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历代郡县建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70
颗粒名称: 永昌历代郡县建置录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6
页码: 002-0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历代郡县的建置录,其中包括了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鸾鸟县、日勒县、西郡、番禾县、番禾郡、武兴郡等。
关键词: 郡县建置 永昌

内容

番和县西汉置,属张掖郡。据《汉书·地理志》:“番和,农都尉治。莽曰罗虏。”当为汉代重要的农业开发地。西晋改名番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复改置番和县。唐天宝三载(744年)改名天宝县,长庆中(821—824年)仍改番和县,后废。治所在今永昌县焦家庄镇水磨关,俗称西寨、西古城。
  骊靬县西汉置。莽曰揭虏。属张掖郡。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秦汉卷》称“骊靬,该地原为匈奴骊汗王驻牧地,后将骊汗讹写为骊靬,遂为县名。该县系汉武帝开河西后的公元前111年所设。英人德效骞于1957年在伦敦发表《古代中国的一座罗马城》一文说,公元前54年,罗马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在进攻帕提亚(中文古籍称为安息,即今伊朗)的战争中大败,本人被杀,所率将士2万人阵亡,1万人被俘,1万人逃回。后来,被俘罗马人逃出帕提亚,投靠筑城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的匈奴郅支单于。公元前36年,被俘罗马人参与到支单于城保卫战,被汉军俘获后,汉朝廷在河西设骊靬县安置罗马降人。近年在金塔金关和敦煌悬泉发现有关骊靬的汉简11枚,其中有二支纪年简,‘□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前60年)三月庚寅以功次迁为□’,‘□公乘,番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辛□’,证明骊靬之名的产生及设县在郅支战役之前,因而绝不是为安置所谓罗马降人才设置骊靬县的。考古材料否定了德效骞的猜测。”东晋张祚遣将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北魏废。治所在今永昌县焦家庄镇骊靬村(旧称者来寨)。
  显美县西汉置,属张掖郡。东汉改属武威郡。北周废入姑臧县。《大清一统志》《甘肃新通志》谓显美位于永昌县东。1993年版《永昌县志》称“显美县治当在今县东约四十五公里处乱墩子汉墓群附近”。2009年版《甘肃通史·秦汉卷》称显美县治在今凉州区西北丰乐堡。据金昌市地方志办公室考证,显美县治所在今永昌县水源镇杜家寨西,乱墩子汉墓群附近。
  鸾鸟县西汉置,属武威郡。东汉、三国魏因之。西晋废。后世史家对鸾鸟县治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为武威西北说。新旧《唐书·地理志》称:唐嘉麟县,神龙二年(706年)于汉鸾鸟县置。《元和郡县志》云:嘉麟县,东南至州七十里。唐凉州城,即今武威市凉州区。州西北七十里,地当永昌县水源镇和凉州区丰乐镇。其二为永昌西南说。清顺治《读史方舆纪要》《丁酉重刊凉镇志》最早持此说。云:“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属凉州。”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因其说。清代两部《永昌县志》又加以引申,指出“依鸾鸟山故名,上房寨子即其遗址。”今编《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以及新修《永昌县志》亦载“鸾鸟县城遗址位于大河坝滩上房寨子(今西大河水库西侧高地上)。距今县城约七十公里。1968年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三,最早亦最可靠的说法为武威以南说。《后汉书·段熲传》云:“永康元年(167年),当煎诸种复反,合四千余人,欲攻武威,段熲追击于鸾鸟,大破之……”唐李贤注曰:“鸟音爵,县名,属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昌松县北也。”嗣后的《大清一统志》、钱坫等的《新斠注地理集释》、汪士铎的《汉志释地略》以及当代《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亦持此说。今人郝树声的《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以汉简文“仓松去鸾鸟六十五里。鸾鸟去小张掖六十里。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姑臧去显美七十五里。”和汉代里程换算1汉里等于415.8米,以姑臧(今武威城)为起点,逐一考测出简文中的五个县址,鸾鸟县城在今古浪县北小桥堡一带。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秦汉卷》采用此说。该书否定了鸾鸟县治武威西北说和永昌西南说,故其仍有较大争议。
  日勒县西汉置,属张掖郡。北魏改名永宁县。《汉书·地理志》云:“日勒,都尉治泽索谷。莽曰勒治。”《后汉书·梁懂传》唐李贤注:“汉日勒古城在甘州删丹县东南”。《太平寰宇记》亦持此说。《读史方舆纪要》载:日勒城在(山丹)卫东南。《大清一统志》:“日勒古城在山丹县东南”。清修《甘州府志》:“日勒古城(山丹)城东南百里许,古泽索谷,日勒都尉治此……今土人云古城窊。”今编《山丹县志》:“日勒县辖有今县境东北部焉支山北侧地域,治在今峡口东古城洼,以驻地城堡‘旗翻日勒’之景而得名。”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古城洼,在甘肃永昌县西北,接山丹县界,即汉日勒县故治也。”1986年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日勒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永昌县西。”1996年版《河西开发史研究》:张掖郡日勒县在今永昌县西北。2009年版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秦汉卷》称,日勒县治在今山丹县东南百余里。
  西郡《后汉书·郡国志》张掖郡载:“献帝分置西郡”。是从张掖郡分置的一个郡。其分置年代,据《太平寰宇记》甘州删丹条记载,为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其辖县为日勒、删丹二县。一说为日勒、删丹、番和、骊靬四县。郡治日勒县。
  西魏废。其城址见日勒县条。
  番禾县 西晋以番和县改名,属武威郡。十六国后凉升为番禾郡。其城址见番和县条。
  番禾郡 十六国后凉升番禾县置。北魏改为番和郡。其城址见番和县条。
  武兴郡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置。属凉州。《晋书·地理志》:“永宁中(永宁只两年),张轨为凉州刺史,上表请合秦雍流人移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统武兴、大城、乌支(当为焉支之误)、襄武、晏然、新障、平狄、司监等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兴郡,前凉置,北周废。故治在今甘肃武威县西北七十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武兴郡,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晏然县(今甘肃武威县西北)。北周废。”《甘肃大辞典》:“武兴郡……郡治武兴城,在今武威市西北的丰乐镇。其下属县为流民所居的侨置县,占地很小,不过今之一乡镇,无从考稽。”经考查,武兴郡辖县焉支、新障、大城、平狄等在今金昌市境内。
  焉支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焉支县,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高古城。北魏改名燕支县。”《读史方舆纪要》谓焉支城因焉支山以名。属武兴郡。
  新漳县 (新障县)古建置。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新漳县,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北魏改名彰县。”属武兴郡。
  大城县 十六国前凉置,属武兴郡。经考证北周改名广城县。治所即今永昌县东四十里的六坝镇故城。(《晋代大城县永昌回回城》)
  平狄县 十六国前凉置,属武兴郡。经考证,北周改名安宁县。治所即今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高庙古城(旧称破古城)。清代《五凉志》、《永昌县志》均记:“破古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与昌宁寨相近,有遗址。”属晋代遗址。(《两晋平狄县双湾破古城》)
  永宁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永宁县,北魏以日勒县改名,治所在甘肃永昌县西。西魏改名弱水县。”城址见日勒县条。
  弱水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弱水县,西魏以永宁县改名,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北周废。”城址见日勒县条。
  番和郡 北魏以番禾郡改名,辖彰、燕支二县,139户。据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北周番和郡治彰县,领彰、燕支、力乾、安宁、广城5县。隋开皇中废。治所见番和县条。
  燕支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燕支县,北魏以焉支县改名,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西高古城。隋开皇中废。”属番和郡。
  彰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彰县,北魏以新漳(障)县改名,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隋开皇中废。”刘光华主编《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称其为番和郡治。治所在今永昌县西10公里水磨关南水寨城(俗称白虎城)。
  力乾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力千县,北周置,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境。隋开皇中废。”《隋书·地理志》:“番和,后魏置番和郡。后周郡废,置镇。开皇中为县,又并力乾、安宁、广城、彰、燕支五县之地入焉。”《大清一统志》《甘肃新通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皆云:“按《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县入番和,盖即骊靬之讹也。”1980年版《辞海》:“骊靬,古县名。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北魏以后作力乾,隋废。故址在今甘肃永昌南……《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按《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县入番和,当即此县。”其城址见骊靬县条。
  安宁县 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安宁县,北周置,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境。隋开皇中废。”经考证,安宁县系平狄县改名而置。其城址见平狄县条。广城县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广城县,北周置,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境,隋开皇中废。”经考证,广城县系大城县改名而置。其城址见大城县条。
  嘉麟县 唐《元和郡县图志》:“嘉麟县东南至(凉)州七十里。本汉宣威地,前凉张轨于此置武兴郡,后凉吕光改置嘉麟县,后废,万岁通天元年重建。”《新唐书·地理志》:“嘉麟县,神龙二年于汉鸾鸟故城置,景龙元年省,先天二年复置。”《太平寰宇记》:“嘉麟县,(凉州)西北七十里,今五乡。唐神龙二年于汉鸾鸟故城置,景龙二年废,先天二年复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嘉麟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西北。后废。”据《甘肃大辞典》、今人李并成《唐代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1990年第1期《敦煌研究》)所称,嘉麟县城即今永昌县水源镇北地村的古城遗址沙城子。
  天宝县 唐天宝三载(744年),以其县天宝山出醴泉并石花,民取以为面,贫者赖之,乃改番和县为天宝县,长庆中(821—824)仍改为番和县。其城址见番和县条。
  雄州 唐咸亨元年(670年)置,治所在番和县。调露元年(679年)废,番和归凉州。其城址见番和县条。
  永州 清修《五凉志》《永昌县志》沿革中均记:宋景德中为西夏所据,置永州。今编《永昌县志》称:“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其城址当在今永昌县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无考州名为永州。2009年版《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载《西夏贞观八年(1108年)疆域》图,永州在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南。诸说并存,以期再考。
  右厢朝顺监军司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载: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驻地,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双重性质的军区建置。治所西凉府。驻凉州西北永昌城。
  永昌路 《元史·地理志》:“永昌路,下。唐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中陷于西夏。元初仍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大明一统志》:“永昌城,在凉州卫城北三十里,元永昌路治此。”《大清一统志》载永昌县沿革称:“元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属甘肃行省。”《古今地名大辞典》:“永昌路,元置。今甘肃甘凉道中部地。治今甘肃永昌县。”《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永昌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置永昌卫。”《中国历史地图集》亦将永昌路治所标注在今永昌县城。永昌卫治所有三种说法:其一,在今武威城北三十里的永昌堡(元永昌府);其二,在今永昌县城(元永昌王宫殿所在);其三,先在武威永昌府,后迁永昌县城。今人王宝元著《凉城沧桑》称“这种变动与亦都护高昌王由新疆吐鲁番东迁进驻武威永昌府有关,诸王只必帖木儿将永昌府让给了高昌王,将其王室搬到了永昌县的鄂尔多城,将其所辖的永昌路治所迁到了永昌县城”。据此,永昌路治所为:元至元十年至十四年在永昌府(今永昌堡),至元十五年迁往今永昌县所在地。
  永昌卫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永昌路改置,清雍正二年(1724年)降为县。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甘州城)。卫治即今永昌县城。洪武二十五年辖前所、后所、左所、右所、中所五所。明嘉靖丁未刊《边政考》载:“永昌卫东至凉州卫界七十里,西至石硖口驿一百一十里,南至西番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脱欢山四百里,东北至镇番卫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土鲁干山口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白石崖山口一百八十里,至甘镇三百一十里。”辖6营、7寨、33堡、37隘口。永昌卫在甘肃镇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雍大记》称:“面雪岭之峰,枕金川之水,云川经其西,涧水绕其东,控扼甘凉,屹为雄镇。”《读史方舆纪要》称:“唇齿姑臧,形援张掖,襟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其东西之孔道也。”
  清代永昌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永昌卫改置,降为永昌县,隶凉州府。治所即今永昌县城。清嘉庆刊《永昌县志》称:“县境广袤六百余里。县治在凉州府西一百六十里。东至柔远驿武威界七十里,西至古城洼山丹界八十五里,南至酸茨河接大通河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昌宁湖镇番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炭山堡武威界七十里,西南至白石崖山丹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蔡旗堡镇番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石硖口山丹界一百一十里。”所辖村社堡寨有44个。
  民国永昌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归中华民国甘肃新政府管辖。先后属河西道、甘凉道、甘凉行政区、第六行政督察区、武威专员公署。县治即今永昌县城。据民国《甘肃通志稿》,县城东至武威县界九坝堡七十五里,西至山丹县界高古城八十里,南至大通县界黄城滩一百七十里,北至民勤县界昌宁湖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武威县界永安堡五十里,东北至民勤县界郑家堡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山丹县界新城子九十里,西北至山丹县界大牌坊一百一十里;东至省治七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五里;面积16713方里。1924年,全县划区6个,置村66个。1938年划区5个,联保10个,保56个。1941年建鸾鸟(后改为五龙)、永安、永宁、宁远4乡和云川镇,辖保56个、甲553个。1949年全县辖56保、523甲。云川镇驻县城,辖15保150甲,即县城、黄家学、赵家庄、中庄子、楼庄子、沙沟岔、焦家庄、陈家寨、水磨关、南沿沟、梅家寺、南泉、双磨街、北泉、红庙墩、毛卜喇、大坝、小坝、北海子、金川峡等地。永安乡驻东寨,辖7保61甲,即头坝、二坝、三坝、四坝、五坝、南坝、六坝、七坝、八坝、九坝等地。五龙乡驻新城子,辖6保67甲,即河南坝、新城子、马营沟、西湾、毛家庄、高古城、姚家寨、夹河、红山窑、土沟、山头、水泉子、王信堡、永胜、马家坪等地。宁远乡驻宁远堡,辖9保99甲,即河西堡、河东堡、青山堡、山湾、龙景、宁远堡、中牌、东湾、西湾、西坡、陈家沟、尚家沟、马家沟、旧沟、小沟、新粮地、九个井、许家沟、刘家沟、曹家沟、天生炕、黑沙窝、岳家沟、当中沟、新沟、赵家沟等地。永宁乡驻永宁堡,辖19保136甲,即杜家寨、宋家沟、中暖泉、永宁堡、梅家寨、南沟、北沟、汤吕堡、赵沟、新沟、沙城子、龚家堡、东沟、西沟、北稍、朱王堡、陈仓堡、上沟、下沟、新堡子、上三沟、流泉沟、董家堡、郑家堡等地。沙沟寺为1保10甲。
  注:金昌市成立前双湾镇、宁远堡镇属于永昌县所辖乡镇。
  (作者系金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编辑)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勣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