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户部侍郎胡执礼墓志铭考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84
颗粒名称: 明户部侍郎胡执礼墓志铭考释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11
页码: 108-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户部侍郎胡执礼墓志铭的考释。
关键词: 胡执礼 墓志铭 考释

内容

胡执礼家族墓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赵家庄村三社。墓地座南向北,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墓区、中墓区和下墓区三部分,胡执礼是葬入该家族墓中的第一代。1958年前后,中墓区和下墓区在平田整地热潮中,被开垦耕种,石狮、石骆驼、石鸡等镇墓兽被毁。同年,永昌县文化馆对胡执礼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因人员水平和技术条件所限,清理情况没有详细记录,墓葬规模不详。所余随葬器物出土40余件,其中礼服数件(均已风化),木供器30件,石器10件,现藏于永昌县博物馆。
  胡执礼墓志近方形,保存完整,青石质地,四立沿粗涩,祥云仙鹤纹边框,由志盖、志底两部分组成。志盖宽76厘米,高74厘米,厚14.5厘米,正面磨光,阴刻“明故正议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诏赠户部尚书雅斋胡公配淑人陈臣合葬墓志铭”篆书汉字35个,从右至左竖写,共5行,每行7字,每字大小约8厘米。时任兵部尚书石星所篆。志底尺寸、式样同志盖,錾行楷书体铭文46行,从右到左竖写,满行46字,全文共计1483字,每字大小1厘米见方。现录文并句读如下,作一考证诠释,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志盖:
  明故正议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诏赠户部尚书雅斋胡公配淑人陈臣合葬墓志铭
  志底:
  明故正议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雅斋胡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
  制诰经筵事
  国史
  玉牒总裁、太原王锡爵撰;
  赐进士第、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前户工二部尚书、东明石星篆;
  赐进士第、资善大夫、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前刑部尚书、泾阳李世达书;
  前司寇郎玡王元美氏尝啧啧语:“予以胡公雅斋之吏行,曰是所谓清、慎、勤三事具足,而世未尽知者。”予曰:公自谓能知胡公乎?仆请尽言之。
  先是胡公巡扶(抚)应天,会徽郡人相告,言丝税事,揭竿大噪。事连一二乡大夫,而乡大夫属新忤江陵公遣去者。江陵密讽公:使蔓其狱。公不应,立草疏言:
  “臣已名捕诸倡乱者,狱得无蔓已。”太平吴生仕期,会忌坐诽谤江陵论死,而南操院欲因以罗故翰林沈君典,数使使趣胡公会题,而胡公闭门谢曰:“事发在贵部,某不敢分公功。”君典得不坐,公之力也。吏如此何如公所称,于是元美谢不及,曰:“子知之则请识之,异时当好料理此人。”
  嗟乎!钟期惠施千载有几,今元美与予在也,而胡公死矣。公讳执礼,字汝立,雅斋其别号。世居兰州之阿干里,祖贡士景华公,娶永昌卫司训张景和女,生公父清泉公,清泉公依司训徙家永昌。公之为户部左侍郎,得诰赐祖、父如其官,祖母张、母刘皆淑人。公生九龄,以文字为当路所赏,号奇童。十一补博士第(弟)子员,十七中嘉靖乙卯乡试,是年,丁清泉公忧,居丧以孝闻。已未成进士,授四川保宁府推官。保宁守初以公年少,易之已见。公执法侃侃,奏狱成手中,始大驚。愧秩满,以年格征为刑部主事,调兵部,再调吏部,历升至文选郎中,典选一年。会今上改元,更置宰席。公洁已提衡其间事,先大体以抑塞躁竞,扶树端良。为务不苟,逢事好棘棘取名。历升右通政提督誊黄、太仆、光禄、太常三寺卿,公所条黄诰事宜及奏革马政诸弊,今厘入会典中,称百世。便其为太常,从上幸太学,奉璋执相事惟谨。于是天子知公才,可任,剧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
  公至则具知吴中谣俗,所便与舌及乡缙绅之贤,不肖咸籍,而貯之胸中不轻发,发即风驱电讯,有所必行必不行,吏无敢阑,语以便文,一切避嫌怨者。先是吴多逋税,公晨朝吏示之籍曰,此某某皆贫户耶,今与若为,令毋急责逋,责其家伐水田连陌而逋者,于是豪右震悚,伏田瘦赋累出。间亦以此任怨,得严声然。公之内行治布衾蔬食,隐约如书生。其接人不以位势低昂,谦谦有礼,事无细巨,皆手经而目阅之,往往戴星视事,日旰不食不寝,以为常。迄公之抚吴三载,而忌者不得其毫芒,过前后所持徽州太平两太狱,以江陵之薰灼,竟无以夺公,而迁为户部右侍郎。会复命特疏荐予,遂大忤,得夺俸。已转左总督仓场,条上五里河诸事,议未及行,而江陵党族蜚语中公,公遂移病归。归之后,图书四壁萧然也,无尺书半刺。抵政府久之,
  天子用荐者言,召还旧官。公来而面予,语予以其病,病之状类有物伏胸中,怔怔砰砰,卧卜通夕不安枕。予谩应曰:“此非病也,昔华亭陆宗伯自山中强起,时则有之,病乃在厌事,公壮年请无厌事而练事。”□□于境,寄寂于有,此大药,刀圭匕筋者也。公矍然谢,于是益殚心理场务。遇事辄争,争不得辄病。而会配陈淑人斋疾危甚,公仓皇治。后事不胜辛楚,遂与陈淑人同日捐讣闻。
  诏赠公户部尚书,予祭葬如例。
  嗟乎!予始与荐公,然不及□用。公始言,公非病,公竟没于病,公何不幸而为予知也。含生之气故无两全,清者近薄,高者近危,此流俗所以非夷齐薄曾史者也,而君子较然为此不为彼。盖雅斋公没后,其乡人月旦尽出厚睭外母刘氏、婺姑阎氏。趋人之缓急,生死不翅于身。其操行严,一介不苟取于恬,于世味无裘马声色之嗜,而不忌异已言。气濡朴粥,粥若无能者。□年位仅止此,造物者岂其妒公□?公之独往独来,卓卓天壤间者有在也。
  嗟乎!予期以此竟知公矣。公生嘉靖已亥四月七日,卒以万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年五十有一。配陈氏封淑人,侧室张氏。生子三,长即大年,荫官,生聘郭都督琥女;次有年,次允年,具幼未聘;女一陈出,许甘肃总兵雷龙子。葬在城南二里,古天山北向。
  铭曰:
  公起西碛,蔚为名卿,旷世而出,光我文明,弱令下帏,公车就征,游刃既效,中外践更,晏婴之俭,胡威之清,史鰌之直,陵季之平,历撼于权,迄以仆升,用而不用,谁毁谁成,我思其人,羽葆失行,埋玉于斯,勒此颂声。
  不肖男大年等泣血稽颡谨刊明代文散官分大夫(五品以上)、郎(正八品至正六品)、佐郎(八品以下)三种,有四十二阶。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总督仓场又称仓场总督、总督仓场侍郎,全称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往往由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兼署,故又称仓场尚书、仓场侍郎等。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货币、赋税、财政、官员俸禄等,正职称尚书,副职称侍郎。赠为官员死后给的荣誉,三品以上政绩显异及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生曰“封”、死曰“赠”。雅斋是胡执礼的号,配指原配夫人。淑人是古代命妇封号,在明代三品官员的祖母、母亲封号称太淑人,妻子封号称淑人。陈臣是胡执礼的妻子陈氏。合葬指夫妇死后安葬在一起。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盖上刻有标题,底上刻有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赐进士及第指一甲进士。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王锡爵会试第一(会员),殿试第二(榜眼),故称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为明代从一品升授衔。太子太保是东宫官职,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合称“东宫三师”,从一品衔。万历十六年(1588年),王锡爵以考劳绩茂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为殿阁大学士之一。万历十二年(1584)十二月,王锡爵以礼部尚书衔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知制诰是掌诏、敕、策、命的官员。经筵事是为皇帝讲说经史的职官。隆庆元年(1567年),王锡爵迁经筵讲官,因为讲得好,被皇帝和内阁嘉奖。国史指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玉牒指皇帝家族谱册。总裁指总编修。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穆宗驾崩,万历登极,王锡爵被召回右春坊任穆宗实录副总裁,万历四年(1576年),王锡爵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充任世宗实录副总裁,王锡爵在皇帝限期一月内如期纂成,升为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十五(1587)年,王锡爵纂成大明《会典》,官晋一品,封太子太保,王锡爵上书请辞,改封太子少保。太原指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王锡爵(1534-1611年),字元驭,号荆石,今江苏太仓人,明代首辅,著名政治家。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先祖为躲避战火,弃官至江南,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祖父王涌善于经营,为当时太仓巨富,这里王锡爵以祖籍称自己为太原人。王锡爵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詹事府右谕德、国子祭酒、詹事、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二年,辞官致仕,万历三十八年,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号文肃,著有《王文肃公全集》55卷。撰指胡执礼墓志铭撰写者。
  赐进士第,二甲进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年22岁的石星考中进士(与胡执礼同届)。资善大夫,正二品初授官阶。太子少保,“东宫三少”,正二品衔。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石星总督陵工有功,加太子少保衔。兵部统管军事,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明代正二品。1591年(万历十九年)九月,石星由户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工部掌管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工部尚书雅称大司空,明代正二品。1587年(万历十五年)二月,明神宗任命石星为工部尚书代理总督陵工。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石星改任户部尚书。东明指大名府东明县。石星(1537年—1599年),字拱辰,号东泉,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历任吏科给事中、尚宝司少卿、大理寺右寺丞、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右少卿、南京太仆寺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代理总督陵工、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因封贡之议被革职,下狱论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病死狱中。篆指写篆书,为胡执礼志盖标题篆书者。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掌院事左都御史,明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皆为正二品。刑部掌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泾阳指陕西省泾阳县。李世达(?~1600年),字子成,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曾任户部、吏部主事、文选郎中、南京太仆卿、南京吏部、兵部、刑部尚书等职,万历二十一年(1593)告老回乡,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病逝家乡,赠太子太保。书指书写,为胡执礼墓志铭书写者。
  志文开篇,王锡爵引用王世贞对胡执礼评价来高度赞扬胡执礼。“前司寇、郎玡王元美氏尝啧啧语:予以胡公雅斋之吏行,曰是所谓清、慎、勤三事具足,而世未尽知者”。
  司寇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少司寇为侍郎别称。万历十七年(1589年)六月王世贞升任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十八(1590年)年三月疏辞离职,此文应写于王世贞离职南京刑部尚书以后,故称王世贞为前司寇。王元美氏,指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江苏太仓王氏为琅琊王氏之余脉,故王锡爵称王世贞为琅琊王元美氏。吏行指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胡执礼由应天巡抚调任户部右侍郎,临行前王世贞前往送行,并作《送别胡大中丞还京二首并序》赠别。序曰:“大中丞雅斋胡公入佐司徙,贞以多病里居,不获躬从。父老卧撤清留,聊成二律,以壮行色。盖公之功德,人能诵之,而公之苦心,人不能尽知也,故于结语中深致感云。”诗一曰:“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新转地宫饶建地,近从天语见回天。寻常八座人犹羡,四十三台尔更贤。唯有苦心真绝处,青灯疏草泪痕偏。”诗二曰:“五云将送画熊车,欲借先知寇不如。主计入陪萧相府,阜财能用范卿书。穷檐尽属吹嘘后,多士争承咳唾余。渐老杜陵怀旧切,春风寂寂浣花居。”诗中把胡执礼与魏晋清廉名臣胡威和春秋商圣陶朱公范蠡相比,以此来赞扬他为官清廉、善于阜财理政的才德。志文“清、慎、勤三事具足,而世未尽知者”与王世贞送别诗序中的“公之功德人能诵之,而公之苦心,人不能尽知也”意味相同,指胡执礼做事的苦心,世人并不能明白。
  接着王锡爵又记述了“世未尽知”的胡执礼在应天巡抚任上处理的“徽郡丝税事”、“吴仕期诽谤江陵案”两个案件。“徽郡丝税事”,史称“徽州激变”或“婺民倡乱”,是大明万历年间徽州府爆发的一场民间骚乱。规模不大,动静不小,前后持续时间将近十年,将百姓、乡绅乡宦、府县官员、应天巡按、应天巡抚、户部尚书与当朝首辅都裹挟了进去。
  志文载:“先是胡公巡扶应天,会徽郡人相告,言丝税事,揭竿大噪。事连一二乡大夫,而乡大夫属新忤江陵公遣去者,江陵密讽公:使蔓其狱”。公不应,立草疏言:“臣已名捕诸倡乱者”,狱得无蔓已。
  万历四年(1576年),胡执礼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调任应天巡抚。江陵公为张居正,湖广荆州卫人,生于江陵县故称“张江陵”,万历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事件期间,张居正给应天巡抚胡执礼写密信,指名说婺源大乱的根源,在于前南京尚宝司卿汪文辉和给事中余懋学。万历五年八月,胡执礼和郑国仕上书朝廷,“臣已名捕诸倡乱者”,结束了“婺民倡乱”事件。万历五年九月,徽州府判决主犯程任卿斩监侯,帅嘉谟及其他几人被判充军。胡执礼没有答应张居正“使蔓其狱”的要求,余懋学、汪文辉没有受到株连,“狱得无蔓”。
  志文载:“太平吴生仕期,会忌坐诽谤江陵论死,而南操院欲因以罗故翰林沈君典,数使使趣胡公会题,而胡公闭门谢曰:“事发在贵部,某不敢分公功。君典得不坐,公之力也,吏如此何如公所称。”
  太平指安徽太平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府治当涂县,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会题是让胡执礼署名,共同上奏,给沈懋学加个诽谤张居正的罪名,但胡执礼坚决推辞不干。胡执礼处理案件的态度,让王世贞非常佩服、感激。志文载:“于是元美谢不及,曰:子知之则请识之,异时当好料理此人。”
  《永昌县志》《新修兰州府志》等志书中将两案混淆。清乾隆《永昌县志·人物志》胡执礼事略载:“时张居正当轴,言官余懋学、汪文辉有因丝绢鼓譟事,阴嘱执礼诬陷之,不可。俄,生员吴仕期将劾居正,书未上而败,谳者罗织并株余、汪二。稿至不,曰吾不杀人以媚人也”。其实吴仕期案跟余懋学、汪文辉二人没有一点关系,后来研究胡执礼的学者也沿用此错误。
  王锡爵十分惋惜胡执礼英年早逝,把他与钟子期、惠施两位历史名人相提并论。志文载:“嗟乎!钟期惠施千载有几?今元美与予在也,而胡公死矣!”
  王世贞病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享年六十五岁。王锡爵病逝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享年77岁。胡执礼病逝于万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享年51岁。由此可知,此文应写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王世贞离职南京刑部尚书以后,王世贞病卒之前。
  王锡爵继续追述了胡执礼名、字、号、祖籍及家庭情况。志文言:“公讳执礼,字汝立,雅斋其别号。世居兰州之阿干里,祖贡士景华公,娶永昌卫司训张景和女,生公父清泉公,清泉公依司训徙家永昌。公之为户部左侍郎,得诰赐祖、父如其官,祖母张、母刘皆淑人。”
  胡执礼名、字、号皆出于《论语》。《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泰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阿干里为明清时期皋兰县的一个里,《新修兰州府志》卷一地理志载:“皋兰县六里,曰东川、西丰、阿干、东南、东北、西北,又接管兰州厅,归并六乡,曰兰泉、丰润、盈山、郡所、河北、安远”。贡士,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景华公,胡执礼祖父胡景华。永昌卫,指现永昌县。司训亦称教谕,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的官吏。清泉公,胡执礼父亲胡岳,字斗山,号清泉。清乾隆《永昌县志》载胡岳“敦伦理,重乡邦,子执礼继其志”。诰赐,皇帝赐予封号。祖、父如其官,因胡执礼官至户部侍郎,所以胡景华、胡岳去世后均获赠户部侍郎。胡景华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岳初赠承德郎、吏部主事,再赠奉直大夫、吏部员外郎,三赠奉政大夫、礼部郎中,四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胡执礼九岁时,就以文章写的好被当地人们所赏识,十一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这年父亲胡岳去世,胡执礼在家守丧,以孝道出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初授四川保宁府推官,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等事。推官任期届满,以年格选调京城任刑部主事(正六品),后又调兵部主事,再调吏部主事,历升至文选郎中(吏部文选清吏司之主官,正五品),掌管选拔人才授官事务一年后,遇到万历皇帝改元登基,得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志文言:“公生九龄,以文字为当路所赏,号奇童。十一补博士第子员,十七中嘉靖乙卯乡试,是年丁清泉公忧,居丧以孝闻。己未成进士,授四川保宁府推官,保宁守初以公年少,易之己见。公执法侃侃,奏狱成手中,始大驚。愧秩满,以年格征为刑部主事,调兵部,再调吏部,历升至文选郎中。典选一年,会今上改元,更置宰席。”
  己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胡执礼为已未科丁士美(榜首状元)榜三甲79名。保宁府,明时行政区划,隶属于川北道,位于今四川省东北部,辖阆中、南部、苍溪、剑州、梓潼、广元州、绵谷、昭化、巴县、通江二州八县,民国时废。推官,朝廷规定的新科进士初授官职之一。《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各府的佐贰官,顺天府、应天府推官为从六品,其它府推官为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保宁守,时任知府罗廷绅,陕西淳化人,嘉靖二十五年中举后,宦海沉浮,好不容易熬到五十出头,于1553年才由主事官升至保宁知府。
  在文选清吏司为官一年,胡执礼就能够公平处理选拔人才授官事务的各种事情,扶持和提拔品行端正、业务素质出色的人。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处理事情刚正不阿,一切为声誉着想。历升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正四品)、太仆(管马)、光禄(管宴享)、太常(管礼乐祭祀)三寺卿主管(从三品)。期间胡执礼所条陈诸事和奏革马政诸弊奏章,已全部收录到《明会典》中流传百世。在太常寺任上,胡执礼跟从万历皇帝巡幸太学,严格遵照帝命行事,不敢稍有违背,得到万历皇帝赏识,被提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主掌监察、弹及建议事务。万历四年(1576年),胡执礼调任应天巡抚。志文言:“公洁已提衡其间事,先大体以抑塞躁竞,扶树端良。为务不苟,逢事好棘棘取名。历升右通政提督誊黄、太仆、光禄、太常三寺卿,公所条黄诰事宜及奏革马政诸弊,今厘入会典中,称百世。便其为太常,从上幸太学,奉璋执相事惟(恂)谨,于是天子知公才,可任,剧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
  万历四年(1576年),胡执礼调任应天巡抚。
  接下来,王锡爵记述了胡执礼任应天巡抚期间关心百姓生活状况,关心人民疾苦和处理吴中逋税的事迹,在朝廷考核中得到显异,声名远扬。志文载:“公至则具知吴中谣俗,所便与舌及乡缙绅之贤,不肖咸籍,而貯之胸中不轻发,发即风驱电讯,有所必行必不行,吏无敢阑,语以便文,一切避嫌怨者。先是吴多逋税,公晨朝吏示之籍曰,此某某皆贫户耶,今与若为,令毋急责逋,责其家伐水田连陌而逋者。于是豪右震悚,伏田瘦赋累出。间亦以此任怨,得严声然。”吴中,江南地区,胡执礼任应天巡抚期间,驻苏州,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和江北安庆府。
  王锡爵高度赞赏胡执礼的做人做事的品德。做人方面,布衾蔬食,不以貌、以势取人,对地位低下的穷人也谦谦有礼。做事方面,无论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成为工作常态,让反对者抓不到细微的把柄。对朋友诚信友善,连权势熏天的张居正也拿您没有办法。万历八年(1580年)二月,专门上疏推荐为省亲逾期而受张居正排斥不用的原礼部右侍郎王锡爵,得到“夺其俸三月”处分。上疏“先浚吴淞长桥黄浦”的事情还未办理,在张居正党族蜚语中,因病辞职回家。志文载:“公之内行治布衾蔬食,隐约如书生,其接人不以位势低昂,谦谦有礼。事无细巨,皆手经而目阅之,往往戴星视事,日旰不食不寝,以为常迄。公之抚吴三载,而忌者不得其毫芒,过前后所持徽州太平两太狱,以江陵之薰灼竟无以夺公,而迁为户部右侍郎。会复命特疏荐予,遂大忤,得夺俸。已转左总督仓场,条上五里河诸事,议未及行,而江陵党族蜚语中公,公遂移病归。归之后,图书四壁萧然也,无尺书半刺,抵政府久之。”
  户部右待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正三品。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胡执礼由应天巡抚调为户部右侍郎。复命,回京赴任。特疏,专门上疏。荐予,推荐王锡爵。万历八年(1580年)二月,上疏推荐因省亲逾期而受张居正排斥不用的原礼部右侍郎王锡爵,“奏请简用”。遂大忤,违背朝廷意愿,得到“违例荐举”的罪名。得夺俸,得到罚俸处罚“夺其俸三月”。转左,右侍郎转任左侍郎。条上五里河诸事,指胡执礼在南京任职期间,调查研究长江水患情况,上疏“先浚吴淞长桥黄浦”,海瑞等人积极响应,朝廷批准了胡执礼的治理方略。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胡执礼遭到流言蜚语中伤,受到排挤。
  王锡爵记述了胡执礼复职以后,在任上积劳成疾向王锡爵问病情况及殚心竭虑办理总督仓场事务和去世后皇帝的敕封情况。志文言:“天子用荐者言,召还旧官。公来而面予语,予以其病,病之状类有物伏胸中,怔怔砰砰,卧通夕不安枕。予谩应曰:此非病也,昔华亭陆宗伯自山中强起,时则有之,病乃在厌事,公壮年请无厌事而练事。□□于境寄寂于有,此大药,刀圭匕筋者也。公矍然谢,于是益殚心理场务,遇事辄争,争不得辄病。而会配陈淑人斋疾危甚,公仓皇治。后事不胜辛楚,遂与陈淑人同日捐讣闻,诏赠公户部尚书,予祭葬如例。”
  胡执礼去世后,王锡爵十分感叹。志文言:“嗟乎!予始与荐公,然不及□□。公始言,公非病,公竟没于病,公何不幸而为予知也。含生之气故无两全,清者近薄,高者近危,此流俗所以非夷齐薄曾史者也,而君子较然为此不为彼。盖雅斋公没后,其乡人月旦尽出厚睭外,母刘氏、婺姑阎氏趋人之缓急,生死不翅于身。其操行严,一介不苟,取于恬,于世味无裘马声色之嗜,而不忌异己言,气濡朴粥,粥若无能者。□年位仅止此,造物者岂其妒公□,公之独往独来,卓卓天壤间者有在也。”
  志文最后:“嗟乎!予期以此竟知公矣。公生嘉靖己亥四月七日,卒以万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年五十有一,配陈氏封淑人,侧室张氏。生子三,长即大年,荫官,生聘郭都督琥女;次有年,次允年,具幼未聘;女一陈出,许甘肃总兵雷龙子。葬在城南二里,古天山北向。”
  大年,胡执礼长子,字仁卿。荫官,以恩荫任户部郎中,后授湖广常德府知府,升川东道,封中宪大夫。郭琥,胡执礼长子胡大年岳父,明陕西永昌卫人,字宗器,文武双全,素负盛名。嘉靖中以总旗从军征讨,积功至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任永昌卫指挥,后因军功历任姑臧守备、古北副总兵、山西镇守、左都督,授光禄大夫,皇帝敕封子孙五代世袭都指挥使。明清时期,永昌卫(县)城曾为其立“三边挂印”坊。有年,胡执礼次子,天启甲子科(1624年)举人,曾任国子监学录。允年,胡执礼三子。甘肃总兵,明镇守甘肃的统兵官,之下设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总兵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铭辞中,王锡爵赞胡执礼有“晏婴之俭,胡威之清,史鰌之直,陵季之平”,意谓胡执礼节俭、清明、正直、公平的品行堪与历史上晏婴、胡威、史鰌、延陵季子等人相提并论。铭曰:“公起西碛,蔚为名卿,旷世而出,光我文明,弱令下帏,公车就征,游刃既效,中外践更,晏婴之俭,胡威之清,史鰌之直,陵季之平,历撼于权,迄以仆升,用而不用,谁毁谁成,我思其人,羽葆失行,埋玉于斯,勒此颂声。”
  不肖男大年等泣血稽颡谨刊
  胡执礼是河西地区负有盛名的历史人物,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清廉正直、贤明多才、刚直不阿知名于世。《明史·河渠志》对他任应天巡抚时在苏州、松江、上海等地治理水涝有详细记述。《甘肃通志》《凉镇志》《五凉志》《永昌县志》皆有其记述。《明会典》收录了他许多奏章,明程任卿《丝绢全书》收录了胡执礼处理徽州丝绢案的重要文献,《续修永昌县志》中收录了其《重修卫记》《平川王公世乘序》,《重修肃州新志》收录了其《镇夷儒学记》。著有《雅斋集》《公集杂咏》,现已失传。家乡人民称他为“胡阁老”(未入阁),府第被称为“阁老府”,民间流传有许多“胡阁老”的轶闻,明、清两朝还曾在永昌卫(县)城为他立“志存报国”、“早岁登瀛”、“黄甲开先”三坊,以示纪念。
  参考文献:
  [1]《明史》清·张廷玉等纂。
  [2]《大明会典》。
  [3]《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影印本。
  [4]《江陵救时之相论》林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临沧大事记》(明朝部分)。
  [7]《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隐》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
  [8]《州续稿》(明)王世贞。
  [9]《豁释丝绢大辟疏》(明)余懋学。
  [10]《丝绢全书》(明)程任卿。
  [11]《永昌文史资料》(一)(八)。
  [12]《永昌史话》祝巍山著。
  [13]《祝巍山文史论稿》祝巍山著。
  [14]《永昌县志》,清乾隆南济汉纂。
  [15]《五凉全志校注·永昌县志》(清)张玿美等修、张克复等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重修皋兰县志》(清)张国常纂修。
  [17]《新修兰州府志》(清)陈士桢等修。
  [18]《徽州府志》赵吉士等纂,2010年黄山书社出版。
  [19]《歙县志》(明)张涛修、谢陛纂。
  [20]《胡执礼传校注及考略》张浩廉(河西学院)。
  [21]《胡执礼祖籍兰州阿干里·雅斋胡公墓志铭提供的新信息》王科社。
  (作者系永昌县博物馆副馆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尚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胡执礼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