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凉州瑞像头难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62
颗粒名称:
凉州瑞像头难接
分类号:
K290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凉州瑞像头难接的具体内容介绍和他的神奇故事。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刘萨河
内容
高僧刘萨河,又叫刘窸和。梁时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了他畅游江南的前半生;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了他到河西的后半生。他与凉州的瑞像有关,至今河西的老人们还在传说他的神奇故事。 他不是凉州人,也不是汉人。他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的“胡人”(即少数民族)。肃州有的旧志说他是肃州(今酒泉市)人,可能不确。他原不信佛,是个武士骑手,不识字,“凶顽勇健多力,乐行猎射”,“豪侈乡间,纵横不理”。后因醉酒而昏死过去,见到地狱众苦之相,自有惊悟,在观音菩萨点化下,醒后出家为僧,法号慧达。 《神僧传》说慧达曾住凉州,《续高僧传》说他于北魏拓跋焘太延元年(435),也就是北凉蒙逊死后两年、世子牧键永和三年,从凉州继续往西行,到了凉州的番和郡(今甘肃永昌县境),突然凝望陡峭的山崖(今永昌县城北5公里北海子乡金川西大队),遥遥地向它合十,鞠躬施礼。同行的人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他说:“你们有所不知,此山当有瑞像出现。出现时,如果瑞像身首俱全,那么世乐时康;如果瑞像身首不全,那么世乱民苦。”同行人都不明白,要他再说原因,他却一言不发,只顾往前走。 慧达到了肃州的酒泉。他到肃州是去治讨来河的洪水的。讨来河源出祁连山,经肃州东来与西流的黑河汇合后流往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次水势凶猛,要淹没肃州。他赶到后,以指划山,洪水改流,肃州平安。他走到城西不远的石涧中,突然寂灭了。他的骨头都碎成了像葵花子那么大的小块,上面有洞,可以一块块穿起来。人们便将他埋葬在寂灭处。后来人们又在埋葬他的地方,建立了西峰宝寺,后又叫西古寺等名,并在寺中为他塑了像。像旁还刻有铭文:“吾非大圣,游化为业。” 经过86年,到了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忽然狂风暴雨,雷震山裂,番和东北山崖间的崖壁上,“挺出石像”,身长丈八,形象端严。这就是慧达85年前预言要出现的瑞像。但是这尊挺出的瑞像是“无有首”的。瑞像无头,将“世乱民苦”,这非同一般。于是附近的人即时请最巧的石匠,选择最好的石头,雕刻成最好的瑞像头,安在瑞像的脖子上。但是,每安上就掉下来,断头难接,只好随他身首异处。这个断头的出现,正是佛徒对北魏后期社会“凌迟”、世乱民苦的揭示。又经过37年,到了北周闵帝宇文觉元年(557),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城东七里涧(约今之七坝河滩一带)忽然又有亮光出现,将阴暗的地方照得通明。观看的人都十分惊异,仔细一看,原来是瑞像的头。人们将它抬到番和郡有瑞像的山崖安装。 如何安装?《续高僧传》说得很简单,只有4个字:“宛然符合”。但1979年5月,在武威城北墙脚下,由于建筑挖土,发掘出了一块记载凉州瑞像的残留石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叙述较详。说人们发现瑞像头后,把它抬到番和有瑞像的山崖去安装。安装时,头距瑞像的脖子还有一两尺,瑞像头就飞上去长在瑞像的脖子上,绵合无缝,纹丝不误。这仪容不全近40年、身首异处100余公里的瑞像,而今得全。身首俱全,就“世乐时康”。这神异故事传到了北周朝廷,北周皇帝就派宇文俭到番和崖谷去验正,果然不差。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元年(561)即帝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调集“凉、甘、肃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至三年功毕”,并命名为“瑞相(像)寺”。从此“乃有灯光流明,钟声飞响,相续不断,莫测其由”(《续高僧传》语)。瑞像寺香火鼎盛,有的说有僧人1.5万人,有的说只有1500人,总之,在千人以上。 到了北周武帝字文邕建德三年(574),瑞像的头又掉了。人们不断地将它安上,它又不断地往下掉。这惊动了皇帝,派当朝的大冢宰和王公大人,都亲自去察看,命人再将头安上。但是,白天安好,晚上又掉了。几个月仍如此,大冢宰及王公大人命令涣别的材料做好头安上,也还是白天安,晚上坠。原来这昭示北周武帝就要灭佛了。瑞像寺果然也被烧毁了。其实这是事后的验算。
隋文帝开皇(581—604)初年,尊重佛法,重修寺庙,“经像大弘,庄饰尊仪”。残碑碑文说:“开皇九年(590),凉州总管燕国公诣寺礼拜”,“樊俭等至寺供养”。隋炀帝大业五乍(609)西巡时,曾“躬往礼敬厚施,重增荣丽,因改旧额为感通寺”;残碑文还说,感通寺是炀帝“御笔题额”,将瑞像寺改过来的。隋炀帝还要求对佛像“模写传形,量不可测”,“约指丈八,临度终异”。这个意思也就是壁画榜题中说的:“请丹青巧匠邈圣容真身”,或“请工人巧匠等真身造容像”之意。唐太宗贞观(627-649)初年,写《续高僧传》的道宣,亲游“关表”(即关外,指河西),拜谒慧达的本庙。慧达的图像严肃,崇敬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延(今延安)、绥(今绥德)等州画他的图形在家供养,号为“刘师佛”。
瑞像头断难接的故事是十分荒唐的。但这个荒唐故事流传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在河西佛教史上是十分突出和仅有的。 番和御谷的这尊瑞像,称之为“凉州瑞像”。它有固定的模式:出现在山岩形的龛里,袒右臂,左手执袈裟襟角;反过来说,凡出现在山岩形龛里或画在山岩间、袒右臂、左手执袈裟角的佛像,就叫“凉州瑞像”。它已成了某种佛教艺术的标准。 由于大家的推崇,刘萨河(或窸和)在《高僧传》和《续高僧传》中的故事,敷衍成了敦煌石窟遗书中P.2680、P.3570、P.3727上所载的《刘萨河和尚因缘记》。其中有他假死后到阎王面前变为鹿,为众矢所射——是对他年轻时“乐行猎射”的惩罚。遗书上还载有“凉州山开出象记”,把凉州瑞像仅当作是因缘记的一段,但将刘萨河故事的内容是大大扩充了。残碑文还记载了,西天(今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到御谷朝拜,在感通寺说法,说他在印度时,听说那里的一对佛像,有一天忽然向东飞走了,原来飞到番和的御谷来了。经玄奘这一说,御谷的瑞像就更神奇了。 由于故事扩大,影响加深,在风行壁画的年代里,就将故事变成了具体生动的壁画形象。在莫高窟唐武德年间的第203窟,凉州瑞像还是“后仰的身躯依靠在龛壁浮塑的山峦丘壑之中,仿佛正从开裂的山岩中升立起来”(史苇湘语)的较拘禁的模样。在盛唐早期的第323窟,已有“石佛浮江”、“临海渔人得莲花跌”、“交州合浦采珠人采得佛光”、“丹阳尹高悝得金像”等图像。刘萨河畅游南方的故事,也成了壁画的内容。到了吐蕃时期的第231、237窟,标明“盘(通番字)和(通禾)都督府御谷山番和县北圣容瑞像”(按:吐蕃时已将感通寺改成“圣容寺”至今)题榜的画,已变成龛顶、盝顶上的装饰了。在五代时的第98、61窟,壁的上方有倚山而立的凉州瑞像,下方两侧则有骑士射鹿和射鹿骑土向僧人求入沙门的多幅画,更有五代末的第72窟,画有抬佛头、装脚手架、安佛头、重画圣容等一系列连环画。内容越来越丰富,画技越来越成熟,艺术性越来越高。
除了壁画外,还有大英博物馆藏的凉州瑞像绢画。 壁画和绢画都是平面的造型。这种造型,似乎已成了当时专门的学问。伦敦藏S.21132号卷子,是绘画凉州瑞像的文字设计。比如:“其像头上有冠”、“其像手把袈裟”、“其像赤体立”等等。根据这样的说明,即可画出相应的像来。
盛唐时,莫高窟第323窟已有凉州瑞像的塑像出现,五代时的第300有彩塑的凉州瑞像了。 凉州瑞像,五光十色,大放异彩。影响所及,也出现诸如马头观音瑞像、龙女瑞窟已像、天王瑞像等等。凉州瑞像不仅在河西、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国内外专门研究凉州瑞像的学者,不乏其人。 其实,凉州瑞像只是高僧刘萨河(窸和)一时兴会所致的预言,并无什么根据。80多年后,好事的僧人或信徒才在谷崖雕凿了一个无头的石佛像;30多年后,又有人在100多公里外的武威城东,设置了一个无身的佛头。两者相合,造成了轰动的效应。 这轰动的瑞像断头难接的效应,无非是影射中国佛教史上曾发生过所谓“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后周世宗)四次毁佛事件中的前两武(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毁佛的情况。第一次无头是说北魏反佛又兴佛后,对佛法信仰的变化;第二次断头,是说北周武帝要毁佛。这两次毁佛都是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而佛徒们却塑造了一个原不信佛、后虔信佛法的刘窸和,能预言瑞像的变化,验证社会的“世乐时康”或“世乱民苦”。他所验证的社会,并不真是民众的灾难祸福,而是佛教弘传上的兴毁变迭。刘萨河预言的目的是要人们笃信佛教。河西人民乐此不疲,反映了河西民众对佛教的笃信,和牢记河西佛教史上发生的事情。 番和(今永昌县)的御谷(今县城北10公里)仍在,凉州瑞像的佛身也在御谷屹立,瑞像的佛头在永昌县博物馆珍藏。中外学者都在深入地进行研究。
(此文载于《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