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芳草弥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7
颗粒名称: 笔耕不辍芳草弥青
其他题名: 刘克文先生的史志生涯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3
页码: 064-0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克文先生的史志生涯。
关键词: 刘克文 历史文化 永昌县

内容

初识刘克文先生是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们都在乡镇中学任教,后又同时担任了各自中学的教导主任。因工作关系,相互之间的接触慢慢地多了起来。再后来,因和克文先生都多年从事史志、民俗类编研工作,期间我亲耳聆听过他的教导、亲眼目睹过他的辛劳、亲手捧读过他的著作,从中对先生的品格、学识和著作敬佩已久。
  刘克文先生是永昌县城关镇人,生于1943年2月,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社会科学系列助理研究员。1978年,教育事业拨乱反正,他被选拔到永昌县北海子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后,深感责任重大,为尽快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他殚精竭虑、奋发图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翌年,通过考试被录用为国家中学教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1984年担任北海子中学教导主任。
  1986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被县文化教育局选调编纂《永昌县文化志》。修志是一门全新的、深奥的、严谨的学问,如何去面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不负领导重托,偌大的困难他没推托。进入角色后,在搜索有关资料的同时,自学一些关于史志编纂的知识。功夫不昧苦心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完成了《永昌县文化志》的征求意见稿,得到了县内文化界和县志办审稿会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后经修改,被新编《永昌县志》(1993年版)采用。
  1987年,他被调到中共永昌县委党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从此便正式进入史志编撰与研究这个行当。每当工作有了新的变更,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使之尽快进入角色,对自己所干的工作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工作之余,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教材,由于原来高中的学业底子好,加上工作实践中的拼搏与努力,在两年时间里,通过了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与编撰属史学范畴,要求编撰人员要具备马列主义史观和深厚的史学、文学基础知识,还需要甘于清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文先生深知翻阅择录历史档案资料、采访当事人和知情人提炼、编写史书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需要的是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他除了将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从1949年到1994年按年份、种类推盘查阅外,还根据需要到武威地区档案馆、金昌市档案馆和兰州军区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经过一年多时间,从数千卷档案中摘录原始资料数百万字,为编写《中共永昌县党史大事记》和一些专题资料积累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县委党史办人员编制少,只有一二人,工作经费缺乏,工作任务既繁重又紧迫,这就需要自加压力、自我鞭策,需要一股韧劲。就凭这股韧劲,先生于1994年完成了《中共永昌县党史大事记》的编纂、征求意见、精改、审定等项工作,于1995年10月内部印刷出版。《大事记》出书后,得到了省市党史研究室和有关专家的好评。之后,他又着手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永昌党史专题资料的编研工作。在聘请的两位离退休老同志的帮助下,从1994年开始,由刘克文先生主编,每年完成一辑党史专题资料的编撰出版工作,相继编印了《发展是硬道理》——永昌县1992至1993年综合体制改革综述、《沉痛的历史教训》《建政、镇反、土改》《“文革”与“四清”》等党史专题资料共5辑140多万字。为查阅研究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历史汇集了详实的、系统的成册资料。这是先生记录传承永昌党史、教育激励永昌民众的重大贡献。在资料编研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力求编辑出版的资料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知识性。作为编者的他,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视野,对历史的认知不断注入新的理念。由于编研成果显著,县委党史办(后纳入组织部)被多次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单位。
  在编研党史资料的工作间隙,先生利用查阅档案时收集的一些近代永昌历史上较为突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点滴史料,为市、县两级政协文史资料编写了脍炙人口的稿件数十篇。如文化遗产方面的《永昌社火秧歌》《永昌民歌漫谈》《一枝民间艺术奇葩——念卷》《大跃进时期的永昌民歌》《永昌毛卜刺的卐字灯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永昌民主建政》《1957年查产斗争始末》《7432斤小麦亩产“卫星”产生及万斤县计划制定的前前后后》《下洼子万人大会》《1959年的直峡山水利工程》《人民公社化运动》《永昌县大炼钢铁始末》《全省农业合作化的典型——焦家庄农业合作社》《农业学大寨建成大寨县》等;历史人物小传及简介有《狄万川小传》《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主席张中科》《赵国维烈士生平简介》《释宝藏小传》《袖珍和尚王照明》等;历史考研方面的有《金昌历史上十大佛教寺庙》《半段残碑话瑞像》《毛忠母亲及其墓志铭》《永昌历史上的名将毛忠及其家世》《明故恩荣寿官毛公之墓碑》《永昌种棉史》等。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永昌的研究课题,是永昌党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克文先生在潜心编撰社会主义时期永昌党史资料的同时,广泛涉猎有关西路军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资料与信息,为前来永昌缅怀先烈的各界人士宣讲有关西路军在永昌建政、作战以及永昌人民在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为西路军提供后勤保障工作、掩护营救伤病员和流落人员的历史事实。为前来永昌采访、拍摄影视资料的全国各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上海卫视、甘肃日报以及党史界的专家学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同时他注意收集外界对西路军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本县的资料,维护西路军在永昌保卫战中的历史真实性和权威性,力排生编滥造、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
  由于尊重历史、潜心不二,勤于编研、不懈努力,刘克文先生编写的一本本成果囊括了中共永昌县发展历史,他成了土生土长的、名副其实的永昌党史专家,为研究本县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料,值得敬佩。
  先生退休以后,退而不休,经常受聘于有关单位修志编史。2006年受聘城关镇,编纂《永昌县城关镇志》,于2008年编成并出版。之后应县财政局聘请,编纂并出版了《永昌县财政志》。2008年8月,《中国共产党金昌历史》(正本)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应中共金昌市委党史研究室聘请,克文先生又参与金昌党史正本的编撰工作。地方党史正本,是由地方党委授权编写,并经党委审定后出版,完整、系统、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的史书,它有历史权威性、系统全面性、真实准确性的特性,是研究运用地区党史的权威依据。编撰党史正本,要求编撰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刻苦的钻研精神和较好的文字修养。要求编撰者在德、才、学、识方面要有一定的水准。克文先生在多年的党史工作磨练中,基本具备了上述要求。应聘以后,与其他同事通力合作,用严谨的态度搜集并处理纷繁复杂的史料,用敏锐的鉴别力和责任感进行编撰。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在金昌市委的领导下,按照分工协作、集体创作的原则,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有关章节的编撰内容,几经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通过了甘肃省党史研究室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审定,于2012年1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刘克文先生从事党史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他不为名、不为利,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者系永昌县档案局原局长、县志办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有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