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礼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08
颗粒名称: 永昌礼馍
分类号: K892
页数: 8
页码: 203-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礼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块厚实的黄土地上,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它是以馍馍的形式呈现的,带有浓郁的西北农村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韵。
关键词: 永昌礼馍 永昌

内容

永昌礼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块厚实的黄土地上,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它是以馍馍的形式呈现的,带有浓郁的西北农村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韵。
  礼馍广泛应用于民间婚、丧、嫁、娶、寿、诞以及喜庆时的典礼和馈赠,也是人们四时八节祈祷还愿时的祭品和供品,还是奖赏孩子和馈赠亲友的礼物。礼馍又名“福供”“喜供”“寿供”。每件礼馍都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并代代传承下来,其造形涉及内容极其广泛。
  制作礼馍,首先要发底面,取酵面一两放在盆里,加入温水一斤使其酵面化开,再加入小麦干面粉搅为稠糊,把盆盖好放在温暖处,待发起再加入适量温水、干面粉搅为稠糊放温暖处发起,这样反复搅发数次,酵面已发好。永昌俗称酵面为“酵头子”,把酵头子倒入干面粉中和好揉匀,盆内抹上清油,放入面团放温暖处发起,用适量干面粉用温水和匀,加入发起的面团揉匀放温暖处发起,根据所需礼馍的数量反复发面数次,底面就发好了。底面也俗称三酵发面,待底面发起,就可以兑面蒸礼馍了。盆内加入干面粉适量,倒入温水和匀,再放入底面揉和为较硬的面团,盆里刷清油,放入面团盖好,放在温暖处发起就可制作不同的礼馍。有的蒸制,有的烙制,有的炸制。礼馍的大小以干面粉计量,大的六至八两,小的二两左右为宜。不同的品种,兑面成色和方式不同,按品种依次兑面,直至做完。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旧时民间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旧时叫“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家家户户给灶神敬献糖果、红枣茶、灶干粮等祭品,意寓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便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牛鼻子: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成长条,揪成约半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揉团为馒头形,用手指在顶上提起作为牛鼻子形状,塞上红枣一枚即可,依次做完,放温暖处稍微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用木制“点朵”蘸上红食色水,在礼馍上点几朵红花,意为喜庆、吉利。这是年三十晚祭祖的礼(供)馍。
  梅花嘴面桃: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成长条,揪成约半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揉团成桃形,在顶上做上小嘴,用手把小嘴捏成碟子形状,再用两根筷子把碟形夹为梅花形的桃嘴,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用红食色水把梅花嘴染红即可。这是大年三十晚祭神敬献的礼(供)馍。
  大供羊: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为长条,改切为约八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用刀拍打为枕头形,在上面画九道水波纹,两头各塞上红枣两枚,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朵”蘸上红食色水点上红花几朵即可。这是年三十晚祭神的礼(供)馍。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每家每户吃年三十敬过神的大供羊。
  宝供羊: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为长条揪成六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揉为馒头形,揉时在馍肚子里包上红枣、硬币和用清油、红食色、白糖、干面粉和制的甜油酥。再用小面团搓为手指粗细的长条按扁、立起,在每个礼馍顶端摆放上菊花形的花朵,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红色的花朵即可。宝供羊是年三十祭神的礼(供)馍。
  枣山: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为细长条,揪成一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小剂子四十五个,再逐个揉好搓成五寸长的条按扁,每个条中间夹红枣一枚卷起为云转子,笼里铺上笼布,揪一个面剂子擀为三角形面饼铺在笼布上,云转子在面饼上拼摆枣山,云转子互相挤紧,第一层摆九个云转子,第二层摆八个云转子,第三层摆七个云转子,第四层摆六个云转子,第五层摆五个云转子,第六层摆四个云转子,第七层摆三个云转子,第八层摆两个云转子,第九层摆一个云转子,三角形的枣山即摆成,上锅蒸熟和笼布取出,折去笼布,点上数朵红花即可。枣山是年三十祭神用的礼(供)馍。农历三月初三,每家每户吃过年时祭过神灵的枣山。
  枣卷: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案上撒干面粉,把面团擀开擀方擀薄,抹上清油,在不同部位分别撒上玫瑰花粉、姜黄粉、红麯粉、灯盏花粉、香豆粉、胡萝卜粉等,再撒上白糖、干面粉用手抹匀,从一边紧紧卷起为长条状,改切为约八两干面粉为计量的长大卷子,逐个用刀拍打为长方形,用白棉线在卷子上压九道水波纹,卷子两头各塞上红枣两枚,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红色花朵即可。枣卷是年三十祭神的礼(供)馍。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腊月三十日,时针指向午夜十二点的时候,城乡内外便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正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庆新春”。围绕着过年,几千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家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张贴春联、挂年画、除夕守岁、吃团圆饭、年头岁尾的祭神祀祖活动。正月初一开始“拜年”,互相贺岁道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耍龙舞狮、逛花市,北方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包饺子,正月初一擀长寿面,以示恭喜发财,健康长寿,喜庆吉祥。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年事活动中礼馍的品种及制作方法是:
  灶干粮:也称炉转子、云转子。灶干粮兑面时,把适量清油、鸡蛋、花椒和香豆茎煮制的调料水倒入干面粉搅匀,再加入底面揉匀,盆内刷上清油、放入面团盖好放温暖处发起。把发好的面揉匀,案上撒上干面粉擀方擀薄,上面抹上清油,撒适量玫瑰花粉、干面粉、白糖,用手抹匀,从一边开始卷起卷紧为长条,改切为以三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把刀口朝上立起,用手掌按扁按圆即可,装入炉鏊里烙黄烙熟取出。这样依次做完烙完。灶干粮也可分别撒上香豆粉、红麯粉、姜黄粉、灯盏花粉、胡萝卜粉、胡麻黑油等,根据需要和爱好而定。
  油果子:兑面时在干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清油、蓬灰水、花椒和香豆茎煮的调料水适量调匀,和酵面揉在一起揉匀放温暖处发起,再揉匀搓为长条,改切为三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在热炕上铺草纸,把面剂子竖起码在草纸上,上面盖上草纸,待发起逐个用刀在顶上花上十字,下入油锅小火缓炸,遇热后发起,顶端十字花刀翻开如花,熟透捞出控净油,形体如梨,黄亮松暄,味鲜不腻。油果子是春节期间祭祖、馈赠亲友、接待宾客的礼馍。
  张嘴子:张嘴子也称糖花子,兑面时干面粉、酵面一比一,在干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清油、蓬灰水、鸡蛋和花椒、香豆茎煮制的调料水调匀,再加入酵面揉匀放温暖处发起。锅架在火上,放入半斤水、一斤白糖、红麯粉适量化开,二斤全麦粉在案上扒开,倒入糖水调和为较软的糖面团。把发起的面一分为二,分别揉好擀开擀方为筷子厚的两张面饼,再把糖面团也擀为同样大小的一张,夹入两张面饼中间,在上面抹上清油,改切为十厘米长,六厘米宽的长方形块,逐块用刀尖均匀地在中间划上五刀,逐个用手翻为糖花,下入温热的油锅中翻炸,糖花遇热两头向外翻开,糖面飞开均匀地粘贴在酵面上,炸熟捞出控净油,外黄内红,笑口常开,造形别致,晾冷后装在缸里盖上盖放凉处,酥软香甜,是春节期间祭祖、馈赠亲友、接待宾客的礼馍。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进行祭祀扫墓活动,是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的缘故。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祭桃、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祭品回家,吃了祭品,就意味着分得了祖宗的恩泽。过去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大都是纪念自己的祖先。解放后,我国人民移风易俗,于清明节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的纪念活动,使大家由此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端午节这天,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每当我们过端午节时,就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我国人民俗有世代插杨柳、戴香包、小孩鼻梁上抹雄黄酒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端午节这天,永昌人民各家各户用糯米、大米、红枣、葡萄、蕨麻、花生、核桃、芝麻、白糖等做成八宝糕,炸烫面油饼里面卷八宝糕,俗称“油饼卷糕”,与包粽子、蒸艾叶卜拉子、香豆叶卜拉子、榆钱卜拉子、颜色油卷子一起敬献。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
  祭桃: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成长条揪为半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揉成馒头状并在顶端揉上小桃嘴,用木梳把桃嘴分开,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用红食色水把小嘴染红即可。祭桃是清明寒食,农历七月十五和有关祭礼活动时所用的礼(供)馍。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户户除了蒸祭桃上坟祭祖外,还要把兑好发起的面团用干面粉揉为硬面团,揪成小剂子,搓成型坯,用刀子、剪子、梳子、锥子、镊子等工具,制作出各种物象:桃、石榴、佛手、瓜果、花鸟虫鱼、十二属相以及站、卧、坐、爬的大头娃娃,以黑豆点眼,以红豆按嘴,惟妙惟肖,生气勃勃,寓意吉祥。装笼大火蒸熟取出晾凉,再用红、黄、绿、紫等食色水装饰,便互相赠送。外祖父母舅父要送面羊给外孙、外孙女或外甥,祖父母要送面人给孙子孙女,父母要送面人、面羊给小儿小女,亲戚之间要互相给小孩送面人、花鸟、十二属相等,期盼孩童健康成长,老人长命百岁。送面羊取羊羔跪乳之意,教以孝道。七月十五制作并送给小孩“面人”“面羊”,是古人心目中保护、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古代老一辈人的愿望和渴求,希冀下一代能消灾免祸,并能遵守孝道。
  馒头:馒头俗称发面蒸馍。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搓成长条,揪成半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揉成馒头状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红色花朵即可。馒头是永昌人民一年四季必备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馍。新鲜的馒头白暄清香,无酸味,热馍夹面辣子、热馍夹卤猪肉是人们最喜爱的吃食。把馍晾干,可以存放几个月,不腐、不霉、不裂、不变色,一掰就开,干食酥香耐咀嚼,泡在汤中即软,是很重要的营养品。馍蒸的大不仅意味着光彩有排场,也寓意着五谷丰登。
  油卷子: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案上撒干面粉,把面团擀开擀薄擀方,上面抹上清油,撒上灯盏花粉、白糖、干面粉,用手抹匀,从一边开始紧紧卷起为长条状,改切为四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卷子,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红色花朵即可。根据爱好和需要,也可分别撒上姜黄粉、红麯粉、香豆粉、玫瑰花粉、胡萝卜粉、胡麻黑油等。油卷子是端午节的礼馍,但一年四季都可蒸制食用,也是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礼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好。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是夜,明月高挂天空,清辉洒满大地,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吟诗作对,共享天伦之乐。过去,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编出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类向往自由,征服宇宙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中秋月饼:永昌的中秋月饼花色品种繁多,有菊花形、猪耳朵、莲花形、乱瓤儿、千层儿、宁丝儿等。根据不同要求和喜好,用香豆粉、红麯粉、玫瑰花粉、灯盏花粉、姜黄粉、胡萝卜粉等原料,做为颜料和香料使用,做好的礼馍五颜六色,鲜艳美丽,味美可口。月饼的大小高低应按蒸笼的大小高低而定。
  菊花形月饼: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匀搓成长条,从大到小揪出五个面剂子,把最大的面剂子揉圆,擀开擀薄擀圆,把清油抹在上面,撒上香豆粉、干面粉、白糖适量,用手抹匀,将面饼从一边卷紧卷为长条形,再盘为面团按扁擀开擀圆为月饼底,这是第一层;再把稍小的面剂子揪成两个剂子,分别揉圆擀开,抹上清油,一块撒上玫瑰花粉、干面粉、白糖适量抹匀,另一块撒上姜黄粉、干面粉、白糖适量抹匀,两块叠起,从周边如包包子一样捏紧提起按下按扁为面剂,从周边用干面仗擀为比底稍小的圆饼叠在底上面,用剪子在圆饼周边剪上铅笔粗细的菊花瓣,再把菊花瓣颜色朝上均匀地摆放为菊花形,这是第二层:再把稍小的面剂子揪成两个剂子,分别揉好擀圆擀开,抹上清油,一块撒上灯盏花粉、干面粉、白糖抹匀,另一块撒上红麯粉、干面粉、白糖抹匀,两块叠在一起,从周边捏紧提起按下按扁擀开,叠在第二层上面,剪上菊花瓣,从周边摆放整齐,这是第三层;再把稍小的面剂子揪成两个剂子,揉圆擀开擀薄抹上清油,一块撒上红麯粉、干面粉、白糖适量抹匀,另一块撒上灯盏花粉、干面粉、白糖适量抹匀,叠在一起,从周边捏紧提起按扁,擀开擀圆叠放在第三层上面,剪上菊花瓣,从周边摆放整齐,这是第四层;把最小的面剂子揉圆擀开擀圆,叠放在第四层上面为宝盖子,月饼从底到宝盖子共五层,呈现出楼子形状,上面抹上清油,用银针在宝盖周边画上荷叶边,宝盖上面画月亮、花鸟等图案。再揪一个小面剂子揉好,擀开擀圆擀大为包皮子,包盖在月饼上面。有几提蒸笼做几块月饼,依次做完,一次装笼上锅,大火蒸两个小时、中火蒸两个小时取出晾凉,去掉包皮,用红、黄、绿、紫等食色水在图案上装饰,意寓花好月圆,富贵吉祥,留一块“玩月”时祭月使用,其他的改切为“方栋子”馈赠亲友,家人分享。干制存放时间越长,越是酥香甘甜。青年男女订婚后,男方每逢中秋节,给女方家送月饼一块,糖果数盘,俗称“送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蒸几块碟子大的小月饼,送给自己的孩子、孙子或亲戚的孩子,祝愿他们健康成长,团团圆圆,如意吉祥。
  油锅盔:油锅盔兑面的比例是酵面一半,干面粉一半,在干面粉中加适量的白糖、清油、鸡蛋、花椒和香豆茎煮制的调料水和匀和硬,对入酵面揉匀放在温暖处发起,按炉鏊的大小制做大小不同的锅盔,有的如锅盖,有的如盾牌。把面剂子揉圆按扁,擀为一寸厚的大圆饼,上面抹上清油,用手在锅盔周边捏上盘龙花边,再用银针在上面画上月亮、花鸟之类的图案,装在鏊锅里烙黄烙熟取出,留一块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使用,其余的改切为四寸大小的方块,家人分享,馈赠亲友,多余的晾干,时间越长,酥香甘甜。小儿出生后,外公外婆、舅舅、亲朋给孩子送锅盔礼,俗称“送奶”,在锅盔中间取一个二寸大小的圆孔,红线绳拴上礼金,再栓在锅盔上,送到小儿家以示祝贺。
  一 婚、嫁、娶、诞辰、喜庆礼馍的制作
  莲花馍: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六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五个,分别揉好擀薄擀方,在上面抹上清油,第一张撒香豆粉、白糖、干面粉抹匀,第二张撒玫瑰花粉、白糖、干面粉抹匀叠在第一张上面,第三张撒姜黄粉、白糖、干面粉抹匀叠在第二张上面,第四张撒红麯粉、白糖、干面粉抹匀叠在第三张上面,第五张撒灯盏花粉、白糖、干面粉抹匀叠在第四张上面,改切为均匀的五长条,逐条刀口向上捏卷成莲花状。依次做完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红色花朵即可。莲花是婚、嫁、娶过程中的礼馍,亲家互相馈赠,新媳妇“站对月”,次年正月十五前和五月端午前站一次娘家,叫“躲灯”和“躲端午”,来回必带莲花、合页及其他礼品。
  花馍馍: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以干面粉为计量二两的剂子八个,逐个揉圆擀开擀圆擀薄,在上面抹上清油,分别撒上香豆子粉、红麯粉、姜黄粉、玫瑰花粉、胡萝卜粉,再撒上干面粉抹匀,把八张饼叠起来,均匀地改切为八个三角形,把三角形逐个折叠为花馍镆,依次做完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用筷子头在馍顶上点两个红圆点,以示喜庆吉祥。花馍馍、鸭蛋包子是婚、嫁、娶宴席上的礼馍,也是青年男女结婚时双方父母给他们装喜盆子、油枕所用以及走亲访友的礼馍。
  鸭蛋包子:也称小馒头,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以干面粉为计量二两的剂子,逐个揉成小馒头,放温暖处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用筷子在顶上点红色小圆点两个,表示喜庆吉祥。
  合页子: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以干面粉为计量二两的剂子,逐个揉圆按扁擀成半指厚的圆饼,上面抹上姜黄油合为面夹,用木梳在上面梳上水波纹,边缘梳上蜘蛛纹,造形奇特似蜘蛛,显然这是一种生殖崇拜,盼望繁衍昌盛。合页子是婚、嫁、娶宴席上的礼馍,新媳妇站娘家时也作为礼馍。
  炉饋子:也俗称炉结子,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为三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逐个搓为六寸长的条结为长方形的炉结子,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在鏊锅里烙黄烙熟取出,在中间的结上点小红点两个即可。炉饋子是婚、嫁、娶宴席上的礼馍,也是走亲访友的礼馍,意寓团结和谐,长长久久。
  合久: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以干面粉为计量六两的剂子,在剂子中间包上用干面粉、白糖、红食色、清油和成的油酥,逐个揉为馒头形,在表面抹上姜黄油,用镊子在周边捏上水波花纹,依次做完放温暖处稍稍发起,一次装笼蒸熟取出,点上几朵红花即可。合久是青年男女订婚时必备的礼馍,二十四个为一合,十二个为半合。订婚这天,男方亲友带合久、衣料、礼金、烟酒、肉方子等礼品到女方家去“订婚”,订婚俗称“压婚”。合久还是老人寿宴、小儿百陆、小儿周岁、孩子拜干爹等喜庆典礼所应用的礼馍。
  二 殡葬礼馍的制作
  大斋:大斋也称“馒头”,也称“碗楦”,形似瓜皮帽,蒸制而成。烙制的称“烧鏊子”。
  碗楦:把兑好发起的面揉成长条,揪成六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十二个,逐个揉成馒头形,碗扣下抹上姜黄油,把馒头放在碗上稍稍发起呈瓜皮帽形状,同碗一次装笼蒸熟取出,在碗楦下把碗取出,用点朵点上数朵红花即可。
  烧鏊子: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六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十二个,擀为一寸厚的圆饼,上面抹上清油,用镊子在周边捏上水波花纹,依次做完,装入烧鏊内烙黄烙熟取出,点上红花数朵即可。十二个馒头为半祭,再配五盘用五色面炸制或蒸制的祭花为全祭。大斋是葬礼仪式的礼(供)馍。
  小斋:也称“花顶桃”。把兑好发起的面团揉成长条,揪成半斤干面粉为计量的剂子十五个,十二个揉成祭桃,用木梳把小嘴分开,其余三个用干面粉揉成硬面团,再揉为三个下大上小的平顶面桃,用剪子在顶端剪上刺猬形花刀即为花顶桃,一同和祭桃上笼蒸熟取出,用食色红水把祭桃的小嘴和花顶桃刺猬花刀染红即可。小斋是葬礼仪式的礼(供)馍。
  永昌礼馍,是永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当地自产的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创制的一种工艺造型馒头,他的叶蔓花果是永昌面点工艺的升华。农家妇女以她们的慧心巧手制作的每件礼馍竞奇斗异、古香古色、粗中有雅、浑厚朴拙,表达祥和喜庆的祝愿。
  礼馍技艺带有家庭传承性,亦在亲眷中切磋,彼此点拨。在当地,会做巧做礼馍者,均可博得“好婆姨”“巧媳妇”“俊闺女”的好名声,受到乡邻的称赞。
  现在,永昌县域的馒头店、饼子铺、锅盔房和街头巷尾的摊点,都有人见人爱的礼馍出售。永昌礼馍,是永昌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祈愿,是一种珍贵的饮食文化。
  (作者生前系原永昌县政府招待所所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管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