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晒衣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96
颗粒名称: 六月六,晒衣服
分类号: K892
页数: 1
页码: 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人,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晒衣物的习俗,由来已久。长期以来的活动,形成了永昌人民群众在“六月六”盼望天晴,忌讳阴雨的习俗,有谚语“六月六下雨,粮歉草秕”的说法。
关键词: 习俗 永昌 文化

内容

永昌人,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晒衣物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唐僧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从天竺国(今印度)取得佛经归来,不料中途路过大河时,中了老龟的诡计,把佛经翻入水中,全部浸湿,等打捞出来后,又遇阴雨连绵,不能晒干,又怕潮久发霉,唐僧因此发愁。悟空见唐僧愁眉不展,便说:“师傅莫愁,待弟子上天去求佛祖帮助。”唐僧说:“弟子肯去甚好,愿你快去快回!”如来佛见了悟空,怜悯唐僧师徒,万里迢迢,取经不易,便禀告玉皇大帝,在六月六这天尽收云雾,赐以晴天炎日,使佛经得以晒干。后来佛教界将“六月六”称作“天贶节”,就是天赐晴日的意思。每逢农历六月初六,佛教寺院,都要把佛经全部摆出来,让太阳光曝晒一次,以防发潮虫蛀。元朝中期,把农历六月初六正式确定为“天贶节”。到了明朝,永昌的老百姓,已经普遍效仿寺院,在这天曝晒书籍、字画和衣服,因此,把六月六又叫“晒衣节”。永昌解放以前,历来布贵粮贱,又广产羊毛,人民群众的铺盖衣着,大都是皮毛制做的,如毛毡、褐被、褐衫,被褥棉衣裤,皆用羊毛装做。这些皮毛制品,尤易生虫蛀蚀,所以每年六月六,不论贫富,都要曝晒衣物。在这天早晨,人们上地拔来荆芥、薄荷及艾等杂草,将“药草”熬煎成“药水”,到晚上洗涤腿脚或周身,再将剩余的“药草”晒干捆放,煎水给婴儿“洗三”,或洗一般皮肤湿疹。在永昌民间,已经把这一宗教节日,演变成群众讲究卫生的活动了。有些患风湿关节疼的病人,在这天找僻静背风处,脱光衣裳,躺在木床板上,遮住头部,让阳光曝晒肢体,说能治愈腰腿疼痛。长期以来的这些活动,形成了永昌人民群众在“六月六”盼望天晴,忌讳阴雨的习俗,有谚语“六月六下雨,粮歉草秕”的说法。
  (何登焕生前系永昌县志办编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文史员;谢翔云生前系永昌县档案局退休干部,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文史员)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登焕
责任者
谢翔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