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77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炎黄迄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其道德礼仪源远流长,堪称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流万端。其中祭祀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同古代祭祀礼仪和丧葬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在繁缛复杂的古代礼仪中,祭祀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甚至有“国之大事,在祀于戎”的记述,质言之,祭祀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祭祀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礼记·祭法》详细罗列了各种祭祀对象,几乎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随着祭祀的向前发展,祭祀的范围越来越广。诸如天地日月,星云雷电、风雨水火、山土林谷、精灵鬼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屋门灶厕、庙塔郊野、时令寒暑、干旱水灾、图腾祖先、佛祖菩萨、百神众祇,还有君主即位、两军交战、迁都毁庙,拆屋坏垣、上梁造屋、安宅移冢、远行近出、中举谢祖、修写家谱、掘井立灶等无不在祭祀之列,至于君薨臣故,亲眷殇丧,故旧下世,军卒殒亡,更是通关生死,情切骨肉的大事,更需要深痛哀悼,隆重祭祀。因此伴随着祭祀的发展,旨在祈祷雨晴,驱逐邪魔,祈福祈寿,祈禄祈安,致哀悼念死者的祭文便应运而生,祭必有文,祭礼之重则也。
  
  余从青年时期接触民间祭祀活动,并时有参与,对祭祀文辞颇有所爱,见则必求索学习,整理收藏,积年累月,从无间断,但所获甚少。盖因民间懂祭礼、写祝文者寥寥无几。八十年代前,一些老文人皆因历史的原因受到冲击,闻祭祀则色变,所存祭祀文稿更是深藏不露,生怕受到牵连。更有甚者,因门户之见、文人相轻的陋习作怪,竟是不传外人,一些祝文因此而埋没。加之行祭礼、撰祝文者必儒家弟子,民间士绅,文人墨客所为。对这些老人只能谦诚相待,礼貌有加,方可获得一、二祝文。所幸者,自己谦恭诚实,殷切待人。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成忘年交,承蒙他们的帮助和引导,既提供了一大部分文稿,又提高了知识水平。在他们的行动影响下,我自己参与了无数次的丧葬活动,并亲自编撰俚语祝词以祭亡灵。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也切情切意,悲怆感人。获得了亲邻的好评。时至今日,已数十年矣。本该积累有加,但因当时民间祭祀,实属社会应酬,为俗礼所限,自己所祝文稿,大都在祭礼场合当场焚烧。有许多被认为可积累的文稿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后来鉴于一老友之提醒,这才积累了一部分,在这次整理文稿过程中,选数篇掺杂于其中,难入方家之目,聊充篇幅而已。这次承蒙永昌县文化馆委托,收集民俗文化,经数年搜集、整理、修改、分类,方能初具规模,即分三个部分编排:
  一、祝寿文辞:随着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的实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贺寿过生日蔚然成风,遍及城市乡村。但并非人人能逢此幸。过寿者不仅年高,而且要德重,必儿女满堂,子孝孙贤,门庭雍睦,家人钦敬,邻里称颂者,方可行此大礼。届时卜吉日吉时,鼓乐升炮,举行一定礼仪。贴以寿联,赠与寿
  仪,行以寿礼,祝以寿文,读以寿词,亲友邻里共祝贺之,此为“祝寿”。贺寿乃尊老之举,亦寓有爱幼之意。寿礼场上,儿孙亲友敬酒,行礼,祝词,表示对寿星老人的无限尊敬和爱戴,表达了后辈对老人的衷心祝愿和孝心。寿星对儿女诲以训词,给孙儿赐以福包,则表达了寿星对儿孙的最高期望和关怀。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以贺寿的形式表达弘扬。而贺寿之词,则是祝寿的重要部分,它对寿者歌功颂德,赞扬祝贺,使贺寿礼仪更臻完善。余所收集到的祝寿文,皆为政、学、军、商界通套文例,对真人实情的祝文尚未收集到,实为一大憾事。我自己曾涂鸦了两篇,自感难以入目,勉为其难而选之,以博读者一哂。
  二、吊文、祭文:吊文祭文是古代哀祭文中更为重要的两部分,吊文偏重于凭吊古人古迹;祭文则偏重于祭祀同时代的亲友。但二者的内容已经流变合一,在使用时略有区别。因祭文要在一定场合宣读祭奠,所以要有一定的格式,即开头点明年月日时,某人用某物致祭于某某,末尾写明呜呼哀哉的悲号语和尚飨的祈求语。余所收集的祭文大多数为用于应酬的通套文,文理虽然通顺,辞藻可谓华丽,格式也很正规,但家家如此,可也读来无味。又收集到部分民间流传,文理浅俗,近似顺口溜的文章。因皆能表达哀悼之情,故一并收录之。鉴于此,我从学习前人的祭文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悼挽词,旨在悼念古人功德,抒发悲怆凄恻,难分难舍之情,激励后人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并发扬光大。要针对本人,表述真挚感情,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听来催人泪下。
  2、祭文要视环境而写,切人切情,亦雅亦俗,朴实易懂,语句自然流畅,表意清楚明了,发自肺腑,写出真情实感,足以悲怆动人。若一味堆砌词藻,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则叫人不知所云,失去了原本之意。
  3、要引典灵活,古为今用,引用典故的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用的恰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虞。鉴于所悟,我自己所撰告文也勉选了数篇。但所见民间切人切物,切情切意的今人文告却少而又少,无从收集,甚以为憾。
  余今所摘录的古今名人祭文都是文中精华,千古绝唱。都各自具特色,领风骚。长的洋洋数千言,从细微处见真情;短的仅有数十字,但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端。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或骈或散,或重叙事,或重抒情,都能抒发真情,足以惊天地感鬼神!足以动人哀思!读来令人鼻酸哽咽,潸然泪下,这些文章是我们勉力研究,认真学习的典范。
  三、祝祭文:祝文是用于祷告神灵,驱逐邪魔,求福消灾的文章。祭祷神灵的目的是求得神灵庇佑,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瘟疫消散,人口平安。祝文的产生,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因此,祝文产生的时代当是比较早的。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礼记·效特性》记“天子大腊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据郑注:所谓八蜡,即谷物之神,主管百谷之神,农耕之神,守望庄稼的邮亭之神,抓食田鼠田豕的猫神,虎神,防水旱的堤神,水沟神,昆虫神。它们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之神。被认为是祝文之祖伊耆氏《蜡辞》云:“土返其宅,木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即以祈祷并命令的口吻,祝祷土、水、昆虫、草木各居其所,毋危害于人。其后虞舜有祷祝田神之文,旨在祈求田神为民兴利,使农业丰收。商汤时,大旱五年,商汤乘素车白马,著布衣,身婴白茅,以自身为牲,并以政事不修,民太劳累,宫室太胜,内宠太多,贿赂公行,谗夫多兴这六件事祷问上苍,是否自己罪过深重而上天降下灾祸。遂祝告苍天,降灾于己身,而不要殃及万民百姓(参见《论语·尧曰》和《荀子·大略》)。绵延至后世,层出不穷的告祭天地山川等神灵的祝文,往往把灾祸降临归结为祈祷者自身的寡德少仁,动作欠慎,祀神不恭,动土无方,祀祖不诚等,皆是汤商文之影响和传承。“春秋已降,史辞寝繁,则祝之来尚矣。考其大旨实有六焉:一曰告、二曰修(修,长祀也)、三曰祈(祈,求也)、四曰报(报,谢也)、五曰辟(辟,让也)、六曰谒(谒,见也)用以飨天地日月,山川社稷,宗庙祖先,五祀群神,而总之为祝文”《文体明辨序说》这是从大的方面分类。其实,古代祝文的种类非常繁多,远远不止上述六类。祭祷内容的繁杂,必将出现祝文繁杂的现象。纵观古代祝文,其祭祷之繁,名称之多,难以备述。诸如告文、祀文、祷文、祈文、谢文、展文、赛文、焚告文、焚黄文、别文、荣文、禡①文、酹文、哀册文等等,不一而足。自先秦已迄明清,达民国,祝文代代皆有,数不胜数,其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揽了自然和人事的各个方面。其词有散文,有韵文,篇幅亦有长有短,其主旨皆在于祈求神灵,降福消灾。余穷数十年余暇,搜求积累,也只能积累到现在这些篇幅,沧海之一粟而已。而我
  对祭祀之道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加之破除迷信,除丧祭文及悼词外,其余祭神文告一概在废除反对之例,至少不予提倡,使不少好的祝文不能一观其貌,直至埋没。余认为,祭祀之举,与中华民族并肩共存,流传数千年,绵延至今,自有它经久不衰的存延之道。过去,它对国家兴旺,家庭平安起过重要的作用。现在去其糟粕,照样可以为国家和家庭所用。毛泽东抗日时祭奠黄帝陵,一篇祝文,唤醒民众,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收复河山。国共两党同祭人文祖先,一篇祝文,沟通两岸关系,实为国家民族之幸。作为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现在虽已不大实用,但也有收集发掘、保存收藏的必要。如果对祭祀祝文以宗教的角度衡量,儒释道三教并立而儒为大。释教的尊旨是颂佛经,弘扬佛法,劝人为善,做法事超度阴魂,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的尊旨是颂黄庭,宣扬教义,劝世人勿做恶事,修身养性,行道场荐拔亡灵,东赴蓬莱琼岛,养气修仙。而祭祀祝文乃正统儒家经典之文,儒教尊孔子为祖,祝文祭祀,昭告天地日月,山川社稷,一切神灵精怪,祈祷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祈求喜福禄寿等诸正神,降福消灾。斥令一切凶神恶煞,魑魅魍魉、妖魔鬼怪,瘟疫疾病,遁迹潜形,并祝文超荐逝者亡灵,位安家龛,保佑儿孙昌盛,人文丕振,使国家安泰,人民安居乐业。三教所为,殊途同归,殊行合德,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最大利益,使国家兴旺发达,各民族安定团结,这才是儒家教义之精髓,值得传承并发扬光大。

附注

①禡:古时军队驻扎地祭礼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本书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分为祝寿文(21篇)、祭人文祖先英烈文敬选 (10篇)、名人祭文敬选(24篇)、丧事奠祭文、各类祭先祖文、祭神佛祖师文、祭神文、祭土部诸神文、五方分祭文、戏谑文、通用神讳、祭祷礼仪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