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巍山先生历史文物研究述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5
颗粒名称: 祝巍山先生历史文物研究述要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5
页码: 054-0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祝巍山先生历史文物研究的述要,其中包括了文物研究、地方史研究等。
关键词: 祝巍山 历史文物 研究述要

内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诸多原因,金昌历史文物研究成果较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93年,随着新中国第一部《永昌县志》的编纂出版,永昌史志工作者开始关注历史文物、地方史研究,推出了一批文章专著,其中贡献较大者为祝巍山、谢翔云[1]、何登焕[2]等先生。
  祝巍山(1938—2017),字季臣,笔名碧野,甘肃永昌人,副编审。出生农民家庭,自幼好学。1956年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文秘工作,当过党校理论教员。期间参加过“中华函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学成才。1985年任永昌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县志主编。198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开办方志学系,祝巍山成为首批方志学大专毕业生。1999年退休,2017年8月10日逝世,享年83岁。
  自1986年起,祝巍山先生发表文章200多篇,编著或主编《永昌县志》《金昌史话》等书籍10部,在方志学研究、文物研究、地方史研究、散文诗词创作、历史轶事和传说故事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祝巍山先生方志学论著成果,已有多篇文章记述,[3]兹不赘述。本文主要介绍祝巍山先生文物、地方史研究领域主要学术成果,以表缅怀之情。
  一 文物研究
  (一)金昌文物综合研究
  20世纪80年代,祝巍山主编《永昌县志》期间,深刻认识到文物在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打破已有惯例,将“文物”章节从《文化体育卷》中析出,单独设置《文物卷》,独立编撰古文化遗址、古城堡寨遗址、书院石窟寺庙遗址、古墓葬遗址、古建筑、石刻石碑、馆藏文物、革命文物等,共计八章11节,3.8万字,保存了大量文物资料,体现了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文物卷》编排合理,科学规范,是第一部全面展示金昌文物内涵价值的著作,出版后成为了解金昌文物的必读书目之一。1991年发表《金昌市境内新石器时期几种文化遗存与人类发展简析》,[4]对金昌境内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存进行了阐述。
  (二)永昌圣容寺研究
  永昌圣容寺始建于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历经1400余年,文物古迹异彩纷呈,典籍资料浩如烟海,是金昌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地域文物瑰宝的品牌影响力不足,开发利用不够,对文化旅游业的贡献率不高,被形象地总结为“有说头,没看头;有资源,没亮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文物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匮乏。
  1973年至1985年,时任永昌县文教局文化干事的祝巍山参与不可移动文物普查。1973年,他与县文化馆馆长黄兴玉对圣容寺遗址进行实地调查,祝巍山发现镶砌于农户牛圈墙角的番禾瑞像佛首,组织力量运回县文化馆,予以妥善保管。该文物后被鉴定为唐代原作,国家二级文物,现已成为永昌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83年,孙修身、党寿山《〈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5]发表后,开启了永昌圣容寺研究的先河。祝巍山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篇论文对永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他于1987年撰文《永昌县历史遗迹与人口发展初探》[6],首次将番和瑞像、永昌圣容寺与莫高窟壁画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揭示阐述。随后陆续发表《刘萨诃与圣容瑞像并圣容寺》《拥抱历史的激情——记河西名寺永昌圣容寺》[7]《圣容寺和金川前大寺与后大寺辨析》《凉州瑞像头难接》[8]《永昌圣容瑞像与敦煌莫高窟因缘》[9]《敦煌壁画里的刘萨诃和永昌圣容瑞像》[10]等一批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文章收录于他主编的《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1]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销售一空。2009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甘肃故事——永昌御山圣容寺瑞像之谜》,祝巍山先生以地方学者身份做了讲述,永昌圣容寺自此为社会公众所熟知。2016年8月,兰州大学与永昌县政府联合召开“丝绸之路与圣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借智借脑,助力发展,永昌圣容寺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祝巍山先生对这项事业30年来的不懈努力,功不可没。
  (三)金昌金石研究
  2013年,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发起《甘肃金石录》编纂工作。年近八旬的祝巍山先生主动请缨,独自承担了编纂《甘肃金石录·金昌卷》[12]的浩大工程。据201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第3次清样稿统计,该著作共收录金铭、碑石、摩崖、景物四类金石286篇,35万字。其中,《胡执礼墓志铭》记载了明户部左侍郎胡执礼生平事迹,《肖淑人墓志铭碑》是研究明代西北名将伏羌侯毛忠生平事迹的重要文物资料,《清乾隆年间圣容寺修路石刻题记》为研究清代圣容寺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上述3件文物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录,均为首次公布。待先生遗著出版后,必将成为金昌文物研究领域的又一扛鼎力作。
  二地方史研究
  (一)金昌历史文化研究
  金昌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丝绸之路黄金地段,拥有5000年文明史,2200年建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进入21世纪以来,祝巍山先生在编著《永昌史话》《金昌史话》期间,先后撰写《永昌与河西走廊宗教述略》[13]《永昌历史上的民族概况》[14]《金昌历史溯源》[15]《霍去病焉支山下战匈奴》[16]《汉代的移民实边与番和屯田》[17]《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军血战水泉堡》[18]《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永昌》[19]等一批文章,涉及金昌古代及近现代历史的众多重大事件,是了解金昌历史文化的入门读物。
  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2013年以来,祝巍山先生着手编撰《河西名人选萃》。该著作分为四章,收录西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67位。
  (二)永昌路治所专题研究
  元代初年,甘肃河西走廊几乎同时出现两个“永昌”地名,一为今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一为今金昌市永昌县城。二地孰先孰后?由于关乎元代甘肃行省七个建制路之一——永昌路治所,清代武威、永昌地方志编著者依据《元史》等典籍简约记载,对此各执一词。当代武威、永昌文史工作者以“诸说并存”方式,分别将永昌路治所记录于本辖区地方志当中,成为一桩数百年悬而未决的公案。
  2004~2006年,祝巍山先后发表《高昌王纽林的斤留居永昌镇河西》[20]《蒙元时期阔端和斡耳朵城与永昌王、永昌路及高昌王关系探析》[21],他指出:一,元代永昌路初设于武威,后迁至永昌县城;二,后来的高昌王纽林的斤驻军在永昌县城,王府驻地武威。
  西夏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问世,为这一历史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2017年8月,笔者在鲁人勇、杨蕤等诸学者西夏地理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所载“永昌城”地名,结合清代《武威县志》《永昌县志》记载,考证认为:元代永昌路初设于西夏“永昌城”(今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先后由阔端王及其三子只必帖木儿驻守。至元九年“新城”(今永昌县城)建成后,永昌路迁移至此。至元十二年以降,高昌王纽林的斤居留永昌期间,成为西夏“永昌城”的新主人。[2
  ]总之,祝巍山先生早年对“永昌路治所”的学术观点,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祁连高耸雪含烟,书海邀游心生莲,夙愿魂系塞北月,志情更随天意旋。细将历史从头阅,研精覃思意志坚,待到春信送香时,愚人共尝桃花源”。祝巍山先生1987年创作的诗句,体现了他30年致力于历史文化事业的不懈追求。在此借用陈寅恪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缅怀先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热爱故土家园之精神,崇尚历史文化之情怀,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附注

参考文献: [1]谢翔云(1921—2010),甘肃永昌人,《永昌县志》副主编。永昌历史文化学者。 [2]何登焕(1942—2011),甘肃永昌人,《永昌县志》副主编,永昌历史文化学者、作家。 [3]张新才:《沥尽心血修方志》,1994年9月17日《金昌日报》“金昌人物”专栏;永昌 县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永昌第一部新县志主编——祝巍山》,《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2009年;王萌鲜:《书山有路(代跋)》,《祝巍山文史论稿》第433~44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5月。 [4]祝巍山:《金昌市境内新石器时期几种文化遗存与人类发展简析》,《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1年2月。 [5]孙修身、党寿山:《〈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敦煌研究》(创刊号)第105页,1983年12月。 [6]祝巍山:《永昌县历史遗迹与人口发展初探》,《金昌文史》第一辑,1987年。 [7]祝巍山:《拥抱历史的激情——记河西名寺永昌圣容寺》,《永昌文史资料》第五辑,2002年4月。 [8]祝巍山:《凉州瑞像头难接》,《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3月。 [9]祝巍山:《永昌圣容瑞像与敦煌莫高窟因缘》,《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甘肃史文资料选辑》第60辑,2005年9月;《金昌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10]祝巍山:《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1]祝巍山:《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第152~157页,2002年8月。 [12]祝巍山:《甘肃金石录·金昌卷》,待刊。 [13]祝巍山:《永昌与河西走廊宗教述略》,《金昌文史资料》第十辑,1997年。 [14]祝巍山:《永昌历史上的民族概况》,《金昌文史资料》第十辑,1997年。 [15]祝巍山:《永昌历史溯源》,《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6]祝巍山:《霍去病焉支山下战匈奴》,《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7]祝巍山:《汉代的移民实边与番和屯田》,《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8]祝巍山:《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军血战水泉堡》,《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19]祝巍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永昌》,《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20]祝巍山:《高昌王纽林的斤留居永昌镇河西》,《永昌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21]永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83~88页,2006年9月。 [22]李勇杰:《西夏“永州”“永昌城”地望考辨——元代永昌路治所、高昌王府驻地密钥》,待刊。 (2019年11月,本文刊载于甘肃省博物馆《陇右文博》2019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勇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祝巍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