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制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03
颗粒名称: 永昌制毡
分类号: TS106.8+2
页数: 1
页码: 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制毡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永昌因为历史上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生产区域,盛产羊毛,千百年来,制毡是十分普遍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明、清时期,永昌的毡制品在市场上很有名气。制毡作坊全县达四五十户,从事制毡的人员达数百人。
关键词: 永昌制毡 永昌

内容

永昌制毡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永昌因为历史上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生产区域,盛产羊毛,千百年来,制毡是十分普遍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明、清时期,永昌的毡制品在市场上很有名气。制毡作坊全县达四五十户,从事制毡的人员达数百人。
  解放后,随着农村集体化,制毡这一行业在一些大队也成立了小组,但制毡仍属家庭作坊,没有形成和建立大的生产规模。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制毡的匠人也相互结伴继续从事这一行业的生产。毡制品在本地民众中拥有普遍使用性,因此制毡这一传承的民间手工技艺还有较大的存在空间。
  毡是羊毛或其他动物毛,经湿、热、挤压等工序,收缩而成的片状产品,具有良好的回弹、吸震(减震)、保温和隔潮等性能,适于做各种垫衬材料、磨料、御寒用品。永昌毡匠制的毡品有缝制毡帐、铺炕的毛毡、以及毡衣、帽、鞋、靴等。永昌在历史上属半农半牧地区,毡制品是生活在这里的民众的必需品之一。
  制毡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手工技艺,毡匠这一行当容易学会,只要跟了师傅,能吃苦的青壮年男子都可学做,在技艺上没有什么可保留的秘诀,故有些家族男丁多,就合伙三五个人来制毡,这也起到了一种以师带徒的传承作用。
  制毡是人类较早发明的原始手工技艺之一,是传承手工技艺中延续时期较长的代表性生产技艺,它不但伴随着人类从原始走向了现代,而且在今后还有其继续存在下去的特殊价值。
  该项目2010年7月被列入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作者系永昌县文化馆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惠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