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志》载故事数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4
颗粒名称: 《永昌县志》载故事数则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7
页码: 048-0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志》载故事数则,其中包括了张杰励精图治筑城安民、孙琦、孙祯舍生御寇受御封、汪志备公正断案为民作主、蒋应蕃、应兰杀身成仁千秋正气等。
关键词: 《永昌县志》 故事数则

内容

读永昌老县志,常被一些感人的故事吸引,这些故事里的主人翁,有封疆大吏如毛忠、郭琥;有尚书阁老如胡执礼、王心学;有耆宿鸿儒如南宫鼎、南济汉、王裕基等,这些人的事绩见诸史志资料者多矣。而有众多的地方官吏、文人秀士,甚至平民百姓的感人故事却往往不为人知。他们或恪尽职守,造富于民;或见义勇为,舍身取义;或坚守节义,视死如归。读后使人精神振奋,不禁为世代永昌的名人志士拍案叫好。
  古人云:“志则志其佳景、奇迹、名人、胜事,以彰一邑之盛”。《永昌县志》(乾隆、嘉庆、民国版)就是按这一原则记事的,它给后世永昌人传递的都是正能量。笔者从老县志的官师、人物、选举、艺文等篇中选出几则故事,译成现代白话文以飨读者。同时将相关诗歌附录于后,以补充故事的完整与真实。
  一 张杰励精图治筑城安民
  张杰,甘州(今张掖市)人氏,他性格果断坚毅,很有才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永昌卫指挥佥事(明初沿元制永昌仍为路,洪武二十五年废路设卫,指挥佥事为卫的最高军政长官)。永昌设卫后,治所草创,百废待兴,为了加强防务,张杰在宋、元所筑永昌城的基础上整修加高城墙,使之既高峻且坚固。同时挖掘护城河,并在南城外增修廓(即外城),以防南山游牧部族和土匪的侵扰。县城内元代所建永昌王宫殿业已破败,他稍加修葺,改造为卫署。同时还整肃吏治,加强四乡各营堡的防卫能力,为人民营造一个相对安定的休养生息环境。他吏治清明,薄赋税,轻劳役,激励人民从事农牧生产,使之安居乐业。
  当时有大批流民常来河西谋生,张杰对这些流民十分关注,不堵不疏,而在卫治境内统筹安置,划给土地,修建房舍,让他们从事农耕生产。这样既使大批流民稳定下来,自食其力,又安定了社会秩序,对开发永昌乃至河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孙琦、孙祯舍生御寇受御封
  孙琦,江南合肥人,明朝永乐年间曾担任永昌卫千户之职。永乐八年(公元1411年),有山匪来犯,掳掠沿山百姓。孙琦领兵沿祁连山剿匪,所向披靡,匪首率残部逃窜。为擒贼擒王,孙琦趁胜追击,深入山中,因所部兵丁未能及时跟进,只单骑穷追不舍。当他追到距县城东南六十里的炭山口时,匪发现只有单骑一人,便倾巢反扑,将之团团围住。孙琦无所畏惧,力战群匪,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孙琦以身殉职的壮举上达朝廷后,明成祖朱棣赐给钱帛,并令地方厚葬他,为表彰他的忠勇,敕令其弟孙祯袭千户之职,仍镇守永昌卫。
  时隔二十四年的明宣德十年(1435年),山南虏寇又来犯境,孙祯率兵丁二十余人与来犯之贼战于哱罗口(地理位置不详),取得了胜利。贼寇败逃后,孙祯策马穷追,贼且战且退,诱其深入山中。待孙祯疲惫不堪时,山寇便合而围之,孙祯终因力尽而被杀。朝廷为旌表兄弟英烈,特赐祭并赠予“明威将军”称号。
  《县志》评论说:孙琦、孙祯兄弟俩,职务卑微,而兵士又少,却能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去抵御犯界的匪寇,国家若尽得这样的忠勇之臣,何忧外患呢!
  永昌县博物馆院内收藏的三块石碑,其中有一块镌刻着“明威将军滕公墓誌”的碑。碑身高1.143米,宽0.77米,厚0.2米,下有碑座。碑正面除上述八个大字外其它文字已没法辨识,碑背面应当是墓主人的身世及功绩,可惜已被日月消磨、风雨侵蚀。这块碑疑为敕封“明威将军”孙祯的墓碑。
  三 汪志备公正断案为民作主
  汪志备,浙江仁和县贡生,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担任永昌知县。汪在任期间,清正廉明,一尘不染,夙兴夜寐,勤勉奉公。凡公务诉讼等职责之事,都能及时处理,从不畄滞推诿。
  雍正辛亥年(即雍正十一年),府、道衙门给永昌扩大生员入学名额,全赖汪公诤谏之力。此举为永昌的读书人进学入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汪志备尤其善于断狱判案,当时有一姓王的和一姓陆的市民合伙做生意。有一次从外地进货归来,已是入夜时分,他们在市场卸了货,姓王的急于回家,便托付姓陆的在市场值夜看货。第二天黎明时分,姓王的赶到市场,发现生意伙伴姓陆的被人杀死,查看货物却完好无损。出了人命案,姓王的赶紧报官,县衙的佥事(负责刑讼的县吏)断定是姓王的因生意上的财务纠纷杀了同伴,把姓王的收监审讯。当县令汪志备听了佥事的汇报后,认为佥事未作调查取证就先入为主,失之武断,必有冤情。于是提姓王的询问:“平时姓陆的常和哪些人来往密切?”姓王的说:“他和市场旁居住的张某私交颇深,关系暖昧”。汪县令让衙役暗中监视、观察张某的举动。然而张某却安然自若,并无异常,因此也不能贸然抓捕。汪公再命一狡黠的狱吏暗中盯着张某,看他家中有什么异常动态,终于发现了他杀死陆某的蛛丝马迹。汪公令拘捕张某审讯,张某在诸多证据面前不得不交待杀死姓陆的经过。
  原来,张某见王、陆二人进货归来,且姓王的又回家去了,便前来约姓陆的去自己家饮酒。酒醉后,张某提出要偷出一批货处理了他二人私分,陆某拒绝了他的要求,觉得自己监守自盗,一来对朋友不忠,二来行迹败露为人失信,怎么立足于商界。张某见陆不从,便恶念顿生,用绳索勒死姓陆的,乘夜色把尸体搬到市场,并打算偷窃王、陆二人货物,一走了之。不料巡夜的营兵从市场经过,张某怕杀人越货的行迹败露,便偷偷溜回家中。第二天,见姓王的被捉,他便故作镇定,没事人一样静观其变。案情大白后,汪公判张某斩监候,行文上报府道衙门。
  时隔不久,即乾隆元年(1736年),汪公调职武威。前来永昌接任知县的叫翁维宁,浙江钱塘人。翁上任后,张家人便贿赂翁知县,企图为张某翻案。翁知县受贿后便唆使张某反供,并将姓王的再次拿来严刑拷问。王父情急无奈,便去武威找汪公诉冤。汪公替王父写了诉状,让他去府台衙门申诉。知府对此案作了查证,认定汪志备原判案件证据确凿,量刑准确;而翁维宁收受贿赂,贪赃枉法,应受查处;张某杀人事实清楚,维持原判。翁县令到职不到一年便被革职查办。
  此案终结后,永昌民众舆论大快。
  四 蒋应蕃、应兰杀身成仁千秋正气
  蒋应蕃、应兰兄弟,世居永昌县新城堡(今新城子镇)。兄弟耕读传家,并为儒生,常以儒家仁义道德相勉励。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南山游牧部族叛匪侵入,当时,永昌副将刘绍宗传令西南各营守备,但宜关门坚守,不许出兵抵御。结果叛匪肆无忌惮,大行烧杀抢掠。因官兵的不抵抗,区区百十骑叛匪,便使老百姓少壮者逃窜奔命,老弱者哀号躲避。凡匪众闯入人家,主人必跪迎,任其抢掠牛马财物方可免于一死,不然,便杀人放火,洗劫一空。
  当新城城堡被攻破后,蒋氏兄弟料定在劫难逃,相顾说:“我们既然读孔孟典籍,就明白道义比生命重要,与其奴颜婢膝任叛匪凌辱而苟活,不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于是集妻子儿女,使其服毒而死。然后在庭堂房舍堆集柴草点燃,应蕃、应兰在熊熊烈火中先后刎颈自杀。可怜蒋氏一家共九人遇难。
  事后,县府教授(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吏)高子颖上新城堡表彰蒋氏兄弟的悲壮义举,赞叹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是多么的悲天悯人。蒋应蕃、应兰还有一同胞兄弟应葳,当天清早因媳妇娘家有事,他们一同带孩子去了丈母娘家,因此而幸免于难,蒋氏嗣祀得以延续,可见苍天有眼。县令将蒋氏兄弟杀身成仁的悲壮事迹上达朝廷,他们的姓名便可载入史册,留名青史。
  《永昌县志》(嘉庆版)“艺文”篇里有南宫鼎新城行二首,其一为蒋生应蕃、应兰作,现录如下:
  为蒋生应蕃、应兰作
  南宫鼎
  平羌山口羌不平,协帅飞檄西南营;
  但宜扃守毋往御,骄虏自是入新城;
  驰掠无过百十骑,片甲不来夫何忌;
  少壮奔窜老哀号,蒋生同怀同道又同志;
  垒门挈鸠各喻妻,匪族须臾瞰深闺;
  旋呼大小女若子,啖贼宁随爷娘死;
  药罢聚薪燔其家,望望白骨化丹霞;
  朔风飘瞥栋梁烬,伯仲后先饮霜刃;
  岂无盘金跽献获,全躯予膝肯屈犬羊奴!
  亦思困兽图穷犹一斗,只此忠信当甲胄;
  裁决尽室谁生存,云破天关招九魂;
  吁,嗟乎!
  葛累安能庇本根?
  所幸季弟邀冥佑,侵晨伴送归宁妇;
  侦俟氛定始言旋,苦敖极馁今有后;
  县令具书达朝廷,姓字长与史俱青;
  春秋祭享丰血食,百倍村祠牲醴馨;
  吁,嗟乎!
  霄壤升沉等闲事,初非殉名但殉义;
  千秋正气文山歌,家国虽殊心不二。
  五 赵大鲎洁身殉义,妻李氏守节终生
  赵大鲎,秀才,永昌新城堡人。清雍正初年,南山匪夷作乱,攻破堡寨,大鲎被贼众杀窖。他的妻子李氏年方二十,且怀数月身孕。当她得知丈夫遇难后,将要悬梁自尽,殉夫而死,但转念又想,丈夫尚无子嗣,旋即放弃自尽之举,带三尺古剑一把,藏匿于庄内菜窖之中。山夷攻庄未成,在堡内掳掠后,呼啸而去,故李氏幸免于难。
  后来李氏生一子,她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成人,娶了媳妇,生了孙子。因她勤俭持家,家计逐渐好转,李氏子孝媳贤,孙子们绕膝嬉戏,大可告慰丈夫在天之灵。李氏守节终生,六十多岁去世。
  《永昌县志》(嘉庆版)有南宫鼎新城行二首,其二为赵大鲎暨其节配李氏作,现录如下:
  为赵大鲎暨其节配李氏作
  雪峰俯新城,多有灵气贮;
  蒋氏钟二难,谁与踵其武。
  磊落赵生知道仁,读书好义程先民;
  山寇围庄度不免,白璧怎令玷风尘;
  士也见危当授命,冠沐从容巾袍正;
  仰面饮药游帝乡,少妇声吞抱贞性;
  雌燕伏卵泥堕梁,结缳梁上素练长;
  玉韫在石珠怀水,行与俱逝夫应伤;
  女媭石盖堂北穴,未到泉台此幽闭;
  古剑三尺依妾身,虏来妾身化冰雪;
  虏竟不来天相之,出穴营葬产佳儿;
  儿強诸孙已绕膝,六十从夫岂为迟?
  六 白辅宸振臂一呼,破挞虏保全两寨
  白辅宸,武举人出身。他的父亲白斗为永昌水泉营守备。南山虏匪作乱时,永昌协副将刘绍宗下令,叫西南各营坚守不御,致使匪气焰嚣张,仅百十骑便攻破新城堡,进行抢掠烧杀。当消息传到水泉营时,白斗因上峰有令,只能按兵不动。白辅宸不顾父亲阻挠,擐甲执戈高呼:“有能驱杀虏匪者,跟我来!”营中兵士及民众被他的壮举所感奋,纷纷拿起兵器,跟他去燕支山下高古城之西抵御匪寇。匪寇见从西北杀来一队人马,犹如猛虎扑食,便望风而逃。因此,高古、水泉两处堡寨赖以辅宸之力而未遭到山虏祸害。县令赞誉辅宸是忠勇之士,保全了两处堡寨应予嘉奖,辅宸听了吓得不寒而栗。他知道这个功若归于自己,那么父亲便会因失职而获罪,所以宁死也不能接受嘉奖。众人被他的至诚与孝心感动,就把驱逐虏寇保全两堡的功劳归于他的父亲白斗守备。
  协帅副将刘绍宗下令各营坚守不出,贻误战机,致使新城堡被陷,人民惨遭屠戮,被抢去财粮牛马无数,故朝廷降罪,将其处死。白斗却成了漏网之鱼,这全是其子辅宸的一片孝心啊!
  《永昌县志》(嘉庆版)有南宫鼎诗“水泉行为守备白斗子武举辅宸作”,现录如下:
  水泉行为守备白斗子武举辅宸作
  唐宋元路边防重,战绩近推祁忠勇;
  白斗蝟缩失戎机,僵守协檄山难动;
  有子辅宸果力多谋伟丈夫,挽戈牵骑长街呼;
  枯坐空复弃家室,从我尽断累累腥头颅!
  父老传言击社鼓,兵民挺刃一时聚;
  争似攫兔疾于鹰,不道吠庞猛如虎;
  燕支山下风怒号,群夷胆破飞奔逃;
  佥曰白君义士亦勇士,生全两堡洵足豪;
  宸也闻之寒栗股,归予功兮死予父;
  众喻厥指哀其诚,若翁从此冒虚声;
  以故后来协副法无爽,水泉潜鳞独漏网;
  往事纷纷传至今,应知当年孝子心。
  七 农夫郭耀率乡民拒寇而献身
  郭耀,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且有侠肝义胆。清雍正初年,南山虏寇犯境,因副将刘绍宗不予抵抗,不遣一兵一卒,致使寇气焰嚣张,竟然到县城南郊村庄戮掠。乡民有老人小孩跑到城下,哀求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城避难,守城兵士没有主帅命令不敢擅自开门,只好用绳索把他们从城墙吊入城中。郭耀见状,义愤填膺,恨自已不能作为国家的偏、裨将帅而杀敌安民,于是立即沿村号召纠集一些青壮乡民,操起锄头锨镐等农具,跟随郭耀奋勇御寇。虏寇见人多势众,便退却了。
  稍后,虏寇发现来者并非官兵而是农夫,便卷土重来,众乡民终究难敌匪寇,溃散而去。郭耀却毫不退缩,只身与贼搏斗,只到坐马无力跌倒而被虏寇捕捉并杀害。
  《永昌县志》(嘉庆版)“艺文”篇有南宫鼎诗“城南行为郭耀作”抄录如下:
  城南行为郭耀作
  郭耀田家子,高阳徒与随;
  血性贯金石,虎气腾须眉;
  山夷肆焚掠,老幼啼城垂;
  门闭不得入,胡能免疮痍;
  壮士愤长叹,营哨傥未知;
  自惴屯骨粗,恨未列偏裨;
  沿村纠众力,蜂集受指麾;
  农器为剑戟,神帜为旌旗;
  风趋吼鸣雷,鸟兽各奔驰;
  缓急须度势,我寡毋轻逐;
  寇去乃复来,群溃身孑遗;
  丈夫立天地,志定谁可移;
  雄关一人守,坏厦一木支;
  马踣卒见杀,豹死畄其皮;
  铃阁尚高卧卜,延颈能几时。
  (作者系原永昌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克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