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历史上的民族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60
颗粒名称:
永昌历史上的民族概况
分类号:
K281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在历史上处于中国西部边陲的河西走廊。这里在古代,是一个多民族更替居住、更替统治和杂居,而且民族变化非常错纵复杂的地方。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永昌县,在历史上处于中国西部边陲的河西走廊。这里在古代,是一个多民族更替居住、更替统治和杂居,而且民族变化非常错纵复杂的地方。 早在夏、商、周时期,是西戎、羌活动的地区之一。秦时,居月氏(肉支)、乌孙(即突厥)诸族,后月氏强盛,占据了整个河西。西汉初(公元前166年)匈奴赶走月氏,匈奴遂占据整个河西。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逐匈奴,河西始大量迁入汉民族,开发农业。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河西走廊时有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杂居。唐初,河西仍然是以汉族为主并有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时有吐蕃(今藏族)、番、浑、羌、回鹘等。唐中期,吐蕃占河西,主要少数民族为吐蕃。宋朝前期,也是汉、胡杂居,少数民族有回鹘和西域胡姓、鲜卑系各族、吐谷浑、党项、吐蕃、鞑靼等。到了北宋中期(公元1036年)党项羌占领了河西,建立了西夏国,在河西的190多年中,以党项族为主。元朝,蒙古族统一了中国,河西主要是蒙古族和汉族。明朝:再次大量迁移江南各地汉民实边,河西为汉族和诸少数民族杂居。清朝,由满族(古女贞族)政权统治,河西主要为汉、满和为数不多的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地区。 以上只是永昌乃至河西走廊地区在古代的历史大阶段中,一些主要民族的发展演变情况。 据《五凉志》记载:到清代,今永昌县和武威境内的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祁连山中,有些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明确的称呼,一般都称为番民(民国时称华来番)。永昌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新城子镇、焦家庄、东寨、南坝乡以南的祁连山一带。志云:县南番彝五族,相传为吐蕃迁涉,男女共六百余口,属永昌城守营管理。这些民族,与武威炭山堡、西把截堡、张义堡上古城卯藏寺、南把截堡分布番民同类。永昌县当时分布在祁连山中的少数民族,有今新城子镇以南祁连山中的黄毛家,分布在今焦家庄乡以南和头坝口以南祁连山中的夹科家、元旦家共三族。分布在今南坝乡以南祁连山中的挂匠家和西纳家共两族。县北也有少数民族:也称番族,游牧于今双湾乡和昌宁湖(今民勤昌宁乡)一带,但无定居。新城堡(今新城子)有回族马姓、 贠姓、常姓三五家,以务农为生。 民国时,永昌县少数民族有满、回、蒙、番(今藏族)、撒里维吾尔(今裕固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各项民族政策,保障民族权利,呈现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民族大团结喜人景象。据1950年统计,永昌县的城关镇、沙沟寺和永安区共有回族23户,74人;藏族68户,401人;满族7户,32人。1980年,全县共有1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3个,共1362人。本地常住户少数民族有满、回、藏、蒙古、土五族(原有裕固族同沙沟寺乡划给肃南县)。其余如侗、布依、彝、白、裕固、朝鲜、东乡、壮这些少数民族成员的来源,都是新建工矿企业调入的职工和家属,多则20人,少则1人,且不固定。
1990年,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226593人,蒙古族29人,满族206人,回族519人,藏族103人,土族63人,裕固族20人,东乡族18人,壮族10人,苗族、朝鲜族各4人,布依族2人,维吾尔、锡伯、哈萨克族各1人。 (此文原载《金昌文史资料》10辑1997年出版,《永昌文史》七辑转载,1999年出版)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