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汉明长城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80
颗粒名称: 永昌汉明长城概述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4
页码: 079-0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汉明长城的概述,其中包括了概况、永昌现存长城的形态、小结等。
关键词: 永昌 汉明长城 概述

内容

长城是古人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国人的文化交流场所和真实的生活家园。长城沿线的居民与长城本体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活的景观。河西走廊至今仍存续有规模庞大、绵延不断的汉明长城的本体,是现存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长城主要由墙体、烽燧、城堡、关口等部分组成,随着山形地势与地理位置的差异,有时还有壕堑等。永昌县保存有较多类型的汉明长城,在历经千百年后,依旧巍峨矗立在山岗原野间。部分明清方志中也将长城称为“边墙”,特别是明代修筑的长城,永昌乃至河西长城沿线一带至今仍有部分居民称其为“边墙”。
  一 概况
  汉长城永昌段位于永昌县境内中部偏北,横穿县境而过。长城主体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全长151.7千米,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位于洪积淤积细土平原地带,地处海拔较低的绿洲边缘,四周戈壁荒滩与耕地、林带间杂,地势平坦。现存长城多建在喇叭泉滩、北大滩、铧尖滩、皇娘娘滩、双豁路滩的沙漠戈壁上。西段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区域内南北两侧地势开阔平坦,其中南侧耕地与荒滩间杂,植被繁疏分明,北侧山坡地段荒芜干旱。这段长城的线路及走向较为复杂,更多的垒石长城墙体建在馒头山、尤子山、羊鹿山、大青山等山岭的最高处。
  永昌现存长城的类型多样,有较多的山险长城、水险长城、劈山长城、垒石长城、堆土长城、沙子与植物混筑的长城等,形式各异。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长城主线自民勤县小西沟林场进入永昌县,依次经过郑家堡村、新沟村、西沟村、西沟农场、方沟农场、华家沟农场、青山堡村、上三庄村、寺门村、鸳鸯池村、沙窝村、河西堡村等地段,沿金川峡水库两侧山体,经过金川西村、圣容寺、毛卜喇村、王信堡村等地,至水泉子六社(阎家壕北)西荒滩处,分两条线路向前延伸。
  明长城永昌段局部利用了汉长城旧墙体,或与汉长城相随相汇,随着金川西——毛卜喇段汉长城的南、北两侧蜿蜒向西,最后至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与山丹县老军乡羊虎沟村界沟处,进入山丹县境内。永昌西段的明长城继续向西自主线分出后,在王信堡村五社、六社东北部开始向南延伸,至羊庄子,又分作三条线路:一条向西南方向延伸,止于尖沟山北坡;另外两条线路大体并行延伸,止于王信堡、水泉子一带称为“斜壕”的区域。这一区域内汉、明长城墙体壕堑交错分布,其中汉长城又有四条线路。
  另在水源镇西沟村半截墩滩以及这段长城主线的南北两侧、红山窑镇毛卜喇村九社(宋家湾)西北、毛卜喇村西北大车辘沟和小车辘沟、水泉子村七社(阎家壕北)西北孤山子等地散存汉长城墙体或壕堑多条。这段汉长城的部分设施在明代被整修后仍继续利用。在永昌县境内,汉长城主要经过红山窑、城关、河西堡、水源、朱王堡等五个乡镇。毛卜喇附近这段长城由墙体、壕堑和单体建筑组成。以红山窑镇毛卜喇堡为界,毛卜喇堡以东主要以人工构筑墙体为主,局部地段有山险和山险墙。
  毛卜喇堡以西主要以壕堑为主,局部地段有墙体。墙体长88.4千米,有夯筑土墙、山险和山险墙等多种形式。土墙以黄土夯筑为主,局部地段夹杂细小砂石或砂砾土,夯层厚0.08~0.3米,底宽1~7米,顶宽0.1~3米,高0.25米。
  在金川峡一带,利用东西两侧山势陡峭的自然天险,部分地段利用自然山坡加以挖削,形成陡峭的山险墙。壕堑长63.3千米,多采用中间挖沟、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部分地段采用上坡挖沟、下坡堆垄的方式。单体建筑10座,其中敌台2座、烽火台8座。烽火台多位于长城墙体或壕堑两侧。单体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圆形和方形,剖面主要呈不规则形,部分呈梯形。构筑方式主要为黄土夯筑,少数夹石块、栣木或小砾石,多数夯层不清,可见夯层厚0.08~0.2米,另有石块垒筑的烽火台2座,1座内以黄土填实,1座内为土坯砌筑。部分单体建筑周围有燧体和壕沟。
  二 永昌现存长城的形态
  (一)喇叭泉汉长城。汉代修建,明代修缮后继续使用,长6001米,黄土夹杂细小砂石夯筑,夯层厚0.1~0.25米,底宽1~7米,顶宽0.1~1.5米,高0.1~2.5米。
  (二)毛卜喇汉壕堑。长9058米,中间掘壕,两侧堆土成垄。壕沟底宽2~8米,上宽4~13米,深0.5~8米;东北垄底宽0.8~3.2米,顶宽0.7~1.2米,高0.5~1.2米;西南垄底宽0.8~3.5米,顶宽0.6~1.5米,高0.5~1.5米。明长城墙体在壕堑西南侧伴随始终,汉长城墙体紧靠壕垄末段,与之并行。沿线有烽火台1座。
  (三)上孤山子西烽火台。位于红山窑镇水泉子村七社(阎家壕北)西北。平、剖面呈不规则形。坍塌为馒头状,底径10米,高2.5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80.2米。烽火台东、南、北三面筑有围墙(墩院),围墙东、南、西三面外有壕堑。
  (四)孤山墩。位于红山窑镇水泉子村村委会西北。原平面呈方形,剖面呈梯形,现为圆形凸包状。顶部东西宽6.5米,南北长7米,底部东西长14米,南北宽12米,高2~3.5米。外以石块垒筑,内以黄土填实。烽火台四周斩挖山体形成壕沟,北侧壕沟西端向山下延伸与长城壕堑相连。烽火台东北侧有6座燧体,东侧(壕沟以内)并列有2座燧体。
  三小结
  永昌汉明长城大都是沿着山脊随其形势而修筑,建成后也呈现出清晰的依山而建的轮廓,山脊可为长城,长城亦可为山脊,远望如上下翻飞、蜿蜒不断的巨龙,气势雄伟。也有少部分的长城本体建在峡谷之中,如圣容寺所在的金川西村的峡谷中所保存的一段长城,整体保存情况之良好十分稀见。总体而言,永昌的汉明长城保存良好,虽然处于自然保存的状态,但这却是河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长城,这有赖于永昌寒凉干燥的气候,也得益于近年来展开的长城资源调查和本体保护工作的持续加强,在国家和省市县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永昌各界民众保护长城的意识也日益增强。永昌汉明长城是研究长城历史文化与建筑营造技艺绝佳的样本。在做好长城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城文化。
  (作者系永昌县博物馆文博馆员)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曹生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