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地方志是历史的责任现实的需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29
颗粒名称: 进一步发展地方志是历史的责任现实的需要
其他题名: 兼谈第一代方志出版后,方志如何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分类号: K290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兼谈第一代方志出版后,方志如何开拓新的工作领域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从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意义、加强领导,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地方志事业深入发展、面向未来,开拓地方志工作新领域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交叉问题

内容

近两年来,甘肃省一些完成了新编县、市志的地方,已经或正在准备撤销地方志机构,调整修志人员,就此结束这一工作的历史使命。这个问题引起了方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势必造成书出摊子散的被动局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统一部署的在新编志书完成后继续开展地方年鉴、地情史料的编纂和开展方志理论的研究,为下届修志作好准备的工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一、从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意义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资料书。凡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事物,无所不记,无所不包。它储存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全部资料,既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全貌,又反映一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有成就和经验,又有错误和教训。它是通过对本地区各方面情况的全面、深刻的社会调查形成的成果,不仅有存史、教育的功用,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所以说,地方志是一部很好的调查研究的地情资料书,是各级领导者治理一方之“宝鉴”。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各级领导者有了它,就可以鉴往知来,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就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指导经济建设;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行科学决策。正所谓“一书在手,全局在胸”。另外,就一个地方而言,由于地方志涉及的内容广泛,特别是集纳了现代科学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就不仅为研究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为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如地方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资料,恢复发展传统工艺产品,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养殖,掌握气候规律,掌握地震规律等等,为现实服务。就永昌县来说,县志出版后,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利用县志记载的矿产资源资料,大量开办硅石矿、铜矿、铁矿、煤矿、莹石矿、粘土矿、花岗岩等,有的还利用这些资源,建起了生产加工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振兴永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进一步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方志,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志重在用”的现实作用,帮助人们发展今天,安排明天。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党的总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领导,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地方志事业深入发展
  甘肃省十五年的地方志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对修志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修志事业的发展。我们期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加强领导,认真解决出现的问题,把修志事业推向前进。 1、要保留地方志机构。地方志机构的设置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样说:要根据“积极稳定、留有余地、保证质量的方针制订近期和长远规划”。“新地方志的编纂,必须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地方政府的主持下,建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并设置相应的修志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应作为事业单位,有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这里明确规定,地方志机构是常设机构。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时期修志工作的长期性,也是地方志事业走向辉煌的有利条件。当前,我们在充分估计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所完成的部分修志工作任务和预定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也还有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地方志是临时性工作,机构自然也是临时的,志书已经修出来了,再没有别的事可干,地方志机构应该撤销。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和想法呢?究其原因,或拘泥于传统之见,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方面,缺乏战略眼光;或事业观念淡薄,指挥失偏。也许有人还会说,目前正进行机构改革,保留机构有困难。诚然,目前国家进行机构改革,这是大局,地方志工作也不例外。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地方志机构还可以采取合并的办法和其他的形式,但是不能撤销,我们要考虑这项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不管机构怎么变,都要保证地方志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有机构存在,地方志事业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地方志工作也才能真正成为一项稳定的事业,人们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从而获得强大的活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所以,广大修志工作者期望各级领导对地方志机构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它解决好。 2、要巩固修志队伍。前面谈到,经过十几年的修志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支献身地方志事业的修志队伍。这批修志力量,是十五年修志工作的巨大成就,是修志工作的中坚,是修志事业的希望所在。要达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巩固它。现在省、市、县三级志书出版还不到一半,任务还很重;同时,新编志书完成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编写年鉴、地情专题资料,为下届修志积累资料。现在只完成了地方志工作任务的一半,就散摊子,调离修志工作人员,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们从地方志办的现状来看,新编地方志出版以后,一般的县、市修志人员也不过二、三人或三、五人,如果把这些人员调到其它部门,不是同样要占编制,要发工资吗?与其让他们学干一些新事,倒不如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地方志事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应该说,编制和经费不是问题的实质,人为的思想障碍才是主要的,关键是对地方志事业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认识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要高瞻远瞩,不断深化对修志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稳定修志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忠诚修志事业,把地方志这项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业进行到底。 3、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志的职能。虽然1990年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志编成后,要做好十项工作的要求中已以有所明确,但是如何贯彻和理解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还存在不小差距,因为这些工作要求只是发表在有关刊物上。所以,对这个问题,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志办的工作职能,连同机构、编制问题,提出明确意见,请省人民政府发文安排,统一行动。
   三、面向未来,开拓地方志工作新领域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为了适应运动变化着的社会发展规律,地方志工作也应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寻找自己新的发展领域。
   第一、编写地方综合性年鉴等各种资料书
  一是地方综合性年鉴。年鉴有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所谓年鉴,就是按年度把一个地区各方面情况集中起来,加以分类、整理出来的地情资料。今年的年鉴记载去年的事。它所记述的内容和方法同地方志大体一致,主要包括自然、经济(经济又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乡镇企业、金融等所有经济方面的内容)、科教文化、卫生体育、政治(政治又包括党群、政权、政务、法制、军事等)和社会、生活等,还应有概述,大事记。这种年鉴,是集各方面情况于一书,功能齐全,可以称为一县一年的百科综合性资料书。这种资料书,它的功能也同地方志一样,一是发挥地情咨询作用,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二可为本地区各行业了解全局,互通情报,提供经验教训,提供发展思路;三可为下届修志积累资料。这种资料书因为是一年一鉴,编纂出版速度快,它的时效明显优于地方志,是适合县、市编纂的一种最好形式。如果能把这一步工作做扎实了,下届修志时,就无需调集大队人马,花大力气从头搜集资料, 就可以凭这些年鉴一就成书。 二是专题资料。怎样编写专题资料,就是依确实的资料作基础,记载一事物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有记述,有分析,有论证,写成著述性的资料。 三是汇编性资料。这种资料的编写,就是把大量经过筛选,核实的资料,分门别类的,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汇编成册,二、三年一书或三、五年一书均可。 四是类编性资料。就是将一种类型的资料编写成册。它既象专题资料记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像汇编资料分门别类,反映特点。
  五是编写县情,简志、简史、轶闻轶事、故事传说、人物传记、校勘整理旧志书,以及编写地方名胜古迹介绍、名优产品简介、旅游胜景介绍,如果力所能及,还可以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编写历史上廉正为官和现在拒腐廉洁,为民为实的一些人物事迹,以及其他方面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等等。 第二、广泛开展方志理论研讨工作,发展方志学
  我国虽然经历了两千年的修志历史,但是方志学学科地位并未建立起来,历史上虽然留下了浩如瀚海的地方志著作,但是有关方志学研究的著作却是廖廖无几。这次修志,盛况空前,广大修志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紧密结合修志实践,创造了大量的方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研究工作,对地方志的编纂,提高地方志质量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相反,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着地方志理论的研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虽然说,方志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方志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广度和深度来说还很不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对于确立方志学的学科地位和建立比较科学和完整的新方志理论体系,还有一定差距,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修志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于我们的光荣使命,抓住“时逢盛世,盛世修志”的大好机遇,把地方志理论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方志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做出新的贡献。 (此文于1995年9月4日在金昌市召开的甘肃省地州市县志编纂和全省地方史志学术理论研讨会上交流,获论文三等奖,后发表于金昌市《祁连学刊》1997年1 期,载于《甘肃史志》1997年2期)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