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旧志整理中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38
颗粒名称:
五、旧志整理中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分类号:
K290
页数:
6
页码:
49-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志整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要视其某一本旧志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注重标点、校勘和注释两方面问题。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旧志整理
内容
旧志整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要视其某一本旧志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标点
旧方志与其他古籍一样,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又是文言文,既不便阅读,又不容易理解。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旧志资料的利用。因此,今天整理旧志,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为旧志断句。标点时,要在读懂旧志,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务求确切。当然这项工作比较费神费时,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搞好。
(二)校勘和注释
校勘是对旧志书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互相核对,订正其错误,做到讹则纠之,缺则补之,衍则删之,倒则顺之。注释,是对旧志的语汇、文字内容和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 注释有几种方法:一是脚注,又称面末注,这种方法排印方便,阅读醒目。二是篇末注,即每篇末集中注。三是夹注,即穿插于正文中间的文字。旧志书基本采用这种方法。 为旧志注释,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也是一种著述行为,可以说是旧志整理者对旧志作出的新贡献。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必须坚持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做到准确可靠。因为: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古代常用的一些词汇,对事物的称谓以及地理、科学、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些东西还在涵义上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在整理旧志时不加注释,就很难令现代读者弄清旧志的全盘情况,也就难以有效地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二、旧志书由于传抄、刻印等多种原因,造成志书中错字、倒置、脱文、衍文等现象也比较多见,尤其是一些搞错了的史实和影响原意的关键性错误,如不注释加以纠正,就会使今人和后人在利用中以讹传讹,造成混乱。
为旧志作注释有几个好处:
——可对旧志中过分简略的记载和史实的错误作出考证;可对涵义变化的旧词汇作出解释;可对错别字作出改正。因此,也就对正文起到了补充和延伸的作用。 一一恰当、正确的注释,能够提高旧志的资料价值和利用价值,因此,也就能够提高旧志书的整体科学水平。
——可起到鉴古抚今的作用。 为旧志作注,重点是什么呢?下面就根据《五凉志》校点注释和翻印的永昌旧县志中发现的问题,例举说明:第一,变化了的区域范围的注释。地方志是区域性著作。一本州志、府志、县志,在成书时,它的记述范围和今天的辖区范围,一般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历史上的某个县,今天已改变为另一个县。如《五凉志》里的镇番县,今已改名为民勤县。而辖区范围无大的变化,注释时应注清古今地名变化的时间。 二是历史上一个县的区域,今已划分为两个或三个县的区域。如《五凉志》里的永昌县,已于1981年从武威行政公署划隶新建的金昌市,将县隶的宁远堡乡,双湾乡和金川镇金川地区划隶新建的金川区。之前,于1956年,将县隶的沙沟寺乡划隶天祝县管辖(后划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于1955年,将武威县西校乡划隶永昌县。又如平番县(今永登县),于1961年以后,从武威专署划隶兰州市。之前,于1950年将原隶永登县的天祝区划出成立天祝自治区,后又将古城、岔口驿等乡划隶天祝县。将永登县东山区的地域一部分划隶古浪县(今古浪县干城、新堡、裴家营三乡),部分划隶景泰县(今景泰县红水、寺滩、正路三乡)。1960年,将永登县的红古、八宝(连城、河桥、窑街)、七山、通远4个公社划隶兰州市,成立红古区。1963年,又将河桥、连城、永和、鳌塔、七山、通远、临坪、兴隆八个公社划归永登。因此,对这类较大的变化,一定要注释清楚。 三是历史上属两三个县的区域,组成现在的一个县。如天祝县,在《五凉志》成书时,乌鞘岭以北属武威县,雍正二年以后改隶古浪县;乌鞘岭以南隶庄浪卫,雍正二年以后隶平番县,民国17改隶永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成立天祝自治区,1955年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县,隶武威专署。这些变化都应注释。
第二、古代州、府、县治和重要遗址的注释。特别是现在毗邻县、市中,旧志中记载不一致的治所和遗址位置,要认真考证,详加注释。如元代永昌路治所,《五凉志·永昌县志》和清乾隆、嘉庆时编修的《永昌县志》均记,路治在今永昌县,而《五凉志·武威县志》和新编《武威市志》均记,路治在今武威城北三十华里的永昌府(今永昌镇)。一本《五凉志》中的两本县志里,记载就互不一致。又如西汉始置的鸾鸟县故城遗址,《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五凉志》和《永昌县志》均记:“鸾鸟城在永昌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今上房寨子即其遗址”。而《大清一统志》又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诸如这样互有矛盾的记载,在旧志书中和一些权威历史古籍中,多有出现,给我们今日编修新志和整理旧志带来了很多不便。所以,我们在整理旧志作注时,对于这类问题,既要尊重历史的记载,又要多方面考证。如果能弄清楚,当然更好,但是,如果没有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或出土文物的证明,我们最好按照旧志书和有关史书的不同记载,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注释,这样较为妥当。当然,,在编修新志时,也应持这个态度。再如休屠城古址,究竟在民勤蔡旗,还是武威四坝,也应按以上原则去作。
第三、变化了的称谓涵义的注释。旧志里面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如《五凉志》“节妇”一节中,有不少地方记:“姑舅七旬”、“事姑极孝”等语,这里的“姑舅”,并非指姑母和舅父。“姑”在现代汉语中,是指父亲的姐妹,“舅”是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汉语中,“姑”指婆母,舅指公爹。称公婆为舅姑,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族外群婚的遗迹。如不注释,一般读者就会以今代古,作错误理解。 第四、对史实出现错误的注释。这里例举翻印后的《永昌县志》(包括清乾隆、嘉庆和民国六年合订本)清嘉庆本的人物志胡执礼传里的两处错误。胡志礼是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在朝廷任职的永昌人。官至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死后赠户部尚书。该传里的两处错误是:一是把一个叫孙奉先的人,当成胡执礼孙,“孙,奉先”入了传,并以孝子记述了一段文字。经查《五凉志·永昌县志》和其他记载,孙奉先,邑人,隆庆岁贡,任四川彭县知县,再任锦竹知县。他在四川任职时,正是胡执礼由文选司郎中累升三品大员的时期。他们两个人年龄也相差不多,是同时期人,这里却误记为胡的孙子,这就相差甚远了。二是将胡执礼曾孙,任洮州守备的胡师容,误记为任水泉营守备的并非胡执礼直系曾孙的胡师寅,张冠李戴了。由于《永昌县志》嘉庆本翻印时没有校勘注释,这些错误无法纠正。所以说,整理旧志时,必须注释清楚。 第五、历史地名的注释,在旧志里,山名,水名,堡寨村名,古迹遗址所在地名等,与现在的叫法完全不一样的多有出现。如《五凉志·永昌县志》里,古山名笔峰山,今名尖山;古水名涧转口,今名东大河口;堡寨村名中,古名真景堡,今名东寨,均应注释。对于古迹遗址,如果原称和地名发生了变化的,则应注明所建朝代、原名今名、现在所处方位和地名等。如永昌圣容寺,初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初名瑞像寺,隋末改感通寺,中唐吐蕃统治河西时改称圣容寺至今。 第六、历史事件的注释。旧志中多有历史事件的记载。如《五凉志·武威县志》中记有“丁国栋猖乱”等历史事件,同时,把一些农民起义军记为匪乱如齐飞卿,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让今天的读者了解其史实的真象,在整理旧志时,应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出简要注释。说明其起因、时间、地点和结果。 第七、重要人物的注释。旧志对历史人物在以事系人的记述中(人物志例外),往往出现某王、某公、某候、某伯等,对于这种提法,如能考证清楚某人的确切情况, 应注释其姓名、字号、官名、封号、谥号等。 第八、目录标题与正文中的标题不一致的处理和注释。旧志中,往往有目录标题与正文中的标题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五凉志·永昌县志》风俗志里的目录中,第一节为“士农工商执业”,而正文中的标题,又分为“士习”和“农工商执业”两节记述。所以,目录标题应改按正文标题分列。又如风俗志目录中,有一节的标题为“岁时伏腊礼义”,而正文中只有“岁时”二字。从正文记述内容看,“岁时伏腊礼义”都有记述。所以正文中的标题,又应使用目录标题为当。因此,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应审视其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并加注释。 第九、存疑的注释。旧志中,有些问题,经考证,确实是难以弄清楚的。如《五凉志·永昌县志》官师志记:某某人籍贯是郃阳县。经查郃阳县是陕西旧县名,1964年改为合阳县。在与《永昌县志》清乾隆本互校中,又记为邵阳县,邵阳县是湖南省古代和当代县名。倒底哪个确切?确实无法弄清的,只能存疑。当然,其他方面类似无法弄清的问题也应以存疑处理。 第十、对于一些艰涩难懂的词语的注释。旧志因为是以文言文记述,这类词语甚多。要展开注释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在《五凉志·永昌县志》注释中,只是对古代词义和今天词义变化较大的词语作了适当注释。如“阃务者”,古代指担任军事职务者;“安堵”,古代谓安定太平之意;“萤惑”,古代对火星的叫法;“阴骘”,古称阴德; “绅衿”,旧时泛指地方绅士和在学的人,等等。 第十一、旧志中的简称、术语、隐语、地方掌故以及今人不熟悉的称谓,如别称、雅称等,均需在弄清原意的基础上,注释清楚。 第十二、《五凉志》整理中,我们对繁体字一律按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直接改为简体字;异体字也直接改正;错别字打括号改正,重要的字加注释,如明代年号“宏治”改为“弘治”;脱文,加括号补充,并注释;衍文,打括号删去,并注释。 第十三、旧志附图和勘界奏议原位置安排不当的处理和注释。如《五凉志·永昌县志》地理志目录中,最后一节设“县属北境汉蒙疆界图说”,目录的排列似很妥当。但是在正文中,却把这一节的内容(包括边界图、界碑图和处理边界的文件)夹在了地理志物产节和水利节的中间,造成了互不相关。为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按照该志目录排列的位置,移动至地理志最后,并作了注释。 第十四、我们整理的《五凉志》里面,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排版格式上,凡遇到文字中有“我朝”、“朝廷”、“天子”、“圣上”、“皇帝”、“圣心”、“圣意”、“君”等称谓时,均要另起一行,顶天头。有时候,一句话还没说完,碰上这些称谓,就提起一行,顶天头。这种排版格式,可能是古代某一个时期形成的行文习惯,既不符合古代也不符合当代文章中分自然段的方法。因此,在《五凉志》整理中,我们将这一类问题,一律按自然段分段方法作了处理。 第十五、由于编纂时代的局限性,《五凉志》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观点谬误,违背科学、封建迷信之类的东西和大量的对节妇烈女的记述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校注时,未作注释。 第十六条、旧志整理完成后,应写一个后记或校注记,就指导思想、意义目的、内容形式、方法步骤、点校注释重点以及在旧志整理中一些重要问题说清楚,以便今人和后人在阅读利用中对照参考。 (此文于1997年8月在平凉市召开的全省旧志整理研讨会上交流,获论文三等奖)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