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永昌曲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88
颗粒名称: 浅谈永昌曲子
分类号: I276.214.2
页数: 7
页码: 137-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曲子,是流传于永昌县的传统民间唱奏曲调。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中,定名为永昌曲子,目前永昌曲子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昌曲子一般指地方小调和小戏。从大的范围来讲,也可以把花儿、贤孝演唱曲、念卷曲、祭祀用唢呐曲等包括进来。
关键词: 永昌曲子 永昌县 文艺

内容

永昌曲子,是流传于永昌县的传统民间唱奏曲调。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中,定名为永昌曲子,目前永昌曲子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昌曲子一般指地方小调和小戏。从大的范围来讲,也可以把花儿、贤孝演唱曲、念卷曲、祭祀用唢呐曲等包括进来。
  一 永昌曲子的渊源
  永昌曲子,民间称小调和大调,亦称“小曲子”和“大曲子”。小调即民歌,说起民歌,全国按地域特色来说,如东北民歌的二人转,内蒙民歌的蒙古长调,陕北民歌的信天游,青海民歌的青海花儿,以及现在流行的西藏民歌,新疆民歌,闽南客家民歌及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诸多原生态民歌等。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民歌的发祥地,主要是由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信仰决定的。河西地区在历史上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汇频繁的地区,但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固有的、明显特征的地方民歌。现在河西地区比较有影响的应该是肃南裕固族民歌,但它是少数民族民歌,一枝独秀,另当别论。
  追溯民歌的起源,《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繁荣兴盛。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隋唐时民歌称“曲子词”或“词曲”,明清时称“时调”或“俗曲”,今称“曲子”“小曲”或“小调”。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正强先生在“敦煌曲子戏”研究中指出,“这种歌腔,源出于‘胡华合一’的燕乐新声,亦即唐、宋大曲,佛、道法曲以及外来和新创作歌曲”。
  “词曲”多系“文人曲”,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散曲“小令”。小令有两种含义:一说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二说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其中节奏明快的一截。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一部分“小令”历经文人多年修饰雅驯,变成词为主、曲为辅的一种词品格式,如宋元词曲较短者。一部分“小令”则散佚于民间,衍为“村坊曲”,与民间小调共存,成为同永昌曲子一样的民间歌谣俚曲的“小曲”。
  曲子戏亦称小曲戏,是隋以来被人们称作曲子的一种小型乐歌发展的继续。永昌小戏(即曲子戏),是永昌人民对“杂曲”的通称。“杂曲”与元代小令一脉相承,是在继承了元代小令和套数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新形式。一部分“小令”通过诸多曲调联套进行长篇叙事而成为“套数”,永昌小戏,就是这种“套数”的演唱方式。
  今天的永昌曲子,有的属于古代民间散曲,有的属于民间传统小调,还有部分由外地传入与本地民歌融合而成。
  二 永昌小曲
  (一)永昌小曲的取材
  永昌小曲流传久远,明清就已存在,到民国时期较为盛行,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深远。永昌小曲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曲调基本保持不变,曲词可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词儿,一种是群众适时创作的歌词。
  传统词儿取材广泛,表达爱情和闺女情思的,如《张郎拜新年》《王哥放羊》《十探妹》《放风筝》《小桃红》《花花尕妹》《二姑娘害相思》等,这类爱情题材的曲子在永昌曲子里面占主要部分;叙说民间传说和颂杨历史英雄人物的,如《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拾骨》《八洞神仙》《三国》《十二古人》《八扇围屏》《烈帖榜》《四大景》《珍珠倒卷帘》等;反映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如《拉骆驼》《四哥子上工》《小学生吃粮》《毛乎郎顶嘴》《十样景》《十杯子酒》《花鼓儿圆》《卖线》等;特别是针砭时弊和反映底层妇女生活艰辛苦难的,如《种洋烟》《抓壮丁》《十二离情》《十月怀胎》《刘小姐》《哥哥劝妹妹》《苦媳妇》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带戏谑性质和插科打诨逗乐子的曲子,属诙谐类:如《六月花》《十八摸》《十件宝》《十绣花绣鞋》等;还有酒曲,如《十道河》《尕老汉》《十个螃蟹》《唱麻雀》等。
  曲词内容或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如《十里亭》;或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王哥放羊》;或缀合不同历史人物宣扬忠诚孝义,如《十二将曲》;或歌颂勤劳善良,如《摘棉花》;或表达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如《绣荷包》;或反映苦难生活,如《慢悠悠》;或剖析社会人情,如《亲家母》;或鞭挞丑恶,如《种洋烟》;或嘲讽社会不良现象,如《十劝人心》等等。
  适时创作的曲子则主要以歌颂党的政策、家乡变化、宣扬时代精神为主,如《喜迎春》《十唱大包干》《四个老汉逛县城》《家乡好》等。
  (二)永昌小曲的风格特点
  永昌小曲是地方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农耕、游牧、商旅、战争、社会的动荡变迁在曲词中多有反映,离情、送别、相思、恋爱、节庆、娱乐充满个性色彩。表达感情直白热烈,描述生活真实深刻,叙述故事鲜明生动,演绎历史阳刚大气,反映事实褒贬分明,咏唱风物自然独特。曲词大多使用形象生动的口语,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因此深受本地群众喜爱,流传广泛,久唱不衰。
  在形式上,永昌小曲的曲词句式比较规整,词曲固定,大多七言四句,如《送大哥》;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统一和谐,讲究和辙押韵,如《十道河》。有的采用传统比兴和夸张对比手法,如《冻冰》。有的借物抒情、多用衬词,如《花花尕妹》。
  在演唱风格上,永昌小曲曲调优美,节奏感强,旋徊往复,适于演唱较长内容和叙述故事。有的阳刚豪放,如《张郎拜新年》;有的柔婉细腻,如《十里亭》;有的高亢激越,豪爽而富有激情,如《八扇围屏》;有的轻盈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如《割韭菜》;有的热情洋溢,语言生动直率,如《王哥放羊》;有的哀婉悲凉,忧伤凄怆,如《浪光棍》。
  (三)永昌小曲的曲词创作
  永昌小曲曲调基本固定,在尊重主旋律的基础上,可以再创作。目前,一些永昌小曲经过个别音乐人的加工创作,旋律变得更为流畅优美,结构也更符合音乐表达的要求,使永昌小曲受到更多听众的喜欢。曲词创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运用比兴手法,具备民歌的特点,主题思想明确,注重根据曲调的风格特点,使旋律和内容相和谐;字数和原曲词相当,句子基本押韵;语言流畅,口语化,雅俗共赏。
  三 永昌小戏
  永昌小戏也可称永昌曲子戏,本地人称“大调”或“大曲子”。大多内容跟各地曲子戏基本一样,只是因长期流传本地,在叙事方式、语言表达、音乐旋律、唱腔风格上已具自身特点,与其它地方产生较大差别。
  (一)永昌小戏的演唱形式
  永昌小戏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比如春节社火演唱和民间自乐班子演唱。其唱本较简单,如《赐福》《八仙庆寿》《朋友乐》《升官》《仕女图》《投朋》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如《张连卖布》《下四川》《小放牛》《钉缸》等流行剧目和《两亲家打架》《杜十娘》《小姑贤》《闹书馆》《烧窑》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长期以来永昌小戏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说白的清唱形式。
  (二)永昌小戏的特点
  永昌小戏音调韵味细雅柔腻,唱腔婉转,唱词道白伴音不裹词,字正音润,均可以听清辨明,最易为民众掌握,加之曲子戏情节多为英雄、传奇、神话故事、婚配离合、趣闻,不像秦腔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中心,故易被民间男女老幼接受,喜闻而乐见。
  (三)永昌小戏的主要剧目
  目前收集整理的永昌小戏有六十多个。其中用小调民歌演唱的有《十里亭》《下四川》《钉缸》《大保媒》;用眉户演唱的占多数,有《张连卖布》《冯公寄子》《杨八姐盘店》《黑访白》《老少换妻》《李亚仙刺目》《杜十娘》等。新编演出的剧目《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梁秋燕》也很受群众喜爱而经常演唱。
  (四)永昌小戏的音乐
  永昌小戏主要用眉户演唱。眉户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犷,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线条粗,表演动作以展现真实感和自然美为基础,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花五更》《戏秋千一串铃》等。永昌小戏眉户的唱腔音乐整理到的有50多个曲牌。
  在眉户的定调上,现在通常用F调。如若某出戏以男声唱腔为主,女声唱腔较少,且剧情多表现高亢、悲愤等情绪时,也可采用G调。F调与G调的演唱效果各有所长,前者缠绵柔和,后者高亢明亮。
  眉户曲牌的音乐表现色彩:有叙述剧情的,如背宫、五更、慢诉、银纽丝等;有表现凄凉伤感的,如西京、东调、劳子等;有表现沉痛悲哀的,如哭皇天、苦道情、龙哭海等;有表现怨恨伤神的,如罗江怨、风落雁等;有表现急切烦躁的,如紧诉、连相、大十片、大顶嘴等;有表现活泼欢畅、诙谐的,如花东调、花五更、花音剪花等:有表现喜悦愉快的,如岗调、采花等;有表现逍遥自在的,如太平调、跌落等。
  永昌小戏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一般的套曲格律是:前越调—背宫—五更—跌落—后背宫—后越调,中间可以自由选用曲牌,如慢诉、西京、银纽丝、东调、琵琶、岗调、哭皇天、连相、紧诉等。有时背宫、背尾、五更、跌落调也可不用,但是前越调起、后越调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套曲格律在坐场清唱中尤为严格,后来发展为舞台演出,运用曲调就较灵活了。
  永昌小戏的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如八谱、纱帽翅、白菜根、大红袍、满天星、柳青、大开门、小开门等。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主要有大头板胡、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主奏乐器为板胡与三弦;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四页瓦、碰铃等。小戏原来用的乐器很简单,后来逐步丰富起来,演出时增加了扬琴、唢呐、鼓、小锣、大锣、铙钹、堂鼓、吊镲等。
  (五)永昌小戏的创作
  永昌小戏曲调固定无需创作,创作以选材和文字表达为主,注重了解曲牌的套曲规律以及曲牌的感情色彩,主旨明确,选材贴近生活热点,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道白、叙事、表述、倾诉符合人物塑造,剧情发展起承转合基本完整严密。具备一定的戏剧创作的有关理论和古典诗词格律知识,参照每个曲牌的字数要求填词造句,语言真实生动,幽默风趣,浅显易懂,富于生活化。
  (六)永昌小戏剧目简介
  《下四川》:干哥告诉干妹他要下四川,走云南,正月十五到扬州城里观看十盏大金灯,干妹子情愿随去。一路上,他们过河登船,游园采花,感情十分融洽。当干哥说及妻子不幸早亡时,干妹大胆提出“干哥不嫌干妹丑,咱兄妹二人配成偶”,后进扬州城观灯,妹问哥答,既风趣又活泼,结束时唱道:“观罢灯来玩罢景,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该剧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朴实,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幸福美满爱情生活的追求。
  《张连卖布》:青年农民张连,赌博成性,将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财输得精光。一日,他妻四姐娃织了三丈布叫他去换棉花,结果又让他输了。他妻气极,与张连吵闹起来,张连巧嘴滑舌,百般狡辩,毫无悔意,四姐娃心灰意冷,悬梁自缢,幸被邻居王妈救下。王妈劝张连戒赌,张连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实和邻居们规劝下,发誓赌咒戒赌,终于吐出肺腑之言:“我的贤良的妻呀,你夫张连给你赔罪了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该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幽默,喜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曲子戏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大保媒》:又名《二姐娃害病》。清明时节,许员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遇见才貌双全的张公子,二人一见钟情,各自回家后都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先是张相公找到了王妈妈,请求保媒,王妈答应撮合,接着她便前来虚假探病,二姑娘吐露真情,王妈妈又一口应承,解开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病情即刻好转。该剧语言生动,尤其王妈的说白,泼辣幽默,极具特色。
  《小放牛》: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一路上唱着山歌小调,道尽了穷人的辛酸与不幸。有个姑娘前来问路,他便与她对歌,双方一问一答,说古道今,谈天论地,尽兴而散。剧本情节简明,语言生动,是小曲戏中颇受欢迎的一个。
  《阴功传》:又名《冯爷娶小》。员外冯尚家道富裕,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到河南娶来刘玉贞为妾。新婚之夜,玉贞啼哭不止,冯尚再三盘问,方知玉贞原是被皇上削职收监的清官刘顺之女,因筹银为父赎罪,才自卖自身为冯尚做妾。冯尚听后,决意搭救刘顺出狱,当面退了婚单,收玉贞为干女,又赠银百两,送玉贞回家与母进京赎父。此事被四季功曹报与玉帝,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冯门,并预订他们以后文武状元。
  《钉缸》:王大娘有口旧缸,叫游乡揽活的刘三补钉,刘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眼一走神,将缸打破。王大娘不要赔的新缸,借故讹诈。刘三自称“练就一身好武艺”,要与王大娘开打,他头顶脚踏,终于制服了“骚婆娘”,趁机逃走。该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
  《闹书馆》:《梅降雪》中的一折。书生蔺孝贤赴考落榜,寓居姑母家中,对表妹花彦芳产生爱慕之情,苦无良方与之会面,闷闷不乐。有狐仙念及当日蔺生搭救之恩,妆扮花彦芳到书馆与蔺生相会,正缠绵间,被花兄锦牛遇见,兄妹二人争吵不下,后狐仙将沙子扬在锦牛眼中,趁机逃走。属生旦丑应工戏,多唱腔,少念白,人物有性格,语言较其它小曲剧本文雅。
  《老少换妻》:王媒婆巧嘴而贪财,将年青姑娘吴喜春撮合给六十岁富翁马成宪,却将五十岁寡妇配给了年青小伙肖甘民,相亲日,姑娘小伙半道相遇,一见钟情,订为终身。此时马成宪与老寡妇也在媒婆家等待相亲,媒婆见一对青年人木已成舟,乃移花接木,糊里糊涂送走四人。途中,马成宪去打酒,一对青年人趁机溜之大吉。马打酒归来,只剩下老寡妇坐地垂泪,马大怒,追上一对青年人,四人扭至公堂,知县判道:“十七十八,正合缘法,五十六十,配给扎实”,终使老少相换。
  《小姑贤》:书生王登云妻生性温柔贤慧,但却备受婆婆凌虐,非打即骂,不堪其辱。一日,趁子女不在家中,婆令媳跪地上,暴打不已,且口出秽言,不忍卒闻。姑来,搀嫂起,母不允,姑遂赔跪,母不忍姑跪,强迫起,姑佯装腹痛,称:“嫂嫂起来,就疼的好些了,跪下,又疼开了。”婆无奈,只好让姑嫂同起。王登云自学堂归家,母历数媳妇“恶行”,强令儿子写书休妻。王虽知妻贤,而不想惹母生气,违心写了休书。姑见,从母手中夺来,撕碎掷地,并耐心劝说母亲善待嫂嫂。母终于后悔,向媳妇认错。该剧为诸多小曲戏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丑、旦唱做工戏。念白多韵语,风趣朴实,地方特色颇浓。
  (作者系永昌县文化馆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君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