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文化品质的提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51
颗粒名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文化品质的提升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14
页码: 174-187
摘要: 本文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文化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丝绸之路 旅游研究

内容

19世纪70年代,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先后7次考察中国后,在其《中国》一书中,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中亚的阿姆河及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一名称便沿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在我国境内,按照不同历史时段和不同地域分界,曾经有数条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草原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绿洲丝绸之路(指从酒泉市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绿洲的道路)、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到印度、东南亚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航线)、东北亚丝绸之路(指从北京出发至中国东北最后到达今朝鲜、日本的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最著名的当推汉武帝时张骞出长安入新疆出使西域后到达中亚)。本论文所讨论的即为中国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是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所组成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大区”。
  一、“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丝绸之路”四个字在旅游上可以有很多的理解:既是旅游目的地,也是旅游产品,还可以说是旅游线路等。本文将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讨论。总体上,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旅游产品由景观(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类要素构成,其中景观(吸引物)是指自然实体和历史文化实体(包括文化氛围和传统习俗)所组成的中心吸引物,正是由于景观的吸引作用才使潜在旅游者产生了出游动机①。“丝绸之路”作为旅游产品,既是西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概念,又是一种具有强烈西北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15条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质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但丝绸之路旅游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规模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制约着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旅游产品本身对旅游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也远未发挥。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各省、区的客源流失比例高达40%~70%,而真正最后完成全线丝路产品的购买者不足总数的20%①。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大量特色鲜明、等级较高的旅游资源,其中不乏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资源,目前丝路旅游产品的开发侧重的是沿线的历史古迹和山水风光,且仅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旅游产业链非常短。如世界遗产地莫高窟景区,游客从进到出需要1.5~2小时,基本没有参与性的活动项目,游完莫高窟等有限景点就没地方去了。据统计,敦煌市2010年旅游总收入14.05亿元,同比增长98.08%②。而同是世界遗产地的云南丽江,其旅游总收入在2002年就已经达到22.6亿元③,2006年达到40亿元④。比较而言,敦煌的旅游产品不仅设计、整合、推广、包装以及旅游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几乎是空白,特别是对丝路文化底蕴的发掘和对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都缺乏深度,使得丝路旅游开发现状与其丰厚文化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因而,提升丝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丝路旅游产品向纵深层次和全方位发展,则成为增强丝路旅游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实现丝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更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成为许多景区景点提升其产品文化品位、拓宽旅游项目开发、增强旅游产品体验性的有效途径。如刘三姐民歌之于桂林,昆曲之于周庄,纳西古乐之于丽江,皆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提升了原有旅游产品的质量,成为这些地方旅游的新亮点。
  丝路沿线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勤劳智慧的乡风民俗,造就了蕴藏丰富、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以往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已有的丝路旅游产品更多关注和利用有形资源或文化的物质层面,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 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丝路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来提升丝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应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二、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范围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①。从旅游的角度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从理论层面讲,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旅游者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诉求也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是构成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根和源,因而在国际一体化影响下,民族文化被视为这一时空环境下旅游者观赏、体验异域活态文化的重要的资源基础,是旅游者获得文化认知、确认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因此从实践层面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遗产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旅游实践也已证明,文化个性越突出,文化的多样性色彩越鲜明,旅游产品越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2.当前的旅游时尚正发生改变,文化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的演进,文明的发展,精神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世纪,是文化大交流的世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业革命在使生产力发展、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造就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人们面对这些状况,必然要返回大自然、返回到历史中去找寻传统文明的精神家园,以求得精神上的沉思与提升,实现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消费主要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市场日臻成熟,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现代旅游国际市场,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概括起来有五大转变。即旅游需求,已从单纯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着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的结构,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着多数普通大众旅游者转变;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着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旅游转变;旅游者的旅游范围,已从短暂的停留向着较长时间停留的方向转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已从较少数量、较低层次的花费,向着较大数量的较高层次的花费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旅游已进入现代旅游的发展新阶段①。概括起来,表现为旅游者除求新、求奇、求异、求美、求特外,还要求自然、求娱乐、求健康、求美食、求知识十大功能需求的满足。旅游消费的一个更大变化,是多种精神需求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旅游正以展示民族历史的瑰宝、人类文明的精神历程和指引回归精神家园的途径,逐步成为生命力旺盛的新兴旅游项目。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符合当今的旅游需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的发展追求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正成为旅游界的共识与共同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含量之大,附加值之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更能体现和发扬旅游的文化性,是最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动机是在一个国家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科学水平及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越倾向于精神文化享受,也就是说,他们要求文化旅游的愿望也就越强烈。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恰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参与游乐性强,符合当今旅游消费的主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风情,对旅游者了解社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众多的调查统计显示,国外游客到中国旅游的目的是了解中国人民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可见,五彩缤纷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对异国他乡的游客具有很大的魅力和很强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属高层次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在精神上、文化素质上获得一种享受,得到知识营养,也可以作为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渠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非物质文化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赏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
  三、丝绸之路沿线五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1.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采取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五级名录体系。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至今,我国已有32项符合条件的代表作被列入名录体系,分布在西北丝绸之路沿线上的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中国剪纸、格萨(斯)尔、玛纳斯、呼麦、热贡艺术、西安鼓乐、藏戏、麦西热普11项,占到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34%①。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②,为贯彻这一方针,国务院于2006年和2008年宣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北丝绸之路五省共有项目195项。
  2.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笔者将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划分为5大类、20个亚类。
  四、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
  昂普(RMP)分析是我国旅游学者吴必虎针对区域旅游开发当中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提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应当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并提出以旅游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既体现地方资源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①。本文借鉴RMP模式对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以期对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化转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资源品质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②。丝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
  (1)种类全,等级高
  丝绸之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型,丝绸之路上这十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拥有,这就为开发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丝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好,品位高。从上表中可知,仅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就占了全国总数的1/3,这些非物质遗产肇始于民间文化,经过长期历史演化和整合发展,成为体现丝绸之路上“人类天才创造和文化多样性的代表作”,无论从历史、艺术、文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角度看都具有突出的价值。一百多项国家级以及众多省市县级和未进入名录体系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广泛民间影响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深厚
  一位作家曾把历史比喻为以色列的“沙漠玫瑰”。这种被称为“沙漠玫瑰”的植物实际上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针叶型地衣。它的奇异之处在于,可以几年、十几年地在沙漠中随风飘荡,干枯如柴,可一旦在水中浸泡几天,便会重新变绿、发芽、生长,再次燃起生命之火。过去的历史,用现代思想的活水去浇灌、滋润,用新生活的阳光去照耀,就会在两种视界的交融、碰撞中使历史再度发言,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丝路上的民间故事、史诗、歌谣、歌舞、建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品无不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人们常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丝路上的非遗以活样的形态记载着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如草原上的各种帐篷、穹庐建筑,甘肃和陕西的窑洞,藏族的土掌房……这些建筑都以各种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各民族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建筑理念,形成独特的建筑理论及体系。再如甘肃环县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历尽沧桑,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的文化符号。
  (3)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西戎、月氏、乌孙、匈奴、氐、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族先后驻足,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中世纪以来,逐步形成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局面。在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丝路上有14个民族的近80项遗产被列入其中,有些遗产还为多民族所共有,如花儿,流行于丝绸之路上的9个民族中间,地域之广,民族之多,在中外民歌中是极为少见的。特别是这9个民族中,既有信仰儒、释、道的汉族,又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大部分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中藏族、蒙古族还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民族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也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体现出丝路上民族亲和、兼容共存的内在精神。
  丝路上的非遗还体现着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多种文化交会碰撞之地,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等都在此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可以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要的、实现游客旅游效用最大化的旅游产品。
  (4)地域特色鲜明
  地方性是诱发旅游活动的重要元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艺术化。丝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分析西部文化思想渊源的重要材料。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根植于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之中。相应地,地域文化往往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地域状况、文化特色或民族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或民族文化特征,折射出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成为丝绸之路特定时期人们创造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有力见证。如丝路上各民族独有的一些节日、庆典、庙会等。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审美兴趣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节会活动之中,形成了特定的节俗,如甘肃泾川的西王母信俗、青海的青海湖祭海、陕西的药王山庙会,这些节会所包括的祭祀仪式、民俗乐舞、游戏竞技、保留着人类童年意识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等,由此形成具有鲜明丝路地域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5)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体验空间大
  美国《时代》周刊(1999年第12期)和《未来学家》杂志都曾经预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10~15年,发达国家将要进入一个“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会紧随其后。20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①,我国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步入21世纪的旅游业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体验经济的大舞台”②,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渐由表及里转向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产品正由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以全方位适应现代旅游消费③。即随着现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性强、能够亲身体验以及休闲功能完备、娱乐性强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者的追求。在旅游资源各类型中,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节庆类资源都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而这类资源正是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民众调剂生活、舒缓身心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民间性、大众性,这一根本特质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必然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如蒙古族那达慕节、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等节庆活动,参与性较强,游客现场观赏,极易受到感染,乃至形成渴望参与、体验的动机,进而在这种差异性、非常态的文化情境中获得包括身体、心灵、情感以及智力的独特体验。而获得最优、最畅的体验正是体验经济时代游客的本质需求,也是旅游企业努力提供的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体验特质为发展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市场分析
  为了能更加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笔者借助第十一届香巴拉艺术节举行期间,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市场调查为题,于2010年7月下旬,在甘肃临潭各旅游景区,对来旅游的国内游客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被调查者中,男性123人,女性72人,年龄集中在18~55岁,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本科,职业以青年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员工为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较高,这主要跟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宣传报道有关,同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大多数游客是持赞成和支持的态度,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内涵,有助于塑造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
  但也应看到不赞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人数也占到调查人数的33%,如果加上立场中立的人,则比例达到51%,超过了半数。这部分游客普遍的担心是旅游开发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城市化、舞台化,甚至庸俗化、赝品化,会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本来淳美民俗。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是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同时还应看到,游客对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类型和内容也知之甚少,这恰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路旅游中相对欠缺的一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开发中进一步加大宣传,深度挖掘丝绸之路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在调查中,笔者为受调查者提供了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商品型、辅助型、考察型、深层型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类型(可多选)。调查结果如下图。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趋势。
  3.产品开发
  在昂普(RMP)理论中,将产品作为中心,也就是说对资源进行开发要最终生成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景区、文艺表演、旅游纪念品等,这些都可以称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是精神的,但它同时又是有形的载体,具有“物质” 成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类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大到建筑,小到剪纸,都是由“物质”与“精神(非物质)”这样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它们就像一枚金币的两个面一样,相互依凭,难解难分。所谓“物质类文化遗产”,就是通过艺人的表演或匠人的制作,将他们的智慧、经验与技艺“有形化”、“物质化”,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建筑或剪纸;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艺人在表演或是制作过程中所施用的各种技艺与技能①。这一理论为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为更加直观性和客观性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关系模式的有关理论,可以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关系模式划分为资源—产品共生型、资源—产品伴生型和资源—产品提升型三种类型(资源用H表示,产品用P表示)。R—P共生型即直接利用,这类旅游资源本身品位较高、有形载体物质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即可将现实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直接开发最终形成一种文化旅游产品。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多具有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和商品型资源倾向,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现在丝路沿线大多景点的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严重阻碍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作品,由于其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较强的审美特征和纪念意义,并融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民族特色,从而区别于一般的工艺品。实际上,甘肃酒泉的夜光杯雕、保安族的保安腰刀、甘肃陕西的民间绣活、剪纸艺术都已逐渐成为旅游喜爱的旅游商品。
  R—P伴生型如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以及民俗类中的服饰、婚俗等,这类资源属于辅助型旅游资源,可与其他物质类和非物质类资源整合开发,充实产品的内容,提升产品的主题。
  如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民间艺人在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结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
  R—P提升型如民间信仰、民俗节日等,这类资源需要发掘其内涵,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出具有强烈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并将其进行加工放大,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如丝路沿线的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的原始信仰遗风,以崇拜、祭祀、占卜和傩舞等形式传承,这些活动常常是这些民族民俗节日的主题,充满着神秘性,这类资源属于深层型旅游资源。如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会,是当地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纳顿节中,锣鼓狂欢、傩戏表演、上坟祭祖、祭祀占卜与“法拉”(巫师)跳巫舞相融合,表现了独特的节日特色①。像这类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且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节俗活动,只要对其加以正确地引导,剔除其迷信的成分,挖掘出内容健康向上、参与性强、为游客喜闻乐见的项目,突出其娱乐性,就能够使丝路上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
  丝绸之路不仅有“沙漠、绿洲、蓝天”独特的自然风貌,也有悠久沧桑的“古城”遗迹,更可贵的是丝路是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丝路历史的真实“话本”,这些活态的文化,构成了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提升丝路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质量,使丝路旅游产品更“新” 而“精”,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及对游客的吸附力,提高丝路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可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实现丝路旅游的社会效益,保证丝绸之路旅游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附注

①李伟.旅游学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8. ①林红,李树民,高煜.西部丝绸之路旅游需要深度开发[N].华东旅游报,2005-11-22. ②敦煌市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收入创历史新高.敦煌网,2011-01-14. ③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37. ④罗冰清.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2003-1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 ①陈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推广[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04 ①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代表作统计。 ②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①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②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2.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附件。 ①、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②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6):66-70. ③马勇,舒泊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7 ①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①马成俊,鄂崇荣,毕艳君.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54(3):18-30.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