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岭晴岚”话焉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71
颗粒名称:
“西岭晴岚”话焉支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焉支山的由来与焉支山的历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焉支山
名胜古迹
内容
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今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或胭脂山,更古称青松山或瑞兽山。海拔3978米,南北宽21公里,东西长36公里,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脉之间,形成龙口戏珠之势。国道甘新公路从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通过。由于两山南北对峙,在十五里山口形成了河西走廊12公里的蜂腰地。山上有茂密的松林,珍贵的动物,出产优质大黄和金银矿藏。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为天然优良牧场。 焉支山是座宝山,也是座名山。严冬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盛夏岚雾缭绕,瑞气脉脉,永昌县古称八大景之一的“西岭晴岚”就指这里。
何谓“西岭晴岚”?就是指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满天晴朗的时候,大黄山顶出现岚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远远望去,霞光披顶,轻岚缠腰,好像一群神态阿娜,彩衣飘飘的仙女游逸于西天。多少年来,这一美妙的自然景观,给永昌和大黄山下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追忆。 说她是宝山,是因为在古代,焉支山上长满了珍贵的松柏诸树,又出产珍禽异兽。所以,古时候的人就把这座山叫作青松山或瑞兽山。到现在,山上还是香柏馥郁,巨松参天,珍禽异兽出没。后来,这座山上又长出了一种叫胭脂的花,满山遍野妍红娇丽,香飘百里,所以,又把这座山叫胭脂山了。为此,还有个神奇的传说。什么时候改叫焉支山,不得而知,但是西汉时,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驱逐匈奴时,有“过焉支山千余里”的记载。焉支山又在什么时候改叫大黄山,也没有记载。据说是因为山上又出产大量的而且品质优良的大黄而名。传说还出现过一个千年大黄娃娃。也有个美丽的传说。直到现在,牧羊人还能挖到较大的大黄,但已经很稀少了。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出产金子。据老年人说,远的不知,在清朝时候,就有人挖过金子,留有古人挖过金子的遗迹。今山丹县老军乡曹家口子一带就探明有金子,但金的藏量大小,含量高低,需进一步勘探才能清楚。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从远古至今,不仅是山上森林茂密,百草丰美,而且在她的周围有方园数百里优良的天然牧场。据记载西周时期有氐羌或羌戎游牧,春秋战国至秦由月氏驻牧。后匈奴赶走月氏,由匈奴驻牧。《史记·匈奴传》记:祁连山,焉支山??林木茂盛,绿草如茵,冬温夏凉,是游牧民族的乐土。到西汉初,汉朝政府派大军驱逐了匈奴,匈奴因失去焉支山、祁连山后曾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山支(即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太平寰宇记》记:“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其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这就说明焉支山和她的四周是极好的畜牧地。西汉王朝在河西建郡置县后,在焉支山置官马场,大力发展畜牧,《汉书·地理志》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指的就是焉支山养的良马。后来,各朝各代都重视在焉支山发展养畜,如北魏《魏书·食货志》记:以河西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蕃息,马至二百余万,骆驼半之,牛羊则无数。及至隋唐,仍未放松在焉支山养畜。直至现在,在古焉支山下,仍建有亚洲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可见焉支山,从古至今,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宝地之一。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还应重视一个自然现象,多少年来,永昌、山丹的老百姓体验到,凡焉支山顶常有云雾缭绕的年景,雨雪丰盛,凡焉支山缺云,年景干旱。 再说焉支山是座名山。据《甘肃省志》记:传说帝尧陶唐氏七十五年,命禹治水,至八十六年治水成功,期间帝禹到过焉支山,大禹曾导弱水至合黎山(在今张掖地区),余波泄人流沙(山丹城西北角有大禹导弱水碑):导黑水到三危山。这是中国帝王第一次到焉支山和河西的记载。 说焉支山是座名山,西汉初,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春,率万骑,越5国(在今河西境内,分属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焉支山等地与匈奴激战,大获全胜。杀折兰王、卢侯王,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和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十之七被歼,一举打通了河西走廊。是年夏,又以万骑进祁连山,击破休屠王,浑邪王所属各部;是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降汉,汉以其地置武威郡(今民勤东北)、酒泉郡(今酒泉)以统之。从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 说焉支山是座名山,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六月,炀帝至张掖,驻于燕支山(原名焉支山),裴矩遗使说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入朝。炀帝命武威、张掖士女盛装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艳者,郡县应即督责。骑乘充塞,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炀帝在焉支山设观风行殿,宴麴伯雅、吐屯设及诸国使者,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炀帝随设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广开屯田,抵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从此,焉支山名驰西域。
说焉支山是座名山,《读史方舆纪要》、《五凉志》等记,西晋时,在焉支山东南脚下,以焉支山名置焉支县(遗址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村一带)。后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并人番禾,历三百多年,焉支之名广为史传。
附诗一首
西岭晴岚
焉支高耸山永界,盛产松鹿大黄金;
融流潺潺浇肥地,千载悠悠牧马营。
昔日蜂腰挂大锁,日今国道穿西东;
寒冬磨顶皑皑雪,暑夏雨后晴岚浓。
(此文原载《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200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永昌史话》2006年收入《金昌史话》,均甘肃文化出版社)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