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历史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48
颗粒名称: 金昌历史溯源
分类号: K290
页数: 6
页码: 65-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永昌县的发展历史和地理沿革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历史沿革

内容

金昌市的永昌县建制始于西汉。早在春秋战国至秦代,整个河西走廊为西戎、月氏、乌孙诸族牧地。秦末楚汉相争,中原战乱,匈奴冒顿单于趁战乱“东灭东胡,西逐月氏”(《汉书·地理志》),打败了河西当时最强盛的月氏族,迫使月氏大部分西迁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后迁往阿姆河流域;小部分进入祁连山,称为小月氏,逐步与当地民族融合。从此,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据,由浑邪王统辖张掖以西的河西西部,休屠王统辖张掖以东的河西东部,成为北方匈奴政权的“右臂”。西汉初期,占领河西后逐步强大起来的匈奴经常南侵汉境,掠入口、夺财物,而汉王朝则无力与之抗衡,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和亲政策,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汉武帝继位以后,由于汉朝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又经文、景削藩,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武帝决定以武力解决边患,反击匈奴。于是于建元二年(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又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遣大将卫青对匈奴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大败匈奴,将匈奴赶到黄河以北,汉朝控制了河套以南地带。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焉支山(今永昌与山丹县界大黄山),跋涉河西走廊,转战千余里,打败了匈奴,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河西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版图。汉王朝为稳定和经略河西,进一步经营西域,于同年设置武威和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又从武威、酒泉二郡分置了张掖和敦煌二郡,史称“河西四郡”。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汉朝廷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地开通了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就在河西设置四郡的过程中,在今永昌县地先后设置了鸾鸟县(属武威郡)、番和县、骊轩县、显美县(属张掖郡)。据《二十五史补编》、《嘉靖重修一统志》、《五凉志》以及清《永昌县志》记载,番和县城故址在今县城西20里水磨关一带;鸾鸟县城故址在今县城西南西大河口上房寨子;骊轩县城故址在今县城南20里的者来寨一带;显美县城故址在今县城东45公里的杜家寨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
  西汉收复河西后,采取了徙民实边、屯田河西(其中有番和屯田)的政策,推行代田法,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丝绸之路通畅,由西向东的胡商蕃客满载着西域的各种货物来中国贸易,“日款于塞下”,丝路贸易空前繁盛。 东汉前期,今金昌市地的显美县由张掖郡划隶武威郡管辖。鸾鸟县仍隶武威郡,番和县与骊轩县仍隶张掖郡管辖。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置雍州,州治武威(一说角乐得,今山丹);分张掖郡部分地域,在今山丹县东和永昌县西置西郡,把原隶张掖郡的番和①、骊靬:和原张掖郡的日勒、山丹四县划归西郡(郡治日勒),一直延续到三国曹魏时期。 三国曹魏时,武威郡、张掖郡都属魏国。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移凉州州治到姑臧(今武威)。凉州领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七郡,其中今永昌县地的显美县属武威郡,番和县和骊轩县仍隶张掖郡,原鸾鸟县撤销。 西晋时,今金昌市地及河西走廊均属西晋,隶凉州管辖。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河西鲜卑酋帅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在两降、三次复反的35年中,使河西战火纷飞,河西之地“非复晋有”。为了平息叛乱,晋武帝派勇敢善战的马隆镇压了树机能,接任武威太守,郡治姑臧。晋时,武威郡领七县,其中显美县、番禾县、骊轩县隶武威郡管辖。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到任后,大败鲜卑复反势力,“威名大震”。他着力恢复政治经济秩序,侨立郡县,安置流民,大办儒学,振兴教化,使河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社会安定。西晋末年的中原有“八王之乱”,而河西走廊却十分安定,于是中原流民纷纷西迁,“来者日月相继”。为了安置流民,张轨上表西晋朝廷,分武威郡西北辖地,在今金昌市域内侨立武兴郡,由武兴郡管辖于永嘉中(约310年)从番禾县析置的焉支县和新彰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这时,北方地区的一些汉族官僚和少数民族酋帅一个个建立了割据政权,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局面。河西走廊地区进入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的统治时期。 前凉建立后,都姑臧。经几代国主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势控西域。第四代国主张骏时将版图划为3州(凉州、沙州、河州),领23郡,成为北方强国。其中,武威郡治姑臧,今金昌市地的番禾县、骊轩县、显美县隶武威郡管辖;今金昌市地的焉支县和新彰县隶武兴郡管辖。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 ①番和县,汉置,晋曰番禾,后凉至后魏置番禾郡,北周废郡置镇,隋唐时复置番和县,唐玄宗天宝三年改为天宝县,穆宗长庆中仍为番和县。五代及宋因之。后入西夏,置永州,属西凉府。元于此置永昌路。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二月,吕光称都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凉州牧,建立了后凉,都姑臧。后凉建国初期,地域与前凉相同,在今金昌市地的番禾县设置番禾郡。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吕光死,荒淫无度的吕纂继位,执政三年中,滥杀无辜。安帝隆安五年(401年),番禾郡太守吕超率兵攻破姑臧,杀了吕纂。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后凉被后秦姚兴所灭。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了南凉政权。秃发乌孤称西平王,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徙乐都(今青海乐都)。安帝元兴元年(402年),秃发褥檀继位,称凉王。次年,后秦姚兴封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冬,秃发傉檀从乐都迁都到姑臧。至此,秃发傉檀割据了从西郡(今永昌县西北与山丹县东南)到金城的大片地域,番禾等地为南凉所辖。南凉为了发展经济和强化防卫,在这一时期还从显美(今永昌东)、临松(今民乐西北)等郡县掳获人口5万以上,或编人军队,或垦植畜牧。秃发傉檀的残酷压迫,致使城民不断起义,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傉檀降于西秦,南凉亡。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匈奴贵族沮渠蒙逊起兵,拥段业为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公,建立北凉。安帝隆安五年(401午),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都城在张掖永平。北凉建立后,蒙逊重用汉族人士治国,整顿内政,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放宽刑罚,赈恤灾荒,检查失政,严督官吏,以期“明设科条,务尽地利”,使北凉很快发展起来。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后,蒙逊西扼西凉,向东扩展,于安帝义熙四年(408年)占领了今永昌县西、山丹县东的西郡。安帝义熙七年(411年),蒙逊以三万骑出西郡,于显美县(今永昌县东)穷泉击溃南凉主力,逼迫南凉主秃发傉檀迁都乐都,蒙逊占领姑臧,次年迁都姑臧。这时,今金昌市地的番禾、骊靬、显美、焉支、新彰诸县均在北凉管辖范围之内。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蒙逊灭西凉,完成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一。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北凉疆域已达到东接金城及湟水地区,西邻敦煌,势力所及,达于葱岭。西域36国每年向北凉朝贡,北凉国力极盛。元嘉十六年(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 “五凉”时期,今金昌市地和整个河西走廊,虽也时有战事,但在120多年时间内,补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成为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北魏凉州领10郡,其中今金昌市地的番禾郡领彰、燕支(即焉支)二县。北魏统一河西后,实行减免兵役、减免徭役、安置流民、赈济灾荒等措施,把凉州地规划为“麻布之乡”。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推行了均田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河西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同年,朝廷下令,按郡、县抽出十分之一的户数开展屯田,进一步促进了河西传统的屯田事业。这时,番禾郡的屯田,在西汉屯田的墓础上,发展更加兴旺;古焉支山下的焉支县地也沿袭西汉养马事业,设置官牧机构,为北魏官牧养马作出了贡献。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河西走廊地区属西魏,显美县属凉州武威郡管辖,番禾郡管辖番禾一县。北周明帝元年(557牛),宇文觉废西魏,建北周,河西地区统属北周。在此期间,凉川领10郡,在今金昌市地建力乾、彰、燕支三县,属武威郡。显美县省,其地并入姑臧。北周时,由于推行均田制等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朝廷令在今永昌县北御山峡修建了驰名中外的瑞像寺。 隋初,河西初建凉、甘、瓜州。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改州为郡,姑臧为武威郡治,武威郡管辖姑臧、昌松、允吾及番和。合并永昌县地的力乾、障、燕支地入番和。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登焉支山(今山丹、永昌界),接见西域27国使者,随后,御驾亲临番和县北的瑞像寺,赠施了大量金银财物,御笔改旧额瑞像寺为感通寺。并下令天下的各州、郡、县和寺院都要摹写感通寺的圣容瑞像进行供奉。从此,番和县感通寺声名大振,驰名西域。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派人劝说割据河西的李轨归唐,轨不从,后被捉处死。李世民被封为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肃、瓜、鄯(今青海乐都)、会(今靖远)、兰(今兰州)、廓(今青海隆化)、河(今临夏)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整个河西归唐朝统辖。唐初,番和县属凉州总管府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番和县属凉州。唐朝初期,李世民在西北普遍修水利,设屯田,推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实行和籴政策(即由国家拿钱收购农民的余粮),使河西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番和(今永昌县)屯田、武威屯田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记载,凉州都督府积军粮可支数十年。番和县的焉支山设立官马场,成为国家发展良马的重要基地。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河西走廓中外贸易十分繁荣。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于番和县置雄州,高宗调露(679年—680年)年间废,番和仍归凉州管辖。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因陇右道管辖地域过大,分黄河以西为河西道,设置河西节度使,治所姑臧,也为都督治所,派重兵防守,成为河西首府,统辖河西各县。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在番和县西南三十里置大斗军(今永昌塔儿湾一带)。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番和县为天宝县,仍属武威郡管辖。这个时期,河西地区不断受到吐蕃的攻击。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吐蕃攻入凉州,节度使杨志烈被杀,吐蕃占领了武威郡。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杨休明继任节度使,移河西节镇到沙州(敦煌)。同年,吐蕃西进,占领甘州、肃州、瓜州,后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攻陷沙州,整个河西遂为吐蕃奴隶主控制。河西人民不堪忍受吐蕃贵族的残暴嗜杀,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于沙州起义,到大中五年(851年)收复了十个州的地域,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又收复了凉州,至此,河西人民完全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统治,番和县同武威郡复归唐朝。但时间不长,凉州又被吐蕃温末部占领。到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凉州地方包括武威郡管辖的番和县地,全部落入叶蕃六谷部之手。 宋初,凉州姑臧和今金昌市地仍属吐蕃六谷部,宋朝廷对之只是羁縻而已。后西夏崛起,迫使吐蕃六谷部向宋朝靠拢,请求朝廷派员到凉州任职。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朝廷派丁惟清为凉州知州事。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党项羌攻凉州,知州丁惟清被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党项羌占领凉州、番和。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占甘州,景祐三年(1036年)占肃、瓜、沙三州,整个河西破西夏占领。西夏在今武威设西凉府,统领河西州县。在今金昌市地置永州,隶属西凉府。西夏在统治河西的190余年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注重发展农牧业,任用汉人,仿宋朝设官制,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提倡佛教,发展皮毛印刷等手工业。今永昌圣容寺在西夏时得到了重修。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七月。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次年(1227年)西夏亡。蒙古占凉州初期,沿用西夏建制,封窝阔台之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尔继任。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今永昌县城),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取“永远昌盛”之意。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废除了元朝的军政机构永昌路,在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从庄浪(今永登)移张掖,辖永昌卫等12卫和古浪等4个千户所。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于永昌卫治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明朝为了巩固边防,一面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长城(永昌境内120公里)、修筑城池、修筑堡寨;一面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山东、河北等地十多万人口迁徙至河西开展屯田。武威、永昌、山丹、肃州、甘州还开展军屯,效果都十分显著。明朝政府很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振兴文化教育。洪武三年 (1370年),永昌卫办卫学,明英宗正统中设儒学。明神宗万历年间修建了永昌钟鼓楼。重修了金川大寺和观河楼塔等历史建筑。钟鼓楼和观河楼塔至今保存完整。 清初承明制,永昌仍称永昌卫,仍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属甘肃布政使司。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裁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设置了凉州、甘州、宁夏、西宁四府,升肃州、秦州、阶州为直隶州。所有卫、所一律改为县。凉州管辖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清末设甘凉道,增辖山丹、民乐、张掖、抚彝。康、雍、乾时期,清政府重视河西地区的发展,曾多次迁移内地人来河西屯垦,永昌县就是屯垦重点之一。由于清政府采取了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措施,永昌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进一步兴旺。据乾隆《永昌县志》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炳文创建丽泽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郭昌泰创建云川书院,为当地培养人才打下了基础。此后,永昌共考取进士6人,举人16人,贡生216人。知县李登瀛、进士南济汉等修成《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和嘉庆二十一年本,为永昌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存道,河西地区属甘凉道,治武威,下辖武威、古浪、平番、镇番、永昌、山丹、民乐、张掖、抚彝9县。民国16年(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全省分设七个行政区,武威设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县与道同,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30年(1931年),张掖另设专员公署,第六专员公署辖县减少,只辖武威、永昌、民勤(镇番)、古浪、永登(平番)5县。民国25年(1936年)11月8日,红西路军西进永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西路军西进撤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口,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武威专区。1955年,撤武威专区和酒泉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专区设在张掖,管辖整个河西的永登、天祝、古浪、景泰、民勤、武威、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酒泉、鼎新、金塔、玉门、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等县、市,是年底增设玉门市。1961年底,张掖专区划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个专区。武威专区辖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县。198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永昌县宁远堡乡白家咀子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所在地设置金昌市,10月,永昌县从武威专区划隶金昌市管辖,并从永昌县划出宁远堡和双湾两个乡和金川镇一部分,成立了金川区。 (2004年7月29日发表于《金昌日报》连载)又载于《永昌史话》2004年;《金昌史话》2006年)

附注

番和县,汉置,晋曰番禾,后凉至后魏置番禾郡,北周废郡置镇,隋唐时复置番和县,唐玄宗天宝三年改为天宝县,穆宗长庆中仍为番和县。五代及宋因之。后入西夏,置永州,属西凉府。元于此置永昌路。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