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国际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54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国际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7
页码: 209-215
摘要: 本文研究区选择历史上线路较为固定、明确的甘肃河西段作为研究区域,涉及的行政区有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和酒泉市。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 旅游研究

内容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条件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认识和分析这种区域差异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揭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旅游策略,对促进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基于省域间的,有的基于省内和地区间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样,有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揭示了研究区域旅游差异的现状和演变特征。
  作为在历史上对于交通、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而享有很高知名度、如今又作为甘肃旅游标志性发展的“丝绸之路”,有关其差异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本文从利用多种测度方法研究“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演变的特征,揭示其规律和存在问题,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区域旅游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数据和测度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丝绸之路”是我国通向欧洲最早的一条路,也是世界上最早且最长的一条陆上通道。它东起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甘肃)至西域(新疆),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贯穿中亚大陆各国之后,一直延伸到欧洲各国。甘肃是境内丝绸之路最长的一个省份,共有约1555km,占总长度的38%。
  由于甘肃黄河以东段经过半干旱地区,线路分歧,不易固定,目前这段路线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这条路线在历史上不是一条路,而是有三条路线,即北线、南线和中线;而河西段大多经过荒漠或半荒漠地区,交通线只能沿山地于荒漠间的断续绿洲而行,线路比较固定[21]。
  因此本文研究区选择历史上线路较为固定、明确的甘肃河西段作为研究区域,涉及的行政区有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和酒泉市。
  (二)数据
  我国对国内旅游人数的统计资料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可见,且国内旅游人数统计相对不完整,而对入境旅游人数的统计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连续性,这是因为入境游客的数量是经过严格记录的,且历年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备案。相对于国内游客数量而言,外国游客被重复记录的概率大为减小,准确性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减少因数据问题而带来的误差。因此本文选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数作为分析“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入境旅游发展的基础数据。
  (三)测度方法
  为了更好地揭示研究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在综合对比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年均增长率和每人次消费水平。
  1.标准差
  标准差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值,它反映了每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相比平均相差的数值,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方差相比,标准差是具有量纲的,它与变量值的计量单位相同,其实际意义要比方差清楚。本文研究中引入标准差,主要用来反映研究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绝对差异。其公式为:
  其中:S为标准差,Xi为第i个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区所有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平均值,n为城市的个数。
  2.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为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可以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越大,反之亦然。本文引入变异系数是为了衡量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差异程度。
  其中:Vs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为研究区所有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平均值。
  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
  其中:y0为2000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yn为2009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n为计算时间段,以年为单位。
  4.每人次消费水平
  为了测度入境人数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引入每人次消费水平这一指标。其公式为:
  其中:yn为每人次消费水平,y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p为入境旅游人次。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国际旅游人数差异及分析
  根据2000—2009年研究区各市国际旅游人数数据,计算出每年度各市国际旅游人数占当年研究区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结果(图1)表明:2000—2009年,酒泉市的国际旅游人数在“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国际旅游总人数中占有绝对优势,十年间所占的比例均在59%以上,在2007年所占比例达到75%。金昌市在十年间所占的比例均处于最低。嘉峪关市在十年间所占的比例处在13% ~27%,排在第二位。
  可以看出,由于入境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旅游,在时间和资金的约束下,入境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目的地更易形成较高的聚集度。敦煌作为酒泉市的县级市,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和标志,也是甘肃旅游的形象和标志,所以酒泉市的国际旅游人数方面在研究区各城市间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研究
  根据研究区各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计算出各市2000—2009年均增长速度,计算结果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金昌市为正增长外,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四城市均呈现负增长,这表明十年间,“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国际旅游发展总体是下降的态势。
  分析其原因,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说起,当时古老神秘的中国国门开始向世界敞开,受“开门旅游热效应”的影响,境外游客的旅游欲望被进一步刺激,而这一时期全国旅游尚未完全开发,甘肃旅游则因莫高窟“一窟扬名”,来甘肃省旅游的入境客流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但是随着其他地区国际入境旅游深入开发并迎头赶上之时,“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优势不再明显,导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十年中呈现递减趋势。
  (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差异演变
  根据研究区2000—2009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计算研究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见图3。2000—2003年和2006—2009年为绝对差异下降的两个阶段,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达到最低。2003—2006年为绝对差异上升期。而相对差异在十年间则是在1~1.6之间波动。因此“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绝对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态势。
  (四)每人次消费水平
  根据研究区2000—2009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数计算出每年各城市每人次消费水平,结果如图4。图中显示十年间嘉峪关市每人次消费水平处在162~219美元/人次,在研究区各城市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分析其原因,主要因为旅游业不仅涉及游,还直接涉及食、住、行、购、娱等相关产业,无论哪一个环节显弱,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嘉峪关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旅游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和商业功能完备,市区环境良好,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城市化水平高,因此吸引了国际入境游客愿意在嘉峪关市消费。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将路线较为固定的“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所经过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和酒泉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2000—2009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数等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国际旅游发展差异状况和规律,取得了一定意义的研究结论。
  (1)由于受其他地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相对优势在2000—2009年的十年中呈下降的态势。
  (2)十年中,酒泉市依靠自己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河西段59%~75%的国际入境游客,在国际入境旅游人数方面居于研究区的绝对优势地位。
  (3)嘉峪关市依靠自己高度的城市化水平,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强大的服务接待能力吸引国际入境游客进一步消费,就每人次消费水平来说,居于研究区最高,为其他城市的5倍左右。
  (4)十年中,“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的国际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下降,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因此,河西走廊五市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纵深辐射,网络开发”的战略模式,培育以酒泉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整合周围的景点和景区资源,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联动发展,共同宣传推介,促进旅游向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综合化服务。

附注

[1]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4062410. [2]Chi20kOh.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 [J].TourismManagement,2005,26:39244. [3]汪德根.中国旅游经济的省际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增刊):278~281. [4]朱俊杰,丁登山,韩南生.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J].人文地理,2001,16(1):27~30. [5]甘巧林.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比较——兼析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实力[J].旅游学刊,2003,18(2):15~18. [6]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7]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78. [8]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44~50. [9]吴三忙,李树民.1987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与演变趋势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2):38~43. [10]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9, 24(1):23~28. [11]杨建明.福建省入境旅游时空发展格局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32~36. [12]乌铁红,张捷,李文杰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问格局演变及成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89~194.[13]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28(6):1064~1067. [14]陈晓,王丹,张耀光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147~151. [15]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16]苑涛,何秉宇,吴良飞.新疆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4):123~126. [17]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18]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365~370. [19]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871~874. [20]赵剑夫.21世纪甘肃旅游发展战略[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98. [21] 鲜肖威.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4~21. [2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7. [23]郑鹏,马耀峰,王洁洁等.1995—2007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4):168~172. [24]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44~50.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