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志编纂理论的学习和修志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13
颗粒名称: 新方志编纂理论的学习和修志实践
分类号: K290
页数: 8
页码: 2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方志编纂理论的学习和修志实践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怎样提高新编地方志书的科学性、新编地方志怎样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评定一部新志书的质量,应掌握哪些主要标准、编修民族志应注意哪几个问题、修志工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条件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志 新方志

内容

1、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1980年4月,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地方志。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 3、1986年12月,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地方志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书。地方志关系的学科很多,涉及历史学、各种专门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同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的科学。” 4、我们学习中国地方志理论,就要认清地方志在整个历史科学领域中,它与通史、断代史、专门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志是全面记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它涉及这么多的学科,已经超越了历史的范畴。因此,地方志是研究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资料源泉。地方志要坚持“三性”(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而资料性应该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5、地方志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志作者最要紧坚持的一点。在志书编写中,要做到有功记功,有过记过,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不溢美,不隐恶。 6、我们编写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要坚持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重点放在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多年。旧志上的资料,不要再编入新志,如有人要研究历史,可去翻阅旧志。
  7、这次修志,采用贯通古今的写法,即从本省、市、县始有建置记述。有些章节还可以从本区域出土文物或古遗址发现所证明的资料,把上限追溯到更远。由于越远越少资料,有人提出:可否收集一些传说故事入志,关于这一点,方志界一致认为,不可以。关于解放后的重大政治运动怎样等,方志界一致主张,不能集中写(比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可以散记在各章节,并且要宜粗不宜细记述。 8、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要求,在编辑工作中避免一种所谓 “政治化”的倾向。 9、《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规定:“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志、传、图、表、录等”。还应有述,即概述。(概述一词是民国时期黄炎培主编的江苏《川沙县志》时的创新)。修志实践证明,还应加上照片。即各项实业的照片。 10、《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要求,新志书文体一律用规范的语体文,文风应严谨、朴实、简洁。 11、1987年《城市志篇目研讨会纪要》提出,设置城市志篇目的门类应从现代城市社会分工的实际出发,参照学科分类和志书门类设置传统,达到准确反映城市基本面貌的目的。 12、关于方志的科学属性问题,方志学界观点不一,主要论点有:①属于历史学;②属于地理学;③属于编纂学;④属于综合性科学中区域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方志学等;⑤我认为地方志发展到今天,应给它定名分了,就叫方志学。 13、1984年《全国北片县志稿评议会纪略》提出,编纂人物志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应坚持以本籍人物为主、以正面人物为主、以人民大众为主、以近现代人物为主,选择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当地历史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立传。但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可写简介,以保存资料。
   14、黎锦熙教授提出:“修志之始必须“明三术”(3种写作方法),即:①续,②补,③创”。我认为新中国第一次修志是创新,贯通古今。往后再修,应该叫续修。 15、罗来兴研究员提出,编纂新地方志,必须要掌握三个基本观点《即:①综合观点,②地域观点,③历史观点。 一、怎样提高新编地方志书的科学性
  胡乔木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新编地方志要比旧地方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 我认为:提高新编地方志的科学性和现代性,就是要全面地、真实地,客观地记述一地方的自然到社会、历史到现状的全貌,反映一地全貌的客观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一目的,在编写志书的全过程中,就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1、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新方志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必须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离开了这个总目标,新志就失去了科学的价值,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 新志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突出各个历史时期的主线。力求反映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的联系。达到思想性、资料性、 科学性“三性”的统一。 2、新编地方志的体例、篇目结构是方志的表现形式,它对于科学地表达一部志书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志具有全新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部具有新内容的地方志书,如果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它的科学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新编地方志要提高科学性,就必须具备一个科学的体例、篇目结构和表现形式。胡乔木同志讲:“新方志门类要设得比较合理,在门类的叙述上比较得当,而且力求表现出各门类的相互关系。”《新志暂行规定》也指出:“确定志书框架和篇目,是关键性的一环。”所以,我们在编写志书篇目和确定志书体例时,不仅要安排合理,归属得当,而且要体现出门类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总体设计时,按照先物质、后精神,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的规律,以自然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政治、社会的顺序排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努力反映人类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存在。在门类的设置上,要把握住“横排门类,竖写历史,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方法,并根据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新内容的新志书,创造出更新的表现形式来。 3、要提高新编地方志的科学性,没有科学的资料是不行的。资料是志书的根本属性,它决定着志书的质量和生命。要使资料达到史实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就要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使用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首先树立起一个科学的态度,广征博采。严格筛选,去伪存真,多方考证,实事求是。对确实弄不清的史实,或存疑,或众议并存,但绝不要绝对肯定或否定,以免降低志书的存史价值。另外,要特别注意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为提高新编志书的科学性服务。
  4、文字上要作到朴实、严谨、简洁、通俗。
   二、新编地方志怎样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
  建国以来,社会发展的主线,就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发展的条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划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是四十年来的现实。必须记述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历史,这就是基本点和出发点。除此,还必须: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两个《决议》为准绳,努力把建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本身的伟大成就写足写够。特别要突出人民群众、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要力避不恰当的喧染,防止“政治化”。 2、在充分肯定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把长期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一段历史中,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路线,违犯了按经济规律办事,在许多问题上陷入了主观主义,形成了“左”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形成了僵化的思想模式等这些失误和教训,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实事求是地、恰当地予以记述。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反映曲折道路的前因后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同时,也使我们的后人明白,他们的祖先,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违犯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鉴他们再不重犯。 3、要充分记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一是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在政治思想上果断地提出拨乱反正,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提出了战略重点的转移,把四化放在首位;二是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提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伟大任务。所以,要把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一个主要方面充分记述,因为农村的改革冲破了集中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一大二公”的旧模式,全面实行联产承包,大力发展专业户和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短短几年,农村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兴旺景象。八亿农民创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全国振奋、举世瞩目。 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不仅在企业中推行了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经济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成果、个人的劳动成果直接挂钩,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制度,而且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强了民主管理,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同时,国家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里也同样进行着一系列改革的探索工作,以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变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没有改革,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历史,要把改革作为一个重点,在地方志里全面反映。在记述的方法上,要抓住实质记述,防止记述表面化,掌握写到一定的火候就行了。因为城市改革的时序先后不一,改革的深浅不一,步子大小不一,效果不一,要分析这项改革是否符合改革的大方向,有效果的记效果,一时效果不显著的可以中性记述,存史备查。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区别其是改革本身不完善、不充分、不配套的问题,还是外界的、人为的因素,要如实记述。因为从国家整个改革来说,只几年时间,刚开了个头,有很多新情况刚出现,没有型。今后改革的全局如何,看不清楚。留得再次修志,就可能有了眉目。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历史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定要记好。
  三、评定一部新志书的质量,应掌握哪些主要标准
  1、政治标准。一个是指导思想,一个是政策,就是说新编志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充分体现改革的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时代的脉膊,注意保密,严格执行保密条例。 2、记述标准。①全面性,即要把一地方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各方面情况,作全面的反映。使志书成为一部提供全面、综合情况的资料书。②时代性。一要正确掌握“详今略古”的原则,以近现代为主,特别是当代。二要突出记述的主体,就是要把握住时代的主线;三要加强宏观记述,反映出各类事物的整体面貌,并反映出相互因果关系;四要加强经济的记述;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③地方性。要突出地方特点,使志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资料标准。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特征。新编地方志是以齐备的资料、客观翔实的资料、准确无误的资料为内容,运用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编纂的,是反映一代一方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资料全书。它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方法,真实地记述一个地方自然、社会、人文及其百科之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实用性“宝鉴”。因此,对资料的要求,不但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要有较高的质量。不管是文献资料,口碑资料,还是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使用,都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和考辨,取其精华,详今略古,使其所用资料符合修志目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特点、地方特色。这样的资料方能为我所用。所以说,资料工作是新编地方志这个系统工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建设”。 4、结构与文字标准。新编地方志要做到体例完备。要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经纬分明;体裁齐全,文图并茂;详略得体。文体上用规范的语体文,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通俗易懂,而且附录齐备。
   四、编修民族志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编写民族志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彻底摆脱旧志的思想羁绊,坚决肃清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时期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崭新的民族面貌。使各族人民更加团结,热爱祖国,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编志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点尤其重要。 2、要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注意记述各个兄弟民族。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压迫的终结。如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党和国家尊重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新编民族志应充分反映这些历史性变化,与旧志严格区别开。 3、要大力促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民族团结是党的一贯方针,也是新志书的主要宗旨。对历史上的民族矛盾,要倾注在统治阶级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和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对于这些划时代的变化,新编民族志要大书特书。但要自始至终克服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4、要宣扬少数民族的贡献。旧志中,写少数民族的长处少,写短处多,这是不公正的。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新志应当大力加以发掘和宣扬。 5、要突出民族的特点。由于各民族形成的历史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的不同特点。新编民族志要注意把民族的语言特点,独特的经济生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某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和心理素质等予以突出,避免一般化。 6、要重视少数民族经济的记述。历代反动统治歧视少数民族,谈不上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问题。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使民族经济得到了发展、繁荣。这样作,不但充分激发和发挥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强了民族团结;而且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搞好了边疆建设,巩固了国防。 7、要发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很丰富的,新编民族志应加以搜集整理,使之保存下来,发扬光大。 8、要提倡少数民族教育。解放后民族教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新志应在记述时加以认真总结,以便教育部门进一步发展民族教育。 9、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族志在记述这个问题时,要慎重对待,要持科学态度,对那些利于社会发展的美德和民俗要提倡,要宣扬。对那些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陋俗要加以分析,给予摒弃。
  五、修志工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条件
  实践证明:首先要加强党和政府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抓修志,才能保证修志工作顺利进行。就全国而言,自1980年胡乔木在全国史学代表会上倡议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后,由福建师范大学、天津社科院等10个单位倡议发起,在天津召开了由17个省、市、区参加的筹备会,推荐成立筹备小组。1981年7月,在山西太原召开了中国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大会通过了给党中央、 国务院的建议书,要求恢复和重建全国性的修志领导机构,重新组建“中国地方史志小组”。在中宣部领导下,由中国社科院等单位邀请有关方面人士参加,组成“中国地方史志小组”,经过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全国多数省、市、县开始了修志工作。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1985]33号文件,全国省、市、县三级的修志工作,才全面开展了起来。就甘肃省来说也是这样,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修志工作会议上多次讲过,凡是领导重视的市、县,修志工作就有起色;凡是领导不重视的市、县,修志办公室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更谈不上人员齐、经费足了。我们永昌县的修志工作,自从198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就很重视,我作为县志办公室负责人和县志主编,就深有体会。虽说修志工作十分艰辛,但大家心情愉快,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所以说,领导重视与否,是修志工作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要有一个十分敬业的,能够坚持清苦、辛苦、艰苦的,不图个人名利,团结一致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编纂班子,特别是主编,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要学在人先,懂在人先,要全志在胸,统揽全局。不仅要充当好志书的总设计师,而且要承担具体的撰稿任务,尽力多写,深人进去,取得了经验,指导全局。副主编要当好主编的助手,发挥各自所长,尽其所能。主编或副主编一般不要由党政领导兼职,要由修志者担任。 三是要聘请几位方志专家或大专院校有关方面的教授担任顾问,指导帮助修志。还要邀请一些当地阅历较深的人士,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作业务指导,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帮助阅稿,多提修改意见。《永昌县志》在编修过程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