负责管理和看守粮库:北古城驻扎着两千军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南古城粮秣安全。南北两座土城城楼高耸,旌旗飘扬,表现了番禾屯田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 由于河西各郡、县认真推行了武帝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战略措施和屯垦业的进一步发展,边防巩固,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西域50个大小国家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因此,河西走廊成了西域诸国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为了发展贸易和加强管理,西汉朝廷特意在番禾之地分置了一个骊靬县,专门负责对西域各国使团和商贸队伍进行接待、登记、安置,安排贸易活动和收缴关税以及办理出入国境的手续等。传说,当时常驻骊靬城的外国商人多达两三千人。所以,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到了隋唐时期,河西的屯田进一步加强,经济进一步发展,番禾县南北古城也长期被边防军队驻守。到唐末吐蕃占领河西后以至宋元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战争频繁,时兴时衰,时我时羁。汉唐时期的南古城、北古城等一些古城,也多失去原有作用,逐步被新建所代替或废圯了。
(此文原载《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200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署名祝巍山祝军年)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