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民间旧时各行业的聚会食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09
颗粒名称: 永昌民间旧时各行业的聚会食礼
分类号: K892
页数: 6
页码: 211-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行帮聚会食礼是民间“三百六十行”祭祀宗神、开帮结社、卜吉议事、处理纠纷、进行贸易、招揽顾客、疏通关系、促进团结、自我宴乐时的饮食礼制。
关键词: 聚会食礼 永昌 民间文化

内容

行帮聚会食礼是民间“三百六十行”祭祀宗神、开帮结社、卜吉议事、处理纠纷、进行贸易、招揽顾客、疏通关系、促进团结、自我宴乐时的饮食礼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祭祀庙宇,祖师神与保护神,或同时供奉,或一主一配。各庙每年都有一定的会期,届时酬神献戏、焚香点烛、献三牲、五果祭礼,香烟缭绕,景象红火,热闹非凡。并制作丰盛宴席一起欢宴,祈求来年再丰收和得到神灵的护佑。
  下面介绍部分行帮聚会食礼实例。
  中华农耕文化的祖师爷是炎帝——神农氏,神农氏对农业和医药的两大贡献都是意义深远,泽被后世的,因此他被华夏民族尊称为炎帝。炎帝神农氏也是太阳神。炎帝教人类种植五谷,并叫太阳照耀万物,促使生长,所以人类才能丰衣足食。神农氏不仅是农业祖师爷,还是一位医药之神。神农氏死后,人们用各种方法祭祀他,世世代代怀念他,把他当年尝百草、找五谷的地方取名为“神农架”,把炎帝升天的回生寨命名为“留香寨”。
  永昌人民祭祀神农氏的活动叫“迎春会”,在每年的立春这天举行。这一活动是由商会负责,油行、菜行、当铺、食店行、果行、杂货行等集资筹办。各行雇请男女儿童数对,装扮成戏剧人物,装置在方桌上,由几个人抬着走,俗称“春娃娃”或“芯子”。由县衙粮草班雇请泥瓦匠雕塑“春牛”和“芒儿”。“春牛”大如真牛,空腹内装拳头大的十多只小春牛,“芒儿”身高一米,分别安装在手推独轮车的平台上。立春的前几天,县衙吏房派人检查各行业准备的情况如何,叫“验春”。立春的前一天,把“芒儿”“春牛”由城外请进城内,叫“迎春”。立春这天上午十时,吹鼓手导前,“芒儿”“春牛”紧跟,接着“春娃娃”、县衙文武官员、绅士学者、兵丁衙役及城内群众数千人依次列队,由东大街出东城门,通过东关财神楼,到“先农台”举行怀念炎帝——神农氏的祭礼活动,祈求神农氏保佑炎黄子孙福寿康宁、五谷丰登。行叩拜礼后,县官用皮鞭在“春牛”身上打几鞭,表示春耕开始,并将“春牛”“芒儿”就地打碎,“打春”一词就由此而来。粮草班的衙役把小春牛当作吉祥物,奉送给绅士富商,还可以讨得一份赏钱。回城后各行聚餐,同席饮酒。
  财神,俗称财神菩萨,是掌管天下财产的。因此每逢新春佳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祭祀财神,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而各地祭祀的方法却各有千秋。供品一般是公鸡、猪头、活鲤鱼、年糕、广桔,以示生意兴隆,年年有余。祭祀时边行礼边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福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旧时永昌南街十字“神武庙”大殿内,供奉着几位财神爷,武财神是人人皆知的关圣大帝和赵公元帅,文财神是商代的比干宰相和范蠡。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县城内的各业商人,在这里酬神演戏过庙会,在大殿内空悬巨灯四盏,周边陈列巨灯八盏,供奉酒、茶、鲜果、干果、食物等祭品,燃起巨束香瓣,主祭官主祭,伏读祭文,行拜叩大礼,希冀迎祥纳福,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必备丰盛酒宴,宴食宾客,食礼甚隆。当晚四大街举办灯会,城乡群众观灯到深夜。毛卜喇和宁远堡举办“万字灯会”,灯场回旋盘转,颇似“卍”字,观众从入口进入灯场,循序渐进,不时相遇,互不相撞,盘旋观灯,最后走出灯场出口。人山人海,壮观无比。
  正月十六是城隍庙会,城乡群众到城隍庙大殿进香献宝、供食祷告、跪拜行礼,请求城隍爷庇护保佑、普降甘泽、赐人福寿,并观看东西廊房以十八层地狱为内容的泥塑(俗称游百病),据传能祛病延年。这天,清河城仓堡关帝庙会上武术、皮影戏、社火登台表演,永昌清河、武威双城、民勤蔡旗三地区的群众踊跃参会,非常热闹。同天,城乡牲畜、车马停业驶役,歇息一天,妇女不做针线活。
  土地神是旧时供奉的村社守护神。人们希望他保佑五谷丰登、寐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永昌城乡群众到东大街大卫门东侧的“土地庙”过庙会,这天酬神唱戏、进香献宝、供食叩拜,送土地神出府。农村每家每户敬献祭桃、白公鸡,送土地神上地。菜行、菜农到西街“三元府”祭神过会。家家户户炒小麦、豌豆、麻子等杂粮吃,象征着“金豆开花”。妇女不做针线活,据传怕刺伤益虫的眼睛。
  “翻云覆雨兴万象,驱邪纳吉佑兆民”。农历二月十二是龙王庙会,城郊农民到北海子“龙王庙”过会,献牲敬食,迎神公祭、食礼隆重,祈求龙王兴云雨、利万物、呈祥瑞。
  太上老君不仅是道教的鼻祖,旧时五行八作中铁匠、补锅匠、窑匠、金银匠等行都供奉太上老君为本行业的祖师爷。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君会”,这天,县城内的铁匠、补锅匠、窑匠、金银匠等行都到西大街“三元府”献牲公祭,聚餐同饮。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中的第一位女神,后人尊称她为“女娲娘娘”。相传女娲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捏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其补天神话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她是面对大灾难拯救人类的保护神,是一位名气很大,神通广大创造万物的女神,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农历三月初二这天,永昌所有的泥塑艺人、泥瓦匠、泥水匠齐聚西大街“小庙”,大摆香火酒肉,祭奠祖师爷“女娲娘娘”,大家聚餐,同席饮酒。
  每逢三月清明,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城乡群众大多都到各自的祖坟献供、焚香、烧冥纸、添新土、缅怀先祖。城内的妇女到北门外“祭祀滩”敬献祭品,烧冥纸,大声啼哭,怀念已逝的亲人。整个祭祀滩上哭声四起,泪水纵横,抑扬顿挫、凄凄哀哀、如泣如诉。这种哭声发自内心深处,最能发泄排遣心中的悲哀和郁闷。同天,城隍庙里的城隍爷出府,到北门外祭祀滩“城隍行宫”巡视祭祀滩。这一活动由商会负责,各行各业筹集资金,购置所需用品及祭品。这天上午十时,城隍庙的道士把城隍爷从大殿的神台上请抬在八台大轿里,城隍爷头戴乌纱帽,上身着红色蟒袍,下身穿红色官裤,足蹬朝靴,手持笏板,銮驾队列导前,城隍八抬大轿、城隍宝马、皂隶数个肩扛刑棍,鸣锣开道、啊讴喝道。县衙文武官员、学者绅士、衙役兵丁、道教商会等各行成员、城乡群众循序列队紧跟,转四大街后出北城门到祭祀滩城隍行宫。善男信女许愿还愿,献宝献食。这里有许多女人,有的苍老,有的光辉青春,有的衣衫褴褛,有的佩玉悬金,形形色色,个个不同,但都满脸虔诚,心怀希望,在那儿焚香燃烛。行宫的广场上卖千层饼的、卖包子的、卖羊杂碎的、卖酿皮的、卖瓜子的、卖糖果的、卖红蛋的、卖糖葫芦的……。一阵阵欢声,一阵阵笑语,夹杂着小商小贩的叫卖声:糖果——瓜子——!花生——鸡蛋——!烙饼——酿皮——!城隍行宫的庙会热闹非凡,祭祀滩的哭声起伏不断。一直到下午庙会结束,道士们把城隍爷从大殿供台上请抬进八抬大轿,再依次列队,进城抬到城隍庙,把城隍爷请抬到大殿的神台上供奉起来。各行宴客聚餐。
  农历三月十七日是“三霄娘娘”诞辰。四月初一是“孩母娘娘”诞辰。县域内的妇女分别到云庄寺、孩母寺、普济寺、百子洞进香,各大殿供桌上烛火摇曳、烛泪滚滚,纸灰飘扬,香烟缭绕,一派肃穆景象。那儿有许多妇女,有穷有富,怀抱着小泥娃娃,在那儿燃烛焚香,献宝献食,有求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求生男生女的,还有赎身进香的。各庙的广场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卖吃食的和卖杂货玩具的小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最活跃的是卖泥娃娃的小贩,他们的手里灵活的捏着小泥娃娃,眼睛还盯着周围的人群,并且还捏一些十二生肖之类的玩意,做的都是小孩的买卖,孩子喜欢,大人掏钱买。
  旧时人们把理发师通称为剃头匠。理发行是服务业中的一大行业,历来就有本行业中的行会组织,称为“罗祖会”。罗祖会会头由本行业同仁共同推选出来,负责组织本会代表定期开会,解决行业内部问题。理发行所以称“罗祖会”,是因为理发行的“祖师爷”就是罗祖,又称“安清道友”。每年五月初三的罗祖庙会,所有剃工皆赴,到南街十字“神武庙”迎神公祭、宴食宾客、食礼甚隆。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他从小接受古印度的传统教育,十九岁时为追求解脱之道而出家修行,三十岁时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睹明星悟道成佛。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的诞辰日,永昌北海子“金川大寺”举办会期三天的“浴佛”庙会,十里八乡老幼妇孺涌进永昌城出北城门到那里去过会。永昌街道上的人流如潮,红男绿女,宝马香车,络绎不绝。北海子以武当山为屏,金川河怀抱,依依杨柳,清澈湖水,绿草茵茵;佛堂庙宇鳞次栉比,路上的人流摩肩接踵;通道两旁和广场上摆满了小商小贩的摊点,叫卖声此起彼伏,如歌如潮,延绵不断。皮影戏、马戏、秦腔戏、木偶戏……,演员们各显神通,尽情献艺;每个大殿里张灯结彩,烛火通明,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虔诚跪拜,以求佛祖护佑。同天,斗行、粮行、水磨行在北海字“白虎庙”过庙会,纪念祖师爷韩信。
  孙思邈对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后人奉为药王,特别是中医内科一直把他奉为“祖师爷”;华佗虽死,但他的精神、医术后人一直称颂,并称他为神医,中医外科供他为“祖师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亦医亦文的文学名著,为后来的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中草药财富,中草药行以奉李时珍为“祖师爷”。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会”。县城内中草药商行的中医先生到西大街“药王庙”或城隍庙街“药王宫”献牲过会,纪念他们的“祖师爷”孙思邈、华佗、李时珍。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虽有历史鉴证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早于屈原年代,但后人仍把这个节日与屈原紧紧联系起来,形成种种故事情节,使这个古代的节日世代流传。每当我们过端午节时,就会想到伟大爱国者屈原。永昌人民过端午节,千家万户在门上插杨柳枝条,吃油饼卷八宝糕,喝雄黄酒,在小孩耳朵和眉间抹雄黄酒,寓意辟邪避毒。大姑娘佩戴用多色绸缎、香草缝制的“香袋”,城乡群众到武当山过庙会,献宝进香,期求神灵的护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有着高超的技艺、过人的本领,他的名声很大,是行业信仰中供奉最多的行业祖师。农历
  五月初十日是鲁班庙会,县城内的木匠、泥瓦匠、泥水匠、石匠、扎彩匠、裱糊匠、油漆匠、席子匠齐聚县城北门外“鲁班庙”举行隆重祭筵,纪念他们的祖师“鲁班爷”。
  农历五月初十是“油神”庙会,县域内的油房经营者到北海子“油神宫”聚集,酬神献戏,献牲过会,城乡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过会。据传这天油神出府,到沿海地区管盐,农历十月初一回宫管油。
  农历五月十三是城隍爷的诞辰日,县城内城隍庙酬神献戏,城乡群众踊跃参会。西河的群众到南泉大山的“中山寺”献宝进香,看戏过会。秦晋商人、陕甘商人、永昌商人分别到西街“山西会馆”、东街“陕甘会馆”大摆香、火、酒、肉祭奠,大家欢聚,同席饮酒,纪念他们的祖师爷关圣大帝和范蠡。据老人传,这天如果下了雨,是五谷丰登的先兆,俗称“关老爷的磨刀雨”。
  农历五月二十三是“牛王会”,农民纷纷到城西四十里铺“牛王宫”献牲过会,祭祀“牛王爷”杨大郎,据传可祛除牛瘟。
  农历六月初六是“西岳庙会”,城乡群众到南门外“西岳庙”、东河群众到南坝“云庄寺”纪念西岳大帝(南朝时的杨四将军)。这天是一年最热的一天,人们把皮毛衣物等挂在太阳下暴晒,以防虫蛀,到郊外采集艾蒿、薄荷、荆芥穗、车前草、苦菜、蒲公英等中草药煎药水洗浴,据传可祛病延年。六月六这天忌下雨,这天下了雨俗称“药水雨”,老人们传:“六月六下雨,草秕粮歉”。
  农历六月十三“龙王会”,庄稼人到各地的龙王庙、雪王庙和各河坝龙口献牲献食、焚香、化表过会。还有请阴阳礼宾、施公子作道场,祭奠龙王爷大禹、黄河龙王晏公、雪王爷腾六。每逢干旱年份,这天群众也举行求雨活动。
  自古以来都讲“民以食为天”,饮食业便成为一大行业。从皇宫里的御膳房到民间小吃都属于这一行,又称“厨行”。“厨行”供奉的祖师爷是彭祖和詹王,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这天,县城内的厨师到北海子火神庙供奉祖师牌位,大摆香火酒肉迎神公祭,以求祖师爷保佑本行业兴旺发达;同时发售各种食物,说行话,行行规,必备丰盛筵宴,宴食宾客。厨师的收徒、谢师仪式也在同天举行。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雷电的自然崇拜,雷神最典型的形象应属“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又称雷公或雷师。其形象经历了由兽形向人形的发展过程,最终从自然神转化为人格神。农历六月二十日是“雷祖会”,城乡群众到北海子“雷坛”进香过会,祭祀雷神。
  自古以来,牲畜就与人们休养生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了巨大的劳动功能。过去的牲畜交易市场离不开“牲口牙”这个行当,这一行被称为“牙行”或“牙记”,他们都是识别牲口的行家里手。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三日是“马神会”,兽医行、车马行、骆驼户及毛驴脚户都到东大街“马王庙”献牲参会,城郊农民到南城门瓮泉“马庙”进香过会,县域内的农牧民在山野献牲过会,祭祀兽医行祖师爷马神“伯乐”和羊神“苏武”。
  裘皮行、臭皮行在五行八作中属于又脏、又累、污染大、收入低、工效低的行业,这一行供奉的祖师爷是商代的宰相毕干和老子。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日,裘皮匠、臭皮匠、靴匠齐集北大街十字“五圣阁”献牲过会,纪念他们的祖师爷。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天俗称“七夕节”,也称“女儿节”,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一般民间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被称为中国的爱情节。秦腔戏班在东大街戏楼公演传统神话历史剧“天河配”,各地群众相约看戏。当天,学界教师到北海子“魁星阁”献牲过会,大家同桌聚餐,同席饮酒,纪念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食肉的习惯,因此屠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屠宰行业的同行们集在一起,到城内西北角“千佛寺”进行祭祀祖师爷张飞的活动,届时还要上香摆供,吃喝一顿,并且解决行内的事物纠纷,这已成为惯例。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位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从很早开始就过此节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又称为“老年节”。九九重阳,天高气爽,亲朋好友,三五成群,携带佳酿,欣然登山,一睹如画河山,饱尝金秋景色,因此不少文人墨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这天,永昌县城内的学界教师,城乡群众登武当山、水云山、游北海子。县府衙役在东街大卫请施公子跳大神,祭祀衙役的祖师爷秦琼,城乡群众前往观看。农家用新小麦面粉蒸制祭桃祭祀土地爷,请土地爷出宫。
  行帮聚会食礼在古代饮食礼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神”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现象。先民们借助于“礼”表示真情,借助于“食”表示诚心,通过与神的沟通,希望能得到神的庇护,少受侵害,可以福禄寿喜,财运亨通。
  (作者生前系原永昌县政府招待所所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管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