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方志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22
颗粒名称: 提高新方志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
分类号: K290
页数: 6
页码: 34-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提高新方志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主要介绍了努力编好初稿、群策群力,众手成志、开好评稿会议、把好总纂关,主编要切实担负起总纂任务、把好“三审关”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新方志

内容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十分重视质量,因为它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可谓千秋大业。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第一代修志工作者,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脚踏实地,严肃认真,埋头苦干,不图虚名,编纂出不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新方志,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精神产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因此,“一定要注意保证质量的问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①,把地方志编纂成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② 资料书,一部科学的地方文献。 修志工作近十年来,国家对保证志书质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许多方志学家也都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对提高志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观点正确,史料翔实,特点鲜明,体例完善,文风端正是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志,这是无可非议的。根据近几年地方志编纂实践,笔者认为,要确保志书质量,除了认真把握好以上几点外,还需在志书成稿过程中,切实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努力编好初稿
  初稿的编写,犹如要建造一座大厦,在蓝图制定以后,交给施工人员施工一样。首先,要求编稿人员一定严格按照体例篇目进行工作。一部百万字左右的著述,纵贯几千年的历史,横陈社会数百项事业,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思想意识和一致的步调,就很难纂就一部成功的志书。因此,在每个卷、章编写之前,主编要按照志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把每个卷、章、节甚至每个目的编写原则、所含内容、记述角度、详略问题以及与别志的交叉关系、重复问题等等,与执笔者谈论清楚,交待明白。这样,就能使执笔者较好的理解总体设计和具体要求,就能够较有把握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写出较有基础的志稿。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主编要经常地了解每个人的编写情况,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编稿人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随时与主编商量研究,求得恰当的处理。主编是总体设计者,掌握全志的整体情况以及轻重、详略、粗细,所以,加强相互联系也是减少走弯路的一种好办法。其次,要求编稿人员在写作过程中要严格筛选资料,准确使用资料,并要注明资料出处。发现不准确的问题,要重新调查,反复考证,千万不可人云亦云。还要严格按照行文规定办事,诸如政治观点、记述体裁、上下断限、时间、称谓、数字表述、图例设计等,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第三,初稿完成之后,编稿人员要从头到尾反复看上几遍,进行认真修改,达到基本要求时,送给主编审阅修改。主编接到稿子后,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初稿的要求,应看基本条件具备了没有,即看观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翔实准确,记述是否全面、完整,主流的、本质的东西完全记述进去没有,整个企业的发展脉络清不清楚,体裁运用是否得当,文字是否合乎行文规定。如果这些基本条件能够达到,说明这个稿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留作修改使用。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或者说还存在某些大的缺陷,主编就要把发现的问题,用书面形式作出记录,向编稿者一一交待清楚,并明确提出修改的意见,和编稿人认真协商。如果编稿人不熟悉业务等客观原因,就让认真学习某方面的方志理论,再熟悉有关业务资料,并深入有关业务部门调查研究,让其重新编写。如果编稿人确实有限于能力问题,可采取果断措施,将稿子转交他人重新编写,或由他人帮助编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邀请一些业务部门的内行一起开个座谈会,进一步熟悉情况后,再行编写。总之,初稿的编写,是打基础的工作,这步工作做好了,就会给总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群策群力,众手成志
  地方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它的完成,离不开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各方面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众人是圣人,新编地方志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乘众智者胜”,群策群力,才能众志成城;把分散的群众智慧组织起来,才能纠谬补阙,开拓启迪。这也是新志和旧志编纂的两个显著特点。《永昌县志》的编纂,首先就是采取了动员各乡(镇)、各部门和驻县境内的中央、省、市厂矿企业单位编写乡(镇)志、部门志(或厂矿简史)。这样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翔实可靠的资料,而且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材。这一点可以说是新方志编写工作的主要经验之一。其次,要广泛地征求意见。初稿编出之后和送审稿完成之前,志稿要经过多次的加工修改和补充删削。这一期间,凡每进行一次系统的修改之后,都应打印成册,按业务性质,分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业务人员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知情者,广泛地征求意见。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请一些专家、学者给予全面指导。征求意见时,要特别重视拜请业务部门的知情者帮助审核。因为他们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熟悉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全部情况,往往能够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纠正志稿中的错误,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对于征求到的意见,要分卷修改,补其不足,删其多余,正其差错,纠其谬误。修志中,我把每个关心修志的人都以老师看待,收获不小。
   三、开好评稿会议
  多年的修志实践证明,志稿基本成型之后,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地方领导、修志同行和业务部门的内行,进行一次志稿评议,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召开评稿会,要作好充分准备,首先应该把志稿打印出来,提前送到被邀请者手中,让其充分准备意见。会议上,请各方面的人士广泛地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对志稿进行评头品足。还可结合志稿对当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和倾向性的问题展开争论。会后,要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工作可分几步进行,第一步,把大家提出的意见梳成辫子,分析归类。归类方法,一是按卷(志)归类,如有关农业方面的意见归农业卷(志),有关气候方面的意见归自然地理卷(志)等。二是按问题性质归类,如可以分为政治观点,体例结构,史实、语言文字等。第二步,处理归类整理出来的问题,首先召集编辑人员对所有意见一条一条的进行讨论,哪些对路,哪些不对路,统一认识,确定其采用的部分。然后,制定出方案,提出明确要求,分工修改。最后由主编通改,对分别修改过的志稿和稿评会议上提出的贯通全志的一些综合性意见进行一次系统的处理,权衡利弊,删繁补要,舍剪重复,移动调整,使全志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四、把好总纂关,主编要切实担负起总纂任务
  志书是人编纂出来的,志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它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提高志书质量问题上,不仅有党政领导的把关,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更重要的是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志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稿评会议和多次补充、删繁、修改,具备了基本条件之后,就要进入总纂。总纂是志书的决战阶段,是对初稿加工、深化和提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志稿“质”的飞跃过程。要把一部参差不齐的志稿,全面系统的编纂成一部严谨的、朴实的、科学的资料书,这就要通过总纂工作来实现。在总纂工作中,主编要切实地担负起总纂任务。前代方志学家瞿宣颖说,总纂为“鉴裁”,“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之力。”这就是说,遴选堪当此任的总纂人员,充分发挥其“主裁”作用,对于总纂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志书的主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从资料的搜集,篇目的设计、初稿的编写到总纂,既要指挥协调撰稿人员的工作,又要参与每个阶段的具体编辑工作和承担部份撰稿任务。作为主编最主要的职责应该是搞好志稿的总纂。一部志书,往往有几个到几十人编写初稿,虽然都是遵照总体篇目编写的,但是由于每人各方面的情况不同,编出来的初稿势必出现很大的差异,或风格不同,或观点不同,或选用资料的方法不同,也会出现篇章之间,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因此,需要在分头初纂的基础上进行总纂,进一步修改斧削和深加工。主编只有在统览了全书,吃透了全书,也就是熟知和把握了全书每卷、每章、每节形式到内容的全部情况以后,才能作到心中有底,才能纵观全局,也才能发现问题,对全志作出通盘修改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总纂中的“鉴裁”作用。一部志稿,洋洋数十万言到上百万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处处都要总纂者一人承担修改任务,也不切实际,需要组织适当的力量分工修改。副主编要当好主编的助手,协助主编作好总纂工作,在动手修改之前,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既要规定统一的修改标准,又要提倡主动的负责精神。在修改方法上,可以有多种形式,但是一般来说,采取系统分类,一贯到底的修改方法比较好,即部分人从第一卷到未卷核实各类数字;部分人处理交叉问题和重复问题;部分人处理行文问题等等。当然,主编应是其中的一员,但要总揽全局。在整个总纂过程中,主编是总纂的核心,所以,每个人都要服从主编的领导,对修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随时与主编商量,不能各行其事;主编也要随时检查和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他人员意见不一致时,要服从主编的裁决,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党政领导妥善处理。当然,主编的核心作用不是体现在主观主义上的发号施令,而应是集中全体编辑人员的智慧和社会各方面的正确意见,在方志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形成正确的决策,因此,主编的责任是重大的。
   那么在总纂工作中,主编应当抓住哪些主要问题呢? 一要提炼观点,使之更加正确。这就是看志稿是不是自始至终贯彻了修志的指导思想,是不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同《决议》保持一致;符合不符合保密规定;有没有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存在不存在“左”的影响和绝对化的倾向;是否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今人,启迪后人。 二要审核资料史实,使之真实无误。这就是说,要审核资料是否齐全,有无缺项和断线现象;选用资料上是不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详今略古的原则,取材是否科学,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某项事业的基本面貌,能不能看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各项数据是否准确,口径是否统一,有没有法定意义;引用的历史资料是否考证清楚,有实用价值的现代科学资料是否编纂进去。对于与记事无关紧要的技术性定义和说明,不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事例,代表性不强的图表,不合时宜的空泛议论等都应删除。 三要进一步推敲篇目体例,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这里包括志书结构是否完整,门类设置是否科学,层次是否分明,归属是否恰当;体裁是否完全,对各种体裁的运用,有没有名不符体或文无体要的现象;内容是否重复,详略是否得当;凡例是否详明。如有这些问题,总纂修改时,该分列的分列,该合并的合并,该移动的移动,该修正的修正,使篇目体例更趋完善、严密,更加科学、合理。 四要统一文风。新方志规定要用语体文,但是要看在具体编写中有没有文白夹杂的现象;记述中条理清不清,语言准不准,逻辑性强不强,有没有概念混淆,言不达意和造词害意的毛病;纪年、称谓、数字、繁简字等运用是否合乎行文规定;是否达到严谨、朴实、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总之,在总纂过程中,主编不仅要认认真真地、高度负责地解决好以上各方面的问题,而且要通揽全书,从头到尾,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资料,从体例到史实,从结构层次到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细心琢磨,实行一枝笔精心修改两三遍。逐步作到全志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完美统一。
   五、把好“三审关” 地方志实行三审制度,意在通过各级审稿,把志书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错字,都要纠正过来,逐步使志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符合出版要求。“三审”即初审、复审和终审。初审是由本级编委会审查;复审由同级党委、政府审查;终审由上一级党委、政府审查,并验收批准出版。审稿时必须全面审查志稿的政治观点、史实、体例、地方特点、保密、文风等问题。但各级在审查时,可各有所侧重。初审,除把好政治关外,主要应核实史料、纠正谬误、删繁补要、统一体例和统一行文;复审,主要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保密关;终审,主要是把好政治关、保密关, 审查验收,批准出版。 审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初审,先把志稿按个人所长分配给编委会委员审查,也可邀请一些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和离退休干部帮助审查。复审时,当由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分口把关审查,也可以委托或责成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代为审查。终审,要指定专人或委托有关业务部门代为审查。各级审稿结束后,审稿人要签名盖章,以示负责,并且要写出评语。上报审批时要有报告,审查验收后要有批文。 各级审查时,一般应提出一些统一的要求为好,比如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作出记录,注明出处,对有些纠谬的问题,最好能把补正的意见提出来,以便考证和修改;审稿人不要在原稿上批、改、划,以免不解原意而改错或划错,同时,审稿人一般不是统审全志,大家都改会造成混乱;集中各方面意见,仍由总纂者组织人力进行认真修改,或者由各级审稿负责人与总纂人员共同协商修改。 注:①②中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文件 (此文于1991年5月,在张掖地区召开的全省地方史志研讨会上交流获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发表在金昌市委党校《祁连学刊》1992年1期,后载于《甘肃史志通讯》1996年第1期。2011年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报告·文论卷》中国传媒出版社)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