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红山窑陶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93
颗粒名称: 永昌红山窑陶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177-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红山窑陶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关键词: 红山窑陶窑文化 历史现状

内容

永昌县红山窑镇政府所在地近前,横亘着一座土山,名曰红山。红山脚下,如今仍坐落着几座陶窑,这里便是永昌县窑文化的发源地。
  一 焉支山尽头的红山
  在千里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气势磅礴的山脉,东西绵延34公里,南北宽度约20公里。这条山脉属祁连山系,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的分水岭,祁连、龙首两座山脉分别屏障在这条山脉的南北。此地是古代甘州与凉州相通的必经之道,有“甘凉咽喉”之称。
  如今的永昌县红山窑镇,则因红山脚下曾经盛产白土陶器的陶窑而得名。红山之下,曾有三宝,一是当地民众用以民建或家用的红土,二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煤炭,三是孕育了窑文化的陶土。
  二 三座铺子五座窑
  “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这句顺口溜,在当地流传了将近百年,说的是红山窑白土陶窑在民国年间鼎盛时期的盛况。红山窑的制陶工艺,全是纯手工。红山窑的制陶人,人们习惯上称呼他们为窑窑匠,有些人家,几代人都是窑窑匠。
  80多岁的罗永寿是红山窑镇在世的窑窑匠中年龄最长者,他的爷爷和父亲就是窑窑匠,他对红山窑陶窑的历史记忆,是听他的爷爷讲述的。据他的爷爷讲,早在清朝同治年间,红山窑就在烧制陶制品,白土陶窑的历史,可能还要更早。最鼎盛的时期,红山窑有十几座陶窑,当地大多数人基本上以陶为生。
  民国时期,红山窑的黑窑和白窑使得红山窑集市很繁华,红山窑还被称为“小凉州”。因为红山窑的窑窑匠和附近一些商贩从红山窑拉运陶器到凉州城贩卖时,又把凉州城里的大量商品带到了红山窑贩卖,按照老人的说法,那个时候,凉州城里有啥,要不了多久,红山窑就会有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窑生产的水缸、花盆、日用坛坛罐罐等陶制品畅销凉州,当地人依靠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驴拉车到凉州卖缸,一个来回五六天时间,生意很不错。
  顺口溜“三座铺子五座窑”说的三座铺子是杂货店,都有各自的商号,其中两个铺子分别是马家铺子、福顺禧铺子,还有一个大概是“广泰禧”。五座窑分别是马家窑、柴家窑、王家窑、李家窑和福顺禧窑。如今,那些铺子早已不复存在了,五座窑也已经成为历史,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存的陶窑,是后代修建的。红山脚下现存6座陶窑,4座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成为历史的印记,剩余两座窑是上世纪末新建的,其中一座窑的主人是家住红山窑镇红山窑村四社的李海东,这座窑也是包产到户后红山窑镇出现的第一座私人陶窑,是李海东的父亲于1984年自己出资修建的;另一座窑的窑主,是与李海东同社的王永礼,老王大半辈子没有离开过本行。
  如今,“三座铺子五座窑”的盛景虽不再,但在窑窑匠的骨子里,曾经的辉煌,是他们永远的骄傲。
  三 匠心不灭窑火不灭
  红山窑镇镇区的农家院落,如今还有用次品陶罐、陶缸以及破碎陶片垒筑的棚圈围墙,这样的建筑风格,在其它地方罕见,折射着曾经辉煌的窑文化。如今在夏季还冒着烟的两座陶窑,延续着永昌窑文化。2015年,金昌市将红山窑的手工制陶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李海东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李海东的爷爷在民国初期冲着红山窑的名气从民勤老家来到红山窑,直奔白土陶窑当窑工,从此扎根,点燃了他们家的“窑火”。李海东的父亲李福山12岁跟随父亲打工,20岁时成为一名窑窑匠。受祖父、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海东从小便对白土陶窑产生浓厚兴趣,15岁开始进窑搅轮,后来成为窑窑匠。
  红山窑陶窑的出路在哪里?李海东一直在思索着。他想传承红山窑的窑文化,也想改进红山窑的制陶工艺,以便与市场接轨。2009年到2016年,每年的正月,李海东都前往景德镇学习取经。2014年,李海东用电炉烧出光滑细腻、色泽亮丽的工艺瓷器,并且拿到了第一笔订单,为金昌市博物馆制作50套包括香炉、碗、分酒器等瓷器。2018年冬,在外奔波了十多年的李海东决定回乡传承制陶业,他期待着能在本土烧制出绚烂多彩、精致美妙的瓷器,让它们走出红山窑,走向外面的世界。
  四 源远流长的制陶工艺
  红山窑烧制的陶瓷,多为粗陶,鲜有彩陶,主要是因为陶土性质和釉料稀缺所致。制陶不但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细活、巧活,技术含量很高。
  据李海东介绍,红山窑的手工制陶工艺,细数来有20多道,简单说有6道,分别是采土备料、拉坯、整形、上釉、装窑煅烧、开窑出品,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采土备料工作主要在冬春两季进行,一次性备足次年或者当年所用陶土。红山窑的白土储藏在深层,窑匠们结伙上山,在形如煤窑的矿井用专制的小圆筐背土。原始陶土是块状,必须进行粉碎过筛。1985年以前,窑窑匠粉碎陶土要用石头磙子碾压,碾细后用筛子过滤,再用水沉淀,滤去粉末状陶土中的粗渣。现在,窑窑匠们用电动机械粉碎陶土,省却不少时间和劳动力。
  窑窑匠制胚拉坯,始于夏季。他们把粉末状陶土加水和成粘状,像揉面一样揉成窝窝头状,放到名为“搅轮”的一个台面上铺茬(制底坯),然后根据所制陶器的形状多次接茬,形成陶器的雏形。每一次接茬,都需前一次拉坯晾干后再进行。制作每一件陶器,并没有图纸,陶器的图形就在窑窑匠的脑子里,他们根据经验和悟性,设计着模型。由于红山所产陶土的特性,和泥时不掺任何添加剂。
  看窑窑匠拉坯,就像是在欣赏一场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匀速转动的陶轮上,光滑的泥坯在窑窑匠或捧或掬的双手、或分或合的手指舞动下变换着造型,“轮飞手舞”,赋予陶坯鲜活的生命。窑窑匠娴熟的技艺、专注的眼神、自信的神态,连同陶坯形状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啧啧称赞。
  第三道工序是整形,也叫铣坯,主要目的是调整陶器雏形的形状并清除赘物。经过晾晒,当陶坯的水分基本消除后,窑窑匠们借助搅轮的旋转,用铣刀将陶坯上多余的部分清除掉,直到坯壁均匀,体轻形美。整形的工序,需要两个人完成,帮工匀速搅轮,匠人细心铣坯,手法不娴熟很难完成。
  整好形的陶坯,需在外表刷一层釉子。釉料的选用须根据陶土的性质和陶器的设计理念选择,用红山的陶土制成的陶坯,匠人们大都使用黑色釉料,有些则不用上釉。
  装窑煅烧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很高,煅烧陶器的炉窑是用土坯和砖瓦垒砌的,除烟道烟囱外十分严密,炉窑底部是添加煤炭的火炉,为了便于调控温度,炉窑所用的煤炭是炼焦煤。炉窑装不好就会全窑倾倒,装窑的基本要求是陶坯角度正确,层层叠码,大套小,倒顺码。一座窑可以容纳数千个陶坯,装满为止。
  窑门被封堵严实后,即可点火煅烧,头两天用小火慢烧,通过加温使陶坯性能稳定以后逐渐加强火力。窑内装有药捻子,当药捻子烧化倾倒,标志着一窑陶器已烧成。用传统的炉窑烧制陶器,每出一窑陶器需要将近一个月时间。因此,从选料之初到最后装窑,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否则一旦出现次品,一个月的工夫就白费了。完成煅烧后,需要停火冷却15天左右开窑。
  五 千年历史不会湮没
  红山窑镇的老窑窑匠们,通过先辈的口口相传,将红山窑陶窑的历史时间定格到清朝同治年间,但据永昌旧志记载,红山窑制陶或在元代就已有规模。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黑”“白”窑存在,即煤窑和陶瓷窑。到清乾隆年间,这里的窑炉生产达到鼎盛,当时最有名的是王家白窑。同治年间因战乱灾荒,白窑倒闭。光绪初年,红山窑的白窑又逐渐恢复。民国时期,红山窑因盛产陶瓷且出现转卖陶器、兼营百货的商号,“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的顺口溜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红山窑的陶瓷业曾暂停过一段时间,1963年复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达到顶峰,窑炉达到十几家,特别是包产到户后尤为畅销,永昌及周边居民家家户户都在使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陶制品逐渐被塑料、金属等材料制品替代,大多数陶窑被迫停产。
  红山脚下,现存6座陶窑。每座老窑底座均为正方形,顶部形似蒙古包,边长大约五六米,高不足3米。其中红山广场山门右侧的2座老窑已经废弃多年了,左前方的4座老窑中,最靠近广场的那座是永昌县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这里兴建县办陶瓷厂时所建,南侧还有几间厂房,厂房南侧矗立着一尊高约20多米、底部直径约3米的青砖砌筑烟囱。此窑往东,矗立在山坡上的3座老窑,依次是王家窑、李家窑和马家窑。
  所有的历史,都不应忘却,传统手工工艺,更不能被抛却。陶窑的生意经要继续念,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得保护。2017年开始,红山窑镇政府着手在红山广场南侧打造陶窑文化博物馆,现已初见规模。
  红山广场南侧,原本是永昌县粮食局红山窑粮管所的粮库,已闲置多年,红山窑镇政府“变废为宝”,扩展此地原有粮库和场院与原永昌县县办陶瓷厂厂址相连,打造了一处集窑文化博物馆、制陶体验馆、电商中心、粗粮加工厂、土法酿酒作坊等场馆和车间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中心。
  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窑文化博物馆内,陈列了部分本土陶器和烧制陶器的现代电炉,摆放着10个缩小版的拉坯陶轮。建筑面积230平米的拉坯体验馆和制陶体验馆已向游客开放。
  古拙、厚润、纯粹、粗犷、稚朴、素雅而又充满灵性的红山窑陶瓷,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一路走来,既像是一幅多彩多姿的农家生活图,又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每一处都包含着珍贵的记忆,在历史长河中影响着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承载了厚重绵长的历史使命。但愿那不灭的窑火能照亮非遗传承人及所有珍惜爱护它们的人,让他们走得更远。
  (作者系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兼金昌、酒泉、嘉峪关记者站负责人)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开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