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军团、骊靬人民族构成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38
颗粒名称: 罗马军团、骊靬人民族构成初探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12
页码: 85-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罗马军团、骊靬人民族构成情况。
关键词: 骊靬文化 文化研究 罗马军团

内容

一、印欧语系诸民族的形成
  (一)印欧语系诸部落的迁移
  从西亚、印度到欧洲的广大范围内生活着操印欧语系的各民族。他们是希腊人、意大利人、高卢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伊朗人、印度人等。研究证明,远古时期,印欧语系诸部落繁衍、生息在里海和咸海以北的一片弧形大草原上,该地区位于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广义西域范围内,和现今中国新疆地区相邻。
  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印欧共同体开始瓦解,印欧语系诸部落开始向外迁移,其中一支西迁到欧洲,繁衍成希腊人、意大利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一支南迁到伊朗高原和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发展成伊朗人和印度人。所以,英国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法国人、斯拉夫人等西方人其实是从西亚即中国人所说的西域地区西迁形成的。
  (二)雅利安人和伊朗人
  定居在东方的印度和伊朗的部落又称为雅利安人,该词的意思是“高尚的人” 或“贵族”。雅利安人自认为很高贵。德国人等一些欧洲民族认为自己是高贵的雅利安人的后裔,以至于希特勒在雅利安人的旗帜下发动了世界大战。
  伊朗人就是雅利安人的转译。国名“伊朗”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国家。古代的波斯、帕提亚(安息)就是指伊朗。
  公元前2000年中期,印度、伊朗人共同体也开始瓦解。一些部落南迁到了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人,另一些部落则留在伊朗高原,成为伊朗人。公元前1000年初,伊朗部落分布到黑海北部地区、西亚和伊朗高原。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和中亚、伊朗、西亚交往密切。
  二、西徐亚人和安息人(帕提亚人)
  西徐亚人又称斯基泰人,中国古籍称塞人。西徐亚人是游牧民族,强悍英武,出没于欧亚大陆各地,因此,各国古籍经常提及西徐人。他们曾分布在今新疆阿尔泰山以东,伊犁河流域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附近。周宣王(前827一前781)进攻猃狁(匈奴),迫使他们向中亚阿姆河流域西迁,从而引发了一场民族大迁徙。西迁到中国的猃狁赶跑了当地的马萨格泰人,马萨格泰人西迁到西徐亚人地区,并迫使后者西迁,引发了其他许多民族的大迁徙。西徐亚人曾分布到欧洲南俄草原等地,他们还在波斯地区建立了一个王国,强盛时曾控制了叙利亚,势力范围曾达到埃及边境。
  在咸海地区居住的西徐亚人则和达哈人共同生活,后来同化成帕提亚人(安息人)。西徐亚人以游牧为生,幼年时以骑羊为游戏,长大后成为技艺高超的骑士和英武的战士。西徐亚人和亚历山大大帝作战时,采取了沙漠战战术,围绕包抄,飘忽不定,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使亚历山大十分头痛。后来,帕提亚人(安息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战术,被称作“帕提亚战术”。帕提亚弓弩手举世闻名。他们练就了好几种绝招,能给敌人造成毁灭性打击。如他们接近敌人时,先让马慢步走,然后慢跑,最后策马狂奔,当接近敌人时,他们快速向敌人队列放箭,同时快速转向,从马臀上扭身向敌人射箭,此种技艺被称作“帕提亚人的回马箭”。帕提亚人使用“帕提亚战术”和“帕提亚人回马箭”击溃了克拉苏和安东尼等著名将领统率的罗马军团。
  三、波斯帝国时期(前550一前330年):东西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从中国孔子时代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罗马共和国后期(中国西汉后期),欧亚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达到新的较高级的阶段。
  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居鲁士(Cyrus前558一前529年在位)和孔子(前554一前479)是同时代的人。公元前549年,居鲁士远征中亚,占领了巴克特里亚(Bactria,即大夏,阿富汗北部)、索格狄安那(Sogdiana,即粟特,中国称康居)和花剌子模(Aharezm),控制了中亚乌浒河(阿姆河)和药杀水(锡尔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来,波斯帝国的领土西达爱琴海、巴尔干半岛、马其顿、小亚细亚、利比亚、埃及;东至锡尔河、阿姆河和印度河流域;北达咸海、高加索山脉和里海;南至印度洋、波斯湾。帝国境内有波斯、埃及和印度河文明,为古代文明和东西方民族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大流士一世(DariusⅠ前548一前486,前521一前486年在位)登基时帝国境内已有许多希腊人,尤其在小亚西亚部的爱奥尼亚省。他率领主要由亚洲人组成的大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征服了欧洲的色雷斯和马其顿,两次远征
  雅典,第一次其舰队在圣山的海域被风暴所毁(前492年),第二次在马拉松惨败(前490年)。大流士一世统一了从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广大地区,生活着欧亚许多民族,国土从喜马拉雅山脚到爱琴海和北非,面积约520万平方公里,约一千万臣民。他的雕像屹立在由30个臣服民族的代表塑像托着的平台上。
  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XerxesⅠ约生于前519年,前485一前465年在位)经过四年的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1年率50余万士兵,战船一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西方史学之父,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一前430/420年)感叹道:“任何军队都不能和这一支军队相比。因为亚细亚的哪一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率领着去攻打希腊呢?”
  波斯帝国曾长时期、大规模进攻欧洲的希腊等地。这也是波斯帝国境内各种文化、民族和希腊、罗马文化和民族的一次大交流,给人类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希腊雇佣军,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等亚洲各民族的步骑兵是波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也是帝国版图内各种文明和东西方各民族交流和融合时期。
  四、亚历山大大帝:要把希腊文明推向全世界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前356一前323年在世)击杀了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被尊为大帝。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基本上和波斯帝国相当,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河流域和希腊四大板块。帝国只存在了十余年(前336一前323年),但很有特色,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影响极大。亚历山大大帝在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32年)的教诲下长大成人,他对自己恩师的爱戴超过了对父亲腓力的感情。亚历山大一心要实现恩师的理想:把希腊文化推向东方,建立世界大帝国,实现欧亚各民族的大融合。
  亚历山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远征亚洲,决心建立一个版图超过波斯帝国的“世界帝国”,他东征西战,使帝国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南至尼罗河第一瀑布。他曾在埃及征兵,率领马其顿等希腊联军进攻波斯等亚洲地区。
  为了实现欧亚民族大融合,他以身作则,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他娶的第一位妻子是巴克特里亚(阿富汗)一位部落首领奥斯亚提斯(Oxyates)之女——罗克珊娜(Roxana)。从民族上讲,罗克珊娜出身索格狄安那(粟特,中国称康居)望族。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又娶了波斯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泰娜(Statira)和另一位波斯公主。在亚历山大的授意下,他手下的80名高官娶了波斯贵族的女儿。上行下效,亚历山大的一万多名官兵也和亚洲女子订了婚。他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享受免税权。
  在同一个日子,亚历山大和手下的高官及一万多名官兵举行了集体婚礼,演绎了欧亚民族大融合的一段历史佳话。因此,亚历山大的一些继承人波斯化或阿富汗化了,如塞琉古王国的创建者塞琉古一世及其后裔。
  亚历山大为建立欧亚大帝国而重用亚洲人。前331一前327年,他统治着十二个行省,其中11个省的总督是波斯人,而只有一个省的总督是马其顿人。亚历山大的卫队也由波斯人组成,这引起了希腊贵族的不满。
  亚历山大要征服所有的陆地,要建立“世界帝国”,加之亚历山大的老部下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思乡心切,不愿继续远征,亚历山大乘机对军队实行大换血,招收大量的亚洲人入伍,如出征印度时招募了三万伊朗人,后来又征召了三万巴克特里亚(大夏)青年入伍。亚历山大顺应马其顿人的愿望,让他们退伍回国,吸收了大量的亚洲人入伍,后来,他的军队主要由东方人组成。许多马其顿官兵退伍回乡之际,将亚洲妻子和儿女留在服役地,主要原因是怕带着亚洲妻小回老家会和原来的妻子发生矛盾,这样,希腊人在亚洲留下了自己的后裔。
  亚历山大曾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撒马尔罕一带和索格狄安那人大战,杀死了十二万康居(索格狄安那)人,攻占了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后来成为康居国的首都。这次惨重的牺牲,在索格狄安那(康居)人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同时,亚历山大欣赏康居人的英武,征召大批康居人人伍。
  康居和西汉帝国关系密切。陈汤远征匈奴郅支单于时,曾深入康居境内,并和康居军作战。陈汤在康居境内消灭了郅支,引起康居人恐慌,因此,汉成帝时(前32一前7年),康居使者赶到长安,向汉帝国纳贡称臣。康居人会把亚历山大等西方的信息传递给中国人,反之,也会把中国人的信息传递给西方人。
  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了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希腊化时代。他在征服的领土上建立了70多座亚历山大城,这些城市按希腊模式修建,每座城市中有希腊移民一万多人,许多商人也集中到这些城市,希腊文化由此传播到四面八方。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在阿富汗高原建成四座希腊化城镇,在药杀水(锡尔河)河畔、粟特(康居)、印度、印度河等地修筑了许多亚历山大城。这些城市居住着希腊移民,是希腊化基地。
  亚历山大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市(Khud—zhand,曾称列宁纳巴德)修筑了城市,命名为“最远的亚历山大城”。苦盏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西汉时属大宛国,距现今中国边境三四百公里,西汉时中国军队、使者、商人不断到达这些地区。
  古文献记载,亚历山大在阿姆河河谷留下了13500名士兵驻守,仅在阿拉霍西亚Ara—chosia就驻扎了4600名;亚历山大死后有23000名希腊军人定居在伊朗北部和中亚。亚洲人把亚历山大称作伊斯坎德(Iskande),现阿富汗坎大哈
  (Kandahar)由亚历山大修建,坎大哈就是伊斯坎德的转音。
  在中亚,亚历山大扩张到锡尔河靠近现在中国边境的地方。有人甚至认为,亚历山大的希腊军队可能深入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英国权威学者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推测,若亚历山大再长寿一些,他会征服西方及印度,然后在公元前314年奇袭战国时代的中国。
  罗马人和亚洲国家交往密切,他们曾派使者拜访过亚历山大,由以上史实推断,罗马人很早就知道不少有关东方和中国的消息。
  五、塞琉古王国(前312一前64年)和希腊化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但希腊化进程继续发展。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三个主要国家,其创建者都是亚历山大的得力部将,它们都以建国者的名字得名: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希腊的安提柯王国和亚洲的塞琉古王国。三国中塞琉古最大,版图包括原亚历山大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它西至爱琴海,东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和后来中国西汉的势力范围相重叠。帕提亚(安息)王国和希腊一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王国也曾属塞琉古王国。
  塞琉古王国的创建者是塞琉古(Seleucus,约前358一前280年),称塞琉古一世(前305一前280)。他把国都定在当时叙利亚北部的安条克(Antioch,现土耳其Antakya安塔吉亚)。中国史籍称该王国为条支,可能是其国都安条克的转音。塞琉古是希腊人,其王后是巴克特里亚(阿富汗)大贵族斯皮特美尼斯的爱女阿帕姆,所以塞琉古王朝也被称作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王朝。塞琉古王国继续推动希腊化进程。原是希腊人的塞琉古一世及其继承者为了巩固政权,积极实施将希腊等欧洲人移居亚洲并与亚洲人共融的计划。他们继承亚历山大的计划,也在境内修筑了几十座希腊城市,按希腊方式实行自治,每个城市相当于一个小共和国,是传播希腊文化和欧亚民族融合的基地。
  从塞琉古独立出来的帕提亚王国(安息)也深受希腊化影响。塞琉古王国的东部分离出希腊—巴克特里亚(大夏,即阿富汗北部)王国,统治者是希腊人,疆域达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叶尔羌河上游地区,东西方文化、民族在此交会、融合,对印度、中亚、中国等国家影响极大。张骞所到的大夏就是这样深受希腊化影响的国家,这里生息着相当数量的希腊人等欧洲人及其后裔。汉民族通过大夏应该知道许多有关希腊和罗马等国的信息。
  六、罗马和塞琉古王国的战争
  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Antiochus Ⅲ)实行扩张政策,获得成功。他和托勒密王国进行战争于前198年夺得巴勒斯坦、科埃莱—叙利亚等地。他乘胜渡海攻入欧
  洲,占领了色雷斯等地(色雷斯在爱琴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之北,位于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希腊境内)。
  他重建著名的莱西马基亚城,并向此大量移民,以便控制色雷斯。他进而和罗马争夺希腊等地。一些希腊城邦向他臣服,但另一些城邦不甘受他的控制,并向罗马求援。罗马也早就想控制希腊。因此,双方兵戎相见。
  公元前192年,罗马和塞琉古王国发生战争(又称叙利亚战争),次年,罗马击溃了安条克三世的军队,将塞琉古势力逐出希腊。
  公元前189年,在马格尼西亚决战中,西庇阿率领罗马军队,再次大败安条克三世的军队。次年,双方签订和约,安条克放弃了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塞琉古王国从此失去了地中海强国的地位,罗马进入西亚,在小亚细亚建立行省。公元前64年,塞琉古王国被庞培所灭。
  从上述罗马和塞琉古的战争,人们可窥视欧亚民族交流、融合的概况。罗马、塞琉古两国的臣民几乎包括欧亚所有民族,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当时欧亚民族交流、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七、从米特拉达梯战争看欧亚民族交流
  (一)本都和罗马的冲突
  本都位于黑海南岸的土耳其西北部地区,是一个希腊化国家。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为争夺小亚细亚和黑海沿岸霸权同罗马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史称“米特拉达梯战争”。
  米特拉达梯家族传说是波斯阿黑美尼德王室的后裔,具有波斯(伊朗)血统。前121或前120年米特拉达梯之父米特拉达梯五世在宫廷阴谋中丧命,年仅11岁的米特拉达梯六世(MithridateⅥ前132或前131年出生,前121/120—前63年在位)继位,由其母拉奥季卡摄政,但她专横跋扈,竟想谋杀亲生儿子。米特拉达梯六世被迫隐匿山林,历尽艰险。公元前115年,米特拉达梯复位,残酷报复,将其母杀害。
  米特拉达梯崇拜亚历山大大帝,梦想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继承其父的扩张政策,吞并了东邻小亚美尼亚、黑海东岸的科尔基斯(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境内)。此时,黑海北岸的希腊人受到斯基泰人的威胁,向本都求援。米特拉达梯出兵克里木(现属乌克兰),击溃斯基泰人,使黑海北岸希腊化城市和博斯波鲁斯王国(现黑海东北岸和亚速海东岸的俄罗斯罗斯托夫州一带)归顺本都。米特拉达梯又在黑海西北岸现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一带扩展影响,同此地区的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色雷斯人等部落结成联盟。这样,本都几乎控制了环黑海周边地区。
  米特拉达梯五世去世后,本都因内乱几乎丧失了小亚细亚的所有属地。本都东邻小亚美尼亚和西边的加拉提亚、帕弗拉哥尼亚都脱离了本都,成为独立国;弗里
  基亚并入罗马的亚细亚行省(原帕加马王国)。当时,罗马在西亚除亚细亚行省外还有西里西亚行省(两省都在土耳其境内)。罗马势力在小亚细亚不断膨胀,当地的大、小王国都被罗马控制。
  为争夺卡巴多西亚(在土耳其中部)对抗罗马,米特拉达梯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亚美尼亚国王提格累尼斯二世。公元前93年,本都王指使自己的女婿亚美尼亚王出兵卡巴多西亚;罗马则指令西里西亚行省总督苏拉干预。苏拉(Sulla公元前138—前78)是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成为罗马独裁官,大权独揽。他遵照罗马指令,迅速击溃亚美尼亚军队,兵临幼发拉底河畔,这是罗马军团首次进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二)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本都和罗马在今土耳其等地争夺激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89—前84)。当时,罗马在小亚细亚有步兵十二万人,骑兵一万二千人,其中罗马军团占小部分,大多数是从当地征集的同盟者军队。罗马盟国俾泰尼亚(黑海南岸,在土尔其西北部)国王尼科美德斯三世有五万步兵和六千骑兵。米特拉达梯六世有由各民族组成的步兵二十五万、骑兵四万,另有其子阿卡提阿斯指挥的小亚美尼亚骑兵一万人,以及战车等军事装备。本都还调动了四百艘战舰。
  数量占优势的本都军很快击败了罗马和俾泰尼亚联军,罗马军队节节败退。罗马亚细亚行省的居民把本都王视为“解放者”,许多城市的居民逮捕了罗马长官,打开城门欢迎本都军队。小亚细亚除西南一隅之外都落入米特拉达梯之手。
  本都王向各城市下达密令,屠杀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据史料记载,被杀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达八万人之多,由此可看出当时欧亚各地各民族杂居的大致情况。
  米特拉达梯把国都从锡诺普(位于今土耳其北部,黑海海滨的城市)迁至土耳其西部爱琴海滨的帕加马(Pergamum,今曼尼萨Manisa)。本都军队渡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经色雷斯进入马其顿,希腊除伊庇鲁斯外,都处在米特拉达梯六世的控制下。到前87年,罗马几乎丧失了所有东方属地。
  公元前87年,苏拉率罗马军队反攻,击败了本都军队,夺回了希腊。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又倒向了罗马。前85年,米特拉达梯和苏拉缔结和约,本都接受了罗马的一切条件:退出战争中征服的一切地方,交出舰队;赔款3000塔兰特[1塔兰特talent=3600美元(1942年)]。
  米特拉达梯虽然遭到了失败,但依然控制着黑海周围的相当大的地区。公元前83—前82年进行了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在苏拉的干预下双方恢复了和平。
  (三)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74—前63年)
  米特拉达梯六世镇压了博斯波鲁斯起义,扩军备战,按罗马方式改组军队,从“野蛮人”部落中招募大批士兵,建成有十四万步兵和一万六千骑兵的大军。他寻求反
  罗马同盟者、和罗马西班牙总督及地中海海盗建立了关系,打算东西夹击罗马。
  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74—前63年)的导火线是俾泰尼亚(位于黑海南岸,土耳其西北部)问题。俾泰尼亚是罗马忠实的盟国,其国王尼科美德斯三世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王国赠送给罗马。俾泰尼亚和本都相邻,米特拉达梯怕罗马因得到俾泰尼亚而实力大增,危及本都的安全,以俾泰尼亚王位继承者保护人的名义向罗马宣战,击败了罗马人,占领了俾泰尼亚。本都人又攻入和俾泰尼亚相邻的罗马亚细亚行省,几乎占领了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沿岸。但是,罗马统帅卢库卢斯迅速扭转了战局、收复了失地、夺回了俾泰尼亚,攻入本都。
  米特拉达梯逃到亚美尼亚,向自己的女婿提格累尼斯二世求援。亚美尼亚王支援本都王,导致罗马军队进入亚美尼亚,并击败了亚美尼亚军队。但罗马军队也出了问题,士兵们对征途艰险和军纪严苛极为不满,几乎哗变。卢库卢斯不敢继续攻击敌人、扩大战果。关键时刻,罗马民主派上台,罢免了卢库卢斯的司令官职务。米特拉达梯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实施反攻,回到了本都。
  公元前66年,罗马任命庞培为司令官,指挥米特拉达梯战争。庞培攻入本都,本都王主动后撤,庞培在幼发拉底河上游追上了本都军并将其击溃。本都王率残部仓皇逃入亚美尼亚,其女婿提格累尼斯二世见势不妙,拒绝接纳自己的岳父。米特拉达梯狼狈逃入黑海东北岸的博斯波鲁斯王国(在今俄罗斯境内)。本都王的儿子掌控着博斯波鲁斯王国政权,他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罗马结盟。
  米特拉达梯到博斯波鲁斯王国后处决了背叛自己的儿子,夺得了政权。米特拉达梯制订了一个宏伟的战略计划:联络黑海北岸、多瑙河流域、高加索各部落,组成联军,沿欧洲内陆远征,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面攻入意大利。为实现此计划,米特拉达梯对占领区居民搜刮勒索,横征暴敛,引起了克里木半岛(现属乌克兰)、黑海东北岸城市起义。米特拉达梯的儿子法那西斯乘机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
  米特拉达梯走投无路,饮恨自杀。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3年,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享年约68岁。米特拉达梯六世的遗体由其子法那西斯交给了庞培。庞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安葬在土耳其锡诺普王室墓地中。
  米特拉达梯战争以罗马辉煌的胜利告终。庞培把俾泰尼亚和本都的大部分领土组建成罗马行省,把博斯波鲁斯王国交给米特拉达梯六世之子法那西斯统治,并授予他“罗马人民的朋友和同盟者”的称号,本都国灭亡。
  八、庞培在东方的功业
  庞培利用米特拉达梯战争,为罗马占领了大片领土,把罗马的统治范围推进到亚洲的幼发拉底河和埃及边界。他消灭了本都国,将其领土变为罗马行省;他消灭
  了古老而强大的塞琉古王国,变其领土叙利亚等地为罗马行省。他使罗马控制了巴勒斯坦、伊伯利亚(格鲁吉亚)和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等东方国家。他任意更换国王,把忠于罗马的人扶上王位,给他们增加领土,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他恢复一些被征服民族的自由,使他们成为罗马忠实的盟友。把忠于罗马和自己的异族王公权贵列为罗马人的朋友,赏给他们王位、领土和金钱。他任意干涉各国事务,成为东方各国的“王中之王”。他在战略要地和形胜之地修建新城,修复被天灾人祸毁坏的著名建筑。这样,罗马赢得了许多东方民族的同情和支持,积极参与罗马的各种事业。
  庞培在亚洲还击败了科尔基伯人、阿尔巴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伊伯利亚人(格鲁吉亚人)等高加索地区各民族。他还击败了米提亚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其他东方民族。他直逼埃及边界,使埃及国王恐慌,献给他奇珍异宝,给庞培的全部士兵发放奖金,制作了崭新的军服。埃及国王请庞培出兵埃及,帮助镇压叛乱,但庞培拒绝了,令人费解。
  庞培在战争中获得大量的财宝和战利品,他按罗马人的习惯,大赏部下,每个士兵获得大量奖金,军官则按级别翻倍赏赐奖金。
  公元前62年,庞培率罗马军队到以弗所,由此登船驶向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受到热烈欢迎。庞培在勃隆度辛遣散了军队,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匆匆赶往罗马,罗马人像过盛大节日一样,夹道欢迎伟大的将军凯旋。元老院把“伟大的”称号授予庞培,从此他被称作“伟大的庞培”。
  九、罗马军团的民族构成
  从本文所列史料看出,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到西亚和欧洲居住着印欧语系各民族,他们起源于远古时期生活在里海和咸海一带的印欧语系部落。
  远古时期的先民,过着以采集和游牧为主的生活,不经意间就迁徙到遥远的地方。古代先民迁徙的情况不可能留下翔实的文字史料,但我们从考古发现和神话故事中可窥知一二。如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英雄赫克勒斯完成了十二件伟大的功业,他曾到阿富汗一带攻城略地;希腊酒神巴克科斯出生于印度,曾长期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可见,远古时期,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人曾返回过他们的古土中亚,反之,有些希腊人的出生地在印度、阿富汗等地,这和历史记载相吻合。
  根据亚历山大随军史学家卡利斯提尼斯的记载,罗马史学家库尔提乌斯说,亚历山大大帝统率的马其顿等希腊联军在阿富汗的乌浒河(锡尔河)流域,途经一个有城墙的小镇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当地的居民讲的是希腊语。他们自称是希腊爱奥尼亚人的后裔,祖先是看管迪狄马著名太阳神神庙的教士家族的布兰契戴。可见远古时期中亚的人到了欧洲,欧洲人则迁到了中亚、阿富汗等地。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等大小国家的统治者都执着地想建成一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仅仅是统治阶层野心的反映吗?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从波斯帝国到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五百年里,从中亚到西亚、欧洲、北非的各种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大帝国的版图内。有远见的统治者鼓励和支持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的各种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接近中国的阿富汗、索格狄安那(康居或粟特)等国人民,由于战争等原因移居到西亚、欧洲等地,而希腊等欧洲居民和西亚人民则迁徙到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并在定居地生息繁衍,世代不息。如原在中亚的土库曼人现在分布在从中亚腹地的沙漠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广大地区,而谁又敢说自己是纯粹的土库曼人或其他民族的人呢?
  罗马共和国起源于罗马城周围的一些部落联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兴盛时期,意大利人也仅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罗马共和国从来没有一个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的统治民族,罗马共和国一直是一个各民族的大联盟。
  罗马共和国从罗马周围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千年帝国,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占国内人口少数的统治民族怎样巩固政权并不断扩大领土。罗马统治者很高明地不断扩大国家领土的奥秘应该就是以战养战、以老异族人征服新异族人,这样,整个国家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随着雪球的不断滚动,新的雪粒成为雪球的组成部分,随着雪球的滚动,雪球的体积不断增大,外围的雪粒逐渐成为雪球的内层。
  由主体少数民族和统治民族组成的罗马军团,联合相邻的异民族攻击相邻的另一些异民族。这种民族战争有时十分惨烈,死人很多。
  罗马军团一旦征服了新的异民族,便对他们采取宽大怀柔政策,让忠于罗马的上层统治者继续统治原领地,让他们实行自治等。逐渐给他们公民权,吸收他们参加罗马军团等,利用新征服的异族,再去讨伐尚未臣服的异民族。罗马人也将激烈反抗的异族人士贬为奴隶。但随着时间的消逝,奴隶成为自由人,成为公民,成为军团战士,成为军官和官员。异族人变成了国家的支柱和中坚。到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高卢人、斯拉夫人的奴隶参与作战,成为高级将领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皇室成为“蛮族”雇佣军首领的傀儡;有些“蛮族”雇佣军首领干脆将皇帝杀死,由自己取而代之。由此可见“蛮族”在罗马国家的实力和受重用的情况。
  史料记载,恺撒在西班牙、高卢等地作战时,经常征召当地居民组成协防军,配合罗马军团作战。恺撒亲自从高卢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等民族中选拔骑兵,条件是各部落出身高贵者和作战勇敢者。恺撒给作战勇敢的高卢、日耳曼等民族的战士赐赏战争中夺得的土地和财物,使他们从贫寒之家一跃而成为大地主。重赏之
  下,必有勇夫,许多刚刚被征服或正在和罗马军团作战民族的优秀青年积极帮助和参加罗马军队。
  西班牙提提乌斯两兄弟因忠于罗马和作战勇敢而被提拔为第五军团军事护民官,恺撒曾提名其父任元老院元老。
  恺撒执政时改组元老院,将原有的600位元老增加到900人。新增成员有罗马商人、意大利杰出市民、军官和军人,也有人出身于奴隶。罗马贵族看到高卢人的首领们成为元老院元老并参与国家政事时大感惊叹,表示强烈不满,一时间,讽刺的对偶句流行于罗马:“恺撒谆谆善诱高卢人民,然后把他们护进元老院;高卢人脱去他们的裤子,套上元老院议员的外袍宽边。”
   罗马人征战之际,在就近向行省招募当地各民族的民众入伍,或组建辅助部队,帮助罗马军团作战。若需海军,则从全国各地调动舰只,各地以地区为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的舰只,其船员由当地人组成。
  庞培长期在亚洲等地作战,他按照罗马习惯在部队所到之处征兵。从米特拉达梯战争可知,庞培在小亚细亚、黑海沿岸、今日的俄罗斯境内、高加索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地作战并补充兵员。史料记载,庞培军中有些军团从罗马殖民区征召人员编成,有些军团由逃亡奴隶和地方协防军组成。
  有些地区的部落酋长、国王带着自己的军队主动参战,帮助罗马军团。
  克拉苏远征帕提亚之际任叙利亚行省总督。这里是塞琉古王国的中心统治区,再加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对叙利亚的长期统治,这里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几乎包括当时从阿富汗、印度、西亚到欧洲的一切民族。克拉苏在叙利亚补充了大量兵员。克拉苏远征帕提亚从意大利渡海以及横渡底格里斯河之际,遇到恶劣天气,兵员损失极大,他从西亚地区招收兵员弥补军队损失。由于克拉苏从意大利带来的军队自身构成民族成分复杂,已有了大量西亚战斗人员,加之到达叙利亚的补充兵源及征战帕提亚时由周边地区的征召,可以肯定帕提亚之战罗马军团的主体构成是西亚人种。
  罗马军团早期编制较小,每军团仅4500人,后来扩编为6000人。罗马军团早期只配备骑兵300人,直到公元前105年以前,罗马军团的骑兵由罗马公民组成。后来,尤其是历次战争以后,骑兵完全由外籍人员组成,原因之一是罗马人骑术不精,在马上战斗力极差。罗马骑兵以日耳曼、高卢骑兵最为精锐。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骑兵战斗力很强,参战的努米底亚骑兵就多达七千人以上,他们骑马不配缰绳,十分骁勇。骑兵中不乏西亚籍士兵,如高加索人、叙利亚人、土耳其人、小亚细亚人、伊朗人等。甚至帕提亚(安息)骑兵和弓弩手也参加到罗马内战之中。关于罗马军队的民族构成一来史料零散,二来古代民族十分复杂,如日耳曼人中就
  有十余支,十余支名称,本文不便一一列举了。
  由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数百年的统治,加上古代的欧亚大陆上战乱不休,欧亚大陆间经常发生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现象。小亚细亚、西亚、高加索、土耳其、伊朗、色雷斯、希腊等地位于西亚到欧洲西端的中心部位,欧亚各民族在上述地区杂居、融合。后来,色雷斯、西亚、高加索、伊朗、叙利亚、希腊、南斯拉夫又在罗马共和国版图之内。所以罗马帝国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几乎包括当时欧洲、西亚大陆的所有民族。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统治时期,许多大夏(阿富汗)人、康居人(索格狄安那人)移居到叙利亚、小亚和黑海沿岸。这样罗马军团也有一些伊朗、康居、高加索等地区的血统。但据历史记载,这三大帝国人侵中国的企图都未能实现,如果说有一支罗马军团曾在汉时被安置在河西,并定县名为骊靬之说成立,那么移居到中国的骊靬人的血统更为复杂,现在他们除中华民族各民族的血统外,还应有西亚及意大利血统。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贾笑天
责任者
陈正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