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76
颗粒名称: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王新民编著的《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历时数年,即将付梓,这是新民先生对传承民族文化所做的一件好事,也是永昌非遗工作的一件大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在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魅力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现代人,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更体现出对历史的善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民族传统文化认识的理性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务院还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全国的“文化遗产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让每一
  个文化工作,者欣慰与鼓舞。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遗产,挖掘整合汇总的保护工作亟待重视。新民先生在自己多年从事民俗工作的基础上,编写、收集、整理《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实在是一件有心之事,也是一件不易之事,将填补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空白。祝祷奠祭文辞通俗讲就是祭文。祭文的产生发展与我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和丧葬文化关系密切。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抛弃那些带有愚昧落后内容的历史糟粕,但用于哀悼死者、寄托追思之情,借亡人事迹教育后人奉行孝道,却很有意义。
  在古代繁复的礼仪中,祭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国家而言,祭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天地、祭山河、祭鬼神、祭先祖、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所不祭。就个人而言,古人“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丧葬,十分严肃庄重,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诵读祭祀文字以祭奠亡灵。祭祀文字,远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纡徐,声绕间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的付印,不仅是编写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积极贡献,也是新民先生人生追求最充分的体现。愿《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对民俗活动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存史备查,发挥作用。
  二〇一三年八月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

本书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分为祝寿文(21篇)、祭人文祖先英烈文敬选 (10篇)、名人祭文敬选(24篇)、丧事奠祭文、各类祭先祖文、祭神佛祖师文、祭神文、祭土部诸神文、五方分祭文、戏谑文、通用神讳、祭祷礼仪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福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