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中段河西走廊的发展现状与旅游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55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中段河西走廊的发展现状与旅游开发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9
页码: 216-2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中段河西走廊的发展现状与旅游开发的情况,包括河西走廊的简述、河西走廊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河西走廊未来发展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

内容

一、河西走廊的简述
  1.河西走廊的地理概念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因为位于黄河以西,所以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100~200千米,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它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2.河西走廊城市建设与旅游资源
  河西走廊在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市。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聚居着汉、藏、回、蒙古等38个民族。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点540多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突出的代表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4A级景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1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张掖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张掖市旅游资源丰富,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 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土塔、镇远楼、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代建筑,黑水国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等历史古迹;还有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野口自然风景区等融南国秀色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古迹享誉中外,特别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现存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名扬海内外,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为全国室内卧佛之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昌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金昌是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金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镍储量在世界居第二位,与铜镍伴生的其他稀有金属,储量及品位都居全国首位。金昌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200余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有西汉时期的骊靬遗址,汉、明长城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有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有以北海子塔为主的古建筑群等风景区,有雪山、草原、松涛、水波相映成趣的西大河风景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酒泉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全市有汉、蒙古、哈萨克、回等40多个民族。全区境内遗存着大量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胜迹,已查明的文物景点有1153个,其中国家级文物景点14处。省级208处。目前,已开发利用98处。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矗立千年的阳关、玉门关,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别具一格的民谷游、庙会、狩猎等旅游项目,吸引着海内外旅游观光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旅游黄金地段。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这里有雄伟壮观的汉代和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心脏,以及展现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黑山岩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地下画廊等人文古迹;有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及祁连积雪、瀚海蜃楼等独具特色的西部风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及国家5A级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有西北民俗风情旅游和讨赖河大峡谷探险、沙漠探险、花海魔鬼城探险等具有西部情调的探险旅游胜地;有乾圆山庄、新城草湖等休闲度假好去处;此外还有石关峡、黑山湖等多处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嘉峪关关城为龙头的四大资源(空中气流资源、山地冰川资源、陆地资源和地下资源)、八大景点(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岩画、长城博物馆、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河西走廊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河西走廊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河西走廊聚居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根据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这里就生活着数十个族群以及他们的部落;到了现代,仍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共有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它们分别是: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从表1中可以得知,除了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外,其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人口密度均远远低于河西走廊平均水平,但是,其GDP水平、年财政收入以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都要高于河西走廊的平均水平。很显然,这些人口较稀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拥有广袤的草原,而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长期的游牧生活势必会阻碍该地区技术、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游牧这种生活方式相对比较封闭,与别的村镇或部落鲜有交流。至于市场经济、协作发展等新思路、新理念的接受程度也较为缓慢。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也时常出现不信任和冲突。而在近几年,这一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种族主义、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倾向,这种情势严重地阻碍了个人和政府的经济发展。而中央政府也明确指示:政治稳定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2.河西走廊城市发展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
  由于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亚洲东、中部和中东的独特地域,所以,贸易往来和相关服务是河西走廊发展的关键所在。早期,许多怀揣着发家致富梦想的探险者侵入这片未知的土地,使之早在西汉时期,便成为连接中国和中东、印度,甚至意大利的贸易通道。这条贸易通道始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然后分为北线和南线。历史上,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活跃近1700年,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丝绸之路。据史料记载,这条线路曾经被统治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控制,并成为中国连接伊斯兰世界的边界。贸易足迹遍布东西方向以逃避战乱以及寻找水源。沿着这条通道发展了农作物、其他物产以及技术,为城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古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途经许多城市和镇。其中包括天祝、古浪、武威、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酒泉、嘉峪关、安西、敦煌等。早期这些城市群也经历了相对繁荣和衰落的轮回。最早,这些城市是由长途驿站和茶馆聚集地发展而来的。它们的出现,在西汉时期便成为西部扩张的军事和经济中心。在动荡时期,汉武帝刘彻再度占领了今天的河西走廊并设立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使之成为其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他还在武威创设了十个镇,张掖十多个镇,酒泉九个镇和敦煌的六个镇。这些镇重构了历史上以汉代城镇系统为基础的丝绸之路城市聚居地。今天,这些城市和镇在边界地带以商业功能为主,其中一些城镇已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景点,例如,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在唐、宋和元代,这些城镇经历了繁荣与萧条。随着海上航线的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城市聚集地变得孤立,我国西部与外界的联系少之又少。这种状况在民国时期被再度打破,当地军阀混战以争夺其管辖权。丝绸之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几乎停滞不前,乏人问津。
  3.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土壤沙漠化以及严重缺水尤为突出
  为了使河西地区成为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当地居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着长期而坚决的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壤沙漠化以及水源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地居民还要面对诸如泥石流、土壤盐碱化等自然灾害。这些灾难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和生存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往往一些大的自然灾难会导致一些繁荣的城镇衰落甚至消失。由于环境的改变,人们也将因势而变,迁徙至新的栖息之所。张掖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尚书·禹贡》的记载看,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然而,张掖市初设立时并不在现址,而是在今黑河中游的西岸,之所以迁徙至现址就是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当的治理所致,当时,植被被严重破坏并遭到巴丹吉林沙漠的侵蚀。而另一座历史名城敦煌也是体现自然事件影响城市地区发展的又一个生动例证。敦煌早期坐落于党河西岸,后于清朝晚期(17世纪末)迁至党河东岸。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饱含着艰辛与动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敦煌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 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
  近几十年来,河西地区的土壤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河西地区与沙漠地区交界边长达到1600公里,而近30%的村庄和农场受到沙漠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我们在边界建立了1000公里的植被带以防止沙化,但沙化的速度却仍然是每年3~5米。沙漠化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15.6万公顷;80年代21万公顷;90年代24万公顷。
  众所周知,水源对于干早半干旱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限的水源只能灌溉有限的耕田并在有限的水平上供养人口,发展经济。由于自汉代以来,河西地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水源则越来越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导致大片耕田被沙化。而且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水系、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这三大水系也分别于明朝(约17世纪20年代)、清朝(约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干涸。这些地区现今分别被库姆塔格沙漠、藤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侵占。由于土壤沙漠化,一大批古城镇居民都要放弃他们的栖息地,举家迁徙至新所。在现今由于过度和无计划地滥用导致了水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峻。而今,河西走廊年均降雨量仅60~120毫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水占有量是0.19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000。因此,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水源短缺。
  除此之外,另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是河西走廊地下水的无节制滥用。由于地表水源的过度短缺导致人们过度滥用地下水源,致使河西走廊地下水源锐减。例如,现今民勤地区的石羊河水位每年下降0.5~1.0米。许多水井越凿越深,有100多米的,有的甚至达300多米。而河西走廊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而环境恶化的种种迹象也已加速显现。
  4.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城市化发展水平起点低
  河西走廊的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开采为主,其中矿石资源最为丰富。玉门、金昌、嘉峪关等地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成功发展了相关产业。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玉门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和石化基地的地方,也是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的地方。金昌市是另一个以矿产资源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目前,金昌已探明的各类矿藏有5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全市90%以上的GDP来自矿产工业。而嘉峪关自汉代就是军事要冲,近年来,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1个矿种,产地40多处,其中镜铁山矿铁矿石总储量为4.83亿吨,现已建成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坑采冶金矿山;西沟石灰石矿储量为2.06亿吨,为露天开采,年产量80万吨;大草滩造型黏土总储量为9800万吨。邻近地区还有储量可观的芒硝矿及可供开采的铬、锰、莹石、冰川石等矿藏。然而,河西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优势突出,但工业发展形势比较单一,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也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如何可持续发展是亟须解决的严峻难题。
  河西走廊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偏低,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初级城市。以武威为例,这个有着近200万人的城市,非农业人口仅占15%。尽管28万非农业人口在河西走廊城市中是最多的,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是最低的(见表2)。
  就城市地区非农业人口来看,武威市凉州区聚集着19万多非农业人口,是最多的。然而,凉州区仍然有着绝大多数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由此看来,除了嘉峪关和玉门市外,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整体偏低。就国内标准而言,河西走廊的城市均属于小型城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城市发展的纵向比较而言,除了20世纪60年代嘉峪关和玉门市由于开采铁矿石、发展铁工业和发展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外,其余城市均经历了城市化低速增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城市化水平较低,直到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发展。而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则更是犹如一缕春风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虽然如此,河西走廊85个城镇中,只有19个(22%)非农业人口超过一万。许多镇由于规模过小而无法达到国家对镇一级的标准。因此,这些小镇根本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和重视以完成城市健康发展。这不但会影响整个河西走廊的城市化进程,而且会使一些小型城镇面临生存危机。
  三、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河西走廊未来发展
  河西走廊地区发展旅游业有独特优势。如民族风情文化旅游,黄河、古长城、西夏文化旅游,古丝绸之路、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航天基地旅游等等。因此,努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河西走廊地区21世纪的经济发展,以旅游带动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发展,将是河西走廊地区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1.突出民族特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
  河西走廊共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它们分别是: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且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使其完全具备了发展民族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已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旅游区,绿洲、戈壁、大漠、草原、雪山、冰川、雅丹地貌五彩纷呈;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阿克塞的“姑娘追”和天祝的赛马会、肃南境内的“七一”冰川也很富有观赏性。阿克塞的“哈尔腾国际狩猎旅游区”旅游开发价值很大,它与肃北哈什哈尔、肃南康隆寺并称甘肃三大国际狩猎旅游区,拥有雪豹、马鹿、马麝、獐、貂、猞猁、藏原羚等多种猎物,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尽享游牧狩猎民族最自然的生活。除了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旅游外,河西走廊也重视开发宗教文化特色旅游。河西走廊是国内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文化比较集中的地区。神秘的伊斯兰文化和西藏文化对各国旅游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去麦加或进藏交通不便和高山反应等因素会令众多游客望而却步,而通过河西走廊宗教文化特色旅游同样可以达到了解伊斯兰文化和西藏文化的目的。
  2.借“丝绸之路”旅游东风,促进河西走廊全面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丝绸之路”旅游开发是目前的核心项目。古“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超过1万公里,沿途涉及10多个国家,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科技传播的重要桥梁,它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中亚诸国也已经确立了“丝绸之路”旅游开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4届大会上确立了“综合考察丝绸之路——对话之路”这一项目。中亚五国加强旅游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并已经加大了旅游业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4个国家的代表在德黑兰签署一项协议,决定修建一条新“丝绸之路”,以促进彼此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往来。联合国发展
  计划署(UNDP)正与中国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推出一项“丝绸之路地区计划”,联合国将每年给此计划拨款100万美元。而中国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已组织相关国家驻中国的外交官到“丝绸之路”沿线考察。可见,丝绸之路的开辟,至今仍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更要抓住这一绝好的机会,合理开发丝绸之路特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区域合作,全面提高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
  3.加大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开发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
  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干旱、土壤沙漠化现象尤为严重。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兼顾环境保护与建设,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加强对资源的培养和养护,有效地增加其量,做到取之有度,将开发利用的规模限制在其自然更新的范围之内。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要立足于保护,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开发。特别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采取“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资源贸易政策。要逐步应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开发效益。树立同时关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思路。切忌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要把开发与保护、利用和治理、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开发利用、增值、建设同步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既保护利用了生态资源又遏制了生态破坏,产生双重生态效应,对于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旅游业应结合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例如,沙漠旅游等探险旅游。沙漠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对人类社会进行惩罚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沙漠所具有的独特的地表特征,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旅游资源。河西走廊沙漠资源丰富,发展沙漠旅游前景广阔。而像具有西部情调的嘉峪关讨赖河大峡谷、花海魔鬼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酒泉“东风航天城”)等独特资源的合理开发也是指日可待。

附注

[1]王定国.河西走廊一瞥[J].人民论坛,1996(12). [2]马如彪,张旺林.对河西走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2(06). [3]戴尔阜,方创琳.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02). [4]戴尔阜,裴彬,戴尔惠.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重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01). [5]李文兵,南宇.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1). [6]汪威.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刘晖.旅游业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l ).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种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