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府与陕甘会馆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86
颗粒名称: 阁老府与陕甘会馆考略
分类号: K872.57
页数: 3
页码: 126-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阁老府与陕甘会馆的考略,阁老府原址在县城东街什字,为明代永昌籍人胡执礼的府邸所在。清道光年间改建为陕甘会馆,又名东会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阁老府 陕甘会馆 考略

内容

阁老府原址在县城东街什字,为明代永昌籍人胡执礼的府邸所在。清道光年间改建为陕甘会馆,又名东会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执礼字汝立,号雅斋,祖籍兰州,生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进士,时年21岁。
  胡公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执事勤勉,清正廉洁,官至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从二品)。明万历九年(1581年),胡公被同僚首辅张居正猜忌打压,称病告老返乡,赋闲在家,捐资办学,扶掖后生。返乡一年后,张居正下世,复被神宗皇帝起用,奉诏进京,继任前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积劳成疾,卒于京邸任上,享年51岁。胡公谢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正二品。与其同时代的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曾著诗赞曰:“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寻常八座人犹羡,四十三台尔最贤”。
  家乡民众曾为胡公建“志存保国”“早岁登瀛”“黄甲开先”坊。朝廷以胡公功名封赠其父胡岳为承德朗吏部主事、奉直大夫吏部员外郎、奉政大夫吏部郎中、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吏。
  相传,胡公死后归葬,因生前清贫,行囊羞涩,老家人寻些砖瓦装驮,强撑面子。不料,有人不明就里,进谗神宗皇帝,欲加之罪。神宗皇帝派人追去验看,知道原委后大为感动,特颁旨为胡公置办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幡子。还特准胡公灵柩所过之处,遇着州、府、县衙城楼门,迎魂幡子不可低头,遇州拆州,遇县拆县。神宗意在暗示沿途各州府、县衙为胡公筹化盘缠。至今,永昌乡间流传本县葬俗中的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幡子正是胡公挣来的。
  翻阅明史,没有发现胡执礼入阁的记载,但几百年来,胡公一直被家乡民众敬称胡阁老,由此足见胡公在永昌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胡公被誉为我县自汉初立县以来清廉第一人,实属名至实归,即使在当今新时代,胡公清廉崇高的精神品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阁老府最早建筑年代不详,当在嘉靖末期,胡公在京师为官之后。至清代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胡公“子孙日就凌夷,贫不能守”(见于1993年出土的《递修陕甘会馆原委碑记》)。当时,县城东门外修建玉皇庙,胡公后人将府邸木材拆卖于玉皇庙工地,宅基地卖于陕西商人和本地商人,用于修建陕甘会馆。此后,胡公后人远走他乡谋生,至今永昌再未听闻胡公后人。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永陕商人在胡府原址建成五间大殿一座,东西配殿各三间,小钟楼、小鼓楼各一座,过殿三间,戏台一座,山门一座,取名陕甘会馆,又名东会馆,为商务活动驻地。后仅存大殿和东西配殿,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原东会馆破败不堪,1993年,永昌县人民政府报请省文化厅批准,投资80余万元对原陕甘会馆的三殿进行落架重建,向东平移20米,修旧如旧,补建山门。1994年,又补建小钟楼、小鼓楼。全部建筑彩绘一新,重振昔日风采。
  因陕甘会馆(东会馆)在原胡府遗址修建,现还名“阁老府”,以示永昌人民对胡公之厚爱。
  附:递修陕甘会馆原委碑记
  邑中会馆二,在西大街者曰山西会馆,晋商之所公筑也,由来旧矣。其在东大街者,则曰陕甘会馆,筑之者秦商、永商各居其半。盖自嘉庆丙寅谋始,至道光甲辰落成,阅岁悠长,竣工迟久。视西街尤极精整宏敞,而皆以关圣为尊主。届时礼祀香烛辉煌,凡供献一切如仪,莫不先期誓戒,齐宿相将。谓非帝君威灵有赫之所致乎哉!独是山西会馆,出自克期而就,以其人协力同心,未尝作而忽辍,替而复兴,故不转盼而庙貌聿新焉。若陕甘会馆之递修,则造端者一时,中止者一时,缵绪者一时,踵事增华而黾勉卒业者又不一。其时,中间人更世改,运数迁移,委折迂回,历历多故。余是以后会东请而斯记也。按先达前明尚书雅斋胡公第,俗称胡府,国朝以来圣圣相承。至于嘉庆十一年,公第崇闳犹昔,而子孙日就凌夷,贫不能守。适有经营玉皇庙工者,遂购其材以去,而第为废墟矣。当是时,秦商顾永商而议曰:吾侪邀福关圣与晋人同,晋有会馆,而我与若独无,毋乃减色,且吾亦何以迓神庥?今胡府既废,基址旷然,盍就而图之,勿贻笑大方,不亦可乎!于是,永商声相应,气相求,踊跃出资,买诸胡氏。两商合一,鸠工庀材,即其地树垣墉辟门户,由中逮外,以次奏功。未几,大规粗具,费用不敷而罢。尔后,市人纷纷扰扰谋利未遑,无复问及此者久之。闾阎中有智者过而见之,奋然起曰:有开必先,前人草创而已,增其式廓,伊谁之责?可熟视若无睹耶!爰仍其已然,益其未然,而形势一变,既而力不称心,复姑置之,若有所待至今。
  上御极之二年,是为壬午,向之振兴于初,则效于继者,或作古人,或徙他方,其存而未去者,偶尔戾止,则见乐楼亭峙,丹雘阙如也,环堵萧条,而灵踪落寞也。既无金像,且少廊庑,扼腕叹息曰:甚哉!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事非约略,可以告终,功非苟且,可以塞责。即今不能将坏,始基而坠先绪,如之何?其可哉于焉,建大庙于焉,营过殿于焉,立崇坊于焉。构东西道院,左右神房,采色备加,鼓钟得所。其为楼为斋为厨,布置允宜。而联额之悬系者,无弗美文字之颂扬者,无弗工极之帷帐几案灯架烛台。院设巨炉,池栽数柏干松枝,夏清冬秀,猗欤休哉!谓之庄严宝地,信矣不虚。吾知永商秦商今而后对晋商无愧色已,于是乎记。
  邑举人 谢文溥 敬撰文
  武威庠生 王锐堂 敬书丹
  西同
  道光二十九年清和月中干榖丹 会众公立 忠义
  注:此碑于1993年重修东会馆时出土,现保存在县博物馆。
  (作者系永昌县文化馆馆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得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