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9
颗粒名称: 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11
页码: 068-0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其中包括了岩画内容与分期、岩画分析及年代推断、类型、技法和作画工具、岩画的艺术风格和所反映的猎牧业文明等。
关键词: 牛娃山岩画 调查 研究

内容

牛娃山岩画位于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牛娃山呈南北走势,南依祁连山北缘,北临永昌腹地,东北距永昌县城30余公里(图1)。牛娃山海拔2100多米,山体陡峭,为裸露岩石体,属第四纪冰川结束后形成的寒武纪沙漠岩漆板岩,质地坚硬,呈黑褐色,多细腻平滑切面。岩画主要散布在牛娃山山梁及东、北坡避风阳面,西坡则几乎不见。该岩画群并非大面积的岩壁岩画,而表现为零散分布的大石岩画。岩画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计200余幅,画面因势依石而作,大多清晰可辨,保存较完整。
  该岩画群系1994年下半年首次发现,1995年7月永昌县博物馆组织人员作了调查和初探。2002年6月5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邦湖、王元林、岳晓东和永昌县博物馆张得智又联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一 岩画内容与分期
  牛娃山岩画内容极其丰富,有野生动物、畜牧、骑射等多种画面,一般一石一幅,也有少量在巨石块上不同的侧面连刻二、三幅者。这些画面形象生动,从艺术的角度反映和体现了牛娃山一带先民们创造的发达的原始猎牧业文明。现择其要者分类简述如下:
  1.牛图
  依画面牛的个数多少和内容不同可分为单体牛图、双牛图和牛交媾图三种。
  (1)单体牦牛图
  有弯腰低头作争斗状者。线刻。高15、宽25厘米(编号2002YN001,以下略去“编号2002”);有静立、俯视者。剁刻磨制。画面剥蚀模糊。高4、宽15厘米(YN002)。
  (2)双牦牛图
  有二牦牛并肩上山者。磨制。高18、宽15厘米(YN003)。有二牦牛并肩竖尾低头作饮水、吃草或发怒状者。磨制。高20、宽15厘米(YN004)。
  (3)虎牛图
  画面完整,两头野牛,母牛静立,公牛趴胯。公牛生殖器突挺,造型夸张。左前方有一只老虎抬腿张嘴,与二牛作争斗状,右上角另有一只老虎竖尾张嘴作狂嚎状。磨制。高8、宽15厘米(YN005)。
  2.羊图
  多数为北山羊,有极个别的大头羊(盘羊)。依画面羊的个数多少可分为单羊图、双羊图和群羊图三种。
  (1)单羊图
  单羊图较多,多为北山羊,角十分发达,向后弯曲很大,状如镶刀。有走动、站立、吃草等不同形象。如作走动状者。磨制。高15、宽20厘米(YN006)。又如静立、伸颈向前俯视者。尖石磨制。高10、宽12厘米(YN007)。另有单羊俯首吃草。磨制。画面较模糊。高7、宽10厘米(YN008)。
  (2)双羊图
  多为北山羊。如与一群体动物图磨制于同一岩体不同面上的双羊图,作翘首观望状。体态匀称,腿修长,犄角后翘,顶部垂弯。高20、宽15厘米(YN009)。另有同向奔跑的双羊图。磨制。高20、宽15厘米(YN0I0)。还有双羊对行图。磨制。高25、宽15厘米(YN011)。也有母子羊图,大羊体长30、高15厘米,磨制,身下部有一小羊羔,线刻。画面剥蚀模糊。高20、宽30厘米(YN012)。
  (3)群羊图
  多为北山羊。有同向奔跑图。磨制。中间四只清晰,上下端模糊。羊角较大,状如镰刀。高30、宽25厘米(YN013,图2)。另可见七只北山羊并肩走动。线刻。高50、宽25厘米(YN014)。
  3.鹿图
  依画面鹿的个数多少可分为单鹿图、双鹿图、三鹿图、四鹿图和群鹿图五种。
  (1)单鹿图
  有作静立翘首张望状者,体形大,背脊平直,角主干长,主干上分出小叉,应为赤鹿(马鹿或八叉鹿)。磨制。高10、宽5厘米(YN015,图3)。又如,一只小鹿作卧状,造型生动,极为可爱。磨制。高5、宽5厘米(YN016)。另有前体高仰,作奔跑状者。磨制。高11、宽6厘米(YN017)。
  (2)双鹿图
  二鹿同向翘首张望。磨制。高40、宽20厘米.鹿体高7、长10厘米(YN018)。
  (3)三鹿图
  翘首站立,面向东。高15、宽20厘米(YN019)。
  (4)四鹿图
  四只鹿均作跑动状,左侧三只鹿为同一面向,右侧一只与左侧中间一只面对面,作抵对状。磨制。画面右上端有二处磨刻痕迹,形状不可辨。高25、宽30厘米(YN020)。
  (5)群鹿图
  群鹿向同一方向奔跑。磨制。画面高30、宽40厘米,鹿体高6、长8厘米(YN021)。
  4.狗图
  依画面狗的个数多少可分为单狗图和四狗图两种。
  (1)单狗图
  有竖尾回首张望者。磨制。高5、宽10厘米(YN022)。有向山上奔跑者。磨制。高8、宽12厘米(YN023)。
  (2)四狗图
  四只狗同向朝山顶爬行奔跑,前面一只单列,后面三只并列,均磨制,其中上部一只未磨制完好。高30、宽25厘米(YN024)。
  5.骆驼图
  依画面骆驼的驼峰不同可分为单峰驼图和双峰驼图两种。
  (1)单峰驼
  骆驼体形较大,单峰,多为抬头站立状。
  (2)双峰驼
  有单体双峰驼伸颈后仰者,似作跑动状,面向北。磨制。高7、宽10厘米(YN025,图4)。另有单体骆驼抬头观望者。磨制。高5、宽10厘米(YN026)。有三只骆驼面向东行走者,均抬头向前观望,体形瘦小。磨制。高20、宽20厘米(YN027,图5)
  6.野狼图
  有作奔跑状者。磨制。高8、宽15厘米(YN028)。另有奔跑者。磨制。高4、宽18厘米(YN029)。
  7.四马图
  中间二马对叫,上下各有一匹马在奔跑。磨制。高20、宽30厘米(YN030)。
  8.鸟类图
  两只鸟展翅作飞动状,线条流畅。前方有一画面模糊不可辨。磨制。高7、宽12厘米(YN031)。
  9.猛兽捕食图
  (1)狼食鹿图
  一只恶狼狂奔向一赤鹿,狼踩在鹿脖子部位并作噬咬状,鹿被踩倒作惊吓下跪状。右上方有一只狼作观望状。磨制。高15、宽13厘米(YN032)。另有一只狼张嘴狂奔,脚踩在一只奔跑的鹿的角上。磨制。高15、宽10厘米(YN033)。
  (2)虎食人图
  一只凶猛的老虎高抬着头,前爪扑向一人,人受惊吓,举起双手并作下跪状,似与虎搏斗,人身后还有一只老虎向前张望。磨制。高15、宽20厘米(YN034)。
  (3)虎食羊图
  一只凶猛的老虎伸颈张嘴,前爪踩向一北山羊角部。老虎为凿点成线制法,北山羊为磨制法。高6、宽6厘米(YN035,图6)。
  (4)牦牛斗狼图
  画面右上角一只狼屈身他顾而逃,中间一头牦牛长尾上翘,前腿使劲蹬地,弓背低头,半环形犄角抵向一只狼,狼被抵翻,蟋缩。左下角一只狼腰身细长,尾尻触地,前爪探扬,箕口龇牙,佯扑,下边有一头牦牛奋力抵之。磨制。高15、宽22厘米(YN036)。
  10.动物群体图
  (1)羊、鹿图
  有一赤鹿和三羊画面,赤鹿面对两只奔跑的大头羊,大头羊身高体大,角向下弯。下方另有一只静立的北山羊。磨制。高7、宽11厘米(YN037,图7)另有画面为左侧两只鹿同向走动,右下角一只大角羊静立抬头张望。鹿前方和画面右上角两只动物模糊不清。磨制。高20、宽40厘米(YN038)。有两只祁连鹿一站立,一奔跑,两只羊站立。磨制。高15、宽25厘米(YN039)。有两只鹿对两只北山羊,羊作奔跑状。磨制。高25、宽30厘米(YN040)。
  (2)虎、狼图
  两只虎和一只狼均作向前奔跑状,二虎在上,一狼在下。线刻,虎狼外形线条较粗,躯体饰斑纹和卷涡纹。画面高7、宽6厘米(YN041,图8)。
  (3)鹿、狗、狼图
  画面右部下端为一只狗在行走,上端有四只鹿行走,左侧有一只野狼在奔跑。磨制。高15、宽30厘米(YN042)。
  (4)牛、羊、鹿、狗图
  画面较复杂,共计20余只动物。画面上部有面向北奔跑的羊群,清晰者九只。中部两只狗斗一头牛,牛身后另有一头牛向前跑。左下部有狗在狂叫。磨制。高100、宽80厘米(YN043)。该画面所在岩石的另一面磨制有两只羊。
  11.畜牧图
  前述的有人和无人的群羊图、四马图、牛图三种,应为畜牧图之一,为叙述方便,不再列入畜牧图介绍。
  (1)羊、狗图
  一只羊与一只狗对卧,应为家犬守牧图。磨制,高15、宽30厘米(YN044)。
  (2)牛、羊图
  两头牛与一只羊均作站立状。磨制。高15、宽25厘米(YN045)
  (3)狗、狼图
  一只狗与一只野狼对叫,应为家犬守牧图。磨制。高4、宽10厘米(YN046)。
  (4)护牧图
  画面上端为两只羊抬头向前张望,下端一人左手叉腰站立,右手指向前方,人前面画面剥蚀不清。磨制。高80、宽30厘米(YN047)。
  12.斗牛图
  一个人两手叉腰怒视一头牛,似与牛斗。磨制。高10、宽20厘米(YN048)。
  13.骑猎图
  有两狩猎者分别骑在一匹马上,引弓搭箭,作欲射之势,狩猎对象已剥蚀不可辨。磨制。高20、宽25厘米(YN049,图9)。另有一副画面,上部三只大角羊在奔跑,下部猎人骑马射箭,正在射击一头牛。磨制。高30、宽30厘米(YN050)。
  14.“井”字及其它阴刻线
  井,阴刻,正方形,边长约10厘米,井上带亭盖,刻痕较深,线条清晰。另外,还有少量似河流及横、斜阴刻及磨制线条,形状不可辨认(YN051)。
  15.盘蛇图
  一条蛇作盘曲状,抬头。磨制。高10、宽8厘米(YN052)。
  16.车图
  两车轮有五个同心圆组成,横轴连接起来,中间有一大红花状车舆,下方有一细长条车辕,前端模糊不清。象征娶亲场面。磨制,高10、宽3厘米(YN053)。
  以上所选取的十六类画题,基本代表了牛娃山岩画的刻画内容,反映了该岩画群的绘画主题。依据岩画的刻痕、石垢颜色、刻画主题、技法等,大体可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前述1~10类可归为早期阶段,主要刻画羊、鹿、狗等较为单纯的动物形象,写实性较强,并以剔地法磨刻为主,刻痕较浅,石垢暗沉。相反,11~16类则可划分为晚期作品,该段突破早期刻画单一写实动物形象的传统,增加了畜牧、骑猎、斗牛等较为复杂的生活场面,也出现了井、车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物体。较多地使用了凿点成线技法,岩面刻痕较深,石垢浅亮。
  二 岩画分析及年代推断
  (一)保存状况、刻痕和石垢的颜色
  岩画的风蚀雨淋日晒程度是判断其年代的主要依据之一[1]。牛娃山岩画风蚀程度较厉害,有些画面保存较差,若隐若现,图象很难分辨。再者,由千岩画刻画在黑色岩石上,刻痕轻浅,颜色浅黑,且石垢(即石锈)较厚,色泽黑褐。从而可见该岩画群创作年代的久远。
  (二)题材、构图及表现手法
  牛娃山岩画是祁连山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表现手法上都充分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
  从题材方面来看,岩画多以各种野生动物个体或群体动物形体出现,间或出现群居觅食、与狼搏斗等场景。动物以野羊、绵羊、鹿、牦牛居多,约占全部画面的60%以上,此外,有少量的单峰骆驼、虎、鸟等。另有为数极少的狩猎场面和畜牧场面,以及最富时代特征的“井”字造型。通过刻画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成群结队的山羊野鹿,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以及骑马射猎等生活化、写实化的场面,充分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即通过作画者选取的这些题材,如实反映牛娃山一带先民的社会生活和所处的自然环境。
  从构图形式方面来看,一般一石一幅画面,画题生动自然,灵活多变,富有生活气息。从单羊、单鹿到双羊、双鹿,从动物到人物,都显示了岩画作者的独具匠心。如磨制的小鹿,小巧玲珑,非常可爱。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在写意的基础上,运用含蓄夸张和对比手法,力争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恶狼食鹿图,把野狼刻画得很凶猛,而把鹿的枝角刻画得很硕大,拖至背部,意在表现大自然弱肉强食、反抗搏斗的现实生活。另外,画面内容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感强烈,如鹿的惊恐逃窜,野山羊的奔驰等。
  (三)类型、技法和作画工具
  牛娃山岩画大多为时代较早的磨刻类型,也有少量晚于磨刻技法[2]的敲凿、划刻作品。总之,依刻画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凿点成线法和剔地法两种。
  凿点成线法,主要是用比较尖锐锋利而又坚硬的岩石条刻画出物象的轮廓线,表现物象的大致形象。牛娃山岩画的凿点成线法画面,数量不大,主要是打砸、剁刻(指用较为厚重、锋利的器具砍砸刻划)、点击敲凿而成的槽状线刻,如图六虎的制法;另有少量点状线刻画面,而且划刻线较轻浅,画面多为群体动物造型,如图八虎狼图。这些线条化的刻画作品,刻痕轻浅,画面简单,原始古拙。
  剔地法,即减地磨刻法,先用尖锐硬石条勾勒出物象轮廓,然后通体进行打砸、剁刻、研磨,使之成为微低千原石面的阴镌面,作品类似剪影,形象逼真传神,清晰美观,富有艺术美感。牛娃山岩画绝大部分画面属于此种制法,尤其是单个动物造型更体现了这种敲磨剔地法,画面边缘线条不明显,较为模糊,创作年代当略早于前述线刻画。
  牛娃山岩画的作画工具,不见铁器或铜器等金属工具锻刻、凿刻的刻痕,刻画线条和敲磨痕迹均表现得很拙钝,均为坚硬而尖锐锋利的岩石尖状器刻制、打砸、研磨而成。其创作时代相对较早。
  (四)岩画的艺术风格和所反映的猎牧业文明
  牛娃山岩画初期以写实形式为基础,以原始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图象为代表,追求形似,模拟对象,图形的具像性很强,力求所画对象形态的逼真传神,以动物的自然美为美,体现游牧人的审美主体。后期灵活自由地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审美观点由直观模仿发展为抽象思维,表现出生动形象的猎牧场面,充分反映了岩画源于现实写意的原始稚拙质朴的艺术风格。
  牛娃山岩画没有早期神灵崇拜和部族图腾的画面,也没有晚期刻画细腻、雕刻精美、画面丰富的图案化和装饰化作品,而只是以写实化的艺术风格,反映牛娃山地区原始狩猎生活和发达的畜牧经济。作者用骑马射猎场面反映牛娃山地区早期的原始狩猎生活,用成群的牛、羊等畜牧图象表现游牧经济,用最富时代特征的“井”字造型,反映了牛娃山先民创造的从原始狩猎和游牧业文明向亦耕亦牧经济形态的过渡。总之,牛娃山岩画以野生动物为主,兼及狩猎、放牧为题材,集中表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态和精神风貌,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以及历代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他们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也是猎牧人创造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五)岩画的特点
  1.采用凿点成线勾勒画面和磨刻技法,手法简洁,构图明快,画面古朴,粗扩疏朗,刚劲雄健。
  2.画面人物少,为线条化造型。
  3.单个动物造型形象逼真,群体动物造型则线条化。
  4.典型动物为鹿、牛、羊和食肉动物狼,且野牛、羊群画面典型。
  (六)岩画创作年代推断和族属问题探索
  牛娃山岩画不存在文献记载和画面题刻文字,也没有具有断代特征的动物属、种,因此,只能从上述岩画的保存状况、刻痕和石垢的颜色、制作方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已知年代岩画相比较,从而探索其相对年代。
  牛娃山岩画所在的永昌县分布有大量的历代岩画群。早期岩画中,如原北海子乡金川西村西北1公里处的红羊圈岩画,其上限为战国时期;毛卜喇岩画,题材及风格与牛娃山岩画相当;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400米的北山岩画,可辨认动物有羊、马、狗等,另有人物骑马、赶羊放牧等图象,为汉代遗存;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乡白家嘴村西5公里的石羊子大坂岩画,为战国时期。另外,与其相邻的同处祁连山北麓的武威、肃南也分布有大量与其相类似的岩画。如武威市凉州区西营乡二沟村东南2公里甘泉子沟战国时期岩画,在4平方米岩画上凿点连线阴刻有3匹马,1头牛,1只鹿,共5个动物形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韭菜沟乡光华村南4公里有大河峡岩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河峡沟口一巨石上以单线条构图的形式凿刻一作奔跑状的牦牛形象,身长0.2、高0.15米。另有黑石头沟岩画,位于韭菜沟乡东北9公里的榆木山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相距500米的黑石头沟和寡妇房山崖的两处青石壁上,采用线刻法和剔地法凿刻岩画23组,内容有射猎等生活场景和牛、羊、狗、鹿、豹等动物形象,构图粗犷,手法简洁明快,另有个别奇特的原始文字。这两处岩画均属青铜时代至汉代遗存。再有,分布于祁连山北麓肃北别盖乡的大黑沟岩画,凿刻有大量动物形象,而大象、猎鹰、猎犬形象较特殊,狩猎工具除了箭外,还有弩机、长矛等先进工具,且狩猎者着长袍、长筒靴、大沿尖帽。另有隋代“开皇”年号及题记。该岩画时代上启青铜时代,下至隋唐以后,牛娃山岩画与其早期岩画时代相当[3]。
  牛娃山岩画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岩画[4]相比较,虽然马鬃山岩画在时间跨度上较之前者要长,岩画题材繁多,风格多样,如戴尖状长帽的装束人物图象,男女裸体交媾图等,非常典型。但其山德尔岩画则与前者时代大体相当,雕凿岩画的岩石多呈黑色,且刻痕多呈浅黄和深褐色,如雕凿技法以原始的凿刻磨光法为主,题材以单个动物为主,狩猎场景较少,动物形体真实细腻,风格古朴等。这两处岩画与上、下哈然扎德盖岩画相比,后者风格尤为原始古朴,时代尚早。
  牛娃山岩画与嘉峪关黑山岩画[5]比较,前者画面题材单一,风格较古朴,多为动物形象,且单个动物造型形象逼真,群体造型则线条化,人物少,且只为线条式造型,石垢和刻痕颜色也较古朴,大多为凿刻磨制而成,亦有阴刻凿点连线构成画面者。而后者则时间跨度大,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如早期的犀牛、水鹿等晚更新世的残留动物形象,再如人物活动场面的围猎、舞蹈图,列队演习图、大型狩猎场景等比较典型,另有鸡、蛇、雁、鱼等多种飞禽走兽动物群体。石垢和刻痕较深,颜色较新鲜、明净,且多用阴刻法,有明显用铁器或铜器等金属器具刻划的痕迹。又,黑山石质以坚硬的花岗岩为主,凿刻岩画以铁器为宜。因此,牛娃山岩画与黑山四道股形沟、红柳沟中期月氏或匈奴族岩画相似,但前者略早,为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
  牛娃山岩画与新疆阿尔泰山岩画[6]相比,前者无论从磨刻技法、题材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与后者早、中期岩画相似,如用石器磨刻法制作的双羊图、狗、狼对峙图,以及鹿、骆驼等动物图象,与阿尔泰山岩画战国至汉代时期作品很类似。而阿尔泰山后期岩画中用铁器或铜器平面深凿的杂技表演、舞蹈图,以及岩绘作品则不见于牛娃山岩画。
  牛娃山岩画与内蒙古阴山岩画[7]相比,牛娃山岩画大多与阴山岩画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岩画相似。手执长弓骑猎的牧民形象、双峰驼、牛、羊、驼等家畜岩画,相当于阴山岩画的畜牧业的发展时期,即夏商至两汉的后段,而狼食鹿、人虎相斗等画面则相当于阴山岩画战国前后的作品。
  据此,牛娃山岩画的创作相对年代应定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为宜[8]。
  另外,关于牛娃山岩画的族属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甘肃岩画,上限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多数为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遗存,它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乌孙、羌、月氏的生活现实。早在秦汉年间,月氏人就居住在“敦煌、祁连间”,历史上著名的“胡腾舞”“拓枝舞”就出自这个民族。[9]永昌历史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齐家文化遗存丰富,更有著名的沙井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早期,汉晋时期的遗存也极为丰富。商周时期,永昌为西戎牧地;秦穆公时为月氏诸族所居住,《永昌县志》(1983年翻印本)记载,永昌“秦属小月氏国”;其后为匈奴所据,岩画中有不少双羊图、双鹿图等,是匈奴等北方游牧人喜用的构图方法;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率众以降,此地遂为汉有。另外,沙井文化是古代月氏族(亦有属甸奴一说)的文化遗存,且有羊图腾崇拜的遗迹,与岩画中大量羊的单体和群体画面有相似之处。据此,牛娃山岩画应为历史上先后活动在这一带的西戎和月氏人所首创,其后匈奴人和汉人有所增补。
  再者,从永昌沙井文化性质来看,在春秋早期此地就已有铁器和铜器存在,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在凿刻岩画时应有金属工具的刻痕,而牛娃山岩画中却并未发现,均为石制品敲砸磨制而成。似乎该岩画创作年代较早。然而,岩画题材中,有弓箭和“井”字符号化造型出现且弓形较小,这说明游牧狩猎经济的繁荣和亦耕亦牧经济的萌生,这又反映岩画年代相对较晚,因为这一带移民开荒屯田、凿井定居开始于汉初,但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
  调查人员:岳邦湖王元林张得智岳晓东
  摄影:岳邦湖张得智岳晓东
  执笔:王元林
  参考文献:
  [1]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2]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参见下编“新疆岩画综合研究”第一章“岩画的产生及发展”。
  [3]岳邦湖等:《岩画及墓葬壁画》,甘肃考古文化丛书之一,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甘肃岩”画专题(待刊)。
  [4]岳邦湖:(图绘史诗-河西走廊岩画),《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10期。
  [5]a.杨惠福、张军武:《嘉峪关黑山岩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b.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文物》
  1972年第12期。C.薛英群:《黑山岩画中的体育》,截(北方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杜,1989年版。d.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嘉峪关黑山古代岩画),《考古》,1990年第4期。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文化处文管所编:《中国阿尔泰山岩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杜,1987年版。
  [7]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参见第叁部分“岩画时代的探索”。
  [8]岩画年代推断的最新方法不少,这里没有过多引用。
  [9]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原载于《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