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骊靬县和罗马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65
颗粒名称: 古骊靬县和罗马降人
分类号: K290.3
页数: 5
页码: 156-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骊靬县和罗马降人的发展历程和对罗马降人的历史研究。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古骊靬县

内容

今永昌县古县地,在西汉初设立了鸾鸟县、番禾县、骊靬县、显美县。据史书记载,这四个县,分别属于凉州刺史部的武威郡和张掖郡。 《武威市志》记:“汉元鼎二午(公元前115年),汉朝开始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先设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从武威郡中分出张掖郡,从酒泉郡中分出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都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辖10县,即姑藏(今武威)、张掖(今张义堡)、武威(今民勤东北百里处)、休屠、捎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威。”其中,在今永昌县域内设鸾鸟县。《张掖市志》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领10县:昭武、〓得、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靬、显美、居延。”其中,在今永昌县域内设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东汉时,永昌古县地的显美县由张掖郡划隶武成郡管辖。北魏时,废骊靬县,其地入番禾。北周时 (557年-589年),又在原骊靬县地置力乾县,到隋朝开皇中(约590年左右),又将力乾县并入番和县。《汉书·地理忐》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大清一统志》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骊靬条说;“古县名。西汉置,北魏以后作力乾,隋废。故址在今甘肃永昌南。”1993年版《永昌县志》骊靬县城遗址条引《五凉志》说:“骊靬县,即凉州南山戎地,张祚遣和昊伐之,大败而还,在今永昌县之南。”“永昌县南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有关资料记载,西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同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达千余人。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的张掖郡所领10县中的骊靬县,上面诸多历史占籍中记载得很清楚,就在今永昌县域内,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近卜几年来,国内有关报刊报道:西汉张掖郡所辖的骊靬县城,是为安置罗马战俘而建的。首先是1989年9月29日《参考消息》转载的报道:一澳大利亚教师认定,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同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三版也刊出“中澳苏史学家联合研究发现,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公元前35年,一支罗马溃军失踪之谜解开”的报道,西北民族学院中亚史专家关意权、兰州大学苏联史学者陈正义和在兰州大学任教的澳大利亚专家哈瑞斯、苏联专家弗·维·瓦谢尼金四人协同攻关,结合中西史料对比研究,解决这一历史难题。他们从对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后来,有多位记者到永昌采访,写出了多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新闻报道,永昌县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以后的几年中,一些中外历史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进行厂研究,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首先是《参考消息》转载的报道: 一位澳大利亚教师认定:中国西部有古罗马城市。法新社悉尼9月28日电:一位澳大利亚人认为,他已发现很久以前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城市现存于中国戈壁滩的边缘。 澳大利亚阿莱德的教师戴维·哈里斯说,他在一些古老中国的地图上找到了中文称为“利坚”的一座城市,在这个地方存在着一处定居点的废墟。他对法新社记者说,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来确定这个地方是否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定居点。如果实际情况如此,那么东西方关系的历史将需要重写。 哈里斯说,他在一张公元前9世纪绘制的地图的帮助下发现,这座城市很可能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永昌县。他在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学者和政府官员陪同下,利用这张古老的地图确定了“利坚”城废墟所在地。 哈里斯说:“我认为,这是我所找的那个地点,我们搜集了一些汉墓出土的陶器碎片,但只有进行挖掘才能确定罗马人实际上是否在这里居住过。” 哈里斯说:“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罗马帝国的军人是在中国消失的。”罗马历史学家蒲林尼和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都在罗马第一次三执政之一的克拉苏的传记中提到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是由现在叙利亚北部的一些犯人在公元前53年组成的。一些古典著作说.这支雇佣军向东行进。17年之后,这支军队在中国。中国的古典著作说,公元前36年,在中华帝国边陲俘获了一支非常奇怪的军队。据说,这支军队把盾牌联成不寻常的龟形进行自卫。
   哈里斯说,若对永昌地区的人民验血,就可能提供与罗马人有直接联系的遗传学方面的证据。 哈里斯说,他打算第二年组成一支远征队,沿着可能是这支军队从罗马到利坚的路重新走一趟。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哈里斯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很重要,比如说发掘这座古城,以取得证据。我们希望,如果能把永昌县的古骊靬县城的历史疑团彻底解开,澄清历史事实,这将是哈里斯先生的一个贡献。其次他提出验血,验这里现代人的血液,以证明这里的现代人是不是古罗马人的后代。再一点是“如果实际情况如此,那么东西方关系的历史将需重写”。这三点是哈里斯先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要点。遗憾的是, 至今十多年过去了,三件事一件也没有结果。 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公元前53年,罗马将领克拉苏率领一支4万余人的军队,发动对安息王国的战争。次年,这支军队在卡尔莱(今叙利亚境内)被安息军打败,克拉苏被杀。克拉苏的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人突围,几经周折,最后到达由郅支单于控制的康居国,成为匈奴的附庸,帮其守城。《汉书·陈汤传》记,公元前36年,郅支城被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校尉陈汤率军队所破,大获全胜,杀郅支,“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二十九级,生俘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在这些“生虏”和“降虏”中就有克拉苏残部人员。他们被西汉政府安置在中国西部的边陲城市,即今永昌县域内于西汉时建立的骊靬县,也就足说,骊靬县是西汉政府为安置罗马战俘而建立的一座城市,因为中国人称罗马为“黎轩”,故把这座由罗马人居住的城市命名为“骊靬城”。同时《汉书·陈汤传》记载:“土城外有重木城”,“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修重木城的方法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防御的阵势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另一种说法认为:西汉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理由一:《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是张掖郡的一个县,县与郡同时设,则其年代最迟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这比克拉苏军团早50多年,两者显然没有关系。理由二:按照罗马兵制,服役最低年龄为17周岁。公元前54年是17岁的青年,到公元5年就应该是75岁的老人了,70多岁的人用来服役守城是不可能的。同时不光克拉苏残部有明确归宿,就连郅支单于的余众也有具体的归宿。理由三:《后汉书》《后汉记》《魏略》中记载的犁靬能与罗马挂钩,但是《史记》《汉书》中记载黎轩、黎靬、犛靬与罗马无关,以此为据把骊靬县说成是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显然是错误的。理由四:重木城并不是由罗马传来,而中亚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有了。关于鱼鳞阵,并非罗马军队特有的作战队形,中国比罗马更早。早在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诸侯伐郑,就用这种阵法等等。 为了使读者从《汉书·陈汤传》中了解文献记载的内容,现将《陈汤传》有关文字引述于后:建昭三年,汤与延寿出西域。??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巳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耶?”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胡兵合四万令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军分行,别为六校,其三校从南道逾葱岭经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略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从后与汉军相及,颇寇盗后重。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又捕得抱阗贵人伊奴毒。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喻以威信,与饮盟遣去。径引行,未至单于城可六十里,止营。复捕得康居贵人贝色子男开牟以为导。贝色子男即屠墨母之弟,皆怨单于,由是具知郅支情。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应曰:“单于上书言居困厄,愿归计强汉,身入朝见。天子哀闵单于弃大国,屈意康居,故使都护将军来迎单于妻子,恐左右惊动,故未敢至城下。”使数往来相报答。延寿、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忽大计,失客主之礼也!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阵。望见单于城上立五彩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城上人更召汉军曰:“斗来!”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面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木盾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重未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初,单于闻汉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为汉内应,又闻乌孙诸国兵皆发,自以无所之,郅支已出,复还,曰:“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攻。”单于乃被甲在楼上,诸瘀氏夫人数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单于鼻,诸夫人颇死。单于下骑,传战大内。夜过半,木城穿,中人却入土城,乘城呼。时康居兵万余骑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夜,数奔营,不利,兵引却。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康居兵引却。汉兵四面推卤木盾,并入土域中。单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内。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创死。军侯假丞杜勋斩单于首,得数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赉帛书。诸卤获以畀得者。凡斩瘀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于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
  (此文2004年载于《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