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晋焉支县到明清高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1
颗粒名称: 从西晋焉支县到明清高古城
其他题名: 永昌焉支古城考述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8
页码: 008-0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西晋焉支县到明清高古城永昌焉支古城的考述。
关键词: 西晋焉支县 明清高古城 考述

内容

永昌县位于祁连山与焉支山麓,森林、山地、戈壁、草原等地理地貌丰富多样。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四社民居西南侧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年间在此处为安置“秦雍流迁人”而设焉支县,此后立县时间长达280年之久。康熙年间,清廷在焉支城旧址设立高古城营。清雍正二年(1724年),随着永昌卫改为永昌县(隶凉州府),朝廷在焉支县城原址修建高古城。民国时期,高古城军民四散流离,但城内外庙宇楼阁尚存。
  一 祁连山焉支山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足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
  据说焉支山盛产胭脂,早期曾被称为“胭脂山”,又因匈奴部落“翻译”而演变为“燕支山”“焉支山”。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所扣,居留胡地十二载,耳濡目染了匈奴妇女制作和使用胭脂的场景,归汉时从焉支山采摘远景胭脂带回,中原人因地制宜种植并发扬光大。东汉班固出使西域回来也感叹:“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焉支山,因此山盛产大黄,故现又名大黄山。
  《辞海》“焉支山”条目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焉支山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永昌县红山窑镇与山丹县大马营乡交界处,独峰兀起,气势磅礴;山脉东西绵延34公里,南北平均宽约20公里。这条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祁连山系,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的石羊河、黑河的分水岭。祁连、龙首两座山脉分别屏障在这条山脉的南北,古有“甘凉咽喉”之称。
  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在祁连山、焉支山驱逐匈奴,“成就”了匈奴的一曲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
  焉支山又曾被称为我国历史上首次“世博会”会址,因隋炀帝曾在焉支山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参加的“万国博览会”。《资治通鉴》载:“隋大业五年六月丙午至张掖。帝之将西巡也,命裴钜说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渲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胜。”
  二 史料记载的焉支县
  焉支山下,山丹马场、黑土洼农场向东五里,焉支城(高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就像碎落的珍珠,期待着世人探古访幽。
  史料记载的焉支县城“位于永昌县城以西七十里的今高古城村,建于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后期,因永嘉之乱,中原北方等地战乱相寻,国无宁日。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主动请缨入居凉州,西晋朝廷遂任命其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史称“前凉”。张轨是安定(今平凉灵台)大族,世代儒学传家,入主凉州后,于河西一带大兴儒学,劝课农桑。任用河西本地以及迁至此地的汉姓大族。河西一时间安定富庶,成为永嘉之乱后北方最为安定且由汉人主政的地区。因张轨治理有方,又重视儒学,中原北方及关中一带的世家大族苦于战乱,率皆避祸河西,史称“秦雍流迁人”。时有民谚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秦雍流迁人有部分亦迁移到焉支山附近,张轨于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设立焉支县,隶属武兴郡,以安置流民。北魏时,焉支、新鄣二县并入番和郡。隋开皇中,力乾、安宁、广成、新鄣、焉支五县并入番和郡。焉支县(北魏改名为燕支县)立县时间长达280年之久。
  《魏书·地形志》载:“番和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成、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
  《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西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
  清初《秦边纪略》载:“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凉志》记载:“焉支古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
  清乾隆《甘肃通志稿》载:“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
  三 史料记载的高古城
  焉支县城至明清时期,演变更名为高古城,曾用名高固城。
  约在明朝洪武年间,在焉支城所在地设立营盘,取此地原有焉支古城之“古城”而定名,至于“高古城”之“高”的来源,一说当时古城遗址旁住着高姓人家,一说此处地势较高。雍正年间,官府重修“四方高古城”,后经多次扩建,这座古城宽321米,长328米,大多建筑留存至二十世纪中叶。《秦边纪略》载:“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载:“明代是高古城营所在地,便更名为高古城,清雍正年间修四方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廊、为正方形。”
  遗憾的是,各种史料对焉支城(高古城)的规模和建筑鲜有记载。幸运的是,史料对高古城曾经管辖的烽墩、兵防设置等只言片语,足以证明其重要地位。
  查清乾隆《永昌县志》可知:明清时期,永昌卫设参将管辖分布在永昌和山丹境内的十四营兵马。其中,在永昌境内分布着六个营(中军营、高古城营、新城营、水泉营、宁远营、永安营)。高古城营邻近军事要地扁都口,驻军较多,设游击一名,管辖峰墩二十五处,各营所处位置及驻军情况如下:
  营东四处守兵十七名:牛家沟墩(五里)、姚家寨墩(十里)、黄虫庙墩(二十里)、甘家阿博墩(三十里接本城营界)。
  营西四处守兵共二十名:黑土洼墩(十里)、九条岭墩(二十里)、新添墩(二十里)、大峨博墩(三十里接大马营界)。
  营东北四处:大柳墩(营南十里)、红山嘴墩(营北十里)、压腰山墩(十五里)、马鞍山墩(二十里)。
  营西北六处:土沟墩(十里)、暖泉墩(十五里)、十三盘墩(二十里)、石城茄连墩(三十里)、大口子墩(三十里)、香沟脑墩(五十里)。
  营西南四处:罗家墩(十里)、寒鸭口墩(三十里)、孤山滩墩(六十里)、中马路墩(九十里)。
  南山诸口三处:大河口墩(三十里)、插尖达坂墩(五十里)、双古城硖墩(七十里通永安营界)。正南、西南守兵共二十名。
  此外,高古城营隘口西南设有冲汛三处,每处守兵十名:
  鸾鸟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平羌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五龙五池口,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清《永昌县志》记载:“高古城营,员额马步守兵四百名,内马战兵一百五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除裁移,实存一百九十九名,内马战兵四十名,马匹数如兵,步战兵四十名,守兵一百一十九名。库贮铁盔甲五十八顶副,绵盔甲一百六十九顶副,威远炮二位,大小鸟枪七十九杆,三眼枪十五杆,矛十三杆,腰刀四十八把,挑刀十把,扁刀十把。”
  从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三十六年,清廷在高古城营先后任命了二十五名游击将军或守备(雍正十年前为游击,雍正十年后改游击为守备):
  郑罴,福建人,行伍,康熙十年任。
  牛一麟,靖远人,行伍,康熙十五年任。
  余启,汉中人,行伍,康熙十七年任。
  李功,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二年任。
  朱道浚,顺天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洪亮,福建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
  张洪良,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尤生豹,定边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
  蓝国印,甘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郭永盛,临洮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雷进国,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李根润,顺天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任嵩,北直人,武甲,康熙四十八年任。
  王尚信,甘州人,行伍,康熙六十一年任。
  高其奉,凉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吴永年,顺天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毛攀龙,江南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朱奇芳,宁夏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田玉,北直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陆天德,肃州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多里,满洲人,乾隆十七年任。
  承保,满洲人,乾隆二十年任。
  沈金,宁夏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柱德,满洲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千佛保,蒙古人,乾隆三十年任。
  据传,在历任游击将军中,还有高古城人士蒲国忠。
  《永昌县志》“忠节篇”记载:严克选,高古城千总。咸丰中黑番围城,竭力据守。后因援兵愆期,营陷,克选死。事闻,予世袭。
  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高古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在古城遗址南门前方立碑刻铭。
  四 高古城之内城
  根据现存仅剩的遗迹,以及对部分耆老的口述史采访,高古城的内城情况也有一个相对较清晰的轮廓。清雍正年间修建的高古城,后来历经修缮而成内外格局,内城在西,外城居东,相互之间由瓮城(圈)相连。内城主要是官府办公和活动的地方,设有书院和学堂,外城主要是居民区。
  据蒲荫奎老人回忆,内城城墙比外城城墙宽得多高得多,城墙底座宽约一丈,高三丈六,城墙底部均有土坎夯筑的裙墙,高约六尺;城墙四角都有角楼。内城除南城墙没有瓮城外,其余三面城墙外均有宽约20米的瓮城(圈),墙外有宽约5米的护城河。
  高古城遗址内城为正方形,与史料记载的“四方城”相符,四面城墙长度均为128米。分布的主要建筑,有印记的至少有10处。
  内城门:位于东城墙正中,宽约3丈,外有东西宽约6丈的瓮城与外城相连;瓮城东墙正中上方有坐西朝东面阔三间的观音阁,下方有宽约1.5丈的城门。
  下衙门:也称书院,坐落于城门右侧,坐北朝南,门外立两尊石狮,院内东西各有七间房相向而置,三间学堂坐落于书院北端正中。
  炮台:坐落于内城西城墙正中,三间,对应内城中轴线。
  无量殿:坐落于内城西城墙炮台与西南角楼之间的中间位置,坐西朝东,两间,墙壁塑童子拜观音,正中塑无量寿佛,两侧塑十八罗汉。有大钟一口。
  土地庙:因庙顶原有一鼎小钟而又称钟楼,位于内城中轴线正中位置,坐西朝东,一间。庙内塑有土地爷,两边小鬼拿三叉板站立。庙内正中设置时辰台一尊。
  上衙门:坐落于土地庙南侧,坐北朝南,五间,系官员办公场所。
  南当铺:坐落于内城中轴线南侧、土地庙东南方向,三间。
  北当铺:坐落于内城中轴线北侧、土地庙东北方向,三间。
  玉皇阁:坐落于内城北城墙正中,两间,内塑玉皇大帝泥塑,两侧塑童男童女。阁内原有大钟一口。
  五 高古城之营盘
  驻防高古城的兵将居住和训练的练兵场,位于高古城内城南城墙的西南隅,此处被称为营盘,虽然部分场地已被坟冢占据,但尚有遗存。老人们能够辨认清楚的建筑设施,至少有8处。
  南涝池:位于南城墙外东南,系守城官兵专用。
  点将台:位于兵马操练场西端偏中位置,坐西朝东。
  演武厅:位于点将台以西,坐西朝东,五间,主要是驻防兵将比武、议事的场所,现存基座印痕,留有瓦砾碎片。
  跑马槽:位于演武厅向北约150米处,属兵马操练场地盘。东起内城西城墙,向西延伸,现存宽约3米、长212米的印痕。
  旗台墩:位于跑马槽西端北侧十几米处,遗存1米高土墩。
  六 高古城之外城
  蒲荫奎等老人们口述,他们孩童时代看到的高古城的外城城墙比内城城墙低而窄,外城墙高1.5丈即5米左右,宽约1米多。
  高古城遗址外城为正方形,四面城墙长度均为180米。整个高古城的外城内,至少有庙宇楼阁等建筑和场院等处所10处。
  南门楼:位于外城遗址现存两段沙土夯筑城墙遗迹之间,宽约1.5丈,门庭上端盖有庙宇三间,内塑“福、禄、寿”三星,壁画内容以《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东吴招亲”故事为主。
  娘娘庙:坐落于外城中轴线东侧2丈处,距南城墙外侧5丈,坐南朝北,一间。内塑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等塑像,内墙壁画有描述西汉故事“韩信七岁击破缸”“孔融四岁能让梨”的壁画。
  三官庙:坐落于娘娘庙东侧1丈处,距南城墙外侧5丈,坐南朝北,三间,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系曹氏椿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建的家府庙,内有碑刻《三官庙钟文》。
  三官庙钟铭文:
  上:天地水府三官大帝
  中:大明启运陶镕礼乐
  下:六合水清锻炼甲兵
  文昌殿:坐落于三官庙以东1丈处,距南城墙外侧5丈,坐南朝北,三间,内有壁画,设有大成至圣、文昌帝君牌位。
  观音阁:位于外城西城墙正中门庭上端,外与瓮城连,坐西朝东,三间。供奉三尊佛像有观音菩萨塑像、金童玉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内悬修善布施匾。
  里涝池:位于外城东北角,较大较深,系外城居民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地。
  杨家腰门:外城北城墙中段,无顶敞开,夯土门柱。距南门楼180米、北门楼128米。门外东西有杨家东店、杨家西店,各三间。腰门内西北角是屈家场。
  七 高古城城外建筑
  杨家腰门以北的“城郊”,原有庙宇等建筑约8处。
  龙王庙:距外城东北角156米,坐北朝南,五间大小,供奉“本境龙王”“顺济之神”“山神爷”“土地爷”“牛王马祖”牌位。原有龙王庙不知何时被毁,民国三年,人称“董师傅”的董运兴筹资复建,内悬“泽沛生民”匾额由焦永熙(字秀实,今河沿子村八社人)撰写。
  董家碑:位于龙王庙东南方向168米处,青砖砌,高约半丈。系官府奖励守城有功的董姓兵户人家而建。
  北门楼:距外城南门楼280米,曾盖有门楼,规模与南门楼相似略小,内塑一尊九头佛。现遗存两座2米高土墩。
  藏经塔(又名喇嘛台):夯土筑,坐落于北门楼通往黄山寺的马路西侧,距离北门楼约10丈,1960年遭拆除,经卷俱焚,现存一座1米高土墩。
  北大寺:位于喇嘛台向北偏西55米处,坐北朝南,约5间,中间一间塑有大佛,十八罗汉分列两边。现存大量瓦砾。
  禅房:分列北大寺两侧,共18间,9间坐西朝东,9间坐东朝西。曾是喇嘛们居住念经、向信徒提供斋饭的场所。
  北涝池:位于北大寺东侧,距北门楼110米,属喇嘛专用。
  山门:位于北大寺东北处,是高古城通向黄山寺的门道。
  (作者系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兼金昌、酒泉、嘉峪关记者站负责人)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开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