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沙城与沙晋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74
颗粒名称:
沙城与沙晋王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沙城的历史演变概况和沙晋王传说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沙城
沙晋王
内容
在今永昌县城东50公里的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有一座古城遗址,据文物普查确认为西汉武威郡显美县城遗址。(西晋末年,张轨从武威郡分出一片地,在今武威城西北70里置武兴郡,武兴郡治也可能在此)显美遗址东北12公里处,古长城南3公里处,即今水源乡北地村北缘长湖子河北岸也有一座古城遗址,多少年来群众叫古城关(古城关附近有个村子,旧名叫沙城子)。解放前到现在一直叫沙城子,这里属人民公社时期的北地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即现在的北地村一个社。古城关遗址为啥又叫沙城遗址?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地开展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和研究者按这里的地名新叫出来的名字。为什么叫古城关?顾名思义,大概是南有西汉时期的显美城,就把北靠长城的这座关城叫作古城关了。 沙城为长方形,南北388米,东西300米,残高4米,正南偏东,45度,墙基宽12米,残顶宽4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南北各一阙口,当为城门。有瓮城,城墙四周各筑有马面两个,相距30米。据老人说,1949年前后,护城河遗迹还很清楚。城西多泉眼,为一片沼泽地芦苇茂盛。五十年代以后,开荒、发洪水,护城河遗迹看不清了,泉眼渐干。芦苇枯没,流沙堆积,白刺丛生。城内也被开挖种上了庄稼。开垦前,城内、城外地表散布有不少汉唐时期的遗物,有外表绳纹、内表菱形纹彩陶片,素面或绳纹灰陶片、红陶片等。故文物工作者认为此遗址属晋代遗址,史学工作者认为系汉唐遗址。后来,农民挖土时,还挖出过一些被打碎的瓷缸,瓷罐等。1999年农民挖墙取土时,挖出两个似金条的黄色金属物和一个黄色金属碗,均被县上文化馆来人收去。 今沙城西约3公里处,一个叫黑岗子的地方,有个天涝坝,面积约有二三十亩,传说是明代守边关的军队用来饮马的涝池。清代涝池废,里面还葬有不知来历的十多座坟墓。 在20世纪90年代,兰州大学李并成先生撰文研究甘肃古城时,把这个古城关说成是鸾鸟古县遗址,我认为不够严肃。还说,遗址内白刺丛生,城外沙堆堆积,至少几百年前这里就是一片沙堆了。这是更显表面的说法。我在写此文时,向水源镇西沟村李其庆书记和县商务局吕伯英书记(沙城子人)调查时,他们说,远的不说,就他们自己和这个年龄的人(60岁左右)小时候(集体时)在沙城周围放牲口时,北沙河水还不小,城西南一片芦苇还很茂盛,湿地很大,哪里是一片沙漠?这是因为70年代初普遍打井,致地下水位下降才出现的现象。 沙城,这个遥远的遗迹,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守卫边疆的重要作用,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设施。不论它是汉代关城还是晋代关城,但它的领属关系从西汉开始,就属于武威郡显美县管辖。后来经历了三国魏、西晋、东晋、西魏、北周等政权,在七百八十多年中,这里仍系武威郡显美县所辖。至北周末(581年),显美县和姑臧县(今武威县)合并,以其地人姑臧。隋朝统一全国,建置未变。唐初沿隋制,姑臧为武威郡治,后置河西道,治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天宝三年(744年)改番禾县(今永昌县)为天宝县,武威郡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5县。广德二年(764年)整个河西被吐蕃占领至唐末共达140年。宋初,凉州和河西广大地区仍掌握在六谷吐蕃折逋氏手里。后来,党项羌崛起,河西又被西夏国占领达190余年。时在番禾县置永州。公元1226年蒙古族灭西夏,初沿西夏制。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元。到1278年,在永昌王宫殿所在地(今永昌县城)设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设永昌卫,清设永昌县。 今永昌县水源乡和朱王堡镇(原十堡)这块地方,即古代显美县属地,根据西汉以来建置的领属关系和地域归属关系,先属武威郡显美县管辖,后显美县合并于姑臧县,属姑臧县管辖。唐广德二年(764年)以后,在三百多年里,由吐蕃和党项羌长期统治。这就说明,原“十堡”这块地方,大约最早于元朝设永昌路时期,最迟于明朝设永昌卫时期,才由原姑臧县领属关系变更为永昌县的领属关系。 上面说的是显美县和沙城的历史演变概况。这里还有个沙晋王的传说: 相传晋武帝时,武威郡设在姑臧,马隆任武威太守。武威郡领姑臧(今武威)、宣威(今民勤县西南,省去西汉时今民勤东北武威县,以其地入宣威)、揖次(汉揟次,今武威东南)、仓松(汉苍松,今古浪县附近)、显美(今永昌县东50公里)、骊靬(今永昌县南)、番禾(今永昌县西)七县。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公元311年西晋亡,历史进人东晋。这一时期,北方地方势力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贵族纷纷起兵建立割据政权,河西地区则进入了“五凉”割据。“五凉”中除西凉建都敦煌外,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姑臧(今武威)。而五个割据政权中,后凉、南凉、北凉分别都是氐、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豪酋建立的。 传说就在西晋末年,晋惠帝(307)为了稳定武威郡这块丰腴之地,精心选派了一位胸怀文武韬略,又善安抚诸民族关系的一位李将军,带着三千人马,驻守在郡治北35公里,显美县北12公里的沙城,以防割据势力的蚕食。这位李将军在驻防沙城后的十多年时间中,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采取了一系列强军富民的措施,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主持修葺了城池,挖造了护城河,加强了军事防卫能力;二是减免徭赋。当时,显美县的老百姓,不仅给朝廷上缴田赋和户赋,还要负担边防军队的粮草,老百姓负坦过重。为了减轻负担,安定民心,他动员全体将士,利用当地土肥水足的有利条件,修渠筑坝,开荒造田,作到了粮草自给自足,免除了百姓多余的负担,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三是加强军事训练。他抽出专门的军技教官,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军士的严格训练。经过两三年的训练,他的三千将士,每人都做到了既能骑战,又能步战;既能明战,又能夜战。三千人中,有两千人就成为良好的弓箭手。一个士兵足足能战胜素质一般的十个敌人,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四是严明军纪。他提倡将军爱士兵,士兵爱百姓。将军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论将军或士兵,如违犯军纪者或侵犯老百姓利益者,严惩不赦。因此,他的这支军队成为凉州刺史张轨部属下的一支劲旅,有着战无不胜的美誉。 约在永宁前后(301年),鲜卑族若罗拔能侵犯凉州,张轨派宋配和李将军联合反击,消灭了拔能,俘虏十余万口,威名大震。晋惠帝因此加封张轨为安西将军,安乐乡侯,李将军封为沙城伯。张轨和李将军都是尊奉晋室的良才,汉族人民十分拥护。到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匈奴刘渊以重兵攻打西晋首都洛阳,张轨派北宫纯和李将军等率骑东征,打败了刘渊的将领王弥。于是,洛阳有歌谣赞颂他们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由于张轨经营有道,凉州成了中国北部暂时安全的地区,中原人到这里避难者“日月相继”。所以,张轨从武威郡分出了一片地方,另置了武兴郡(约在今武威西北70里处),安置了这些流民。由于李将军在保卫晋室的作战中,立下了大功,张轨十分崇信。这时的张轨,看到晋室已大势所去,产生了另立天下的想法,他一方面加强讨伐反叛,发展农业,安定社会,兴办教育,另一方面招收九郡贵族贤能,为图谋大业准备条件。因此,像李将军这样的文武贤才,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宣封李将军为沙晋王,武兴郡大将军,食邑五百户,领兵四千,驻守在武兴郡沙城,保卫着武兴郡和显美县边疆的安全。大约又过了七八年,公元314年,张轨卒,轨子张实任中督护凉州刺史。同年,张实改元永安,是为前凉。
(原载《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