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大地上的璀璨文化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92
颗粒名称: 河西大地上的璀璨文化记忆
其他题名: 永昌县卍字灯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173-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西大地上的璀璨文化记忆永昌县卍字的灯俗。
关键词: 卍字灯俗 永昌 文化遗产

内容

丝绸之路重镇永昌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石羊河流域的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的子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名胜古迹和文物典籍,延续了广博的精神文化。
  永昌先民们在传承了自强不息、仁爱和谐、诚信礼让、团结统一等优秀精神财富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就有永昌“卍”字灯俗、永昌节子舞、永昌宝卷、永昌小曲、永昌贤孝、永昌木偶戏和永昌皮影戏七项之多。而其中永昌“卍”字灯俗则在永昌乃至河西大地代表着非物质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在河西的民间小曲中,多处传唱:“毛卜喇的卍字灯,压定十三省。”足见其灯艺在河西的影响。
  永昌“卍”字灯俗最早流传于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卍”读音为“万”,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和“万德吉祥”的标志,又称吉祥喜旋。据《永昌县志》记载,毛卜喇“卍”字灯俗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由永昌县毛卜喇人从京城引进,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卍”字灯原是明朝北京灯艺一角,当时毛卜喇村的李姓先生在北京灯门外做小商贩生意,闲时便进入灯阵内绘图谱,长达三年时间,才绘成一角带回毛卜喇,后来“卍”字灯会所用图谱,就由毛卜喇李家世代相传。“卍”字灯会的习俗是闹三年歇一年,1912年后,由于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卍”字灯会趋于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于1958年应焦家庄邀请举办了一次,1978年毛卜喇村恢复了“卍”字灯会,后于1979年、1991年举办了毛卜喇“卍”字灯会。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卍”字灯俗原生态的因素却逐步在丢失,为了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制定了《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对“卍”字灯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确认,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才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2006年9月,毛卜喇“卍”字灯会习俗定名为永昌“卍”字灯俗,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永昌“卍”字灯阵布灯时选一大空场,按灯阵图谱栽高2米、直径为15厘米的大杆共361根,纵横各十九排,每排十九杆,间距一般为5米,呈正方形,形成一个迷宫。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高8至10米,上挂大型花灯,分为七层,代表北斗七星诸神;中间为五层,由五种颜色组成,代表中央戊己土,象征五谷丰登;下层为六角形,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六畜兴旺,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象征农历360天。灯杆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灯绳象征着长命百岁,年年有余,绳上悬挂各种反映历史文化和现实生产、生活的布景。在进、出口各扎一彩龙门彩灯屏障,按上中下顺序写一些祝福的字样,彩龙门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为上元一品,象征着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十四日为中元二品,象征着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十五日为三元三品,象征着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正月十六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灯场对面设有12生肖灯,象征着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置“鳌山”,也叫“灯山”。“灯山”从正月十三日到十六日,每天换一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用360盏花灯组成。
  闹灯时秧歌队每人手拿一盏1.5米高花灯,表演具有当地民俗风情老牛推车、雄狮舞、旱船、龙舞、熊舞、节子舞等传统的秧歌式样,演唱风格粗犷豪爽的地方小曲,秧歌队顺道盘舞,歌声灯影,热闹异常。观灯者从入口鱼贯而入,在灯阵内按通道辗转徘徊,迤逦而行,游人虽时有见面,但不互相碰撞,每个灯前均可经过两次,却又不迷失方向,而花灯、布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灯阵之内通道左旋右转,只感觉到忽左忽右,忽南忽北,灯海锦簇,人头攒动,从出口依次走出,使人心旷神怡,别有情趣。整个观灯过程就像在一个迷宫中穿行,行进线路颇似“卍”字形,极富情趣。有时赶上下雪天气,那种“雪打灯”的景致更是令人神往。所以每逢元宵佳节,观赏永昌“卍”字灯会便成为永昌县域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历史上,红山窑乡毛卜喇“卍”字灯会定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共闹灯4天,象征着家家吉祥如意,四季平安。所挂花灯,由当地村民自制,每户1到3盏,花灯都是以围绕支放蜡烛的主体构件为中心,制成走马灯、玉兔灯、西瓜灯、葫芦灯、财神灯、寿星灯等;布景则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生产劳动、生活场景等为内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盏花灯,每块布景都集书法、篆刻、美术、工艺于一体。但由于历史变革等原因,大多数民间艺人花灯和布景制作技艺未能得到传承。2000年以后,在春节期间,县宣传文化部门开始在北海子公园内布置永昌“卍”字灯阵,展出时间有些年份长达二十天左右,花灯形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以电光、声控、霓虹灯为主的构件,“鳌山灯树”和多层次花灯楼相组合,千变万化,既有独立感又有组合感。花灯由县内企事业单位承办制作,从灯饰图案内容上,有历史故事,有民间传说,有市政建设,有工业成就,充分反映了永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从制作上,大气、奇特、精美,展示了永昌民间制作技艺和书法绘画的高超艺术成就。由于制作工艺不同,设计造型各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赏。灯会期间,公园内山、水、亭、榭全是灯的世界,火树银花、笙歌欢腾,往往彻夜不休。
  永昌“卍”字灯俗灯阵摆布宏大而充满神秘,花灯制作精致而富于创意,闹灯形式喜庆而彰显地域文化,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整个灯会展示着人类的进步、文明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憧憬,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盏盏明灯,在照亮人们心灵的同时,也会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也正是这种希望,使得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数百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永昌“卍”字灯俗不仅积淀、传承了永昌乃至河西地区长期以来人们的审美情趣,还丰富、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美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永昌“卍”字灯俗在华夏大地独一无二,是勤劳智慧的永昌人民保留在河西大地上璀璨的文化记忆,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将会以更耀眼的光芒展现在河西大地上。
  (作者系永昌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克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