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博物馆馆藏“刘海戏金蟾”像及其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90
颗粒名称: 永昌县博物馆馆藏“刘海戏金蟾”像及其故事
分类号: I276.3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博物馆馆藏“刘海戏金蟾”像及其故事。
关键词: 刘海戏金蟾像 故事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铜质刘海戏金蟾的文物,是清代传世制品,文物通高30厘米,造艺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笑容可掬,两手舞袖,一足蹈抬,一足踏于卧爬的蟾蜍背上,实属一件不可多见的传世珍品。
  有关“刘海戏金蟾”的典故出自道教,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刘海其人,他本名刘操,字宗成,燕山(今宛平)人,生于五代时期。当时燕地属辽国,刘操青年时中辽国进士,五十多岁做了辽国宰相。有一天,府门外来了一位道士要求见他,见面后,道士向刘操借用一枚金钱,十颗鸡蛋,然后将十颗鸡蛋一个接一个地竖立于金钱眼儿上,蛋串摇摇欲坠,刘操惊恐的说:“这多危险啊!”道士说:“你手握重权,身居高位,早已到了危若累卵的境地,难道还执迷不悟吗?”刘操深深被触动,决定弃官不做,散尽家财,上华山与道士陈抟一起修炼去了,陈抟赐操道号“海蟾子”,而那位垒卵人就是汉钟离。刘操出家后潜心研究,刻苦修炼,终成大道,曾著有《海蟾子还丹歌》《至真诀》等经文传世。
  因刘海蟾戏剧性的出家过程,刻苦修炼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道教南北两派中的重要地位,自宋、元以来,名声越来越大,元世祖封其为“明悟弘道真君”,传说也越来越多。在诸多传说中,以“刘海撒金钱”的传说流传最广。由于传说众多,不免讹误,竟将刘操散金钱修道一事演义为“刘海蟾撒金钱”故事,继而又演义为“刘海戏金蟾”等等。明、清和民国时期,我国北方的民间年画多数将刘海蟾画成两手持一串金钱翩翩起舞的“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当代许多画家也都画过“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我国一些地方戏曲中也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等剧目。有趣的是刘海蟾出家时已经五十多岁,而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他却总是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故事,说的是苏州一贝姓财主家,一天,门前来了一位少年,自称“阿宝”,说是前来做仆人的。正月十五元宵夜,他抱小主人上街观灯,过了大半夜才回来,急坏了主人,询问后得知阿宝嫌苏州灯不好看,到福州去了一趟,主人不信,心想两三时辰,数千里地怎可打一来回。但小主人所说的地方和场景确实是福建,并且手里拿的鲜荔枝也是福建所产的。又过了几个月阿宝从主人家水井中钓出一只三足蟾,以彩绳拴了,肩负而去。大家始悟阿宝原来是仙人刘海蟾所化,于是少年阿宝便成了后世画图中的刘海蟾形象了。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叨着钱串的另一端,做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的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作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依据。据说,刘海用计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以成仙,后世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作者系永昌县博物馆原馆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正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