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20
颗粒名称: 永昌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分类号: K297.42
页数: 12
页码: 262-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况。
关键词: 永昌 红色文化资源 概况

内容

永昌县红西路军战役纪念馆
  名称:永昌钟鼓楼
  文化资源分类:古建筑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县城中心
  年代:明朝万历年间
  现有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钟鼓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心,是永昌的地标性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素有
  “河西中天一柱”之称,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1936年冬天,红西路军驻扎永昌期间,在钟鼓楼发布公告信息、张贴宣传标语、瞭望军情,发挥了极大作用,它是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最好见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明长城——晚阳墩烽火台
  文化资源分类:古遗址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
  年代:明朝
  现有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晚阳墩烽火台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12月7日至16日,红九军及总部骑兵师与敌骑五师、青海骑兵共4个旅在此地交战,红军奋力抗击,击毙马敌300余人。红军伤亡200余人。当地村民在此处掩埋红军遗体100余具。
  名称: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永昌革命烈士陵园)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北海子湿地风景区
  水云山(校场山)
  年代:1983年
  现有级别: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永昌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北海子湿地景区水云山南坡。1983年3月开工建设,1988年10月1日正式落成;1996年重修纪念碑;2006年重修展厅和大门,进行了布展,同时维修了纪念碑、纪念亭和管护用房等;2010年9月布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展厅;2012年修建停车场;2013年6月设立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为副县级建制事业单位,由县委、县政府管理。2016年6月重新布展完成了“红西路军鏖战永昌”主题展览。
  纪念馆经过历次的维修和改造,现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4平方米。馆区内的纪念设施包括大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红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刘理运纪念亭、烈士纪念亭、纪念馆展厅,这些建筑物与绿草地、松柏树相互穿插环绕,环境优美。目前,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基地,现实行免费开放,全天候服务社会各界,成为全市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中小学生、部队官兵等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激励教育后代的主阵地。
  名称:烈士公墓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北海子湿地风景区
  
  水云山(校场山)
  年代:2014—2015年
  现有级别: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公墓位于烈士陵园最北边,2014-2015年将永昌县境内散葬的红西路军烈士墓(主要是黄家学和罗罗湾的)搬迁建成。新修长10米、高2.6米、宽1米的卧式纪念碑1座,直径12米、高2.6米的圆形烈士公墓1座,长0.8米、宽0.6米的梯形小卧式烈士墓256座,并完成地面和人行道铺装,种植了柏树、松树、爬地柏、丁香树、榆叶梅等多种树木,绿化面积达6000平方米。烈士公墓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名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城南大街十字东10米处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原为天主教堂,是一座清末民初建筑,位于县城南街,占地面积1182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主要由坐南向北的会堂、东西厦房组成。德国天主教神甫马歇尔和一名修女在此处传教并开办西洋诊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奉中革军委命令,西征河西走廊执行打通国际通道任务,红西路军占领古浪的消息传到永昌县城后,德国神甫马歇尔离开永昌回到天津。1936年11月18日红西路军进占永昌县城,随即西路军总部移师驻扎永昌,总指挥部设在该天主教堂。陈昌浩、徐向前等高级领导人,一直在这里坐镇指挥红西路军在永昌、山丹等地的军事、建政和抗日宣传工作,两位首长在此指挥大小战斗二十余次、生活40多天。这里是军政委员会召开重要会议、指挥河西战场、连接陕北中央的神经中枢。永昌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天主教堂),是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唯一在县城驻扎,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办公地,现保存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及军政委员会的作战室、办公室、卧室、桌子、椅子、油灯等许多革命文物。目前,已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旧址于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大沽政治部旧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政治部旧址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西
  湾村宦家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1936年11月至12月在永昌与马敌作战期间,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红色标语历史见证地。旧址为清代土木结构、四梁八柱建筑,院落座西向东,其歇山顶出廊堂屋的内墙壁上完整的保存着当年红西路军以“大沽政治部”落款,用红、黑墨汁刷写的7条抗日爱国宣传标语(“人民抗日红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起来打日本!”“实行停止内战,一致联合抗日!”“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汉、蒙、番联合抗日!”“成立抗日国防政府!”等,西面墙壁上还显出一些字迹,只是大部分字体已被房顶漏雨时的泥水覆盖),是红西路军经过甘、青、新三省(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处红西路军墙体标语。这些标语向人民群众表明了红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建立根据地是为了奠定抗日大后方,以达到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
  这组红西路军标语历经80多年风雨,保存至今,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它不仅是红西路军奉命转战河西的历史见证,而且对于后人进一步研究、认识红西路军的宗旨、性质,所承担的任务和与党中央的关系,转战河西、策应河东的悲壮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该旧址于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称:八坝阻击战遗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六坝镇南庄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坝阻击战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镇南庄村,是目前河西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战斗遗址,该遗址也叫柴家老庄。高大庄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近10亩,墙体高10米左右,厚度约3米,庄子内现存房屋两间,东屋墙壁上残缺的红色标语依稀可见。这座庄院是柴家大户于1935年新建的庄院。高大的夯土围墙虽然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坚固如初,墙壁上存留下来的那些弹孔、枪眼、墙洞,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
  1936年11月24日,凉州城西四十里铺战斗结束后,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移驻永昌境内的八坝至六坝一线设防。11月25日,敌前总指挥马元海率重新调整部署后的骑五师第一、二旅刘呈德团,马步銮团,青海民团一部等部队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防务未妥的红三十军八十八师防守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凭借堡寨奋力据守,激战两天一夜,敌遗尸800余具。战斗中,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坚守的阵地程家南庄、王家庄、陈家庄等10余处堡寨被敌炮火摧毁。100余名红西路军指战员伤亡。只有柴家老庄坚不可摧,11月27日,红三十军八十八师调整战斗部署,在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等领导人亲自指挥下,广大指战员夜袭敌阵地,用大刀同马敌展开殊死搏斗,将敌杀退。八坝阻击战战斗结束后,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一部退入县城,另一部同红九军分别扼守六坝、东寨、东十里铺、北海子、西十里铺、新城子、水泉子等方圆百里之地的所有据点,迎击来犯之敌,以保卫县城总指挥部的安全。
  八坝阻击战是红西路军在永昌境内进行的诸多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战斗之一,打击了马敌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县城总指挥部的安全。至今,这里的老百姓可以讲出许多当年李先念指挥作战的战斗故事。2001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摄制组对八坝阻击战战斗遗址进行了拍摄。2004年5月,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主席李先念》收录了这处战斗遗址的全貌,将八坝阻击战战斗遗址的雄姿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八坝阻击战战斗遗址于2016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东寨镇下三坝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下三坝村郭家下磨庄,现仅存一截庄墙。12月5日清晨,剧团与红9军派来的几名保卫人员共七十多人一起冒着严寒,沿甘新公路向红9军驻地进发,没想到红9军军部已经撤离了这里。而她们又与疯狂的敌人正面遭遇。面对残暴的敌人,她们不得不就近撤入庄墙高大厚实的郭家下磨庄,立即堵塞门洞,占据门楼和庄墙,准备和敌人进行抵抗。从时间判断,九军军部并没有脱离危险,剧团负责人判断敌人并不知情,当机决定带领大家牵制敌人,保证军部安全转移,并立即派出人员赶回县城总指挥部求援。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红西路军总部派出了一个骑兵连前来接应,但谁也没有想到,当骑兵连的战士们骑着缴获的战马到达那里的时候,敌人几声唿哨,战马就向敌方跑去,许多红军战士从狂奔的战马上摔了下来,遭到了敌人无情的射杀。几位冒死冲到庄墙下的红军战士,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十数米高的庄墙,根本无法攀登上去。前进剧团的政委易维精眼见墙上的人下不去,墙下的人又上不来,而敌人却如潮水一般涌了过来,她当机立断,趴在庄墙上含泪大声哭道:“同志们,谢谢你们,你们赶快退回去吧,再晚了连你们也出不去了。”援救的战士们无可奈何地含泪而去。
  当马敌看到有红军骑兵来援救,认为围住了红9军的军部,因此他们的进攻变得更加猛烈、更加疯狂了。
  可是,剧团除团长、政委、指导员每人有一支手枪,七八名保卫人员有步枪和数量不多的手榴弹外,再没有什么武器,况且演职人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女孩子,没有战斗经验。面对强敌,她们没有退缩,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扔光了,她们就用石头、砖块、木棒等打击敌人。战斗持续到傍晚,敌人始终没有攻下土围子。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姑娘们滴水没进口,粒米未粘牙,饥饿、严寒、强敌胁迫着每一个红西路军战士,紧张的战斗使他们一个个都滚成了土人,只有两只眼睛在跳动着复仇的火焰。激战中,剧团团长周汝功、政委易维精、指导员廖赤健、副团长汪贤臣、导演任炳煌等30多名将士英勇牺牲。夜晚,敌人放火烧开了土围子大门,蜂拥而入,庄内失去战斗力的四、五十名女演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被俘。这支从川陕苏区时期建立的红军剧团,不幸全团覆没。随后被押解到西宁,改编为“新剧团”,受尽了马匪的迫害与凌辱。后来经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多方营救,有部分被俘红军女战士与演员逃离魔窟,重新投入了革命队伍。这其中就包括我党早期著名的五老之一谢觉哉先生的夫人,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定国老人。
  “前进剧团”的悲惨结局,让人叹息。这支被红西路军战士亲切称为“军中百灵”的红军艺术团,历尽艰辛,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会宁,实现了大会师,却在到达风雪肆虐的河西走廊时,被反动势力无情的掐断了歌喉。
  1983年9月,在这场战斗中被俘后经营救回到组织的前进剧团道具股股长王定国来永昌重游故地时,在红西路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的遗孀杨文局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前进剧团遭遇战战斗遗址,深切缅怀昔日的战友,并题写“红西路军精神永放光芒”,题字在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永久保存、展出。
  名称: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该遗址西望勾家西庄阻击战遗址,北望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是东十里铺阻击战重要的战斗地之一。1936年12月3日,敌马元海为打通围攻县城的通道,指挥所辖中路军韩起禄旅、祁明山旅、马步銮团、刘呈德团及部分青海民团,配备火炮分割包围九军、三十军一部所占据点。红九军和红三十军一部指战员与敌浴血奋战一天,打退敌人8次进攻,毙伤敌300余人。尔后,马元海集结重兵,向红九军驻地沈家庄、杨上庄、王家前后庄、勾家西庄和红三十军一部驻防的东寨城一线据点进攻。红九军和红三十军一部指战员在冰天雪地里凭借堡寨奋力反击,后突围与敌展开肉搏战将敌杀退。经过20余日艰苦鏖战,又歼敌千余人。12月24日,红九军27师长刘理运从勾家西庄去前线视察,途中发现马敌的骑兵追了上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刘理运率领阻击分队边走边打,后进入郭家上磨庄进行顽强阻击。之后,敌骑兵叫来援军,将整个庄院围起来,依靠其强大的兵力采取“牦牛战术”频繁地向郭家上磨庄内射击和投弹。英勇顽强的红军指战员,以英雄大无畏的精神与马敌展开激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石头、砖头等武器打退马敌多次的进攻。激战中,红9军二十七师师长刘理运,八十一团团长肖永继等以下300余人壮烈牺牲。
  名称:勾家西庄战斗遗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勾家西庄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红9军在古浪战斗后,昼夜兼程赶往永昌与红30军会合。红9军驻防县城东二十里铺、十里铺一线所有的村庄,同红30军一部共同承担阻击东边马敌,保卫县城总部的重任。从1936年12月3日起,敌马元海为了打通围攻县城的通道,集结了近10个旅的人马,另有胡宗南的一个师作预备队,不论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均占绝对优势。敌马元海指挥所辖中路军韩起禄旅、祁明山旅、马步銮团、刘呈德团及部分青海民团,配备火炮分割包围红9军、红30军一部所占领的据点,这些据点均为村民的土围子。命令刘呈德团主攻红9军防守的十里铺桥头、晚阳墩一线。红9军和红30军一部指战员与敌浴血奋战一天,打退敌人8次进攻,毙伤敌300余人。之后,马元海集结重兵,再次向红9军二十七师指挥所勾家西庄及沈家庄、杨上庄、王家前后庄和红三十军一部驻防的东寨城一线据点猛烈进攻。红9军和红30军指战员在冰天雪地里凭借堡寨奋力反击,后突围与敌展开肉搏战将敌杀退。1936年12月27日深夜,红西路军撤离永昌后,凶残马敌卷土重来,把在这一带牺牲的红西路军战士遗体集中起来,将冻僵的尸体倚靠在勾家西庄、汪家庄、杨家天桥庄等村民围墙外面,让国民党随军记者拍照,以便向南京国民政府邀功请赏。马敌随军记者拍摄完后,再让新抓来的壮丁壮胆练习刺杀本领,这些战士尸体几乎没有完整的。勾家西庄阻击战斗历时20多天,在红西路军鏖战永昌期间属于拉锯战时期,英勇顽强的红西路军指战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歌。
  名称:南沿沟烈士墓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沿沟烈士墓位于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1936年12月27日,马敌韩起功旅围困山丹县城,采取围而不打战术,东调马敌骑兵向永昌县水泉子、水磨关、南沿沟一带进发,企图切断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的联系,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永昌县城的红西路军总部。红九军某部受命在南沿沟一带同敌马志武骑兵团展开了血战。当日早晨,从山丹县来的一千余敌骑兵进入焦家庄红庙墩村附近时,敌侦察部队受到红西路军的阻击,大败而归。之后,敌骑兵改变行军路线,迂回穿插到焦家庄水磨关以西、梅家寺以东之间的地带,妄想从红西路军驻地空隙地带绕行到水磨关以南的南沿沟滩、元山子一带发起攻击。这时,驻守在水磨关一带的红九军部队,发现了敌骑兵的活动动向,立即调动驻扎在王家新庄、陈家铺院等处约三个营的红西路军战士前往南沿沟滩阻击敌骑兵。敌骑发现红西路军追来,除留一部分人与其交战外,其余部队埋伏在元山子山冈下面待命出击。
  红西路军与马敌交火后,狡猾的敌人佯装败退,引诱红西路军部队出来追击。马敌把红西路军引诱到开阔地带时,埋伏的两股敌骑兵全部出动,采取夹击之势猛追过来,敌骑兵刀砍马踏,喊杀声震耳欲聋。红西路军指战员前仆后继英勇迎击,在开阔地与敌骑兵展开厮杀,战斗持续到中午。当时红西路军指战员全部为步兵,武器装备落后,在无屏障隐蔽的情况下,遭到敌骑兵的围追堵截,形势严峻。红西路军且战且退战斗持续到下午2时左右,直到增援部队赶来用机枪才将敌骑兵打退。
  在这次战斗中,红西路军虽然重创了敌骑兵,但因缺乏与敌骑兵作战的经验,加之地形不利,伤亡比较惨重。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救死扶伤,把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红西路军烈士集体安葬在南沿沟村旁一处空地里,当地老百姓亲切地把这座墓堆称为“红军坟”,坟墓旁种植了36棵白杨树,以纪念1936年红西路军浴血奋战之地。如今,当年栽下的那些杨树枝繁叶茂,红西路军烈士的遗体已经融入了这块大地,红军精神永放光芒。每逢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到“红军坟”祭奠红军英烈,表示怀念。
  名称:五坝村苏维埃政府活动旧址——王家新庄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六坝镇上六坝村6社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暂未定级
  五坝村苏维埃政府活动旧址,位于永昌县六坝镇上六坝村(旧名小西沟村),该遗址是民国时期本地富户王新德修建的庄院,建于1934年秋。该战斗遗址呈长方形,坐北面南,分外院和内院两个部分,南置大门,东北角建有角楼。外院四周庄墙已毁,仅存部分墙根残垣。内院墙体均高8米,大门墩底部宽2.5米,庄墙根宽1.5米,顶端宽0.8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6米,面积约858平方米。
  史料记载,1936年11月22日,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发布《告指战员书》,标志着拉开红西路军在永昌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序幕。为了搞好建政工作,红西路军总部委派地方建政工作的黄部长一行四五人来到五坝村一带,与驻防在此地的红西路军一起发动群众,宣传建立红色政权的重要性。五坝村苏维埃政府在此庄院多次召开会议,宣传红军政策,广泛动员群众开展了筹集粮草、运送物资、救治伤员、参加红军等支前工作,为支援红西路军打马敌作出了贡献。
  名称:五坝村苏维埃政府建立遗址——张家油坊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六坝镇五坝村4社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暂未定级
  五坝村苏维埃政府建立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镇五坝村,308省道南侧。该遗址原为六坝地区工商地主张廷帧的油坊庄院,现存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2处残垣断壁,其他建筑物已毁。原油坊庄院坐西面东,东置庄门,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60米,分内院和外院两部分,毁于二十世纪80年代。
  1936年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队黄部长等人一行来到六坝地区(包括五坝、六坝、七坝、八坝一带),开展组建乡村苏维埃政权工作。因村庄零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地方贫困、群众集会不方便等实际困难,黄部长一行在张廷祯院内召开会议,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立了五坝村苏维埃政府,将政府办事机构设在此院。五坝村政府主席柴国连、委员何应元和刘殿虎等发动当地群众开展轰轰烈烈支前运动,从张廷祯的油坊庄院和商号,筹集粮食三千余石、清油1万余斤及其他物资,缓解了部队指战员的吃粮困难。
  名称:水磨关战斗遗址——陈家铺院庄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焦家庄镇水磨关村。水磨关,位于永昌县城以西,距县城10公里。坐落于甘新公路跨越金川河的关隘,因沿河依次建有若干盘用来加工粮食的水磨,故名水磨关。红西路军夜袭水磨关战斗遗址——陈家铺院庄,位于水磨关村二社,现存庄院墙部分残垣,墙体上有红西路军掏挖射击孔3处。水磨关驻着敌人的一个骑兵团。这次,上级命令红30军88师265团,发挥“夜老虎”团的威力,让他们夜袭敌骑兵团,拔除阻碍山丹、永昌一线的钉子,同时命令二六三团三营协助战斗。这一次夜袭,红西路军大获全胜,消灭马家军一个骑兵团6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名称:郭家南庄苏维埃政府活动遗址
  文化资源分类:纪念设施
  地址及位置:永昌县新城子镇政府唐家坡村
  年代:1936年11-12月
  现有级别:暂未定级
  郭家南庄苏维埃政府活动遗址,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唐家坡村。庄院座南面北,南北长46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原始墙壁东墙和东南角墩尚存,北墙和门楼、西墙、南墙已毁。
  1936年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队黄部长,率领建立乡村苏维埃工作队员在此地开展建政工作。曾在此院内召开会议,经过群众选举产生以岳明康为主席、郭积祯为副主席、李明、赵金玉、徐存仁、王成年、郭克俊、张文成、赵杏子、杨成才等为委员的郭家南庄村苏维埃政府,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当地老百姓开展筹集粮草等各种支前活动,积极支援红西路军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副馆长钱文民供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