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棵大树也是一片厚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6
颗粒名称: 你是一棵大树也是一片厚土
其他题名: 记金昌文学名家王萌鲜先生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4
页码: 060-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文学名家王萌鲜先生的记事,其中包括了出生于书香世家,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文学之美、发掘文学新人,培育坚实后备力量等。
关键词: 王萌鲜 历史文化 永昌县

内容

犹记得2019年11月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时,精神矍铄,特别有精神气,走起路来步履稳健,根本不像一位已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微微佝背,穿一身干练西装,饱经风霜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起话来思维敏捷、中气十足,若不是早有了解,是很难将他与想象中的金昌文坛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上下防控疫情的紧要时刻,忽闻王老师仙逝,任我如何也想不到,与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成为最后一次,但就是这仅仅一次的交流,王老师的人格魅力已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王老师一生钟情于文学,培育文学新人,揭秘骊靬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公益,乃我辈之楷模。
  一 出生于书香世家,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王萌鲜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都是文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根深蒂固,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从小对文学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时便显露出文学天赋,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全县传阅。从小在作文中就立下宏图壮志——“我要当作家”,在初中、高中时创作的诗歌更是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瑰丽的文学梦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主攻汉语言文学。在全国知名的大学里上学,又打开了王萌鲜的文学视野。受前苏联文学的影响,王萌鲜喜欢上了文学评论,那时一度崇拜的偶像是前苏联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后来大学毕业,王萌鲜分配到中国文联,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电影艺术》当编辑,这时又接触了戏剧,乘着戏剧行业大力发展的东风,王萌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剧本,话剧《为了明天》、歌剧《第二小分队》等在省内外剧团编演,并获得了甘肃省优秀剧本创作奖,这都为以后创作好小说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二 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文学之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古往今来,文人在创作时都是倾听着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王萌鲜就是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回到热爱的故土后,大量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了短篇小说《叶落无声》《白雪》《山里人》《九月》《南妈妈》等,中篇小说《青烟从古城下升起》《东边日出西边雨》等,长篇小说《骊靬书》《神矢》,累计创作小说200余万字。其中《叶落无声》是王老师最为得意的作品,荣获甘肃省庆祝建国30周年文学一等奖。小说主要描写了“十年文革”对普通农村家庭产生的影响,剖析了人性的阴暗,也呈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光明日报》《文艺报》相继发表,文艺报副主编刘锡成力赞其“突破了文革以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水平”。
  王萌鲜一战成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作为全省唯一被甘肃省文联推荐参加中国作协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在那时能够参加中央文学讲习所对文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耀,也就是在那里,王萌鲜和蒋子龙、王安忆、张抗抗等人成为同学,聆听周扬、丁玲这些大师的讲座。1983年,王萌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甘肃省为数不多的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金昌市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三 发掘文学新人,培育坚实后备力量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王萌鲜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回来后便开班授课,把从全国最好的文学家那里学到的知识倾囊相授。1982年,在永昌文化馆举办为期两周的文学讲习班,带领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叩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开启了新的文学征程。
  扶掖后辈,培育新人,为青年一代搭建文学平台,是王萌鲜几十年以来孜孜不辍的事,这份培育新人的坚持和执着,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王萌鲜对待文学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四 探索骊靬文化,书写文学新篇
  永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关“骊靬”及古罗马军团的传奇故事,与史实交织在一起。传说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军团远征失利,数千名将士突围后几经辗转进入西汉版图,汉王朝在今永昌县焦家庄镇骊靬村,专门设置“骊靬县”安置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外族人逐渐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但很可惜,这段传奇故事太过于久远,真真假假,谜团待解。
  这时王萌鲜主动请缨,从浩瀚古籍中翻阅骊靬文化存在的蛛丝马迹,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古籍。功夫不负苦心人,王萌鲜从文献中获得一些资料。王萌鲜发表文章《骊靬——千古之谜解》《关于骊靬的几个问题》《一批古罗马军人在永昌落户记》等,并出版长篇文学作品《骊靬书》,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骊靬文学新篇的书写,填补了骊靬文化的空白,为永昌当地文化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 寄语文学青年,撑起金昌未来的文学蓝天
  王萌鲜对金昌文学发展的未来及新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寄予厚望。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总结了“五个一”与人共勉:一位老师、一个根据地、一份刊物、一个对手、一个笔记本。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是文学启蒙的老师,可以是真实的老师,也可以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一个根据地,具体指创作体裁,选定自己喜爱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等;一份刊物,保持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受益终身;一个对手,好的对手能够成就更加强大、自信的自己;一个笔记本,文学创作中灵感非常重要,有了好的想法应立刻抓住这难得的瞬间,记录下来,灵感与才情相遇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金昌市作协近几年发展态势迅猛,全市会员170余人,省级会员70多人,国家级会员5人,正处于比任何时候都好的时代,在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王萌鲜希望作协能更多的举办笔会、研讨会等活动,一方面促进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王萌鲜和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八十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著碑记、赋颂辞、书赞语,为永昌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萌鲜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始终坚持高远的文学理想,在小说、戏剧、历史研究等艺术探索上,坚持人文主义的创作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以对现实的思考,和深入生活的观察,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时代精神,让我们向王老师的艺术人生致敬。
  王萌鲜先生简介:
  王萌鲜(1937年6月—2020年2月),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原理事,金昌市文联原副主席、金昌市作协第一、二、三届主席。创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叶落无声》《白雪》《山里人》《九月》《南妈妈》等,中篇小说《青烟从古城墙下升起》《东边日出西边雨》等,长篇小说《骊靬书》《神矢》,其中短篇小说《叶落无声》获甘肃省庆祝建国30周年文学一等奖,《山里人》获1984年甘肃省优秀创作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开班授课,影响和教导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极大地推动了金昌文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金昌市文联《西风》文学编辑,金昌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严羽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萌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