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节子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201
颗粒名称: 永昌节子舞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1
页码: 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
关键词: 永昌节子舞 永昌

内容

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
  永昌县居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历来是中外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为节子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据《河西志》记载,节子舞在西夏时就广为流传。节子舞最初与当地的军事活动和民众习武有关,舞者使用的节子最初也是一种类似刀剑枪棍的兵器,击、劈、砍、搏、回旋等动作乃是其打节子的主要动作。打节子时,舞者衣着武士打扮,由数人或几十人乃至百余人都可表演,伴随铿锵的锣鸣鼓声,表演中变换多种阵形,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路,气势夺人。舞者身手快缓有序,亦舞亦武,刚柔相济,以其热烈粗犷的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节子舞和舞龙舞狮一样,是当地群众春节闹社火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节子舞在永昌县文化馆的计划与指导下,主要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吉海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守福开展传习传承工作。节子舞亦武亦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独一无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节子舞在乡村、社区、军营、学校等单位开展传习活动的频率加大,每年的重大节庆活动中,都会有节子舞参与大型表演,表演者队伍少则20多人,多则数百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永昌节子舞2007年4月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被金昌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系永昌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克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