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西域路的开辟和骊靬人来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31
颗粒名称: 汉朝西域路的开辟和骊靬人来华
分类号: K203-53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本文原载《西北历史资料》1985年第1期。
关键词: 文化研究 骊靬人 汉朝

内容

骊靬位置应在条枝西北。《大宛列传》安息、条枝均有专条,而不列骊靬。《西域传》乌弋山离国条记西志犁靬条枝接,从乌弋山离“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枝国”,而不载到犁靬的距离。安息条记武帝时安息“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证明骊靬与安息相邻,此时成为安息的属部。证之条枝国条下记“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诸语,可知骊靬是一种民族,以其善于幻术著名,先是臣属条枝(塞流息咨王朝),条枝衰亡后,其一部分又成为安息的属部。安息极盛时的疆域,西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则骊靬人大概就在此西北。西汉武帝时汉朝使臣所到的骊靬,就在两河流域的西北方。
  公元前2世纪末至前1世纪初,罗马国家的势力向东扩张,先后吞并了比提利亚、本都王国,并于公元前64年前后消灭了塞流息咨王朝的最后势力,将其并入罗马尼拉领土,从此罗马与安息就以两河流域为界,安息役属下的骊靬人大部成为罗马的属民,罗马设立行省统治之。自此以后,汉朝政府与骊靬的关系,实际上就成了与罗马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公元前1世纪中叶以后,汉朝与罗马就开始了正式交往。《后汉书·西域传》称:“大秦,一名犁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大秦即罗马,汉朝人先是同骊靬人发生关系,从罗马统治骊靬后,汉朝又是通过骊靬与罗马政府接触,所以就产生了大秦又名骊靬的说法。这种不确切的说法,大概和东汉永元九年(97年)甘英出使地中海地区返回的报告有关。
  骊靬人来中国,至晚从武帝元鼎年间已经开始。《大宛列传》说:“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犁靬善眩人献于汉。”汉使第一次至安息,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派的副使,返回时间在元鼎三四年,安息献犁靬眩人,亦应在此时。由于汉武帝喜欢犁靬眩人的幻术表演,并令汉人仿效,此风更甚。《大宛列传》记:“及加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正义》释:“加其眩者之工,言汉人幻人工妙,更加于犁靬。”说明梨靬眩人不但把幻术传入中国,而且汉朝迅速将这种幻术发展、提高,成为风行一时的技艺。这种眩人幻术,根据注释家的解释,相当于当今魔术。《史记索隐》引韦昭注:“眩人,变化惑人也。”《魏略》云:“黎轩多奇幻,口中吹火,自缚息解。”《汉书·张骞传》应劭注:“眩,相诈惑也。”颜师古注:“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通典》还记武帝时安息国所献犁靬幻人的体貌特征是“蹙眉、峭鼻、乱发、拳须”。这种特征,同《大宛列传》所记“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有所不同。由于骊靬幻人到中国受到汉朝政府的重视,所以后来陆续来中国者不少。西汉时张掖郡下辖骊靬县,《汉书·张骞传》骊靬条下颜师古注:“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又五王筠《说文句读》引石州说:“骊靬,本西域国,汉以其降人置县,有定声,无定字。”骊靬的读音,颜师古注:“骊,音力迟反,靬音虔是也。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由此可以说明,骊靬县的得名,与犁靬人有关。他们随西域各国使臣来汉,有的在河西待诏,不能返里,寄居在河西。因为他们善于幻术,所以远道来此寄居的西域各国人都被称为骊靬人,晋时称骊靬戎。汉朝政府为了进行管理,于其地设骊靬县。骊靬县见于《汉书·地理志》,更多地见于居延汉简中,大概在武帝后昭帝时,即有此县。骊靬人定居于河西,有的到达长安,虽然人数不多,但它说明西汉时汉朝已经和罗马东部辖境的骊靬人有着交往,骊靬幻术在汉朝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原载《西北历史资料》1985年第1期

知识出处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骊靬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

出版者:中国旅游出版社

本书分骊靬文化与历史研究、骊靬文化旅游研究、丝绸之路旅游研究、骊靬文学研究等四部分,收录了《古代中国有座罗马人的城市》、《金昌市区域旅游协作区的运行特征与战略定位》、《骊靬的历史流变与发展展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宗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