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56
颗粒名称: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河西道教的发展历史和道教、道士、道观的统计概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宗教
道教
内容
道教,是中国汉族中信仰的宗教。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首倡。奉行老子为祖师。以老子《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河西的道教有两派,一派“全真派”,道徒俗称道人,出家、蓄发,长住道观,不娶妻,以修性养身为主,生活靠庙产和化缘维持。另一派“正一派”,道徒俗称道士,娶妻生子,不一定住庙,靠发丧,作道场等迷信活动及庙产收人生活。据记载,河西的道教多系两汉时期,随着中原人口迁河西时而传人,但也有先有后。敦煌自两汉始有道教。魏晋南北朝颇兴。唐时也流行,时有道经60多种。宋以后衰落。民国时,敦煌有个王道士,前后管理莫高窟30多年,时有道士30多人。1949年以后,道士很少活动,1978年以后,参加活动的有130多人。张掖自唐代传人道教,西夏、元趋于淡化。明朝新建道观、庙宇20多座。清代重修和新建庙宇60多处。民国时,民间共有道士3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有正一派道士180人,全真派道人46人。1978年以后,有正一派道士160人,全真派道人2人。永昌县约于两晋时始有道教。明、清两朝兴盛。民国初,撤销清朝时设立的道会司,废除真人封号。从此,很少有人出家修道(全真派),正一道道士,以搞迷信活动为职业。1948年,全县有道士100多人,1952年有道士70多人,1990年只剩20多人,部分道士挤农隙间发丧作道场。再无其他活动。武威市于两晋传人道教。明、清时广为流行,道观增多。莲花山部分寺院成为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很多庙宇被毁。从此,道教衰落。时有正一派道士200余人,全真道人10多人。1949年有道士100余人,道人3人,至今道人仅1人。道士多系农民,以务农为生,有时被人请去“发丧”、“谢土”, 再无什么活动。 河西道教总的情况是:明、清两朝最为兴盛。复修、新修的道观、庙宇也最多,每县城乡少则二、三十座,多则近百座。民国时,一律废除真人封号,每个道观、庙宇也不一定都有道人、道士住庙。同时,这些道观、庙宇,也并非像历史上的佛寺那样,是佛教徒长年住寺修行的地方,而是作为一地方(或一乡、或一村)在一定的时间敬“玉皇”、“龙王”、“财神”、“药王”、“马祖”、“火神”等“祈神禳灾”的场所。在这些时间里, 道人、道士诵经,民众中有相信迷信者,也去烧香、祈求神灵保佑或抽签问卜。在其他时候,民众中没有什么信仰活动。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