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目标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52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目标的研究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10
页码: 188-197
摘要: 本文是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目标的研究,包括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目标研究及评价。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丝绸之路 旅游研究

内容

以往的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城市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然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却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发展观。他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一书中,创立了一种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主张人的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此,他认为发展不仅仅在于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于个人经济目标的达到,更重要的在于包括健康、教育、不受他人压迫、自由迁移、自由表达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实现。而这些方面都可以统摄在自由的范畴之下。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旅游是人追求更好生活与发展的基本权利。现代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其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区域旅游合作文献综述
  李树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合作是一种经济理性人在利益驱动心理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是不同行为主体在区域利益纵横交错的条件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的一种共同追求。替代产生竞争,互补产生合作,互补关系是产生合作行为的动力源泉。在同一个经济体系中,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同时存在着利益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行为主体双方产生合作的意愿不仅是因为互补性可能超过替代性,同时因为通过对互补性产生的潜在利益的追求,双方都可能通过合作行为而将潜在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从而获得追加的利益补偿。葛立成、邹益民、聂献忠等人认为,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国内发展来看,旅游业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既与资源、要素等旅游供给的区域性分布有关,也同旅游需求的区域性形成关联,空间上表现为向心的中心地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旅游竞争是普遍的,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互补性、旅游活动的空间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内涵的相对一致性,正和博弈的区域旅游合作同样是必然的。并指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张志辰就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制度分析。他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他指出区域在合作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旅游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打破原有效率低下制度的锁定,推动合作向前发展。马波在论及区域旅游合作中指出,旅游接待地一般要经历自然发展、接待要素发展、吸引物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目的地发展和区域发展6个递进的阶段,向高层阶段的跃升就是旅游业的转型过程。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或地区已开始进入目的地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并进一步指出区域旅游合作有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和一体化发展4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曹宁、郭舒等人对区域旅游价值链的构成与网络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价值链的阶段性演进与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阶段性政策。龙良富、黄英运用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珠中江的旅游发展水平,构建了三地在区域合作中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提出三地在旅游合作中应该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增强珠中江的资源互补性、加强交通网络及旅游合作发展机制建设,最终促进珠中江三地旅游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二)旅游发展综述
  关于旅游发展的研究,国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对于经济、人文环境影响的研究。DavidMatar rita-Cascante在文章中指出,综观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其都在寻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上。然而,这样的增长并不总能反映发展目标。作者在国际金融理论与应用框架下,通过检验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偶发因素、过程与结果,试图研究社区旅游发展中的“黑匣子”问题。作者认为,交互影响框架的建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区旅游发展。同时对于此类研究,需要提供更好的理解机制,以利于人们更清醒、理性地对待旅游发展对人类的贡献。StefanGossling指出,关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研究已有了广泛的研究,然而旅游发展所引发的其人文环境的变化,还知之甚少。作者通过对非洲地区的Zanzibar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旅游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个体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被放置在“环境中性的框架”中进行运作。AnanWattanakuljarus和IanCoxhead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旅游业的发展,他们认为泰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公共基金支持的促销活动,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泰国旅游部门并不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部门,这就导致了旅游收入与分配不平等现象日渐恶化,尤其是对于低收入者影响更是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其他发展策略的灵丹妙药。为解决这种不平等,作者认为需要借助于其他更多的政策。TaeGyouKo在其文章中创建一种研究程序,借以进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测定。作者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被测度的。但是在进行定量测度前需要进行定性研究,即对相关概念的确定。
  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型产业,再到当前正在酝酿的国民休闲旅游计划,经历了从关注政治—经济—民生的历程,呈现出从单一注重经济功能转向关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人本等多元功能民生改善将引领中国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旅游发展的研究也呈现出了这样一条路径。如果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十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在每一个阶段上,关于旅游业发展其研究各有侧重点。第一阶段,中国旅游业起步阶段(1978—1989年)。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对于旅游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的摸索阶段。张汝昌指出我国的旅游事业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商品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起步和发展的。为了保证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亟须转轨变型,把旅游业务活动转到旅游经济活动的轨道上来,使旅游经济活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魏小安、邱毅勇认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应当从粗放式的发展战略向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从深度上提高旅游效益,增加收入,以谋求长远目标的实现。朱葆深、邢道隆认为如果从1987年算起,作为一项经济事业的我国国际旅游业已有十年历史。十年中旅游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对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片面理解和宣传,助长了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大办旅游的热情。许多地区纷纷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振兴地区经济的突破口”,甚至“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柱”。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对旅游业的地区布局失控的状态。应当说,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第二阶段,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成长阶段(1990—2000年)。这一时期的旅游发展不仅一如既往地关注旅游发展中的经济影响,同时还关注到了旅游发展整体布局问题。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申葆嘉认为,就旅游发展规划的性质与功能来看,它不大可能是一个行业规划,而是一个社会规划,因为它涉及社会很多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不是行业所能处理的;而且从实质上来看,现今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旅游行业实体,因此只有社会上主管全社会旅游活动的机构,例如政府的旅游行政部门或景区的主管部门才有可能承担这样的责任。第三阶段,中国旅游业走向成熟,注重生活质量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对于旅游发展的研究涉及多层面多角度。“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战略转型,要转变发展方式。作者认为,不应该再单纯追求游客和收入规模的量的增长,而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追求质效提高和让人民群众满意,既要让游者满意,也要让业者满意,还要让社区居民满意,这样,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才能进入世界前列,而且质量和效益也才有望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张凌云指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正值由世界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面临着增长方式和发展目标上的战略调整。为此,必须更加重视和充分挖掘国内旅游市场,增强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旅游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本质的决定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作为内核的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甚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综观国内外对于旅游发展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的功能、旅游市场的发育、旅游增长方式、旅游战略选择等方面。但是也看到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什么是旅游的本质,还没有一个显著而统一的认识,囿于这种认知,对于旅游发展的目标的研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普遍认为,旅游发展的目标与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依存关系。因此,为了实现旅游的经济目标,相应的发展手段和制度安排便应运而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些手段和制度安排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甚至出现背离现象。而对这种复杂而不稳定、不规范的联系方式和性质进行测度和评价就显得十分困难。
  二、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目标研究
  (一)案例研究
  案例一:合作偏重于政府
  2006年10月第三届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敦煌市邀请西安、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等丝路沿线17个城市旅游部门的负责人,深圳城市客栈龙岗老街店,深圳华侨城城市客栈创意园店,以及铁路部门和部分航空公司代表,参加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发展研讨会”,并发布了《丝绸之旅区域旅游发展联合宣言》。宣言表示,丝绸之路沿线各景点既一脉相承,又相互独立,是彼此关联的整体。只有打破区域界限,相互合作,才能营造“大丝路、大旅游”的环境氛围,根据宣言,各城市将共同推出“诚信旅游”、“无障碍旅游”等活动,改善区域旅游大环境,侨城城市客栈;相互通报旅游动态,实现联合促销;努力提供交通便利,增加客源交流。此外,各城市还将在经验交流、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
  案例二:区域合作领域和空间较为狭窄
  2005年11月哈密市邀请来了甘肃省的嘉峪关市、酒泉市、敦煌市以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等地的上百家政府旅游部门、旅行社的领导,聚首哈密,探讨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框架性协议。
  在区域内,允许各方旅行社按经营范围在本市组团后直接到对方城市进行旅游活动;在区域内,允许各旅行社通过参股、并购以及品牌输出等形式,跨区域设立旅行社分支机构和非法人分社;允许旅游车辆跨区域经营等。这意味着,沿天山南北从酒泉到昌吉、从吐鲁番、鄯善到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将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环形丝绸之路旅游带。
  从以上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目前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呈现以下一些共性:合作主体——政府;合作手段——打造大旅游带;合作目的——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合作基础——区域相邻优势;合作保障要素——政府推动+旅游组织介入。
  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不同,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区域缺乏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支撑,基础设施欠发达,同时沿线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依托城市明显不足。尽管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业发展也不平衡,总体上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舒适便利及安全保障总体较低。因此,区域旅游合作目标首要体现在旅游经济增长与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地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与制度的发展。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的作用可以非常大,但是这种作用受到截然不同的合作发展目标的影响。目前丝绸之路旅游对西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纽带作用远未发挥。在丝路沿线省区,真正最后完成整体丝路旅游产品的丝路旅游购买者尚不足总数的20%。目前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发展的现状是:东段旅游发展较好,中、西段旅游发展较弱;局部地段中小尺度旅游发展较好,大尺度旅游发展较弱;国内旅游发展较好,国际、洲旅游发展较落后;航空交通线发展较好,地面交通线发展较滞后;合作相邻地域合作较好,非相邻地域发展较滞后;部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较好,多数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较弱。因此在合作中,整体发展目标模糊,造成资源整合与配置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还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旅游开发空间结构(经济与文化要素)、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区域政府协调机制(制度要素)。丝路沿线各地区旅游发展的分目标与区域合作整体目标并不完全对接,这种发展路径造成了区域合作偏重于务虚,各自为政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二)发展目标研究
  阿马蒂亚·森指出,应将发展看作是扩大人们享受的真实自由的一种过程。在旅游行为背后,隐含着人类“出走和超越”的意志和趋向,这种出走和超越通常谓之发展,而在哲学意义上表现为“走向自由”。自由的趋向不仅针对自然界,而且还针对人类社会自身。旅游发展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保持旅游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必须建立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即必须保持文化的原生态,保持文化的个性化,保持文化结构的优化与高度化,保持文化价值的外显,同时必须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嫁接,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在更大程度上滋生新的文化因子,从而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文化发展。这一过程既是旅游主体在课题和中介体的参与下“人文化成”的过程和结果,也即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过程及其结果。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目标真实地体现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心理满足目标。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要求把自由的视角放在舞台的中心。按照这种视角,必须把人们看作主动参与——在他们有机会时——他们自身前途的塑造,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些精心设计的发展的成果。即旅游发展的最高目标为人的自由发展。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特征,我国旅游规划指导思想经历了四个类型的阶段:创汇导向型阶段、资源导向型阶段、市场导向型阶段、产品导向型阶段。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目标首先表现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旅游合作对投资、就业以及拉动需求和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的巨大潜力。
  古丝绸之路开通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条国际闻名的大道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性。在古丝绸之路上,宗教文化影响极大,佛教、伊斯兰教等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大量的经卷、寺庙、礼仪、教规等都是宗教文化兴盛的象征。民俗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剪纸、雕刻、泥塑、传说、建筑、制陶、皮影、戏曲等。这些民俗文化展示了丝绸古道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是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区域旅游产业是文化赖以存在的产业载体,文化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性质和个性,而区域旅游产业和其可持续发展则使一个区域或一个共同体的文化获得了永生。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一个区域的特质,在未被开发利用之前,它只具有产品的潜在状态或准产品性质,同时会由于特定文化的天然异质性和吸引力造就自发性旅游市场。在其旅游业未形成之前源自考古、访学、商旅、探亲等性质的旅游活动很早就存在了。但是,这种潜在状态的旅游活动永远不可能使一个区域自发地形成旅游产业,更不可能使这一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只有在全面地、科学地、系统地分析、分类、整合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将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经过产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打造形成系列旅游产品以后,才能真正地使区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和市场转型,从而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
  实践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涵盖了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等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文化资源价值的外显与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个性的国际认同等内容在内的文化发展目标,也包括由于
  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重建人与自然、现在的人与未来的人、现在的环境与未来的环境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二个发展目标显著地表现为人们心理满足的目标。
  区域旅游合作的最高目标表现为区域内人的自由发展。通过旅游发展来创造社会机会,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反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即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宽容、与当地居民和不同的旅游有关利益相关者的交流过程,获取更多权利、机会与权益,从被动参与扩展为主动参与,进而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发展,其演进时序首先应为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试图引起整个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实践证明,在形成区域旅游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实现产业升级,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普遍提升产业品质的同时,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获得成功转型,旅游产品被注入了历史、艺术和情感的内涵,使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消费需求,更加增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好奇的探索和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力度。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仅有助于私人收入增加,而且能使地方有财力承担社会保险和开展积极的公共干预。使人的发展不再是富裕地区才支付得起的某种“奢侈品”。通过动员和运用有关社会的既有资源和潜力来满足人民特别是最无权的那部分人民的实际需要。通过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正义和社会和平,并通过对成果贡献和牺牲的更公正的分配,来达到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个人和集团主动地、广泛地参与全部计划过程和一切方面的发展来保证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循环。
  但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由于供给与需求双方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自发形成的旅游客源市场并没有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偏好,旅游资源的配置方式并没有遵循市场的机理和市场化条件下的发展规律,由此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不尽合理;旅游功能没有被完全认知;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水平低下;旅游经济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人类行为虽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是在市场规模既定或偏好既定的情况下,人们总会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自我调节功能与最大化效用相比,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即前者并不能及时改善人类理性经济行为导致的后果,即便人们认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但也总是无力去改变,因为这类后果是大量人类行为在长时间的一种累积效果,是隐性的,其后果是我们将会失去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文化心理依存状态。最终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发展时效性短暂,无法体现出旅游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互补性,即它们二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强化的功能是缺失的。
  三、评价
  1.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不仅原有问题尚未解决,如旅游开发成为强权跑马、资本圈地的代名词,长期的旅游收入不足与分配不均问题、旅游资源的无效配置、旅游竞争实力的不足等,也衍生出新的发展问题,如旅游发展目标的指向性不明,制度安排波动性较强,旅游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足。清晰地指明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目标问题,进而寻找到相适应的合作与发展手段显得至关重要。
  2.有利于进行制度选择与安排。按照亚当·斯密的分析,在一个社会中什么算是“必需品”决定于什么是提供某种最低限度的自由所需要的,例如不带羞耻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与社群生活的能力。亚当·斯密对此这样写道:对于必需品,我的理解是,它不仅仅指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之物,而且指由于一个国家风俗决定的作为一个体面的人,哪怕是底层的人,不可缺少之物。例如,一件亚麻衬衫,严格来说,不是生活必需品。我想,希腊人和罗马人生活得很舒服,虽然他们没有亚麻。但是在当今时代,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一个体面的打零工的人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没有一件亚麻衬衫可穿会觉得羞耻,对亚麻衫的需要可以假设为划定了一种非常丢脸的贫困程度的界限,任何人都被假定如果不是由于极端的恶劣行为就不会落到那一界限之下。按同样的方式,风俗也确定了在英国皮鞋是生活必需品。最穷的体面人,不管是男是女,在公众面前如果没有一双皮鞋可穿都会觉得羞耻。对于旅游发展中制度的选择与安排,应当充分重视人们最低限度的自由所需要的因素。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当集中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重视旅游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旅游需求全面满足和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共生、稳定发展,真正做到尊重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附注

[1]易宪容.http://www.travell69.com/jiaoyu/2009/1012/article_310_5.html. [2]刘锋.“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J].旅游学刊,2010(8):9~10. [3]罗明义.旅游业的民生功能探讨[J].旅游学刊,2010(7):5. [4]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3):10. [5]葛立成,邹益民,聂献忠.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70~75. [6]张志辰.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制度分析[J].旅游学刊.2008(1):67~70. [7]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推进[J].旅游学刊.2007(5):24~28. [8]曹宁,郭舒.试论旅游价值链演进规律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地名,39~40. [9]龙良富,黄英.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珠中江旅游合作研究[J],旅游经济.2011(1):164~166. [10]DavidMatarrita-Cascante.BEYONDGROWTHReaching Tourism-Led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10(4):1141-1163. [11]Stefan Go ssling.HUMAN-ENVIRONMENTALRELATIONSWITHTOURISM.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2(2):539-556. [12]AnanWattanakuljarus , Ian Coxhead.Is tourism-based development good for the poor?Ageneral equilibriumanalysis for Thailand.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929~955. [13]Tae Gyou Ko.Development of a tourism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procedure: a conceptual approach.TourismManagement ,2005(26):431~445. [14]刘锋.“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J],旅游学刊,2010(8):9~10. [15]张汝昌.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依据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论坛,1986(9):1~3. [16]魏小安,邱毅勇.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初探[J].旅游学刊,1987(1):56~65. [17]朱葆深,邢道隆.对我国旅游业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旅游学刊,1988(3):12~15 [18]申葆嘉.关于旅游发展规划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1995(4):34~38. [19]张凌云.“十二五”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0(1):6~7. [20]http://www.tudou.com/home/diary_v3587004.html2010.08.31.[21]http://travel.163.com/05/1115/11/22JKHM0I00061DPJ.html2005-11-1511:40:46来源:新疆天山网. [22]http://wenwen.soso.com/z/q168804302.htm. [23]马耀峰.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合作与开发,丝绸之路[J].2009(16):5~10. [24]梁雪松.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开发模式选择,丝绸之路[J].2009(2):101~103. [2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0. [26]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4~16.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睿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