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补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159
颗粒名称: 史料补遗
分类号: K05
页数: 4
页码: 466-4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史料补遗情况。其中包括北海子玲珑塔、雷峰塔、金川寺青铜熏炉、“三宝塔”刻字砖、永昌县城的活文物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史料补遗

内容

北海子玲珑塔
  北海子观音塘原铁塔,高约五米八,七层圆形生铁铸造,塔体上铸铭文:“七级突兀映雪岭,八面玲珑照云川”。塔下层铸铭文:“明永乐十二年铸造”。明永乐十二年(1415),金川寺重建时,寺院住持慧如法师铸一七级铁塔,先放入观音塘水中为镇压水患,称为“镇水塔”。塔立水面,雄伟壮观,造型精湛,远看极似杭州西湖塔,塔与水相映衬,更显景极幽美。
  铁塔长期置于水中历经数百年,塔基变形、塔体偏斜不稳,时常维修。民国二年(1913),知县林棠及邑举人王裕基等绅耆议事,为长久保护好铁塔,从水中取出放置于观音台后地面上,塔座用石料砌成三层坪台,铁塔坐于上面。塔前放一石制香炉,游人来到观音塘,到铁塔前烧香拜塔,了心愿、图吉祥。因铁塔四周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亦指古人想象中的仙居处“海屋添寿”之寓意,比喻新居落成。这是地方风俗,新居落成时,来到北海子观音台后铁塔前拜塔,来年大吉大利;左右转六圈,寓意吉祥如意、鸿基永固。1958年9月大炼钢铁时铁塔遭损毁。
  雷峰塔(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北海子十景之第一景“雷峰摩云”:在水云山顶雷台,上坐实心七级青砖塔,名曰:“即佛塔”、“雷峰塔”。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塔身坚结可观、规模宏壮,惜不能登临。塔式八角方形七层,层层有小坤门,塑有小佛像,塔角层层有铁风铃悬挂,轻风吹动、铃声叮当,听着那悠远的风铃声,引出多少遐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堵住原塔身正面小坤门,镌刻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九个大字(阴刻)。塔顶架放了交差小铁旗,60公分大小国民党党旗。塔体上的字为楷书体,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陆军中将谷正伦来永昌,为改建的纪念塔、纪念堂题写。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该塔被红卫兵炸毁。
  金川寺青铜熏炉
  原金川寺有方形青铜花纹熏炉一对,高一米余,炉体铸铭文:“唐开元五年铸造”。乾隆年间被编为永昌珍贵文物“六大奇观”之一。后珍藏
  在弥陀寺。1958年大炼钢铁时损毁。
  武圣阁铁香炉
  北大街十子原武圣阁上置一净重一吨的大方形铁香炉,炉体铸铭文:“元至正九年制”。1958年大炼钢铁时损毁。
  2013年12月整理
  “三宝塔”刻字砖
  实物收藏 周英明 文字整理 吴有贤
  城关镇北海子村一社的周英明先生收藏的、原镶嵌于三宝塔塔身的、刻有“三宝塔”三字的青砖,长36cm、宽18cm、厚6cm,长边两侧为圆弧形;单字高12cm、宽8cm,阴刻。收于此,以证实2011年复建三宝塔时的准确命名。
  永昌县城的活文物
  ——北海子古树名木
  朱发财 撰文
  北海子景区植物种类繁多,林木资源丰富,区内乔、灌、草立体搭配,山、水、塔相互映衬;古树参天、柳堤舞雪,山清水秀、古塔壮观,景色秀丽迷人。目前,人工种植的树种有小叶杨、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沙枣、垂柳、玫瑰、榆叶梅、沙棘等20余种;天然生长的植物有河柳、珍珠、芨芨草、马蔺、芦苇等30余种。依湿地资源生存繁衍生息的动物有马鹿、青羊、野鸭、野兔、旱獭、沙棘等10余种。特别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苍老遒劲、嵯峨挺拔的古树名木,虽身经数朝、历经沧桑,但如今依然生机勃勃、苍翠葱茏,不但把景区点缀的古色古香,也把永昌打扮得格外绚丽,在永昌的历史、考古、文化、民俗、园林、旅游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据最新普查资料显示,北海子景区内现有古树10棵,占全县总古树名木18棵的56%,树种为古钻天杨,均为树龄达46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尤其以明代嘉靖年间金川寺尼姑所植的情侣古树“杨乃武与小白菜”久负盛名、百年青绿。景区内参天古杨、棉柔绿地,为精致独特、内涵丰富、省内一流的湿地公园、天然氧吧、文化长廊和避暑胜地的北海子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这本全景式反映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集文学性、艺术性,鉴赏性、趣味性,历史性、资料性为一体,汇诗赋、书画、摄影、记述、文献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着力挖掘县城北环路以北,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名人轶事,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可品、可赏、可鉴、可赠、可藏。

阅读