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一体化网络模式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53
颗粒名称: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一体化网络模式研究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11
页码: 198-208
摘要: 本文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CJY052);成果名称:《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创新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申遗的视角分析》,200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网络模式 丝绸之路 旅游研究

内容

一、引言
  西北丝绸之路区,主要依托城市包括西安、天水、兰州、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喀什、银川、西宁、格尔木等。区域内的丝绸之路贯穿辐射全区,客观上具备旅游区域协作、联合开发的坚实基础,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品牌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区。西北地区以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区位显赫、地缘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等特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区域。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明显落后。在丝绸之路申遗的契机和现实需求下,利用“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知名度打造区域经济带 (圈)、合作开发西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是当务之急。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比较迟缓,城市数量少、总体上经济、人口密度都较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域经济的落后,也使得全国城镇布局呈现严重的地域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明显,欠发达地区范围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的现状制约着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搞平衡式发展。选择若干重点地区先行发展城市化,设置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西北区的都市圈经济区,再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展开整个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是各类型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地位与作用的综合反映①。重点扶持旅游中心城市,采用“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城市发展的力度,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的重要选择。
  二、西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和东部相比,城镇化总体水平依然很低。200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41.76%,而西北五省区的城镇化率为33.01%,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之一。西北五省区到2004年,城市总数为61个,只占全国的9.23%。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尽合理,规模体系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个数明显偏少(见表1)。2004年西北区规模等级城市中,特大城市仅占全国特大城市的4.63%,大城市仅占8.77%,中等城市占12.99%,小城市占9.00%;相对于西北区广袤的土地面积在全国面积的比重是非常小的。用城市首位度来衡量,即各省规模最大的省会城市与规模第二的城市比重来衡量,西北地区的城市首位度普遍偏高。其中青海为9.10,新疆为5.81,陕西为5.45,甘肃为1.63,宁夏为1.55,前三地的首位度明显偏大于正常值2。
  三、基于“X”形轴线,开发西部重点城市经济带
  西北区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包头和西宁为中心,形成以西陇海—兰新线和呼包—包兰—兰青线为主轴的“X”形空间分布格局;一要重点依托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二是依托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和西宁建设呼包—包兰—兰青线经济带,是西北地区城镇和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青藏经济带是贯穿我国西北6省区和西藏的重点开发轴线,其开发进程和效果直接关系到西部开发总体战略的实施,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走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开发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开发,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是西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点轴辐射,以点带面,逐步强化城市经济带对西北区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整体推进作用,培养核心竞争力,参与国内与国际竞争。
  四、西北丝绸之路区都市圈空间结构构想
  作为丝绸之路泛东部关陇旅游区的中心城市,西安应发挥其作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成为丝绸之路地区旅游业的东大门;作为丝绸之路西部旅游带的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应充分利用向西开放的契机,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地区旅游业的西大门和向中亚、欧洲市场开放的前哨,起到联系东西、开拓跨国旅游市场的作用;作为丝绸之路中部旅游带的中心城市、兰州应充分利用黄河上游沿岸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中的核心地位,河西走廊应作为“承东启西”和“接南济北”的纽带,发挥其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段旅游线中心辐射功能作用,而宁夏的银川和青海的西宁要起到南北两翼的作用,以陇海—兰新和青藏铁路及西兰—兰新公路为主轴,从而将丝绸之路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点连为一体,形成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景观相融的资源基础和分布格局。架构相互连通的“大丝路”格局,构建中国距离最长、辐射广、形象突出、吸引力强的黄金旅游带。
  西北区国家级旅游圈主要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陇海、兰新、宝中铁路为轴线,连接天水、敦煌、吐鲁番并向延安、宝鸡、汉中、中卫、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地延伸的旅游辐射网络。充分发挥西北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尤其对位居交通干线上的地区性大城市,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应给予充实和提高,构成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形成五大都市旅游圈。空间布局上将以西安都市旅游经济圈、兰州都市旅游经济圈、乌鲁木齐都市旅游经济圈、银川都市圈、西宁都市圈为中心,应重点依托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银川、西宁五大都市圈构建西陇海—兰新城市经济带,突出关中、兰州—西宁—白银和天山北麓等城镇密集区带,从而形成5大城市圈经济区和五大都市圈,最终使西北区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朝立体网络化发展①。
  重点建设西北区五大都市旅游经济圈
  1.大西安都市旅游经济圈整个都市圈
  位于关中中部,是欧亚大陆桥西陇海—兰新段上最重要的城市地域,是中国大陆中心区域的中心城市。西安要成为西部的经济、金融、科教和商贸中心,大力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西安市区为中心,东到临潼、西到咸阳、南到长安、北到三原的大西安都市圈。西安—咸阳综合体——欧亚大陆桥上中国段国际旅游中心、加强大西安都市圈内各城镇的旅游协作,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构想,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
  2.大兰州都市旅游经济圈
  兰州位于西北经济区的中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基地和枢纽。兰州都市圈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段,经济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发展与西安、宝鸡、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和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前景十分广阔。兰州应提升城市地位,优化、调整城市地区空间结构,逐步奠定“大兰州”城市经济圈的雏形,并处理好城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交流关系,实现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大乌鲁木齐都市旅游经济圈
  包括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五家渠5个建制市。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建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其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西部现代化国际商贸
  城。把昌吉、阜康、米泉建设成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市和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乌鲁木齐市应当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通过城市快速通道的建设,从而大大增强其带动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区和新疆经济发展的能力。
  4.西宁都市旅游经济圈
  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镇群,已呈现出三级圈层发展态势,西宁都市圈的结构宜采用为“轴带一圈层结构”。即依托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发展两条轴线,构建核心、中间、外围三个圈层。以西宁为核心,辐射周围150公里左右的区域,形成中心城市、中间圈层和外圈层的结构模式:促进西宁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提升西宁的综合实力,把西宁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区域中心;中间圈层,交通设施相对较好,发展城市化条件最为优越,应建设为都市圈内的次中心城市;外围圈层,培育成县域增长极,在推动西宁地位提升的同时,把西宁的经济能量扩散到周围腹地,带动整个区域优化和发展。
  5.银川都市旅游经济圈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川区,银川平原中南部,是宁夏全区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银川市地处包兰铁路的中段,宁夏黄河灌区的中心,不断增强的经济和科技开发实力,可成为本区及毗邻的甘肃陇东、内蒙古西部地区商流、物流中心。
  五、合作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立体网络
  (一)联合开发西北区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
  西北五省区,由于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跨区域性和市场的共享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协作。各省区旅游联合协作,应遵循“不分大小,互相尊重;不分先后,互相促进;不分彼此,互相支持;不搞分割,互相协作”的原则,同走一步棋,积极加强西北各旅游城市、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对提升陕、甘、宁、青、新毗邻地区旅游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推动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丝绸之路区应注重总体布局,从区域整体角度联合规划开发,打造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
  西北丝绸之路区沿线城市要在旅游规划编制、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好相互衔接,注重突出丝绸之路旅游的整体风格,保持一定的脉络联系。通过制订实施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实行统一策划形象、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包装线路、统一制作标识、统一印制图册的“五统一”,大力开展联合促销推介活动,形成整体合力。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西北丝绸之路区相互合作、增强整体吸引力的重要立足点。各城市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大力培育特色旅游板块,在整体形象上充分彰显个性,做到和而不同,避免旅游产业同质竞争。
  西北区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态势应当是中心城市突出,点轴辐射,轴线拓展,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综合运输通道为轴线、以区内区际经济联合为纽带、以交通节点城市为增长极,逐步形成一个城市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网络化发展体系。加快省际、省内城市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的总体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区域旅游合作与开发这个主题,西北各兄弟城市加强联系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城市互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整体水平和影响力,最终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集散地为节点、精品旅游品牌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联合开发协同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为西北区各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完善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的网络空间布局体系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吸引、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西北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必须依托这些中心城市。五省区各中心城市都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将自己置于区域整体角度寻求协调、发展,使优势更强,弱化弱势,弥补不足,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完善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西北经济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区域生产力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旅游中心城市是区域的客源集散中心、宣传促销中心、旅游供给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将各旅游中心城市组合,培育成为系统的旅游中心城市层级体系,带动西北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西北丝绸之路区应该选择“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加快西北城市合作开发的发展步伐,逐步构建规模等级完整、职能类型互补、空间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对推动西北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
  采取点—轴模式推进,以西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将这一轴线延伸到阿拉山口主要是为促进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经贸的发展。该轴线的重点发展段是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段(兰州—西宁—白银)和新疆的天山北麓段等城镇密集区带。
  西北区城市旅游就是要突出重点开发一级旅游中心城市,重视开发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兼顾开发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西北区应逐步建成以特大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龙头,以西宁、银川为副中心,以宝鸡、天水、酒泉、石嘴山、吴忠、喀什、石河子、格尔木等城市为辅助的二级中心城市体系,进而形成“国家级中心城市”(一级旅游中心城市),“西北地区中心城市” (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地区次一级中心城市”(三级旅游中心城市)的三、四级中心城市发展梯度链体系,要在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的同时,发展建设次一级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围绕这些中心城市逐渐建设“大都市旅游圈(带)”。
  (三)加强西北区各旅游中心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合作共享
  西北区各旅游中心城市需要在旅游市场联合促销、旅游资源互补开发、旅游形象共同塑造、旅游产品共同开发、旅游线路一体化设计等方面加强合作,这都离不开旅游市场信息共享。积极主动加强与外界的协作与联合,结成旅游协作城市,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的旅游动态。积极促进西北丝绸之路区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友好协作。统一区域旅游形象,结成旅游信息联盟,将区域旅游营销集中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诉求上,以整体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实现区域内各旅游城市网站的相互链接,各城市的旅游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节庆活动信息以及各种会议信息等实现统一的联网或专题归类,形成整体宣传促销效应。加强西北区各旅游中心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合作。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可以构建统一的城市旅游市场信息系统和旅游政务网,构筑统一的信息平台,使旅游信息网络标准统一、信息畅通,并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完善西北地区的通信网络体系,尤其是以兰州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在西北的通信优势,加强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等周边省会城市的信息和经济社会联系。
  六、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一体化模式
   (一)打造西安—咸阳城市旅游圈经济区,加快“西咸”一体化
  西安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经济实力最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最强的城市。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逐步把西安建成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建成西部强市。使西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国际知名度。西安要成为西北的经济、金融、科教和商贸中心,沿西安—咸阳—杨陵、西安—临潼—渭南、西安—三原—铜川三条经济走廊发展,形成以西安市区为中心,东到临潼、西到咸阳、南到长安、北到三原的大西安都市圈①。咸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西安一起建成西北航空枢纽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轻纺、机械、能源、化工、医药、建材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今后要进一步强化与西安的经济技术联系及分工合作,将其建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药保健基地和著名旅游城市。
  西安地处西部两条重要交通干线亚欧大陆桥,西陇海—兰新线和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包——北线的交会点,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桥头堡。虽然西安的区位优势明显,但目前城市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不够强,要发挥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必须加快“西咸”一体化的步伐,尽快组建大西安。只有组建大西安才能确立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心脏地位。西安、咸阳同处关中“一线两带”的核心位置,在资源配置、功能分区、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和竟争性。根据共生理论,西安、咸阳采取“合作性竞争”模式,在区域旅游环境中实现共生和双赢,促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两市旅游业深度协作是当务之急。西安和咸阳目前在城市建设与布局上已经基本连成一片,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建设西安—咸阳都市区的条件已经成熟。西安—咸阳都市区的建设将使其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级主节点城市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东段一级主节点城市,成为关中经济区和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核心。
  (二)培育兰州—西宁城市带的协作一体化模式
  兰州—西宁城市密集区地处西部地区两大重点经济发展轴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与包兰兰青经济带交会地带,西北地区的中心位置,是甘肃、青海两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
  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兰州作为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和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中心,西宁作为青藏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其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但由于长期的行政分割,使这一地区尤其中心城市之间,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与西北中心地带的地位不相称。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可以利用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发挥主城兰州的铁路枢纽及东部入新、青、藏的“咽喉”作用,西宁通往拉萨、格尔木的“港口”作用,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引外联、东西互动,带动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兰州—西宁城市带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关键是要推动兰州、西宁两大中心城市跨行政区域合作发展,由兰州都市圈、西宁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发展轴构成。通过建立跨区域协调机构、建设高效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促使城镇带内由资源要素整合走向地域空间整合,加快兰州—西宁城市密集区的整合发展步伐,促进兰州、西宁等中心城市的崛起,以带动甘、青两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兰州既是西宁对外联系的“门户”,也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龙头”。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两市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羁绊,走整合与协调发展之路,“同舟共济”。推动西宁与兰州的协调发展,促进兰州—西宁城市带的发育,使其成为西北地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城市发展带,以此来带动西北区的发展。兰州—西宁城市带成为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与中亚及欧洲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的桥梁和纽带①。建设以兰州为核心、西宁为副核心的国家级城市群,使其成为西北地区崛起的关键地带,兰州—西宁城市带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市域”观念,树立新型的区域观和整体发展战略意识。从城市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打破行政区界限,积极创造和寻求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机会。甘、青两省和两市应主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建立省际之间产业互补、经济互惠、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以带动整个城市集群区域和两省经济的发展。以兰州、西宁为中心,沿兰青—包兰铁路走向,构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一级发展轴。该轴线是联系宁夏、内蒙古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轴线①。
  以“黄河之都”和“中国夏都”两大品牌的塑造为突破口,把兰州建设成黄河上游多民族旅游热线中心城市,把西宁建设成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消费城市和全国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整合兰州、西宁2个中心城市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兰州和西宁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兰州和西宁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辐射中心。兰州市应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一级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金融中心,以及连接中、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和黄河上游最大的旅游城市;西宁市应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青藏高原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青藏高原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
  (三)推进“乌昌”为旅游中心城市圈的一体化模式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昌吉是新疆最具实力的地州,乌昌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两地占全疆的1/3强。乌鲁木齐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优化旅游流在新疆地区的合理布局,就要抓好这个中心,增强游客集散中心的功能,建设都市商贸旅游集散中心,还要不断强化乌鲁木齐都市旅游圈中心功能。“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都市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无论从区位、经济基础还是城市规模上都已具备区域发展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本区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形成了吐鲁番—乌鲁木齐—米泉—阜康—五家渠—昌吉—石河子—乌苏—奎屯块状城市集聚区。围绕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和都市圈建设,把昌吉建成新疆重要的重工业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把阜康建成以发展旅游为先导,并以石油、煤炭、镍冶炼三大基地服务的相关产业为重点的富有旅游特色的城市,把米泉建成以发展商贸、旅游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城市。
  乌鲁木齐作为西北边疆的特大城市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西段主节点城市,应从国家向西开放、开拓中亚、西亚、西欧市场的战略要求出发,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重点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国际旅游业,加快乌鲁木齐都市圈建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其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西部现代化国际商贸城②。
  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乌昌地区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新疆最具有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地区。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有利于发挥乌鲁木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优势,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必将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增强乌鲁木齐和昌吉州的经济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全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充分发挥乌昌地区在全疆及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增强乌昌地区的整体实力,从而带动全疆经济快速发展。依托乌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继续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

附注

①陶恒.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关于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措施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4:49-52. ①石瑾,董晓峰.西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网络化发展研究[J].甘肃科技,2007,23(12):89-90. ①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J],地理研究,2003,22(4):458-462. ① 刘春艳,白永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23-27. ① 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结构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13~14. ② 方创琳,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J].地理研究,2003,22(4):458~462. [1]高新才,张馨之.论中国西北城市经济带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1~18. [2]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06年第1期,第26卷,96~97. [3]段汉明,张刚,西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展框架和发展机制.地理研究,2002年5期,第21卷,628~632. [4]张志斌,靳美娟,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总第81期,17~18. [5]童玉芬,李若雯,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5卷,总第15期,78~79. [6]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110~112. [7]熊伟,余志祥.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战略思考.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第19卷,61~62. [8]张新红.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研究——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23~26. [9]石谨.西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2006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57.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南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