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42
颗粒名称: 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
分类号: F592.742
页数: 8
页码: 118-125
摘要: 本文就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做了阐述。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旅游研究 金昌市

内容

关于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区、区域旅游合作区等定义很多,大致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1]其实区域旅游协作、合作、分享、整合等概念大致都表达了同一种性质的命题,即区域旅游协作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某些区域由于存在自然和文化的某种特定逻辑关联,打破行政区划所划定的范围,进行跨区域的旅游产业运行发展联合,能够得到协作前更多的旅游产业收益与区域旅游收益,实现单体发展和共同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后发型旅游协作区是指在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已存在,且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某些正在形成和成长中的,具有共同协作基础、协作条件和潜在有效运行绩效的行政区划的特定区域。目前我国先发型旅游协作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粤港澳旅游协作区、长三角旅游协作区、环渤海旅游协作区、环北部湾旅游协作区等。近两年形成的后发型旅游协作区主要包括西南旅游协作区、华中旅游协作区、中部六省旅游协作区、关中天水旅游协作区、秦巴旅游协作区等。我国甘肃省金昌市是甘肃省十四个州市之一,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型旅游区,在区域旅游协作上,更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其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本文旨在以金昌市的区域旅游协作为研究基础,探讨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的运行特征,并据此初步提出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
  1.金昌市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来看,金昌市生产总值为194.7亿元,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排名第七,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良好,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5.4亿元,仅次于兰州市与庆阳市排名第三;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8.8亿元,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见表1)。总体而言,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金昌市是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故此, 金昌市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见表2)。
  从第二产业比重来看,2006—2009年金昌市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左右,可以看出,金昌市工业化水平较高;但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全国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40%以上,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40.4%,高出金昌市25个百分点,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也始终保持在40%左右,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40.2%,也高出金昌市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但从金昌市产业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发展已不能适应金昌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2010年金昌市旅游产业总值仅为2.25亿元,仅占甘肃省旅游产业总值236.2亿元的0.95%,尚不足1%,与周边的地区相比,张掖旅游产值为9.2亿元,嘉峪关旅游产值为7.5亿元,也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区域旅游协作尚未形成。2010年4月,金昌市旅游局与张掖市旅游局签署了两市旅游合作协议,就两市资源共享、信息互换、合作共赢达成共识,这也是金昌市旅游产业区域协作迈出的第一步,但就区域旅游协作的战略布局与整体步骤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实现以区域协作共促旅游发展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是旅游产业占第三产业与GDP的比重小。2010年金昌市实现旅游收入2.25亿元,占第三产业32.4亿元的6.94%,占地区生产总值210.5亿元的1.01%,相比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以及占GDP的比重均较低(见表3),这将难以实现旅游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等方面的产业价值和功能。
  四是旅游产业体系尚不完善。目前金昌市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 的小产业体系还发育不尽完善,景区景点建设不具规模,部分景区景点无配套接待设施,据2007年相关统计,金昌市全市旅游星级酒店仅四家,其中四星级一家、三星级二家、二星级一家。
  五是旅游产品体系不尽健全。目前,金昌市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合乎逻辑的、合理的、有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旅游产品线宽度与深度。金昌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为主,休闲、度假、体验类产品几乎没有,同时,旅游产品的宽度延伸,即与周边地区旅游产品与丝绸之路等旅游线路的有效连接尚未完成,没有很好地利用其“坐中四联”的区位优势形成更广的旅游产品线。
  六是旅游形象模糊,金昌市是丝绸之路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金昌市对骊靬文化有了一定的挖掘和包装,但总体来看金昌市旅游形象尚不明确,在二级和三级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几乎为零,这将不利于金昌市旅游产业形成规模,进而影响金昌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旅游业发挥其对金昌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2.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运行特征
  以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为例,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存在其独特的区域特征,它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存在可观察和可识别的显著边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区域生命周期晚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在我国成熟运行的时间最早的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如粤港澳旅游协作区、长三角旅游协作区等),在90年代末,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区域集群基本形成,成为我国旅游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区域旅游协作主体。而我国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大致成长于我国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中期,大致始于本世纪初。由于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更晚,所以其区域旅游协作较之于我国大部分后发型区域旅游协作区更带有滞后的性质。
  第二,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协作动力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有显著的差异。我国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其形成更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促成,其形成更多是市场经济主体自发联动、合作及协作的结果;而金昌市的区域旅游协作固然也有市场和经济主体的自发力量,但真正成为成熟的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存在巨大增长压力和赶超目标的政府。
  第三,后发型旅游协作区较之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具有更高的协作成本。在先发型旅游协作区成立之前其各子区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协作和发展,旅游协作区的发展成本较低,而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建立之前各子区域协作水平低,这便使后发型区域旅游协作的磨合周期与协商周期加长,交易成本变高;同时,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又多是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这更加长了磨合周期与协商周期,加大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演变成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建立过程中为较长周期付出的高额成本的障碍。但是,金昌市的情况有所不同,表现为与金昌发生协作的周边区域基本上是协作的空白区域,所以应该有着较低的区域旅游成本和较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空间和机会。
  第四,后发型旅游协作区所覆盖的区域与先发型也存在较为显著的边界。如果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大抵处在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而我国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大抵处在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金昌市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相较于河西走廊上的其他地区,金昌市“坐中四联” 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是以金昌市为核心连接阿拉善左右旗、张掖市、武威市的“三市两旗”的新型旅游协作区。
  第五,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协作要素及其排序、运行机理也别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作为一般产业经济现象,我国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在运行中所要求的要素条件与结构及区域运行机理一般都高度接近于其他产业的运行及发展规律,而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所需要的运行要素和运行时序有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存在诸如协作区威权组织体系及其构建、强制性制度的安排及实施、协作区绩效标准及目标体系的制定检测与反馈、协作区基础设施条件共建、协作区内跨区域的新型旅游企业组织的培育等特定要素;先发型旅游协作区遵循“小市场—威权政府或代理体系—大市场”的运行时序,而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遵循“威权政府及代理体系—大产业—大市场”的运行时序。
  第六,后发型旅游协作区成立和成熟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成本远高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这是因为先发型旅游协作区是建立在较高的并同步的区域发展整体水平上,在基础设施条件具备上可以“搭”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便车”,甚至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作为资源要素也具“天赋”性质;而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遑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更由于协作区各子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成本中的协调成本也一般高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
  第七,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内各子区域旅游产品的自然的和人文的逻辑关联比先发型旅游协作区为低,从而市场交易的便利程度也就低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这是因为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各子区域及其产品集中度高,便带来了旅游消费者较低的旅游交易成本,相应提高了消费者交易便利程度,从而导致较低的市场营销成本及产业运行成本;而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各子区域旅游产品的发散度高,便带来了旅游消费者较高的旅游交易成本,相应降低了消费者交易便利程度,从而导致较高的市场营销成本及产业运行成本。由于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目前处于萌芽状态,其区域旅游协作要素尚未被激活从而不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有机系统,因此,其产业运行成本和市场拓展成本很高,存在一个对高昂的产业早期运行成本的克服问题。
  第八,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微观旅游组织的成长水平比先发型旅游协作区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一定高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运行到一定高度的自发产物,因此,各子区域原本就存在比较可观的组织规模和合理的组织构架,形成协作区后组织培育的压力较低;而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建构在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基础上,无论从组织规模、组织体系与结构和单体组织的发展等方面都远低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因此,组织培育的压力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促进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发展的同时为旅游企业组织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环境,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过程。
  第九,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目标市场的开拓维系及其拓展的成本远高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这是因为先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市场已经形成且早已运行成熟和稳定,对应于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成长和运行,如果先发型旅游协作区和后发型旅游协作区在产品体系层面上存在部分或整体的重构,它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系和巩固自己已有的市场,甚至会“以攻为守”地去侵入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市场,而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作为一种“潜在入侵者型”或“替代型”的新型旅游区,必然要在形象定位、营销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花费较高的费用来形成自己的目标市场集群。
  第十,后发型旅游协作区的知识积累及人力资本成长水平要低于先发型旅游协作区。目标顾客对先发型旅游协作区的知识和信息的感知度较高,区域内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大、结构良好,成为区域内以知识和信息与游客互动为特征的高生产要素流动旅游区;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内知识和信息基本处在形成和潜伏状态,同时知识和旅游人力资源的积累水平比较低,从长远看,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要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人力资本成本以及学习成本。
  3.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战略定位的思考
  金昌市既是一个后发型旅游区,更是一个后发型旅游协作区;金昌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既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后发的区域旅游协作发展;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非协作条件下区域旅游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同周边旅游区的协作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基于协作的金昌旅游产业发展应当遵循如下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上,应当从金昌“坐中四联”的产业发展空间中定义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范围,可以说,如果没有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与金昌市旅游资源的关联开发和整体空间布局,几乎可以说,金昌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便受到根本性的制约,这直接影响到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性质、市场空间、影响力及其产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协作战略上,可以预计,政府在一个很长的产业发展周期中都将扮演主体角色,这既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更是作为后发型区域旅游协作区的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所要求的,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层面上,关于金昌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周边省、市、县、区的协作与关联是最重要的产业管理工作,如有必要,建议形成一个以金昌市为核心的与阿拉善左右旗、武威市、张掖市的“三市两旗”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率先形成甘肃丝绸之路区段上的新型区域旅游协作区,通过这一新型旅游协作区的形成、运行及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推动金昌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产品战略上,既要重视金昌作为新型旅游协作区的本体核心产品的开发和打造,更要高度重视在协作基础上的有高度的产品垄断性、游客可进入性、时间延伸性和旅游收入的递延性的协作型旅游产品。比如沙漠戈壁现代运动旅游探险性产品、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性旅游产品、丝绸之路民族宗教性旅游产品、现代采掘和矿业工业旅游产品以及丝绸之路与祁连山民族风情相嫁接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等。在本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建议倾全市之力打造骊靬文化为中心的核心旅游产品。骊靬文化成为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产品以后,金昌作为二、三级市场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可能,金昌率导区域旅游协作的发展也成为可能。
  第四,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战略上,既要重视周边一级市场的开发、维系与巩固,更要在区域旅游协作的层面上把我国二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发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发展战略。在目前的格局下,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性质是小区域的、服务业中的次级行业、低水平休闲业和自然成长型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低、影响力小,根本无法承载金昌市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使命和金昌市产业经济高度化的重任,只有在区域旅游协作的大框架下,发育并生成有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重要产品,才能形成支撑金昌旅游大产业的大市场,持续地支持金昌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五,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战略上,既要重视传统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与深加工的传统产业链的大力发展,同时重视服务业中物流、仓储、餐饮等传统三次产业的发展,更要高度重视以现代旅游产业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产业的发展,作为资源性工业城市结构调整、转型及升级的重要的接续性产业。金昌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坐中四联”的独特区位、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水平、现代工业经济的强大的产业后发与扩散优势以及城市化水平等都可以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产业地重要的基础条件和环境优势,可以成为我国资源性工业城市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样板城市。
  第六,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战略上,既要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产业体系的构造和调整,更要高度重视全市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所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根据金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产品与市场定位全面进行金昌市的空间、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城市建设与布局等的规划,使得全市范围内生产力的每一要素都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匹配和协调,形成我国丝绸之路上又一新型的旅游节点城市和目的地城市。作为后发型旅游区,金昌构造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空间要优于其他传统典型旅游区,机会也要多于其他传统典型旅游区。
  第七,在金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形象战略上,既要重视金昌市作为独立旅游区的区域旅游形象的构造、建设和拓展,更要重视以金昌市为核心的区域旅游协作区的形象构造和宣传营销,作为前者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的资源基础、产品基础和区域基础,应当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最重要的集聚区和这一文化最重要的遗存地,其中又以骊靬文化为核心文化聚焦区,同时金昌又是中国著名的“镍都” 和以镍产品与众多稀有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的生产基地;作为后者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的基础则是金昌独特的区位优势,即“坐中四联”的旅游战略地位,可以说,在河西各地市中金昌联结丝绸之路、北部蒙古风情文化和戈壁沙漠地貌及南部祁连山自然地貌和民族风情的优势最大,最容易形成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互补性的新型的具有相当好的发展潜质的旅游产品,应当是传统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性发展,在二、三级市场上可以由此形成金昌独特的旅游形象。

附注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8(1):29~34. [2]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19(3):10~15.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把多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