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政治部旧址的修缮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15
颗粒名称: 大沽政治部旧址的修缮历程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5
页码: 242-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大沽政治部旧址的修缮历程。
关键词: 大沽政治部旧址 修缮历程

内容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这处旧址原是当地大户人家宦氏传下来的祖业。1936年冬天,红西路军西征期间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在室内墙壁上留下大量的红西路军宣传标语。1936年12月28日,红西路军撤离永昌后,马家军没能进入宦家庄园内,红色宣传标语没有遭到破坏,便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宦氏兄弟分祖业,拆旧房,建新居,墙壁上当年红西路军书写的众多标语的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分在宦松林名下的一间堂屋脊房和五间其他廊房,由于他参加革命在武威歌舞团工作,一把大锁锁住了一份家业,也把这部分珍贵的红色标语封存了起来。
  1982年,写有红色宣传标语的宦家庄老房屋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宦家庄革命纪念地”,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以革命纪念地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被重视并保护起来。
  1986年初夏,宦氏三兄弟找到永昌县委党史办公室工作的朱新斌同志,朱新斌同志走访调查定居永昌的红西路军老战士、当年见证人、知情人达五年之久,他们提出家中旧房屋已经非常破旧,不能再继续居住了,新修住房所用木料,需要拆除包括有标语的堂屋脊房在内的六间一百多年的老房屋。为保护好这些好不容易保存了五十年的珍贵标语,朱新斌向有关领导汇报,想办法抓紧保护房屋(标语)。通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口头协议,用6立方米新木材(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木材属于指标物资,由政府部门控制分配),抵换他们保留的六间老房屋不拆。由于当时的县财政经费十分紧张,县委党史办从调查出土枪械(红色文物)、红色资源上报《专题报告》后,得到的奖金中支付了0.2万元的木材款和运费,把写有标语的堂屋脊房和其他五间出廊清代老房屋保留了下来。此后,这些房屋连同文物一并移交县文化部门管理保护。
  1995年秋,河西走廊雨水丰盈,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永昌县新城子地区更是阴雨连绵,这间历经百年岁月的土木结构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左右耳墙和后墙体受潮腐蚀严重,泥土疏松,脊顶渗漏不止,泥水顺墙流下,把后墙面上的大部分标语覆盖,在极其不易的条件下保存了六十多年,而且是整个河西走廊乃至红西路军到过的甘肃、新疆、青海三省(区)唯一一处(组)红西路军西征期间遗留珍贵墨迹的房屋,随时有墙倒顶塌的危险。
  永昌县文物管理部门和有关方面及时向市县汇报反映这一问题,引起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由市委党史研究室牵头,联合市文化出版局、县文化局三方负责,共同筹资1万元(其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出资0.3万元,市文化局出版局出资0.3万元,县上出资0.4万元),由县文化局负责,对大沽政治部旧址写有标语的堂屋脊房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
  1996年上半年,由县文化局聘请专业团队,对大沽政治部旧址墙上书写有标语的一间堂屋脊房进行了抢救性加固维修,加固处理了墙基,在左右耳墙、后墙、前墙及出廊侧墙的外侧面紧靠原来的土坯墙又砌了一层承重保护砖墙及砖柱子,处理了脊顶渗漏的问题,修补了屋脊、前廊檐,同时,在旧址旁制作安装了县级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
  2004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永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县级27处野外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我县县级27处野外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已经县文化出版局、建设局实地勘察界定,并经2004年8月18日县政府第二十三次常务会议通过,永昌县人民政府2004年9月21日公示。其中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的概况如下:
  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编号039。该旧址为1936年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新城子镇西湾村宦家庄院内,清代木结构建筑,座西向东。该旧址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面积1800平方米。该旧址包括房屋6间,堂屋为灰瓦歇山顶,廊檐由三层木雕组成栏额,木门、土坯墙,其余5间均为平(坡)顶出廊房。经1996年维修,内有红军标语数条,保存基本完整。四至范围:东侧30米外至西湾村十一社耕地,西侧至村级公路,南侧50米至民居,北侧至西湾十一社民居。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向外延伸50米。
  该旧址记录在永昌县文物简介中,由院内住户代管。
  2011年上半年,永昌县文物管理所筹资23000元,聘请专业人员更换堂屋脊房前栏额断裂檩条,修补缺损雕版,处理渗漏屋面,再次对大沽政治部旧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2012年4月,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金昌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沽政治部旧址在内的17处文化遗产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永昌县成立“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下文简称“纪念馆”),纪念馆在与县文物管理所(当时全县的红色文物及红色旧址遗址由博物馆管理)查看全县的红色旧址遗址时发现,大沽政治部旧址除堂屋脊房之外的其他五间清代出廊老房屋地基腐蚀严重,其中三间房屋的后墙已经倒塌、耳墙多处开裂、房梁下沉、前廊檐封檐板、落水槽及上面的压沿砖大部分已脱离,房顶渗漏严重而且长满杂草,门窗窟窿大开破损严重,虽有四梁八柱支撑,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纪念馆及时向省市民政部门申请了烈士纪念设施和红色纪念地保护维修经费。
  2014年上半年,经与房屋所有人协商,纪念馆从省民政厅下拨的100万元维修经费中出资6.5万元,置换了大沽政治部旧址6间清代土木结构古建筑房屋产权和门前半亩承包地,并做了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同时,聘请专业团队,对大沽政治部旧址房屋的保护维修进行施工设计,聘请专业古建筑维修团队根据施工设计,本着对文物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保护文物”的基本原则,对大沽政治部旧址房屋夯实了墙基,加固了顶梁柱,用青砖砌了后墙耳墙,补修了前墙门窗、更换了断裂檩条和椽子,处理了屋顶渗漏,补修了出廊、封檐板、出水槽、房顶四周压沿砖,铺装了室内外地砖、加装了窗户玻璃,对堂屋脊房有标语的墙面做了玻璃保护幕墙,在旧址外围做了钢丝保护围栏,平整碾压砂砾铺垫了600平方米的停车场。
  2015年初,纪念馆投资45万元,聘请专业人员对大沽政治部旧址进行了简单的陈列布展,在外墙面做了18平方米的红西路军战斗场景的混凝土浮雕,制作悬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匾牌。
  2016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大沽政治部旧址、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八坝阻击战遗址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秋天,纪念馆在大沽政治部旧址所在地,制作安装了道路导向标牌。下半年,新城子镇政府出资,硬化了通往大沽政治部旧址的1公里村社道路。
  2017年初,经纪念馆、新城子镇政府、西湾村委会多次与农户协商达成协议后,由纪念馆出资征用了大沽政治部旧址前孙姓五保户老人名下的6间旧房屋及院落,拆迁后新建了面积3600平方米的砂石面简易停车场。
  2017年1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政发〔2017)84号),其中第五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如下:
  西路军永昌战役遗址,包括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大沽政治部旧址、八坝阻击战旧址。
  保护范围:大沽政治部旧址以院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30米,向南延伸50米,向西延伸20米,向北延伸20米。
  2018年春,永昌红西路军保卫战纪念馆、县林业局、新城子镇政府、西湾村委会在大沽政治部旧址停车场东、南、北三面栽植松树100多棵,美化了大沽政治部旧址周边环境。并于2019年底完成了大沽政治部旧址院内许姓农户的搬迁安置工作。
  目前,纪念馆编制上报的《红西路军永昌战斗遗址保护修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复。待项目资金到位后,将实施大沽政治部旧址堂屋、北侧、东侧房屋的复原。目前管理用房,相应的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导览系统、道路、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实施,年内可完工。大沽政治部旧址陈展大纲也着手聘请专家撰写。
  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大沽政治部”旧址仍安稳矗立在永昌大地上。历经战火的洗礼,见证了红西路军红色政权在河西大地上的新生,今天为我们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作者系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副馆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钱文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