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67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内容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
  永昌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部,是古代丝绸之路行经河西的咽喉要道,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镇。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述:“(永昌)卫唇齿姑臧,形援张掖,襟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其东西之孔道也!”永昌在河西之地位可见一斑。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史前社会,永昌就已有远古先民生息繁衍。如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过渡时期的河西堡镇鸳鸯池遗址,城关镇金川西村马家湾子齐家文化遗址,双湾镇三角城的“沙井文化”等,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中均有呈现,可见永昌是河西地区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进入历史时期,永昌于西汉武帝时开县,始称番禾县。又因番禾县地位重要,土地肥沃,适宜农业,汉廷遂在该地设置管理农事的专门机构——番禾农都尉。至唐代天宝年间改为天宝县。西夏时期称为永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改名永昌,并升永昌为永昌路,降西凉州属之,永昌一名始于此并得延续。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军事卫所制度,永昌路改称永昌卫。清雍正二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于此可见,永昌历史变迁脉络清晰,文化悠久而厚重。
  蜿蜒西进的汉明长城横贯全境,既印证了永昌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也代表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发展。魏晋时中原汉人大族西迁,佛教文化与艺术东渐,使得多元民族文化不断的交流融通。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的石佛崖石窟、云庄寺石窟,始建于北周保定元年(561)的圣容寺,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钟鼓楼等众多文物遗存,无不昭示着永昌历史的悠久绚烂。繁荣多彩的文学艺术,记录了永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多维度反映了永昌的繁荣与辉煌。“卍”字灯、节子舞、小戏小曲、剪纸刺绣、制毡编毯、饮食习俗等特色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红西路军的战斗遗迹、遗址、遗物是爱国主义教育富有感染力的生动教材。
  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尊重历史、记载历史、再现历史、宣传历史,不仅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而且有利于传播优秀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在传承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史工作肩负着记录历史,启肇后人的光荣使命。如何保护、挖掘、整理和开发永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提升永昌历史文化品位、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县政协文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历史需要创造,更需要铭记。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政协第九届永昌县委员会以满腔热忱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征集抢救了大量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本着史料性、统战性、可读性“三性”要求,成立了《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专门聘请了熟悉永昌文史的丁得天博士担任本辑主编,本辑编辑工作历经两年时间,积极征集,精心组稿,按照稿件内容设置了五个篇章,共收入文史资料57篇。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在征集和编辑文史资料过程中,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凝聚着全体编辑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溢着支持县政协文史工作的各界人士的关心。在此,谨向倾注心力和支持政协文史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囿于编者水平和部分文史资料的缺乏,会有部分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相信,《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的出版,必将对永昌县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促进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的永昌,正在酝酿着新的腾飞,蕴育着新的希望,我坚信,广大政协委员们将一如继往地秉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全县人民一起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浓墨重彩地描绘永昌更加美好的明天。
  杜锦
  2021年9月26日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共分历史文化篇、考古文化篇、文学文艺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篇、党史与西路军专题五个部分,内容总体布局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辑录了永昌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亲历者的口述史,图文并茂,力求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永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也必将是一部爱国主义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杜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